?

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優化

2018-12-26 12:33查再興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12期
關鍵詞:古詩詞語文教學初中語文

查再興

摘 要:古詩文洋溢著中國文字的魅力,充滿著古人的智慧和豐富的情感。語文老師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語文教學

古詩詞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文化瑰寶,古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粹。它以其精煉簡潔的語句,動人的情感傳承至今,成為中華文化史上璀璨耀目的一顆明星。初中語文精選了幾十首古詩詞,都是語言通俗、朗朗上口的佳作。然而在教學中我們發現,由于年代久遠,多數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較為吃力,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如何利用教材,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詩歌文化呢?以下就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談談多年我的幾點看法。

一、注重積累,反復誦讀

莊子說:“樸素乃為天下之大美?!?/p>

孟子說:“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p>

莎士比亞說:“病態的名花不能與最賤的野草爭妍?!?/p>

培根說:“美中之最上者就是圖畫所不能表現,初睹所不能見及者?!?/p>

四人的話都沒錯。暫且撇開自然,專論那古詩詞本色天香,內容充實和旺盛的生命力,還有一個隱含的因素必須考慮進去,那就是“趣味”。無趣則失色,無知則失味。失色失味,則古詩詞望之若枯花,讀之為雞肋,棄之如敝屣。說到古詩詞趣味上頭,崇尚樸素的人多半有雅趣有諧趣而少有惡俗之趣,有真味有醇味而少有餿腐之味,這是對古詩詞最起碼的見識。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惫旁娫~豐富的感情、深刻的內涵蘊藏在凝練的語言中,不反復誦讀,又如何體會得出?所以,我首先讓學生養成獨立自主講詩的能力,即每節語文課前放手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由學生輪流講詩。第一次可由老師為同學示范,使學生清楚詩歌快速講析的步驟:范讀——練讀——作者——詩意——賞析——背誦。這樣每冊課本的古詩詞筆者都要求學生背誦,詩詞的內容也會在最短的時間里掌握。利用這短暫的課前幾分鐘,每周可熟記并理解兩三首詩詞,日積月累,就是一筆不小的古詩詞財富了。當然靠課前這幾分鐘學顯得太微不足道了。每天晨讀時,要求學生進行相互抽查背誦,讓大家溫故而知新,效果良好。

二、把握詩歌的意境美,讓學生開拓想象,發展其創造性

詩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態的,有的雄偉壯闊,有的絢麗纖細,有的悲涼凄婉,有的豪放曠達,有的含蓄典雅,有的景象萬千……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或多幅畫,除了物還有蘊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閱讀古詩必須引導學生根據詩中所提供的信息進入詩歌的意境中去。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一幅孤寂單調的悲涼秋景,而它表現的則是詩人遠在天涯、愁腸欲斷的思鄉情懷。這個意境正是通過枯藤、老樹等事物的點線面所構成的立體畫面感悟到的,這種感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調動學生的想象,即讓詩中景、詩中物、詩中人在學生腦海中浮現加工,展現一幅立體的畫面,引導學生深入詩的意境,得到一種如見其景、如見其物、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真切體驗,達到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融的藝術境界。

古詩中的想象當然也需通過學生的誦讀來實現,教師大可放開手腳,讓學生在讀中譯出詩文,對詩中的情與景進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勵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對詩文不加限制地改寫、描摹。那時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會躍然紙上,最后教師鼓勵學生當堂即說。如《錢塘湖春行》一詩,有的學生這樣描繪: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貼近湖面,鶯在有陽光照到的樹上飛鳴,輕盈的燕子銜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綻令人眼花繚亂,是綠茵的草長得可沒馬蹄……當學生能夠當堂聯想、想象到這樣一幅生動的畫面時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誦讀,學生既讀出了畫意,腦中展現了立體的圖景,又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詩的意境,拓展了學生的想象,其創造能力也就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三、介紹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

詩詞作品常常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因此,我們賞詩,須先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情感有一個較為細致的了解。如:賞讀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女詞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數同學賞其詞后并未真正洞悉詞中真意,認為詞中所言之“愁”僅是一個女婦人獨處之閑愁,缺乏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思索。這應是一個理解的誤區,此乃因不詳李清照其人生際遇、情感變化之故所致。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北宋滅于金、舉朝南渡前生活舒適安定,與丈夫金石考據家趙明誠游于文藝;南渡后,經歷國破家亡的苦難,生活顛沛流離。前期詞作主要反映閨中生活、自然風光和與丈夫的離別相思。后期詞作主要寫亡夫之痛、故國淪喪之悲及傷時念舊的抑郁情懷。北宋滅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毀。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之后,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避兵亂而只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詞。這時她已經53歲了,經歷了國家敗亡、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處境凄慘,內心極其悲痛。這首詞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實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學生了解這些后,定不會再將詞中之“愁”僅僅理解為一般之“愁”,這愁緒千絲萬縷,有國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應是兼有綿綿恨意于其中,詞中最后不是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嗎?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關注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與詩人情感產生共鳴而逐步進入詩人創造的藝術境界,從而領會詩人的思想與詩歌的主題,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古詩詞中的審美因素,讓引領學生放飛想象,感受美,親近美,提升自己是審美能力、鑒賞能力以及智力,不斷地探索創新,以期獲得更大的收獲。

參考文獻:

[1]葉瓊玲.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優化研究[D].深圳大學,2017.

[2]代忠義.優化古詩教法學法實現自主學詩品詩——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02):108.

猜你喜歡
古詩詞語文教學初中語文
如何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踏青古詩詞
我和古詩詞
趣讀古詩詞
古詩詞中的新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