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在電力物聯網釋義與研究展望

2019-01-06 02:19仲寬廣
中國科技縱橫 2019年22期
關鍵詞:泛在電力物聯網

仲寬廣

摘 要:物聯網是現代技術發展下的衍生物,在多個領域具有適用性,可有效提升電力系統工作能力,推動社會發展?;诖?,本文以泛在電力物聯網釋義作為切入點,予以簡述,再以此為基礎,結合國內外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建設經驗,就其當前技術瓶頸以及研究進展等內容進行分析,給出感知精度、運維成本方面的問題,論述自適應技術、容錯機制、能源的儲備和復用等研究熱點,服務后續工作。

關鍵詞:泛在電力物聯網;感知精度;自適應技術;容錯機制

中圖分類號:TP391.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22-0141-02

0 引言

電力物聯網是智能電網發展的主要成果之一,強調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提升電網功能效率、精度、穩定性和安全性。泛在電力物聯網概念的提出、技術應用進一步優化了現有電力系統工作水平,著眼于社會發展對電能的持續需求,需要在現有基礎上對泛在電力物聯網進行優化。因影響泛在電力物聯網工作的因素多樣,其發展瓶頸明顯,加以分析有助于技術的持續突破。

1 泛在電力物聯網釋義

1.1 泛在電力物聯網釋義的基本釋義

泛在電力物聯網,是借助技術將電力系統內的各個環節和要求進行整合、連接,使其能夠圍繞電力系統工作需求,充分應用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先進通信技術,實現電力系統各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具有狀態全面感知、信息高效處理、應用便捷靈活特征。本質上看,泛在電力物聯網屬于一種智慧服務系統。2019年,國家電網公司明確提出推進“三型兩網”建設的規劃,嘗試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企業,以契合網絡強國戰略、加強理論在國家電網公司的實踐,適應內外部形勢和挑戰。從該層面進行解讀,泛在電力物聯網又可視作我國電力系統發展戰略的一環[1]。

1.2 泛在電力物聯網釋義的技術優勢

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實際上為電力網絡運行更安全、管理更精益、投資更精準、服務更優質開辟了一條新路,同時也可以充分發揮電網獨特優勢,開拓數字經濟這一巨大市場。上述目標主要一開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技術特點,包括自動化作業、遠程管理等等。如在傳統管理模式下,用戶在進行業擴報裝時,需要到電力部門提出申請、等待批復和工作安排,工作效率不高。泛在電力物聯網模式下,用戶的服務請求可在網絡環境下得到響應,電力部門的內部工作也均借助物聯網完成,信息交互的效率高,大大減少了工作時間。從規劃目標上看,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是國家電網公司以及我國電力系統落實“三型兩網、世界一流”戰略目標的核心任務之一,突出的技術優勢,則為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發展和應用提供了良好空間。

2 國內外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建設經驗

2.1 國內經驗

我國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時間尚短,技術上也不完全成熟,在當前國家電網公司的規劃中,到2021年初步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基本實現業務協同和數據貫通,初步實現統一物聯管理,各級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平臺具備基本功能,支撐電網業務與新興業務發展。到2024年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全面實現業務協同、數據貫通和統一物聯管理,公司級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平臺具備強大功能,全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能源互聯網生態圈[2]。目前來看,我國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的主要經驗集中于管理規劃、數據積累、細節問題處理三個方面。具體而言,泛在電力物聯網基本形成為以需求為核心的建設模式,優先向電力工作負荷較大、業務量較多的區域進行資源傾斜,之后以既有泛在電力物聯網為基礎,逐步進行扇面擴散,輻射周邊地區。該模式下,資源運用效率高,也可積累工作經驗,使各類細節問題得到早期呈現和處理。

2.2 國外經驗

國外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時間較長,技術條件上,上以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較為突出。如德國在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上,重視區域效應,即以一項工程建設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就業、消費等提供綜合助力。在慕尼黑、漢堡等核心城市,州政府、城市議會會對項目進行反復評估,一般采用社會機構(主要是建設方)或行政部門提出議案,立法部門進行審核的方式進行項目評估,核準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可在經濟、社會發展、就業、消費等方面提供助力,再批準進行建設。建設過程中,由司法部門進行監督。德國在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上技術條件理想、人才資源豐富,這是其主要優勢。美國在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時,則相對重視進行經濟效益的分析,多采用招投標的方式,反復衡量不同投標方是否具備資質、技術條件的優劣以及工期長短、社會效益等也分別進行獨立分析,確保泛在電力物聯網建成后技術可靠,回報較高[3]。

3 泛在電力物聯網技術瓶頸

3.1 感知精度

當前我國以及其他國家的泛在電力物聯網技術,普遍存在感知精度不足的問題。該問題體現在傳感器能力、傳輸過程中的誤差、老化影響等多個方面。如在低等級的配電系統中,傳感器收集了變壓器工作參數,計算獲取其負載水平為85%,但變壓器的工作負載存在波動,85%不能精準反應其工作負載水平,可能與實際值存在1%-4%的誤差,當該數據進入到高級別輸電系統中時,可能導致誤差累積,達到5%以上。此時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感知精度已經下降明顯,對實際工作、自動化作業影響不容忽視[4]。

3.2 抗干擾問題

影響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干擾破壞。電力系統中,諧波問題、電磁干擾問題十分多見,電力物聯網中的通信活動會受到上述問題影響,導致數據精度下降、通信中斷情況。目前各地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均以有線通信模式為主,接收一端的信號可讀性,可出現5%-30%左右的下降,一般通信距離越遠,信號可讀性下降越明顯。此外,通信線路金屬內芯、絕緣皮的老化也會降低其應對干擾的能力,影響通信效果。當傳感器傳輸的信息、智能終端下達的指令信息被嚴重破壞時,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工作質量會嚴重下降。

3.3 運維成本

運維成本較高的情況廣泛存在于我國各地,國外也面臨相似問題。統計表明,日本東京以及周邊地區完成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后,電網管理工作的成本,較以往增加了6.7%,去除傳統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后,可發現相關支出大部分投入到了設備運維與更換、建設消耗方面。我國沿海地區、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較理想的地區,也不同程度完成了智能電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運維成本增加的問題,集中于技術人才培育、早期工程和設備支出兩個方面,因我國人力資源成本低于日本等發達國家,后期運維上,成本負擔相對較輕。

4 泛在電力物聯網研究展望

4.1 自適應技術

嘗試加強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和應用效果,應針對其技術瓶頸進行突破,目前各國研究的重點之一,是泛在電力物聯網工作中的自適應能力。德國科學家提出了誤差控制理念,強調引入新式合金材料,以新材料較為理想的使用壽命和理化性質,控制感知精度不高的問題。相關學者的研究仍處于實驗室階段,因不同材料的理化性質差異顯著,目前仍無可靠的實踐結果。美國學者認為,自適應技術的進步更多依賴信息技術,現有材料的研究實驗進展緩慢,可強化計算機的工作能力,敏銳感知可能泛在電力物聯網工作中的異常,予以實時調整,提升其自適應能力。因泛在電力物聯網工作環境的差異無法通過計算機技術完全彌補,該研究目前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我國學者認為,自適應技術的優化需要加強對目標對象的研究,結合其工作特點尋求處理方法,如室外工作的線路,對其進行參數收集時,應重視自動化設備的保溫;室內變壓器的參數收集,則應考慮工作設備的精度和參數范圍,以保證所獲信息精準有效。從技術突破的角度上看,我國學者的研究進展相對理想,但在實際應用中,各地工作需求、環境帶有動態變化的特點,技術適用性上存在一定不足。

4.2 容錯機制

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工作中,干擾問題對其工作精度影響顯著,當前研究的熱點方向之一,是嘗試控制物聯網內各類設備、通信系統的工作精度,應對普遍存在的通信干擾問題。日本學者提出了自校對工作方法,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不考慮物聯網內是否意境出現干擾問題,以可能存在的干擾破壞為解決對象,設定固定間隔,物聯網內的設備每完成一段時間的工作,可自動進行一次參數校對和調整。該模式提升了系統的智能化水平,具有廣泛適用性。如針對變壓器進行的安全監測,默認變壓器的安全工作參數標準為V,變壓器實際工作中的參數可能圍繞V出現波動,表現為一個帶有模糊線性特點的非對稱數集:

V=[V-n……V-2;V-1;V;V1;V2……Vn]

當變壓器的工作參數超過[V-n、Vn]范圍時,表明存在安全風險。在日本學者的“自校對工作”模式下,以2小時(或其他間隔)為間隔,智能系統每隔2小時進行一次變壓器負荷調整,使其工作參數穩定處于V周圍、[V-n、Vn]之間,應對干擾,實現容錯。我國學者提出了預防性檢修和逐次更換的工作方法,與日本不同,我國尚未完全實現電力系統、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完全自動化作業,相關學者認為,可在進行泛在電力物聯網個環節和設備檢修時,對重點設備、結構進行功能評估,將其中已經出現故障的部分、可能發生問題的構件予以更換,并記錄其他部分的工作情況,分批次完成泛在電力物聯網內設備的更新,使其保持工作能力、完成通信容錯。該方式可降低系統作業成本,但只能作為過渡方法,從技術研究的角度上看缺乏實際價值。

4.3 能源的儲備和復用

泛在電力物聯網的發展,還強調服務對象的能耗控制,這與節約型社會建設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相契合。如在大型物聯網中,電力系統可能出現輸送電量過多、過少的問題??稍诜涸陔娏ξ锫摼W中建設附屬結構,該結構負責存儲物聯網中的多余電能,也可進行太陽能的收集,利用大型蓄電池組成的蓄電系統進行能量儲備。泛在電力物聯網內供電正常,儲備能源不予調用;當泛在電力物聯網存在用電緊張、供電量不足等情況時,將儲備能源連接站啟動,投入儲備能源進行復用,實現物聯網內的持續穩定供電。以保證儲備能源保存效果為著眼點,使用的蓄電池應保存于干燥避光處,且應與低壓配電線路一端進行連接,或單獨設立變壓設備,避免電能自電網進入蓄電池中。此外,應周期進行蓄電池工作態勢的評估,所有蓄電池儲能達到90%左右時,可投入使用,釋放50%-60%的存儲空間,避免電能浪費問題。

5 結語

綜上,泛在電力物聯網在電力系統中作用突出,且發展進步也能進一步改善電力系統工作能力。結合國內外建設經驗,可發現當前泛在電力物聯網技術瓶頸涵蓋感知精度、抗干擾和運維成本控制等。未來研究則著眼于自適應技術、容錯機制的優化,同時物聯網內能源的儲備和復用也得到更多重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傮w而言,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技術研究進展理想,可繼續服務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毅,陳啟鑫,張寧,等.5G通信與泛在電力物聯網的融合:應用分析與研究展望[J].電網技術,2019,43(05):1575-1585.

[2] 侯興哲,劉型志,鄭可,等.泛在電力物聯網環境下新一代智能電能表技術展望[J/OL].電測與儀表:1-4.

[3] 楊挺,翟峰,趙英杰,等.泛在電力物聯網釋義與研究展望[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9,43(13):9-20+53.

[4] 張亞健,楊挺,孟廣雨.泛在電力物聯網在智能配電系統應用綜述及展望[J].電力建設,2019,40(06):1-12.

猜你喜歡
泛在電力物聯網
泛在電力物聯網的發展與實施
泛在電力物聯網規劃與發展分析
5G助力“泛在電力物聯網”中興通訊與許繼電氣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基于泛在電力物聯網背景下的招標服務質效提升研究
泛在電力物聯網在營銷服務中的應用
泛在電力物聯網在電力系統中應用的展望
淺析泛在電力物聯網時代物聯網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