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三十年目連戲研究述評

2019-01-10 05:18諶曾靈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關鍵詞:目連研究

諶曾靈(安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從目連戲研究整體來看,其研究自20世紀20年代起始,后因政治問題研究一度停滯不前,終在20世紀50年代得以重視,大量的戲班重新排演目連戲,學術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持續進步,近三十年(1987-2018)來更是有大量成果見諸于刊。筆者在中國知網上以關鍵詞“目連戲”檢索,1981-1986年共只有5篇,1987-1997共169篇,1998-2007共215篇,2008-2018共232篇,呈逐年穩步上升趨勢。特別是在舉行大型研討會的年份中,學術論文數量多,內容豐富。目連戲更是引起兩岸三地的學者重視,臺灣等地民俗研究基金會支持出版了一系列的目連戲研究專著及專題,極大地完善了目連戲基礎性資料的收集。

近三十年(1987-2018)來,各地舉辦了各級別學術研討會并出版會議論文集。1987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組織舉辦了國際目連戲學術研討會;1988年,在安徽黃山祁門縣舉辦鄭之珍目連戲學術研討會;1989年,在湖南辰河舉辦第三屆國際目連戲學術研討會;1991年,在福建泉州舉辦中國南戲暨目連戲國際學術研討會;1993年,在四川綿陽舉辦中國四川目連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在安徽池州石臺縣舉辦全國鄭之珍目連戲學術研討會。除此之外,還有相關戲曲、民俗、非遺等學術研討會上對目連戲也有一定關注,會議論文集中也有大量成果可見。除去學術性研討會的舉辦,目連戲專場演出研討會這一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形式也可見一斑。1990年,湖南辰河舉辦辰河目連戲演出及目連戲學術研討會;2014年,浙江紹劇藝術院舉辦目連戲專場,屆時座無虛席,反響極好;2017年,浙江紹興再次舉辦紹興目連戲—新昌調腔劇團演出本專業論證會,吸引大批學者前來。

由此可見,目連戲研究作為民俗戲曲中的一個分支,其自身魅力及研究價值不容小覷,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下文嘗試對近三十年間目連戲研究的發展歷程進行一個較為全面的綜述,并分析其成就及瑕疵,試圖找出推動目連戲繼續深入發展的良好契機及方法。

一、目連戲研究歷史回顧

目連戲的戲文情節最初始源于印度佛學經文,為佛教傳說故事,國內最早見諸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隋唐時期,佛學興盛,目連救母的故事進而衍化成情節較為完整的變文;宋元時期,我國古代戲曲達到空前繁榮的景象,目連救母作為具有教化意義的代表性戲劇,被搬上舞臺,由此,目連戲開始逐漸唱向全國各地。學界對目連戲這個集宗教、民俗、聲腔、文學等眾多形式為一體,有著悠久歷史的戲曲研究上采用的方法眾多,成果豐富。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周作人《談“目連戲”》一文就已經首先明確提出保存目連戲的重要意義。學界對目連戲的研究最初成果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日本學者倉石武四郎所著《目連救母行孝戲文研究》一書,后由汪馥君譯出登載于上海印書館出版的《中國文學研究》下冊(《小說月報》號外)上[1],可以說是日本學者意識到目連戲這一民間戲劇的價值,將這一珍貴的戲曲活化石搬上研究舞臺。其研究雖難見真知,但自此之后,引起了學術界對目連戲研究和保護的重視。魯迅先生的民俗文章《女吊》《無?!?,以及周作人先生的文章《活無常與女吊》都是以目連戲為背景反映社會及人性問題,同時期的棘公、樓適夷、柯靈等作家文人也從目連戲各地演出入手,記錄及分析了江浙一地目連戲演出。政府對目連戲班的支持和規范化管理使得目連戲得以完整保存下來,新中國成立前頒布的一系列有關目連戲演出的限制要求使得目連戲在民間演出驟然減少。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政府對民間戲曲的政策規范下,目連戲研究重煥新生,眾多相關著作出版面世,目連戲相關研討會等學術會議得以舉辦。1957年,安徽省文化局在蕪湖南陵舉行了目連戲座談會,并出版會議報告,系首次舉行目連戲學界研討會。1983年,由文化部等機關單位負責組織召集研究人員,編輯出版《中國戲曲志》,歷史16年共30卷,全面地記錄了各地地方戲曲歷史及現狀;1986年,組織《中國曲藝志》的編纂,此書共20卷,在《中國戲曲志》的基礎上更為詳盡。這兩冊戲曲匯編書籍的編寫出版對目連戲研究系統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傮w來說,這一系列的著作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基礎,目連戲的研究在20世紀得以有量和質的飛躍。進入21世紀,目連戲的研究日趨細致,早已不局限于目連戲本身的框架,而是根據地域、聲腔、戲曲特色分類整理。系統性的研究不僅豐富了目連戲戲曲支系,對音樂、文學等也有側面借鑒,填補了目連戲研究的空白之處,使得目連戲研究整體框架更為完整。

二、近三十年目連戲研究成果

自1987年開始,目連戲研究成果逐年穩步增長。筆者將目連戲相關研究以地域為主要劃分條件,古籍文獻及傳說考證為輔。地域研究中,目連戲演出較為豐富的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紹興、河南、敦煌、青海都有相關研究論文。地域研究又向下延伸到聲腔追溯、宗教儀式、同類型其他戲劇比較以及非遺保護等角度。下文就以每十年為一時間節點,地域為橫向,角度為縱向,兩者相互交融支撐,力圖搭建出目連戲研究成果的基本框架。

(一)安徽目連戲——最早開始的地域研究

據作者在知網的搜索結果,目連戲相關研究論文最早發表于1982年的一篇,隔年發表的兩篇均于安徽目連戲有關,可見其是被學界最早得以重視的地域目連戲研究。其中1987-1997年間只有7篇,1998-2007年間有35篇,2008-2018年間已有46篇,研究涵蓋文學、藝術及民俗學等多個領域,可以說,不論是數量還是研究角度都遠超其他地域。研究圍繞安徽皖南一帶,以徽州、池州、蕪湖、宣城一帶城市為主。古徽州包括今黟縣、歙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個縣,其中前四縣現今均屬黃山市,績溪縣劃歸宣城市,婺源縣劃歸江西省上饒市。古徽州一地自明清就極愛演目連戲,對目連戲重視非同一般。明代徽人鄭之珍更是收集徽州各地方戲班劇本,匯編《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流傳甚廣,成為當時全國目連戲演出的范本。古徽州目連戲演出歷史悠久,當地的縣志、碑文、牌坊等均有文獻提及,至今黃山市幾個著名戲班仍有目連戲演出,研究資料豐富且保存較為完好,對徽州目連戲的研究論文在數量及研究角度上都是較可觀,如王星明《徽州目連戲的形成及文化釋讀》、盛霞、施文楠、陳昌文《徽州目連戲音樂的文化視野》及《安徽目連戲唱腔音樂程式研究》、古徽州目連戲研究主要圍繞當地的目連戲班,一是根據幾個著名目連戲戲班,如祁門馬山班、栗木班、歷溪班等;或是當地村落,如歙縣長標鄉長標村和長陔鄉長標村等,成果多為實地田野調查分析,記錄目連戲班的人員、演出、儀式等,相關論文有袁環《徽州目連戲研究——以宗族戲班“馬山班”為例》、何芳、汪承洋、王漢義、劉璇合著《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馬山目連戲現狀調查》,柳林的碩士學位論文《徽州目連戲調查及研究》等。二是祁門當地地方戲祁劇目連戲的系統性學術研究。從其起源、聲腔、表演形式、宗教儀式以及藝術審美等方面更為詳細地分析了祁劇目連戲的戲劇特征,如劉博雍《祁門目連戲的文化探討》、尹伯康《祁劇起源說——祁劇史探之一》,康馨《祁劇目連戲審美漫議》、樊昀的碩士學位論文《皖南目連戲音樂記憶的變遷——以祁門歷溪目連戲為例》等。三是針對當地眾多目連戲戲班的現狀進行非遺方面的保護、繼承及發展的研究,如王凱《非遺后時代徽州目連戲的傳承保護策略探析——以徽州目連戲歷溪班為例》、王曉熒《安徽徽州目連戲生存現狀與保護傳承研究》、朱倩、劉洪合著《從“口傳心授”到“活態記錄”——淺談祁門目連戲的檔案式保護與發展》。古徽州目連戲現今流傳于村落之中,其戲本、服妝、唱腔等都面臨失傳的境地。此類研究目的在于對這一現狀提出有針對性、合理且科學的保護方法,引起學術和社會重視從而更好地發展這一文化藝術。

徽州之外,皖南一地的蕪湖和池州目連戲也在近年被學界所重視,如茆耕茹《皖南目連戲壇場疏碟之研究》、張雋的碩士學位論文《皖南目連戲及其聲腔曲牌之研究》、陳星、張雋合著《皖南目連戲的音樂特點》。蕪湖一地以南陵(許鎮太豐和弋江地區)及周邊目連戲研究為主。華東師范大學高歡碩士畢業論文《南陵目連戲研究》一文中,對南陵目連戲從源流至今現狀進行了細致的文化解讀,并附有大量的戲本及演出材料,為我們了解南陵目連戲搭建了一個大致框架。

池州目連戲以貴池和石臺兩地為代表。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之一青陽腔產生于安徽池州,故又名池州腔。因此,池州一地目連戲研究圍繞聲腔曲牌,對受青陽腔影響巨大的池州目連戲的演唱進行源頭追溯和唱腔比較,偏向于傳統戲曲音樂方面,如周顯寶《皖南儺戲、目連戲及其青陽腔與儀式的原生形態》、紀永貴《論皖南目連戲與青陽腔滾調的關系》,孟凡玉《貴池儺儀式音樂研究三題》。貴池儺戲在貴池一地發源,其隆重的祭祀儀式和濃厚的藝術風格對本身就具有宗教思想的目連戲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儺戲作為一種宗教祭祀類儀式戲,其本身重儀式,摻雜佛道等多種宗教思想,古老且復雜。目連戲作為佛經傳入中國,其故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佛教教化作用。在貴池,目連戲的誕生必然與儺戲有一定聯系,但又不盡相同。對目連戲的研究也著重從這個方面入手,分析佛教、道教等不同宗教在目連戲發展中的變化,表現目連戲宗教世俗化的一面,如劉自圣、馬曉純《池州目連戲的歷史及現狀調查研究》、王兆乾《安徽貴池鄉村儺事活動的戲劇演出及其研究》。同時,也對目連戲的雜耍、“祭五猖”等特定活動進行分析,目的在于能否追溯其作為祭祀儀式戲的一面,如何根?!栋不召F池目連戲的文化考察》、荀安華《貴池目連戲的文化考察》。

(二)江西、湖南目連戲——立足聲腔演變

古徽州中曾有婺源一地,當地目連戲歷史悠久,現歸屬江西。江西信州弋陽也是四大聲腔之一弋陽腔的發源地,弋陽腔源于南戲。同時,江西也有其地方戲贛劇。綜上可見,江西目連戲研究大多圍繞以上三個要素,尤為突出的是表現在聲腔研究上。目連戲在演出時多使用高腔演唱,高腔源起于元末明初時期的南戲弋陽腔,明代弋陽腔同青陽腔相結合后形成了高腔,從江西一地傳向全國,并在各地形成與當地風格相適應的高腔,在江西即為贛劇高腔。江西作為目連戲演出及高腔的發源地之一,其流向全國的目連戲范式也不難看出其本身的南戲、弋陽腔以及贛劇的風格元素,相關論文有1991年毛禮鎂發表的《高淳陽腔目連戲辨》,屬首次研究,及劉芳君碩士學位論文《江西地域文化中的目連戲研究》等。

高腔始于江西,在目連戲聲腔表演中被更多提及的則是湖南辰河高腔目連戲。辰河目連戲研究也開始較早,于1986年就有第一篇相關論文發表,雖數量上不及安徽,但一直持續發掘,未曾間斷。其在20世紀被當地政府所重視,搶救性地挖掘出大致完整的全本辰河目連戲戲本。相關研究也詳細地分析了辰河高腔目連戲的劇本整理、演出內容、藝術形態、音樂特點、民俗顯現,以及其宗教儀式色彩,如李懷蓀《辰河目連戲劇本發掘整理紀實》、熊曉輝《辰河高腔《目連戲》的演出內容與形態》及《辰河高腔《目連戲》的藝術形態》、蔡多奇、王文笑合著《辰河高腔目連戲的音樂特點及其發展的思考》、代宏《湘南目連戲的民俗性與宗教性》、明躍玲《辰河高腔目連戲:湘西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三湘一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宗教色彩濃烈,受環境背景影響,此地目連戲在戲本故事以及表演形式上都添加了當地的民俗傳說和巫儺儀式,在原本目連戲基礎上改編,使得其更具有地方風格,如文憶萱《三湘目連文化(一)——(六)》、蔡多奇《目連戲現象與辰河高腔目連戲》。

(三)四川、福建、紹興目連戲——凸顯宗教儀式與思想

提及巫儺也不得不提及巴蜀之地。巴蜀一地古行巫儺之風,當地戲曲也融巫文化、道教、佛教、儒家等多種文化與一身。巴蜀的川劇目連戲研究多離不開與儺戲的比較,川劇目連戲的儺儀化較之于其他戲劇不同,其更接近于儀式劇,且娛人多于娛神,不同于儺戲的莊嚴感,其更偏向于民間信奉,具有濃烈的民俗色彩,如張志全《儺祭儀式與目連賽戲——以巴蜀地區中心為例》、段婷婷碩士學位論文《人類學視域下川劇目連戲儀式研究》。

同樣受宗教影響較大的還有福建莆仙目連戲。莆仙目連戲的人物設置可以追溯到南戲劇目以及中原古劇,可見莆仙目連戲也是他地流傳至莆仙一帶,楊美煊的《論莆仙戲《傅天斗》的源流、特色和地位》一文中就對莆仙戲目連前傳《傅天斗》與其他目連戲之間的源流關系進行梳理。莆仙目連戲同其他地方目連戲更為顯著的是其與道教的淵源。莆仙目連戲在演出時可以直接被用作道壇法事,既摻雜了宗教,又具有儀式性,對莆仙目連戲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此,如張喜珊碩士學位論文《莆仙目連戲與道教淵源研究》、黃鍵《戲謔、悲憫與救贖——莆仙目連戲的俗世精神》。

再深入對宗教思想的描述,則不得不提及紹興目連戲。紹興目連戲研究分為兩部分,一是對紹興目連戲本體研究,如徐斯年《紹興目連戲散論》、陳婭玲《社戲與紹興民俗風情》、駱紀強《紹興目連戲“調無?!碧轿ⅰ?,這類文章數量較少,并且或多或少都會提及魯迅先生;二就是根據魯迅先生文章中對當時紹興一地的目連戲演出描寫進行研究,這類文章數量較多,如劉家思《論紹興目連戲對魯迅藝術審美的影響》及《紹興目連戲原型與魯迅的主體意識》、胡輝杰《從目連戲看魯迅和他的文本世界》及《負罪、拯救與超越——再論從目連戲看魯迅和他的文本世界》、牟伯永《論魯迅《故事新編》對目連戲藝術的借鑒與運用》。紹劇目連戲之所以聞名于世,與作家魯迅先生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正是魯迅先生多次再其著作中提及少時在家鄉觀看目連戲的場景,使得紹興目連戲的研究多數圍繞魯迅先生的文字敘述。在魯迅先生的描述中,“女吊”“男吊”“無?!钡裙砉中蜗蟛粌H僅是目連戲故事中的人物情節刻畫,更多是一種與當時社會黑暗的背景相呼應、有現實意義的人性寫照。這類鬼怪雖面目猙獰,但人物故事悲涼凄慘,多是遭活人迫害成鬼,這與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的思考不謀而合。幼年看戲時對這類戲曲人物的深刻印象不僅說明了紹劇目連戲對人物內心刻畫生動到位,也對魯迅先生后期文學創作產生深遠影響。對紹興目連戲和魯迅先生的研究可以看出,通過對紹興目連戲的舞臺表演、唱腔以及戲本的分析,對照魯迅先生著作中的敘述手法、風格、思想、取材和審美,可發現紹興目連戲對魯迅先生的影響是巨大且深遠的。

四川、福建及紹興這三地的研究起步在1990年之后,隨時間推移至今,每一階段基本保持平穩發展,論文數量未有明顯的增幅或下降。相比較而言,這幾地在研究方向上略有偏重,有可繼續擴展之處。

(四)河南、敦煌、青海目連戲——稀有目連戲的搶救性保護

此三地相較于前幾地而言研究起步較晚,多是2000年后才開始專題研究;發展略為緩慢,論文等成果數量較少;方向單一,還有待后期深入地挖掘和逐步完善。

河南目連戲因歷史發源悠久,對其在歷史文獻中的追溯也有一定的研究。不同于以上受南戲風格影響的南方地域戲劇,河南目連戲源于北雜劇,其演出情節、思想及表演都融入了北方民俗色彩。對其歷史文獻的研究有呂珍珍的《河南目連戲研究》及其碩士學位論文《河南目連戲研究》、范丹鵬《河南目連戲的歷史沉浮》。作為中原目連戲的代表,南樂目連戲也是受到了學界的重視,南樂目連戲研究較少,在基礎研究之外較有價值的是對南樂目連戲的價值、現狀及保護情況進行分析,偏向于非遺保護研究一類。代表性的論文有司松林《目連戲的藝術價值及現狀調查》、吳鵬霄《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南樂目連戲困境與思考》及《試析南樂目連戲的文化價值》、劉小江《鄉村里的鬼戲——記河南濮陽南樂目連戲》。

提及文本研究,敦煌目連戲則具有這方面的代表性。作為敦煌研究的一部分,目連變文是唐代敦煌變文說唱故事之一。鑒于其變文的性質,其研究只限于文本,如俞曉紅《敦煌藏卷目連題材作品論疏》、李重申、陸淑綺合著《敦煌目連變文與戲曲研究》、吳孔義碩士學位論文《敦煌目連救母變文母題及文化意義研究》、羅皓月《敦煌文獻目連變文寫本敘考》及《敦煌文獻中的目連變文研究》等。及敦煌目連變文版本之比較研究,如肖志兵《論敦煌變文中韻文英譯的散體化——《目連救母》三譯本之比較研究》、李燕清《敦煌文獻目連變文三種版本之異同比較研究》。

青海目連戲較之前文的地方目連戲知名度略低一籌。青海民和一地的目連戲于近年來得到重視,當地政府著手進行搶救性保存,對當地目連戲的演出實況及劇本進行一系列的田野調查和資料收集,如霍?!肚嗪D窟B手抄本述略》、馬玉忠《回望麻地溝最后一次目連戲演出》、勁草、胡文平合著《遠去的記憶:麻地溝刀山會口述史調查》、郭曉蕓《河湟目連戲:青海大地的江南記憶》。相關研究性論文較少,桑德《青海目連戲音樂淺析》以音樂曲式為方向。對當地目連戲研究因相關材料挖掘工作尚未大面積開展,學界對其了解甚少,目前以如何進行有效有針對性的非遺文化保護工作為主,如徐明《中國稀有戲種搶救研究——以青海目連戲為例》、徐明、馮彩莉合著《覓撿散落的“珍珠”——青海目連戲搶救、保護管見》。

古籍文獻則以唐敦煌目連變文、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元代佛典《佛說目連救母經》、明代徽人鄭之珍編纂《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晚明張岱《陶庵夢憶》、康熙舊本《勸善金科》以及《西游記》原型為主,從文本考據、人物形象、演變過程、演出實況等方面對目連戲與古籍記載間相聯系,為目連戲類基礎性研究,相關成果如陳翹《〈東京夢華錄〉“中元節”條兩種版本 一字之差的思考——兼議北宋目連戲之形態特征》、田仲一成《元代佛典〈佛說目連救母經〉向〈目連寶卷〉與閩北目連戲的文學性演變》、朱萬曙《鄭之珍與目連戲劇文化》、戴云《康熙舊本〈勸善金科〉管窺》、朱恒夫《〈西游記〉·目連故事·江淮儺歌》、葉明生《道教目連戲孫行者形象與宋元〈目連救母〉雜劇之探討》等。

(五)目連戲專著及專題研究

以上地域研究多以論文為主,書籍則以各地目連劇團及藝術研究院牽頭編寫的地方目連戲專著為主,如1994年出版,綿陽市文化局創辦編《綿陽與目連戲》;王定歐著,1997年出版的《川目連藝術論》;毛禮鎂編寫,2004年出版《江西儺及目連戲》;朱萬曙校點,2005年重編出版的皖人戲曲選刊·鄭之珍卷《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2007年出版,徐明、霍福著《青海目連戲》;倪群、陳琪編寫,2011年出版的祁門歷史文化叢書《祁門目連戲》;徐寧編寫,2014年出版的《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陽腔目連戲》等。其中,王秋桂著,1994年出版的《浙江省目連戲資料匯編》和茆耕茹著,1997年出版的《安徽目連戲資料集》是難得一見的目連戲地方資料集?!墩憬∧窟B戲資料匯編》是王秋桂先生主持的“中國地方戲曲與儀式之研究”的課題田野調查成果。茆耕茹先生的《安徽目連戲資料集》從序評記跋、方志文錄、班社稽考、演出習俗、猖書醮儀、曲牌聲腔、會議演出、散文輯佚、臺本劇目九個方面詳細記錄了安徽目連戲的歷史、發展和現狀,從文獻到田野調查全面地展示了安徽目連戲的風貌。這兩本專著都是由臺灣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扶持,施合鄭民俗基金會出版發行,《民俗曲藝》叢書系列。屬同系列的目連戲研究書籍還有2001年出版,龍彼得、施炳華校訂《泉腔目連救母》;施文楠著,1999年出版《安徽目連戲唱腔選編》等。施合鄭民俗基金會的研究專輯系列也曾出版相關學術成果,如NO﹒77目連戲(上)(1992﹒5),N0﹒78 目連戲(下)(1992﹒7),NO﹒87 目連戲劇本(1994﹒1),NO﹒93 目連戲論文集(1995﹒1)。施合鄭民俗基金會的學術期刊《民俗曲藝》由王秋桂先生擔任總編輯,發表了大量的地方民俗戲曲研究論文,在此不一一贅述。

除分地域研究,也不乏對目連戲整體研究的書籍成果,如劉禎著2015年出版的《中國民間目連文化》。對目連戲的整體研究論文也不在少數,這類論文多是從目連戲整體情況入手,從目連戲研究綜述、整體特色、民俗色彩、戲劇風格、藝術價值、發展情況等方面深入,如朱萬曙2000年發表的《鄭之珍與目連戲劇文化》、王馗2004年發表的《20世紀目連戲研究簡評》、司松林2007年發表的《目連戲的藝術價值及現狀調查》、尹伯康2008年發表的《目連戲研究》、歐陽友徽2009年發表的《目連戲的戲劇環境》、劉博雍2013年發表的《試論目連戲的世俗化轉變》、邊艷榮的碩士學位論文《目連戲流變述論》等。

三、目連戲研究述評

(一)研究成果述評

1.近三十年目連戲研究總體述評

目連戲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受當時“文化尋根”文學思潮興起的影響,同鄉土文學等一起受到學界關注,開啟我國近年來的目連戲研究。從1987—2018年間,學術成果發表穩步上升,研討會舉辦年份里更為凸顯。研究內容從一開始只限于歷史文獻研究,逐漸由純文學性轉向文藝兼具,直至后期多學科深度交叉。由上文的文獻綜述中可以看出,三十年來目連戲的基礎性研究已有大體構建。最初,研究以對目連戲追本溯源為基礎,發掘各地文獻史料印證當地目連戲演出實況。目連戲演出戲本的研究從來源考、演變以及各地戲本比較都不乏成果,對目連戲演出實況、戲曲表演等方面的研究也不在少數,但由于此類研究涉及較多的田野調查及資料收集,難度較大,因此仍有較大的深入挖掘的研究空間。對目連戲的聲腔系統研究較為分散,多是以當地目連戲唱腔證地方聲腔,總體來看研究較為雜亂,難成體系。對目連戲的儀式性研究是較為著重的一個研究點,儀式性研究大體上可分為宗教(佛、道及民間思想)、祭祀、儺戲這三個方面,將目連戲與儺戲放在一起研究是目連戲儀式研究的一大特點,這兩個戲種由于生發背景相似、同有祭祀等儀式性意味、摻雜較多的民間思想幾大類似之處,研究分界不清。對目連戲的文本研究也是重中之重,多集中于鄭本追溯、經文考據以及民俗故事文本描寫。鄭本是皖南一帶較多民間戲班使用的戲本,但又都經過了一定的改編,學界多是進行章節及內容的比較研究??滴跖f本《勸善金科》是清代宮廷戲本,是難得完整保留的古代演出戲本,對其深入研究不僅能窺見清代目連戲演出風格,更可見康熙時代的思想文化。文本研究中對魯迅所寫的目連戲文章剖析占據了一大部分。從文本研究看,從目連戲文本描寫中更多是對當時背景下的文化思想進行分析,了解當時的民俗風情,從而能夠打開封建社會時期民眾的內心世界。近年來對非遺的重視使得這類研究聚集了眾多目光,目連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學界對其進行的一系列保護、繼承及發展是否合理,能否給同類非遺戲曲有一定的借鑒之處等問題上不斷深入討論。同時對非遺類案例的分析性研究及問題探討有利于目連戲乃至非遺學科的長遠發展。

2.近三十年目連戲研究方向述評

近三十年的研究方向從開始僅限于文本,到舉辦研討會及演出觀摩后開始涉及目連戲的藝術性,再到后來大量結合民間史實的田野調查這一發展過程可以看出,目連戲研究同中國戲曲研究發展相似,都是采用“文本—實踐—文本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其從單一的文獻文學到逐漸走向多元化的藝術文化也可以看出目連戲研究跟隨學術研究的發展開始逐漸摸索自有的研究范式及方法。對目連戲的研究角度從文學逐漸擴展到戲曲學、歷史學、文獻學、民俗學、藝術學、人類學等學科,涉及文學、美學、音樂、舞蹈、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這種采用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已經成為現代目連戲研究的主流方法。特別是在眾多地方目連戲被申請為省市級非遺項目之后,對目連戲的民間演出、戲班及戲本的實踐性調研和搶救性保護類成果如雨后春筍一般,成為目連戲這一代表性民間戲曲研究的一大特色。通過這近三十年各界的努力,不僅構建了目連戲自身研究的體系,也用大量的實踐和理論成果證明了相關學科的研究體系,成為近年來不可或缺的學術領域。

3.近三十年目連戲研究學術方法述評

隨著研究方向的不斷擴大和學科間不斷地相互交融,目連戲研究的學術方法也在不斷發展。目連戲研究剛起步時期,多采用文獻學、古代文學等學科研究方法,對古籍、地方志及碑文牌坊等文物進行考據,總體限于文學研究。隨著民俗學學科的設立,傳統民俗學不斷地借鑒吸收外國成熟的民俗學體系,逐漸將純文學研究引向了人文學,人文社科的傳統研究方法田野實踐成為民俗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大量的學者開始重視實踐材料的收集,對產生環境和人文心理等多重思想對目連戲的影響及在目連戲中的體現進行研究分析。在重視實踐的同時,學界也意識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必要性,研究方法以跨學科的理論視野和田野調查相結合。在20世紀末,西方民俗學理論的大量引入以及前人學者的基礎構建下,目連戲研究更加注重學科間的交融和應用。藝術民俗學、音樂民俗學、舞蹈民俗學、民藝學、藝術人類學、戲劇民俗學、戲曲民俗學、美術民俗學、文藝民俗美學等研究領域的相繼提出及建立,都給目連戲多學科交叉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劉禎先生就曾說過:“目連戲、儺戲都是戲劇,歷史形態的戲劇,對此研究者從一開始就沒有將其置于平面,拘執于文獻,而強調它的表演性、舞臺性和文化性,將文獻文物與田野考察、戲劇與文化綜合考察結合起來,挖掘其‘活化石’的價值。方法上的新操作,反映出人們對研究新的認識、理解,帶來的必將是實際研究——從內容到形式的新拓進。這種方法不是沒人在戲劇研究領域運用,而是沒有像目連戲、儺戲研究這樣被普遍運用。研究者除專治戲劇史者外,還有音樂、舞蹈等藝術研究者,以及宗教、民族、民俗、歷史等社會科學研究者,這種認識隊伍的交叉聚合,必將帶來目連戲、儺戲研究新的裂變和發現?!盵2]同時,民俗學在八十年代后的“鄉土語境返歸”也讓目連戲研究向地方“語境”方向拓展,從單一方向的本體性研究,發展至探索地方文化“語境”,進一步到研究成果能否反向有利于地方文化發展。雖然這一研究方法在目連戲研究中所占比重不多,還有待繼續完善,但由此可以看出,近三十年間,目連戲這一民俗戲曲藝術的學術研究方法同民俗學學科一起不斷探索,新的學術方法也被應用于目連戲研究之中,整體能夠跟上學科發展步伐。

綜上可見,目連戲研究在近三十年間不斷發展,成果豐碩。但因研究時間較短,角度分散,缺乏理論性指導及深入挖掘,尚未形成自身獨有的研究體系。并且因為近年來大量新的民間民俗被發掘,目連戲研究略有后勁不足之勢。如何能夠有突破性發現,或發展新道路與其他相關熱門民俗等研究相結合,是需要學者們思考和決定的一個問題。

(二)學科發展前景建議

目連戲近三十年的長足發展構建了本身基礎性框架,雖有大體框架鋪路,但后期還需深入地填補性研究。其問題大致可分為兩個部分。

1﹒田野調查工作不夠深入,資料匱乏,沒有適合目連戲自身體系的調研方法,實踐成果難見真知。目連戲不同于其他戲劇,因為其在演出時需要大量和觀眾互動,演出時宗教儀式復雜,很難以拍攝等方式記錄全部的演出實況。目連戲演出費時費力,儀式感強。近年來,因各地群眾對宗教儀式的淡薄,目連戲演出場數次數在不斷減少,不論是愛好目連戲的群眾,還是有關研究學者都難以一睹目連戲演出風采,不能立足于田野調查和實地觀看來獲取新的研究材料。又因目連戲演出人員、老一輩的目連戲藝術家年事已高,有些已經相繼去世。小一輩的演員因為演戲的機會和報酬少,轉而以其他工作賺錢養家,這使得目連戲這一戲曲研究逐漸局限于為數不多的文獻,目連戲演出中的大量藝術、語言和表演難以考察記錄。同時,鑒于當年政治活動影響保留下的戲本不多,各地各戲班的演出戲本又多是在演員手中。隨著演員的更替、老一輩演員離世和傳承人外出謀生,戲本的取得和考證顯得越發的困難。這些原因都局限了目連戲的研究發展,使得這一方向的課題研究難以深入和發展。并且,近年來各地發掘出的地方目連戲絡繹不絕,能否正確判斷民間目連戲演出的價值,其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也需要研究者審慎判斷。

2﹒目連戲基礎性研究大多借用其他學科及戲曲的研究體系,未能形成自成一體的學科理論范式和技術方法。目連戲不同于其他戲曲的以各戲曲特有唱腔說同一故事,而是相反的,同一故事采用不同唱腔。此前研究并沒有凸顯出這一特殊之處,使得目連戲研究與其他戲曲研究混為一談,沒有自成風格。同時,其自身的不同之處也決定了研究方法不能照本宣科,如要將目連戲的本質特點凸顯,勢必需要合理地研究出適合目連戲自身的一套戲曲學術范式。這就需要對目連戲的學術路徑進行理性規劃,重視對目連戲乃至民間戲曲的理論支撐。只有將理論這一舞臺根基打牢,實踐才能在舞臺上盡情地發揮。

小 結

目連戲作為民間戲曲大類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近年的研究中不斷發掘出新資料、新成果,研究方向也不斷擴展,不再局限于單一學科,結合各學科知識,吸收交叉學科研究方法,利用各學科理論支撐,豐富課題深度和廣度。愿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目連戲以及地方戲等各類民間戲曲都能補缺補差,深入挖掘,長足發展勢頭,保持良性循環,建設更為完善的目連戲研究體系。

猜你喜歡
目連研究
歲月有大愛
試論御伽草子《目連草子》對漢文學的接受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如何讓古老戲劇文化與當代接軌——南陵全國目連戲學術研討會綜述
尋跡啞目連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目連戲的現實性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