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應急避難場所與人民防空疏散基地結合建設的探討

2019-01-13 19:31邱曉鋒
中華建設 2019年2期
關鍵詞:人防防空場所

邱曉鋒

人民防空疏散基地與應急避難場所有諸多相似之處,兩者結合建設是我們提倡和努力的方向,下面從兩者的基本要求、選址原則、建設標準、功能要素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應急避難場所基本情況及概念

自2008年以來,汶川、玉樹等重特大地震相繼發生,國家對于“防震防災”的工作力度不斷提高,2016年,國家將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的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不斷提高維護公共安全能力水平,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類風險,努力建設平安中國。

作為防震減災及公共安全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環節,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與建設也逐漸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所謂應急避難場所,是指用于在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或突發事件發生后,城鎮居民防災避險、臨時安置的場所,分為室內、室外兩類。

二、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基本情況及概念

近幾年隨著城市人防工程建設的迅猛發展,人防工程防護體系趨于完善,各種人防工程類型均有建設,而作為空襲主要防護措施之一的城市人口疏散體系建設,則還處于探索及研究階段,2015年國家人民防空辦公室、總參工程兵科研三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編制了《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建設標準》(征求意見稿),所謂人民防空疏散基地,是指設置在城市人口疏散方向上,用于保障一個或多個疏散地域的場地及設施,戰時作為城市人口疏散的指揮中心及保障中心,平時作為防空防災宣傳教育、防護技能訓練場地;城市重大災害狀態下,也可作為城市防災避難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民防空疏散基地是戰時順利進行城市人口、物資和工業設施疏散的基本保證,是政府防空減災工作未雨綢繆的主要舉措,更是“以人為本、以民為先”思想的體現,是提高城市綜合防護能力、有效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必然要求,疏散基地建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建設的特點跟人防工程一樣,主要是以戰時功能為主的項目,缺乏社會資金的支持,缺少建設渠道,因此,必須借鑒人防工程建設的經驗,以平戰結合為主要原則,戰時作為城市人口疏散的指揮中心及保障中心,平時作為城市防災避難的主要場所。在建設上資源共享、優劣互補,采取適當的轉換措施,實現平戰兩用。

三、選址原則及開發模式分析

1. 應急避難場所選址原則

(1)避開板塊運動、地震次生危險源;避開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危險源。

(2)避開?;O施、易燃易爆設施、高壓走廊等危險源。

(3)位于水域藍線危險控制范圍外,避免越浪、倒灌等危險情況。

(4)根據各類應急避難場所的不同要求,選址應距離服務區域不大于500米、3公里及10公里等。

(5)選址附近應有必要的水、電、交通等市政配套設施。

2.應急避難場所開發模式

(1)充分利用現有社會資源,結合城市內部及周邊的公園、綠地、廣場、體育館、文化管、展覽館、地下室、學校、福利院等公共設施建設。

(2)充分利用現有社會資源,考慮與賓館、度假村、會所、訓練基地、養殖基地等私人物業合作建設。

3.人民防空疏散基地所選址原則

(1)避開重要政治、軍事、經濟目標,避開自然危險源。

(2)避開生產、儲存易燃易爆物品工廠、倉庫及有嚴重污染源、易發生次生災害的區域。

(3)應建設在人口疏散方向上,處于周圍建筑物倒塌影響范圍以外,與城區的距離宜為10~50公里。

(4)地面平坦、地勢較高、交通便利,且工程地質及水文條件較好、具備一定基礎設施的區域。

4.人民防空疏散基地開發模式

(1)結合城市周邊的公園、綠地、廣場、體育館、文化管、展覽館、學校等公共設施建設。

(2)考慮與城市周邊的賓館、度假村、會所、訓練基地、養殖基地等私人物業合作建設。

根據以上描述,應急避難場所與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在選址原則上基本一致,只有在與服務區域的距離上有所不同,人民防空疏散基地考慮的是在整個城市陷入戰爭狀態的情況下,所有城市居民的疏散需求,因為城市中心為空襲主要目標,疏散基地必須設置在遠離城市中心的區域,服務半徑在500米以內的緊急應急避難場所不適合兼做人防疏散基地,因為此類型的避難場所規模較小,只有2000平方米左右,一般設置在城市中心區,位于空襲打擊范圍;服務半徑在3公里以內的固定應急避難場所可考慮做為臨時小型人防疏散基地,因為仍存在一定的空襲威脅,疏散人員只能在這里做臨時避護,應配備交通中轉站,將城市人口逐步轉移至較遠較安全的疏散地域,或疏散至未遭空襲的其他城市投親靠友;服務半徑在10公里左右的中心應急避難場所非常適合兼做中、小型人防疏散基地,在建設標準及功能配置上宜互相兼顧,綜合利用。

四、建設標準及功能要素分析

1.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標準及功能要素

應急避難場所按行政級別劃分為三類:緊急應急避難場所(鄉鎮、街道級),規模約2000平方米,服務半徑500米;固定應急避難場所(縣、區級),規模約1萬平方米,服務半徑3公里;中心應急避難場所(市級或多個縣、區聯合體),規模約10萬平方米,服務半徑10公里或以上。

應急避難場所應配置有:指揮場所、供水設施、環衛設施、供電設施、人員臨時安置場所、物資儲備場所、交通設施及指引、通信宣傳設施、消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交通工具停放場所等。

2.人防疏散基地建設標準及功能要素

人防疏散基地按所保障的人口規模劃分為三類:小型疏散基地(5萬人以內),規模約3-5萬平方米;中型疏散基地(5-20萬人),規模約5-20萬平方米;大型疏散基地(20萬人以上),規模約20萬平方米以上。

人防疏散基地功能要素分戰時及平時,戰時應配置有:疏散指揮區、臨時安置區、工勤物資儲備區、醫療保障區、交通中轉區等;平時應配置有:人防宣傳教育區、人防技能訓練區等。

根據以上描述,應急避難場所與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在建設標準上,中心應急避難場所與小型疏散基地的規模及服務半徑較接近,適合兼顧建設;緊急應急避難場所、固定應急避難場所規模較小,功能設置不完善,且與城區距離過近,不宜兼顧疏散基地建設,可考慮作為人防疏散臨時指揮中轉站及信息咨詢點。應急避難場所與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在功能配置上基本一致,只要在指揮通信方面做到互聯互通,即可實現功能整合兼顧,一套體系,兩種用途。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人民防空疏散基地作為中心應急避難場所的,要確保交通順暢可行,避難人員能及時到達;而應急避難場所兼顧人民防空疏散基地的,則要盡量位于空襲范圍以外。

正因為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及應急避難場所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才有兼顧整合的必要,我們應該認清共性,區別特點,堅持兩者結合建設的原則,實際上關于結合建設的要求還有很多需要探討的內容,比如兩者的服務對象、服務時限、服務范圍、針對的特定災害類型等,結合建設的內容,除了兩者結合建設,還能與其他平時功能的項目相結合建設等,這些都是有待在以后的規劃建設中不斷探索研究,逐步完善及明確的,現階段因為缺少必要的指引及規范,也缺少實例,只能以有限的經驗做一些淺議及探討,希望對人民防空疏散基地、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建設有一定的幫助。

五、結語

城市安全是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基礎,是最大的民生,我們應該聚焦實戰、創新驅動、集約高效、軍民融合、資源整合、綜合利用、體系建設,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的,規劃的資源,促進防災、減災及人民防空工作的發展及完善,建設現代城市、和諧社會、平安中國。

猜你喜歡
人防防空場所
建筑設計中的人防工程設計
英國天劍防空系統
美173空降旅與克羅地亞防空團正在進行實戰演練,發射FIM-92毒刺防空導彈
防空營打靶記
基于北斗三號的人防警報控制系統及應用
人防結構設計疏漏的思考
LY-70:防空領域的“變形金剛”
聽的場所
2020年5月全市場發行情況(按托管場所)
遠離不良場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