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中華民族服飾的傳統

2019-01-10 02:29
藝術設計研究 2019年1期
關鍵詞:穿著者服飾中華民族

徐 雯

這里首先要定義兩個概念:一個是“中華民族服飾”,一個是“傳統”。

何為“中華民族服飾”?

所謂中華民族服飾是指能夠反映中華民族總體面貌特征的服飾??蓮膬蓚€方面來闡釋:一般而言,主要是指占中國人口總數90﹪以上的漢族傳統服飾,比如立領對襟衣、大襟襖、旗袍、長衫、短褂、中山裝、小立領制服等,或包含這些特征因素的服飾,一言蔽之,是指那種穿著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國人”的服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所謂“中式服裝”;另一方面,從廣義的角度上講,中華民族服飾是極其豐富多樣的,它包括漢族及各個少數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服飾,這是一個洋洋大觀、異彩紛呈的世界。但我們應牢牢記住,在這千姿百態、風格迥異的服飾背后凝聚著各民族間千絲萬縷的文化交融,有著共同血脈的連接,它們從穿著這一層面構筑了我們中華民族服飾的總體面貌。

在此主要談談“一般概念”的中華民族服飾,即以漢族傳統服飾為主體特征的服飾。

何為傳統?

辭典里關于“傳統”的解釋是:世代相傳并具有特點的社會因素。

這里的“世代相傳”所強調的是承傳、延續的意思,它不僅是時間上的延續,還是觀念的延續,價值的延續。這種因素雖形成于過去,但世代相傳到今天仍有活力,或仍在影響著今天。如果與今天無關,也就無所謂“傳統”了。這里的“特點”所強調的是不同一般,它具有特別性、典型性,為大眾所熟知認可并且沒有被遺忘。

“傳統”應該是一個帶有積極意義的詞。要讓過去“活”在當下,要讓優秀的文化遺存得以延續并適應現實要求,就必須與時俱進,必須有所創新。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識,被定義為“傳統”的東西,是指那些有存在意義和傳承價值的東西,應該被關注并通過再創造來加以弘揚。

下面談一談中華民族服飾的傳統。

通常所說的中華民族傳統服飾講的是服飾,是指中國人世代相傳的穿著樣態和形式。而中華民族服飾的傳統講的是傳統,是中國人長久以來形成的穿著理念及衣制規則,它涉及到觀念、制度、禮儀、習俗、文化指征和精神內涵等方方面面。這是一個內容博大而復雜的議題,在此僅做一點簡略的討論。

中國歷朝歷代的服飾各有不同,源遠流長、變化不斷(比如:漢代服飾端莊質樸、唐代服飾華麗灑脫、宋代服飾秀麗典雅、明代服飾文儒精致等)。在這綿長且不斷更迭的服飾流變過程中,中國人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著裝觀念,形成了飽含濃郁中華文化色彩的審美標準和價值取向,在看似變化萬千的服飾中隱藏著一以貫之的傳統精神,已然成為我們優秀服飾文化的精髓,其表現大概可以概括為兩個最基本點,一個是對物的珍惜,一個是對人的關懷。

一、敬物惜物——珍惜材料、物盡其用

縱觀中國服裝史,在服裝材料的使用方面,一直貫穿著尊崇自然、敬物惜物的理念和美德,這里從三個方面闡釋中華民族服飾中所呈現的物盡其用、合理至用的優良傳統。

1、物盡其利——衣料與服裝及人的關系

自古以來,我們的各類服裝林林總總,材料也是多種多樣的,如盡顯天然材質的棉麻絲毛,巧奪天工的綾羅綢緞等,非常豐富。中華民族服飾在衣料材性的選擇利用、質感的發揮上十分講究,并賦予其很深的含義。什么場合、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用什么材料、用什么工藝、用在什么部位等,都有一定的規矩,甚至在服飾制度中都做了明確的規定。材料的使用恰如其分地對應著服飾的功能和人的社會屬性,物盡其利,各有各的特質和用途。例如:薄如蟬翼的素紗女衣——其制作可謂不遺余力,衣料可謂極盡精致完美,它烘托著女子的嫵媚、輕柔,更指征著該著裝者高貴的地位;而素樸沉重的粗麻喪服——在古制中則規定著服喪者的身份和等級,而且麻布的粗細也成為區分級別的標準,在這里服裝的材質被賦予了明確的文化指征。這種將服裝材料與穿著者之間的關系凸顯到極致的典型例子,充分體現出中國人在“物以至用——物盡其利”上的思想、創造與智慧。

2、物盡其量——衣料的充分利用

中華民族服飾的總體結構一直是十字形平面結構。簡單的平面裁剪,前后“兩片”的縫合,使得服裝造型不管是寬衣博帶,還是貼體合身基本上都是在兩條線上作文章,這也決定了它整體、簡約的特點。而且我們的傳統衣物在裁剪、制作過程中一直奉行的一個宗旨,就是盡量保持布料的完整性,不輕易地破縫、開剪,所以其排料總是在極力遵循著整幅布料的整一格局。最大限度地節省衣料,盡量利用布幅寬度安排衣身和衣袖,這種裁剪甚至形成了我們傳統服裝一種顯著的裝飾樣式——半截袖的拼接。即便是追求曲線合體的老上海旗袍也是不輕易剪裁的,很少見到有開省道、壓褶、做“公主線”,而完全靠“推”“歸”“拔”、后片借前片、在領襟上做文章等手段來做出起伏結構、進行立體塑造,這種精妙的制衣手法背后隱藏著中國人千百年來養成的敬物、惜物的精神。而對不可避免的剩布、廢布老百姓也是珍惜有加,更是創造出了“百衲衣”這種形制,創造出了補花、布貼、拼布等各種巧妙裝飾,這些都折射出中國人尊重造物、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3、物盡其性——衣料屬性的充分發揮

中華民族服飾很注重材料質感的選擇和相互搭配。不同的服裝,面料自然不同,棉、麻、毛,綾、羅、綢……各顯其質,而配料、里料也是相應適合,十分講究的。例如通常所見夾衣、襖衫等,一般無論面料如何變化、裝飾如何多樣,里料則多采用絲棉平紋織物,這主要是利用其柔軟滑爽的特性,使衣裝穿著順和、方便、舒適,并且制作時也易于服帖、平整。再如許多服裝的領、襟、下擺、開叉處常用斜裁黑色素緞或斜紋布鑲飾寬邊,這在實用上可以加固、保護衣服;在制作上易于使邊料自然彎曲延展、轉折貼合;在視覺上則使邊料與衣料在色彩、肌理、光澤等方面產生對比,呈現出沉穩大氣的裝飾效果。所以,傳統服飾的面料、襯里、鑲邊、挽袖、套扣、配飾等經常是既對比互襯,又一致協調的。在這里,粗澀與光滑、厚實與輕柔、致密與疏透等不同的材質性質總能在一定的基調上巧妙結合在一起,并各自發揮其材質特性。

應該強調的是,繼承我們民族尊崇自然、敬物惜物的優良傳統并不能簡單地認為少用材料或不用材料就好,而是要追求將材料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不浪費,也不湊合,要用出風格、用出品味。弘揚“物盡其用”之精神也是對現今社會上一些亂用材料、奢華無度、暴殄天物現象的警示和批判。

二、對人的關懷——尊重人本、強化人文

人所創造的一切說到底都是為人服務的,而服裝與人的關系尤為直接、具體。我們中華民族在對待人與衣之間的關系時有著獨到的認識和考量,充分體現了對人本身仁愛呵護的宗旨,更形成了對人的行為制約、思想教化的優秀傳統。

1、寬松適用、尊重人本

中華民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特征在于其平面性,裁剪是平面的,疊放是平面的,展示也是平面的。而這種看似簡單的平面衣裝,卻充滿著設計和制作的智慧、技巧,因為這種平面的服飾最后是要穿在立體的而且是活動的人身上。為使穿著者穿著舒適便利,我們服飾的裁剪歷來都是既講求適合人體的基本形態又要留有一定的寬松度,形成了無約束感而又合體的基本形制。留有寬松度的服裝自然在肩點、胸點、腰點、胯點上不會有精確的限定,所以對穿著者的體型差異和活動幅度都能很好地包容和適應,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民族服飾雖是平面裁剪卻十分尊重穿著者的感受需求。早在上個世紀初,西裝剛剛在我國流行時,許多時尚的文人墨客就留下了不少有關中西服裝比較的文章,對中裝的舒適、西裝的拘謹都曾有過許多生動、幽默的描寫與評說。還有值得一提的是,為使人穿著行動方便,我們的先人曾在服裝上活動幅度最大的腋下和褲襠處做了許多巧妙合理的設計(比如明、清時代有些服裝腋下的方形折疊和北魏素絹褲及一些少數民族世代流傳的褲子結構),既保持了平面服裝的特點,又滿足了人運動時的需要。所以相比較而言,中國服裝雖不像西方服裝那樣精確貼體,但它灑脫飄逸、空靈舒適,真正體現了對人的關愛和呵護。

2、規約儀態、陶養精神

中國人崇尚雍容、端正、沉穩、和諧,建筑如此,家具如此,服裝也如此。長久以來,中華民族服飾一直以其直線造型、寬松得體的特征凸顯著這種崇尚和追求。從歷史上看,中國服飾多寬衣博帶、長袍大袖,這種衣飾形態使得穿著者必須舉止優雅、步態從容,從而也造就了中國人特有的穩重、內斂之美。即便是后來相當西化了的海派改良旗袍,也依然延續了這份雅致、莊重。比如下擺簡潔的直線造型,立領必須系扣等,旗袍有露背的,卻不見袒胸的;有無袖的,卻很少短過膝蓋以上的;側縫開衩的高度決定著穿著者的行走樣態和落坐姿勢,更暗示了穿著者的身份和修養……如此種種無不體現著中國古已有之的著裝禮儀與行為規范。所以,從秦漢的“被體深邃”到唐宋的寬衣博帶,再到近現代的文明新裝、長衫旗袍,中國人的舉手投足都別有一種順和、典雅的風范。服裝塑造著人的儀態,而儀態則直接反映著人的氣質并陶冶著人的精神。

另外應該強調的是,中國人的服裝屬于遮蔽型服裝,千百年來很少追求暴露人體(唐代大概是個例外),也不大強調顯現人體的起伏結構。在這里,服裝的美與身體的美沒有太大的聯系,而與服裝本身的整體效果及其所表達的含義相關,與服裝所投射出的相應的道德理念、社會次序相關。中華民族服飾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在遮蔽身體的同時表達身體之外的意義,諸如人的品格、修養、身份、地位、禮儀等??梢哉f服裝是觀念的一種體現,而身體只是一種媒介。也許有人會說,世界各民族的服飾尤其是貴族服飾大抵也都追求雍容端莊,也都追求觀念的體現……但筆者以為,作為一種服飾理念已經成為傳統,融入了整個民族的服飾文化并直接影響到民族的集體意識和精神風貌塑造的,大概只有中國。

3、寓教于服、崇德尚禮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對服飾的各種規定,重視甚至強調服飾制度在國家管理、社會穩定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輿服制”作為不可缺少的部分被列入歷朝歷代的法規典章。當然,舊服飾制度中那些維護統治者利益、分等級、明貴賤的規則、形制必須給予批判、摒棄。然而,中華民族在服飾上一以貫之的重禮儀、寓教化,塑造人文精神、維護社會秩序的內涵宗旨卻成為傳統一直保留了下來,直到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仍然存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比如在服裝的形制、裝飾上賦予一定的意義,以提高莊重的儀式感和明確的內涵指征(北京APEC會議領導人服裝的款式與圖案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又如現已十分流行的小立領正裝和帶有濃郁傳統風格的休閑服,都彰顯著“寓教于服”的意義,它們于穿著中潛移默化地規約人的行為,陶冶人的情操,更是通過服裝倡導著一種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再比如我們的傳統服飾講究穿著得體,要遵守規矩秩序,符合身份場合,不能太暴露張揚,太過凸顯自己……這已經成為深植于中國百姓心中的一種著裝理念,這種對個人的制約,實際上表明了對集體的認同和歸屬以及對社會和諧秩序的維系。人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享受自由、張揚個性和恪守規矩、顧全大局應該是協調統一的,行為如此,穿衣也應如此。

通過服飾啟迪人的心智、規范人的舉止、塑造人的精神、維護社會秩序,這不可不說是中華民族服飾的優秀傳統,它是一種積淀深厚的文化現象,是一種“寓教于服”、強化人文的高妙手段,這也正是中華民族服飾能夠風格鮮明、流傳久遠的原因之所在。

猜你喜歡
穿著者服飾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動物“闖”入服飾界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時髦的不容細錯節過 小物
聽諸子百家講“服飾穿搭”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服飾
努力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
“聰明”的裙子
Thermal Tech推出由不銹鋼紗線制成的太陽能夾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