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愛心教育

2019-01-12 18:03張麗賢
魅力中國 2019年8期
關鍵詞:孝心長輩學子

張麗賢

(河北省石家莊市八一小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曾經對小學生測試如下問題:第一、你在路上遇到一只快要死的小貓,你怎樣對待它呢?60人次的測試中有42個孩子缺乏同情心,其中19個孩子的回答竟是“弄死它”,并想出了種種辦法;第二、你玩得好好的,有個小朋友突然打了你一下,你怎么辦?35人很快做出我不能吃虧、要報復的心理反應;第三、一個小妹妹發燒了,她冷得直哆嗦,你愿意把外套借給她穿嗎?半數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種種理由表示不愿意。

對于孩子們的回答,我們感到震驚:為什么我們對孩子付出了那么多的愛,而他們卻沒有一顆愛心?為什么他們小小年紀對他人和社會竟表現出如此的冷漠?難道我們的孩子將生活在這樣一個冷酷無情的社會中嗎?

這不能怪孩子,值得反思的倒是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教育。筆者認為,當前孩子普遍缺乏的是愛心,比如孩子中存在的任性、自私、怯懦,不禮貌、行為粗魯等都是缺乏愛心的表現,因而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是十分必要和急需的。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愛。自愛是自信、自立、自強的基礎,也是我們具有堅強意志、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一個不懂得自愛的孩子就會變得膽小,軟弱,很難應付環境的挑戰,通過自愛教育要培養他們樹立一種向上的、奮進的、不息的人生態度。二是愛他,包括愛他人、社會以及大自然的各種事物。在現代社會中,個人和集體、社會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個人越來越依托于集體和社會,從根本上說,沒有一顆寬容和愛他的心,就很難與別人相處,也很難適應社會。

“自愛”和“愛他”是互相聯系的,“自愛”是“愛他”的基礎,“愛他”是“自愛”的深化。有了這兩點,我們的孩子首先是能適應社會、立足于社會,進而才能服務和奉獻于社會。因而愛心教育要比單純的知識文化科學教育更為根本和關鍵,也更為艱難。

從另一方面說,愛心教育與文化科學知識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曾經有2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合,探討21世紀人類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其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這位白發蒼蒼的老科學家回答:“在幼兒園?!蹦侨擞謫枺骸霸谟變簣@學到些什么呢?”科學家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先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還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會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崩峡茖W家的例子充分說明了愛心和如何做人的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多么重要,對他日后取得成就也是多么重要。

當然,從大道理上講我們首先要培養孩子的愛國之心。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學過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上下五千年,愛國主義是一條粗重的紅線貫穿其中,艱苦卓絕奮斗,創造燦爛文化,抵御外來侵略,推動社會進步,愛國主義是強大的精神動力。沒有愛國主義,就沒有中華民族過去、今天和未來。人們都會背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人們都會講“精忠報國”的故事,愛國主義精神在大多數國民的心里扎了根。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愛國主義精神要一代一代傳下去,每位教育者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人認為,孩子的愛國精神與學習沒什么關系,只要把學習抓好,愛國主義教育什么時候進行都可以。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我們不妨想想,一個人不熱愛自己的故鄉,不熱愛家鄉的父老鄉親,不熱愛養育自己的土地,不熱愛自己的國家,他的身上是否缺少一種前進的動力?如果他只是為了得好分、受表揚、升大學、掙大錢而學習,能跟我們的時代與社會發展合拍嗎?縱觀歷史,眾多的志士仁人、科學家、藝術家、英雄模范,在他們的靈魂深處都有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有遠大的報國志向,如果不是這樣,他們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嗎?愛國主義精神促使人“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而高翔”,只顧眼皮底下利益的人是達不到那種境地的。

愛國主義教育是有層次的,由近及遠,由具體形象的情感熏陶到思想認識到道德情操,由愛國之心到報國之志。小學低年級的孩子,由愛父母、愛家鄉、愛國旗國徽、學唱國歌等切近的事情做起,重點在情感教育。中年級以后逐漸增加國情知識教育,愛國英模人物的形象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小學六年級應增加熱愛當代中國,樹立遠大理想的教育。在愛心教育中,既要有愛國主義這條紅線,又要注意孩子的年齡特點。

其次,我們還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孝心。盡管每一位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成人能夠有孝心,盡管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在教育孩子時,又往往忽略這方面的內容。據調查,許多人對孩子孝敬長輩的要求是很低的。孩子上學離家時能說:“爸爸媽媽,我走了,再見!”放學回家見到父母能說:“爸爸媽媽好,我回來了?!本拖喈敐M意。如果孩子在拿到好吃的東西時,舉手讓一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長輩們則覺得孩子非常乖。這是把孝心降低到一般文明禮貌來看待了。有孝心的人固然要講文明禮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真正關心父母長輩,在需要為父母長輩付出辛勞時自學自愿,而且形成習慣。

孝心,作為傳統美德,可以促使家庭和睦,溫馨幸福。有人調查,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中間一代孝敬長輩,孩子就會懂得孝敬父母、祖輩,家庭中不僅長幼有序,而且互相關心,互相寬容,呈現一種和樂融融的氣氛,對每個人的身心發展都是有利的。

要讓學生學會關愛他人。有一則學界泰斗季羨林先生在北大新學期開始時為外地學生看包的故事:一個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外地的學生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理手續。老人爽快的答應了。近一個小時過去了,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的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幾日后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的發現,主席臺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行文到此,我不知道那位學子當時是怎么想的,反正我感覺到,我從季先生那里沐浴到了人性的光輝,愛心的偉大!

總之,對孩子的愛心教育要引起我們社會的關注和思考,這件事關乎品德教育,關乎人才培養,不可掉以輕心,更容不得絲毫忽視。

猜你喜歡
孝心長輩學子
The charity kitchen
杏林組曲·學子賦
《弟子規》小繪本
《弟子規》小繪本
孝心歌
悠悠學子心,濃濃附中情
孝心痛
“孝心少年”給父親一個活著的理由
關愛圓了貧困學子的大學夢
多種形式助學數千學子受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