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科學方法論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啟示*

2019-01-11 03:07張國彪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教書育人 2019年12期
關鍵詞:矛盾思政評價

張國彪 (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根本方法,主要包括實踐研究、社會系統研究、社會矛盾研究、社會過程研究、社會主體研究和社會評價研究等研究方法?!盵1]這對眾多學科教學具有指導意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作為傳播黨的思想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渠道,如何教學才能讓黨的思想進入學生頭腦便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要努力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指導思政課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思政課的作用。

一 立足實踐,注重學生需求

立足實踐是對實踐研究方法的借鑒。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性的,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法寶。[2]所以,我們做任何事都要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從實踐出發,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結合實踐分析問題,將所解決的問題上升為理論,最后將理論回歸實踐。思政課教學亦是如此,即教學不能照本宣科、封閉腐朽,要從實踐出發,了解學生需求,結合理論知識,將理論知識融于生活之中,才能真正發揮思政課的作用。

思政課教學必須以實踐為基礎。一方面,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基本情況,明確學生學習需求,確保課堂教學針對性。在備課時選取案例要符合學生專業特色和當前階段接受水平,不可過易或過難。知識點過于容易,學生會不屑一顧;過難學生無法理解會產生畏難情緒,總之都易使學生萌生抗拒心理,不愿聽課學習。另一方面,教師課后要及時反思。思政課教師一般為兩個班級連上,教授的專業也不盡相同,所以教師備課時要“因班而異”,不宜用完全相同的講稿。前一個班級上過課后也要利用課余時間及時反思,規避失誤之處,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一天課結束后,反思教學效果并形成書面材料備案。同理,進行“周周反思”“月月反思”,待整個學期結束,將本學期所有個人教學反思記錄加以整理,上升為理論,總結出自己教學中的所有毛病,并找出解決對策,在下學期的教學中避免再次發生,以提高自身教學技能,提升教學效果,滿足學生需求。

二 系統化教學,強化整體意識

注重系統觀念是借鑒社會系統研究方法。人類社會是一個紛繁復雜的系統,思政課教學也不例外,它也是一個系統性教學活動,在宏觀層面可視為整體性教學、中觀層面可視為專題模塊化教學、微觀層面可視為分主次教學。

在宏觀層面思政課教學可視為整體性教學。思政課教學本身便是一個獨立的整體,由“原理”課教學、“基礎”課教學、“綱要”課教學、“概論”課教學、“形策”課教學等組成。這些課程既是思政課的組成部分,又是單獨的整體。在中觀層面思政課教學可視為專題模塊化教學。思政課分為“原理”、“基礎”、“綱要”、“概論”“形策”等課程,每門課程又分別突出講述不同專題模塊,清晰明了。如“基礎”課分為思想教育(前四章)、道德教育(第五章)、法律基礎教育(第六章)三大模塊,每個模塊教學又可分為課堂導入、傳授新知、課堂互動交流、課后反思等環節,專題模塊分明,其他課程亦是如此。在微觀層面思政課教學可視為分主次教學。每一本思政課教材都有教學側重點,“原理”課側重理論培育、“基礎”課側重德育、“綱要”課側重史實培育、“概論”課側重社黨史培育、“行策”課側重時政分析,提升學生政治敏銳度。同時每一節課也應分清輕重主次,如此,方利于課程的順利、系統化完成。

三 培養辯證思維,正視教學矛盾

辯證思維是對社會矛盾研究方法的借鑒。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即生活中時時、處處有矛盾,而特殊性則指在矛盾的每一個階段又具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在解決思政課教學矛盾時不能一刀切,要依從實際、辯證應對。

一方面,要正視思政課教學中的矛盾。由于思政課是大學生必修公共課程,受眾學生專業龐多,接受能力各異,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各種矛盾。如教學理想預判和學生現實需求之間的矛盾、傳授和接收之間的矛盾、教材知識體系與學生現實認知能力之間的矛盾、課堂理論與課后實踐之間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不妥善解決就很難保證學生課堂實際獲得。所以,思政課教師要善于發現并解決矛盾。另一方面,由于思政課的特殊性,在教學中要區別對待、對癥下藥。一是學科性質比較特殊。高校思政課不同于其他學科,是為實現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養努力符合一定社會或階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養的、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的學科,它解決的是學生人生應該“在哪用力、對誰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樣的人”[3]的問題。所以,高校思政課不僅要“傳道授業”,更重要的是“解惑”——為學生解疑釋惑,多元教學、因材施教。二是高校思政課設置逐漸深入。大一新生開設“基礎”課,塑造的是學生的世界觀問題,有利于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的順利過渡;開設“概論”課,塑造的是學生的人生觀問題,讓學生了解黨史國史;開設“形策”課,塑造的是學生的價值觀問題,讓學生了解國家面臨的國內國際情況,明確國家現在的機遇和挑戰。所以教學必須從實際出發,方能發揮最大效用。

四 依循規律,注重教學質量

依循規律是對社會過程研究方法的借鑒。任何事物都會經歷形成、發展、繁榮、衰退,最終滅亡的過程。當然,這個滅亡并非是事物完全消失,而是另一個過程的開始,循環往復。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從本質上看也是一個過程,如課程開始到結束、學期初到學期末、大一到大四等等,這些都是過程。但這個過程不是一帆風順、按部就班的,其間難免會遇到一些“插曲”。

在高校思政課課堂上,教師經常會遇到各種狀況。如學生晚點進入課堂、竊竊私語不聽課、玩手機、睡覺、反對教師闡述的觀點等等。如果教師不能妥善的處理好以上問題,課堂教學活動就難以順利展開。所以,對于課堂教學中出現的類似“插曲”,教師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方式,確保順利完成教學。教師要及時反思自己是否“喧賓奪主”,夸夸其談,沒有注意到學生的感受,未能引起學生興趣。如果是的話,教師要增強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技巧。與學生多交心,了解學生訴求,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教學,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差異

以學生為主體是對社會主體研究方法的借鑒。思政課教學最終的落腳點是要學生將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既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要尊重學生差異。

以往的思政課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是被動接受。這種教法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故教師要擺正位置,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差異,精心備課。由于學生家庭環境、經濟狀況、中小學所接受教育環境等方面的不同,學生的個性特征、智力水平、接受程度也不盡相同。同時班風、學生專業不同對思政課理論知識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影響。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應注重因材施教,烘托課堂愉悅寬松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覺投入學習,發揚自己的優點。

六 合理評價,完善評價機制

合理評價是對社會評價研究方法的借鑒。教師教授學生思政課知識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價值觀的過程。所以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要實現這一點,就要有完善的評價機制。

傳統評價機制中存在評價主體單一和評價方式單一等問題。傳統的評價主體主要以輔導員評價為主,評價方式主要是考試,這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了解過于片面,無法做到評價的實效性。因此,一方面要做到評價主體多元化。輔導員、任課教師、班委、室友、其他同學等等都可以作為評價主體。輔導員是學生在學校的“后勤保衛員”,對學生能有宏觀的外在的、品德評價;任課教師主抓學生課程,主要能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價;室友或同學長期和學生親密接觸,能對學生進行較為深入的生活評價。幾個方面綜合才能對學生有一個相對全面、準確的評價。另一方面也要完善評價方式。除考試成績外,也要多關注學生生活和思想實際,要及時有效的指出學生不足之處,引導其自覺改正;善于發現學生長處,并及時有效的進行表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在課堂上,要善于運用語言藝術,委婉表達觀點,以防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以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為指導開展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利于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習,提升學習獲得感;有利于完善教學氛圍,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有利于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育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歡
矛盾思政評價
針刺治療術后腸梗阻的系統評價再評價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再婚后出現矛盾,我該怎么辦?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中藥治療室性早搏系統評價再評價
矛盾的我
對矛盾說不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實現鄉村善治要處理好兩對矛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