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歷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方式的運用

2018-12-26 12:33王世臣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12期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高中歷史教學改革

王世臣

摘 要: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進行,傳統的教學方式出現了與現時教學目標不匹配的矛盾,亟待作出相應的調整。深入貫徹全新的教學目標與理念是目前我國教育界的熱點話題。因此,近年來,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全新而優異的教學方式,逐漸取代了古板而缺乏變通的傳統教學方式,這符合我國教育界目前的改革趨勢,且將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本文將以高中歷史教學為例,從其傳統教學方式與現時教育的矛盾談起,再引入研究性學習方式并說明其具體應用。

關鍵詞: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教學改革

為了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近年來我國教育界已經開展了數次教學改革。對于高中歷史教學來說,研究性學習教學方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并得到了迅速的推廣與應用。與單調而保守的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研究性學習教學方式強調在基于教材,建立整體而豐滿的歷史知識體系框架。這使得學生能夠充分運用其綜合性的能力來解決相關問題,從而極大地提升其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作為對研究性學習教學方式的推廣與普及,本文致力于說明研究性學習教學方式的應用,以及探討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的具體體現。

一、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

傳統教學模式因其教學方法單一、教學目標不合理以及教學資源的局限性等原因,表現出了與時代的脫節性與不適性。也正是在這些弊端的基礎上,變革出了研究性學習方式。

1.教學目標不合理。傳統教學目標過于強調應試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歷史學科作為文科學科,不像理科一樣需要運用公式等進行計算,而是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都有較高的要求。然而在以往的傳統式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都是圍繞快速提升學生的分數的教學目標而設計的,這是不合理而片面的教學目標,它忽略了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新課改要求,容易使得學生在面臨綜合性較高的題目時手足無措。因此,適應新課改要求而轉變教學目標迫在眉睫。

2.教學方式缺乏變化。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僅僅依靠課堂書本教學、課下布置紙質作業的教學方式,對于現在的教學要求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如今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許多學校早已開始運用多媒體以及網上課堂等方式進行多元化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等媒介,更生動化地傳達教學知識;課堂下教師可以通過在網絡教學平臺上發布相應的教學微課等,引導學生及時地復習課堂上未消化完全的新知識等。由此可見,傳統教學方式理應迎合信息化的新時代而作出一定的改變。

3.教學資源匱乏。傳統教學方式依賴紙質教材與練習題等,而如今豐富的教學手段所提供的教學資源早已不局限于此。網絡的高度發達給想要獲取知識的師生提供了一條捷徑,且通過網絡獲取知識的成本相比翻閱書籍來說更低。無論師生,都應該積極利用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來完善自身的知識漏洞。

二、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具體應用

為了解決傳統教學方式的諸多問題,研究性學習應運而生。積極利用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歷史知識水平。研究性學習是通過教師立下的研究選題,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使其運用綜合能力,完成相應目標,來達成教學目的的新式教學方法。以下是本文對研究性學習教學方式應用方面的觀點。

1.以實際為準,堅持科學與創新的原則。在研究性學習中,研究的選題要同時具備科學性、可行性與創新性。其一,選題要建立在客觀事實或者科學理論的基礎上,而不能背離科學原理或者事物的真實發展規律;其二,研究的選題要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選題除了要是可實行的以外,還要充分考慮到高中歷史的授課范圍與知識局限度,要遵循普通高中學生應有的歷史知識水平程度;其三,選題要具備一定的創新性。一個優異的題目往往需要從創新性的視角出發,給予學生充分的研究空間,而不是局限學生的思維在書本中的知識上。

2.注重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歷史的學習離不開思考能力的培養。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有效提問是很關鍵的,而提問的根源則來自于其思考的頻度與深度。因此,研究性學習的成效與學生的自主思考亦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多加鼓勵學生進行提問,分析歷史問題,將自己的看法或疑惑適時提出,不要畏懼他人的眼光。長此以往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歷史學習的效率也將提升。

3.教師要起到必要的引導作用。與傳統課堂不同,新課改大大強化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上的主體地位。然而,研究性學習并不是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在現實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仍要負擔起重要的引導作用,這樣才能避免學生的無效學習,最大化學習的效率。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具體化的教學目標要求,選用最合適的教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這對教師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一,教師要熟練掌握教材各個知識點的穿插聯系;其二,教師要聯系近期熱點話題,緊密聯系不同章節的知識點,提出綜合性強的研究選題與研究目標,使得學生能夠從選題中剖析出歷史意義,并能夠運用自己的歷史知識給出答案。

例如,在進行“洋務運動”相關知識的教學時,可以先介紹歷史重點人物張之洞、李鴻章等人,接著解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含義,進而闡明“洋務運動”的重要歷史意義,最后再結合“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內容進行提問。這樣學生們首先能對知識背景有很好的理解,進而能夠聯系其他章節的知識,獨立地進行思考,有利于其構建歷史知識的整體框架。

三、結論

本文從高中歷史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談起,具體論述了研究性學習教學方式的應用。突出表現了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科學性教學方式的優越。希望本文能夠對研究性學習方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推廣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方君,李斯琴.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認識與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04):111-114.

[2]王慧玲. 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與學科能力的培養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猜你喜歡
研究性學習高中歷史教學改革
討論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靈活開展研究性學習
高中歷史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
高中歷史的學習感悟
包產到戶與包干到戶——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商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