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課程思政平臺建設的意義及對策研究*

2019-01-11 03:07奚迪哈爾濱商業大學
教書育人 2019年12期
關鍵詞:專業課程思政政治

奚迪 (哈爾濱商業大學)

課程思政是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性的教育理念,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的育人格局。高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大學生將習得的知識技能轉化為自身的品德、能力和素養,內化為學生自身精神體系的組成部分,轉換為個體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一 課程思政的重要現實意義

(一)課程思政是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回應

對于貫徹落實高校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主體責任,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具有助推作用,豐富和整合了社會主義大學課程體系建設,有助于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質量。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使命,核心是解決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的重大問題。課程思政堅持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內在要求,遵循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和教學規律,深刻把握和運用思想政治工作規律,豐富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基于知識、能力、人格的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確保高校人才能夠在未來各領域成為表率和棟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輸送人才。

(二)課程思政是對思政課程體系的進一步深化和建構

課程思政的實質是以深化思政課程體系為原始動力,在創新和發展思想政治課程形式的同時將專業課程納入思政教育和價值輸送體系。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找到德育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切入點,引入經典案例和社會實踐指導,夯實知識基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專業知識達成共振,用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政治理念、道德規范引導和激勵青年大學生成才成人。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講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而是針對學科和課程特色設計課程教學指南和方案,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知識共鳴的價值、理念、思想、觀點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目標、內容、案例,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顯性作用。

(三)課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個體價值和促進社會進步的本質要求

在新的國際環境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社會轉型多元思潮和觀念交鋒,非主流思想和網絡輿論對于大學生價值觀帶來了沖擊。課程思政是對思想政治課程教育的有力支撐和補充,既是思政課程理論創新的依據和實踐,又能對學生困惑和迷茫的問題做出科學和指向性的回答。各學科教師都應根據課程實際,在課堂教學中輸出知識技能的同時,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和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工作,培養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價值觀自信和家國情懷,塑造良好的品質道德,切實擔當起教育者立德樹人的責任和使命。

(四)課程思政深化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融通交流,避免科學發展中各專業和學科的分化和疏離

重視教書育人目標的整體性,加強各領域間的觀念互啟、精神互融、學科互構、方法互用,達成規律性與和諧性的共識。充分挖掘不同學科和課程內在蘊藏的獨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和實踐的全過程,將培育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活動滲透在教育和實踐的各個環節。只有各專業課程教師真正認識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深入挖掘每門課程蘊含的與思政課顯性教育相對應的隱形教育資源,建立良性可持續的共生、共振的互通機制,才能真正實現教育共同體的有效運行。

二 課程思政的實踐目標

(一)秉承思政寓于課程與課程承載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構建全方位全課程育人環境

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結合,在思想傳播中凝集知識內涵,在知識傳授時強調思想引領,實現教育模式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外延拓展。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陣地的主渠道,必須緊密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品德教育,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充分發揮引領學科建設和教書育人的作用。

(二)拓展傳統教育觀念,豐富專業學科體系建設

將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相融合,深化專業課程內容,進一步完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豐富教學方式方法,提升專業教師教學能力水平。專業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就是在深刻把握教學對象的知識結構和意識形態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采取啟發式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手段達到既定的教學效果。

(三)建構大學生對于新時代文化內涵的觀念體系

當前流行文化和娛樂至上現象背后映射出青年人的文化缺失和價值觀斷裂。以課程思政整體建構大學生對新時代的認知、期待心理、價值、信仰、態度和行動基調與準則,同時融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和認同,打下扎實的價值底色,從而促進青年人的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德即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是對全面培養大學生具有綜合知識技能、良好身體素質、審美品位和健全人格品質等的統領。

(四)運用正確的價值維度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升教育質量,加強我國高校內涵發展,夯實人才強國的基礎工程。充分認識知識導向和價值引領的邏輯關聯和耦合關系,知識導向需要價值引導作為支撐,從某種意義上講,知識傳授就是價值引導,價值引導偏離了方向會導致知識傳授的缺失,就會導致教書育人整體效果的抵消,最終遠離人才培養的本來目標。課程思政正是通過樹立和培養大學生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自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三 課程思政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教育缺乏明確的指標

各專業均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對思想政治素質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并圍繞具體要求進行了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非思政課程,缺乏明確的思政教育要求和具體指標。專業課應從本專業視角出發,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具體社會問題并做出判斷的能力。課程教學作為知識和技能的傳播介質,其內在的最終目標要求必然要外化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培養人才。目前的課堂教學多表現為單純的傳授知識和技能,缺乏知識服務導向性和技術服務目的性與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教育。對每個章節內容中的思政教育設置分配體現為缺乏甚至缺失教學安排方面的要求。

(二)高校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系統不全面

目前部分高校缺乏考核教師課程思政教育方面的量化標準,大部分教師教書育人的主要方式是在課堂教學和日常工作中傳遞正能量,但個人對思政理論學習不足,缺乏系統和與時俱進的思想政治學習,思政理論知識碎片化,教學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驗不足,方法、能力有限。多數教師將教學局限于專業技術領域,甚至脫離社會實踐,自然科學專業課程中部分教師甚至忽略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專業技術的課程教學,導致偏離服務社會和區域經濟的初心。尤其是黨員教師,應從自身下功夫,多維度提升思政理論水平,在課堂細節上樹立教師教書育人形象,例如著裝、教學設備使用等。還可以引入我國在專業領域的取得成就,利用新媒體,充分開拓創新教學方法,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共鳴和情感代入

(三)課堂教學中缺乏對本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資源的深入挖掘和創新融合

現在課堂教學多以照本宣科式的說教進行思政教育,大大影響了思政教育效果。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內在要求是與時俱進,課堂中的思政教育應與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部分學生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自身思想品質的塑造。教師應以意識形態為主導,根據所講課程知識結構的特點,著力尋找本專業領域恰當的切入點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思政教育。充分發揮整體育人的價值本源,避免思政理論學習與通識教育、專業傳授互不融合及重智育、輕德育現象。

四 建設課程思政平臺的對策

(一)牢牢把握課程思政的價值指向,推動專業學習服務社會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本位。價值導向是課程思政的本源旨歸。價值,泛指客體對于主體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有用性。課程思政要秉持全局意識,深入挖掘各學科和專業知識技能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特別是專業倫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大學生價值判斷和選擇能力的塑造,結合本學科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特點,循循善誘,因勢利導,以情感人,以境處人,形成課程整體育人的聯動效應,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培養大學生形成自我激勵機制,不斷增強大學生的責任心、敬畏心、誠信行為、服務意識等。例如,在財經類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在講授基礎會計這門核心基礎課過程中,主要還是扎實的理論基礎、科學的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如案例教學對學生進行商業倫理、誠信、團隊合作、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等幾個方面進行課程思政教育,讓更多的學生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得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建立健全教學管理機制,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

立足高校所在地區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引領,加強意識形態領域陣地建設,全校各部門通力配合、整合資源,為課程思政平臺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和技術支持。嚴格把關政治標準、培養方案、教材選擇等教學管理環節,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課程相協同的創新機制,制定系統化、標準化的管理考核辦法,科學規范地建設課程思政平臺。仔細梳理各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將其列入教學計劃、課程大綱、考核計劃,打造一批精品課程。不斷創新思想政治理論學科與其他專業學科教學與科研的雙向融合和共建機制,靈活運用剛柔并濟的教學方法,以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圍繞專業知識進行理性講授和價值引領,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

(三)加強課程思政理論研究,挖掘思政育人資源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做好課程思政平臺建設,就要明晰課程思政基本理論。課程思政體系構建是龐大的系統工程,涉獵眾多領域和學科,專業劃分復雜,而各學科的知識體系各具特色。既需要對課程思政的共通理論進行研習,同時更需要對不同學科的課程思政進行分別研究,從而形成有針對性的可運用推廣的理論體系,解讀并解決專業設置、培養目標、教材選擇、培養方案、師生評價標準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也要闡釋明了課程思政理念和觀點,讓所有授課教師在思想上建立專業課程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的認同感和共鳴。

(四)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基層黨支部承擔著教育、管理、監督黨員和組織、凝聚、服務群眾的職責,學院黨委、黨總支和基層黨組織應主動把課程思政平臺建設融入基層黨建工作中去,整合多方資源,優化平臺,用課程思政建設創新基層黨建內容,以黨建工作引領課程思政平臺構建。支部黨員應率先承擔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實踐的責任,建立健全課程思政平臺建設工作機制,承擔學院學科發展和服務學院課程思政體系。結合節假日和國家時事,將主旋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整合到課堂教學中,實現隱形教育和顯性教育資源聯動,構建知行合一、同頻共振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搭建學科間的教學合作平臺,提升課程思政教學隊伍水平

高校思政課教師既是課程思政建設中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主力軍,同時又承擔著大量的教學任務。加強專業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系統學習,暢通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互相交流的介質,思政課教師開展示范性的課程思政教學指導,用人文關懷看待科技發展和工具運用,同時專業課教師以高效的科學思維方式啟發人文社會科學教學探索,提升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在教學實踐中,不同專業的課程思政不等同于課程的思政化,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引領,堅持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科定位,挖掘其中蘊含的價值、學理和倫理。同時重視高校輔導員、班主任的協同作用,做好輔導員、班主任與專業教師在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對接工作。既要提升思政課程主渠道作用,又要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開展德育教育。

(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課程思政建設平臺中,以思政課程為中心,以專業課程、選修課或實踐活動等映射著思政教育內容的不同方面,繼而架構起錯落有致的課程思政體系。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和專業課程都應從內容設置、教學方法、新媒體如Vlog 和公眾平臺的運用等方面進行創新發展,采用引起學生興趣的方式進行課程導入,增加師生間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如設置影片賞析、案例分析、參觀展覽等,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針對性,提高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引導性和有效性,引導大學生正確把握世界和中國當前形勢,樹立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踐行者。

(七)建立評價機制,形成課程思政反饋和優化的良好循環

立德樹人是課程思政平臺建設的根本要義,引入課程思政考核標準和評價體系,能夠促進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全過程進行思考,有助于提高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實踐的針對性,優化課程思政教學手段,規范課程思政教學管理,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建立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尤其要注重過程評價和價值引領評價,而不是只關注結果。充分挖掘專業課程育人的隱性功能,轉變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分離現象、將育才和精神育人相結合,扭轉思政課程教學的孤島現象。同時,在人才引進和職稱評定等方面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專業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課程思政平臺建設落到實處。

猜你喜歡
專業課程思政政治
汽車類專業課程混合式分層教學模式的實踐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素質培養目標下經管“專業課程鏈”構建研究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高等學校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以匯編語言與接口技術課程為例
思政課“需求側”
“政治攀附”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