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驅動下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的共建共享

2019-01-16 05:38劉海颯
藝海 2019年12期
關鍵詞:共建共享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

劉海颯

〔摘 要〕粵港澳大灣區發揮各自的教育優勢, 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高新技術, 探索多元化教學模式和教學生態環境,共建共享三地教育資源, 形成同頻共振模式,形成粵港澳高等教育新業態。文章為粵港澳大灣區三地高等教育合作與發展提出建議及實施路徑。讓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共建共享生態系統形成良好產業鏈,服務于三地的經濟和文化事業。

〔關鍵詞〕人工智能;粵港澳大灣區;共建共享;高等教育

有關數據顯示,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元,遠超舊金山灣區,躋身全球第二大灣區。隨著前沿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粵港澳三地發揮各自的教育優勢以共建共享融合發展的新思維整合教育資源,推進教育動力集聚,運用移動互聯網、云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可視化、智能化的新型教育平臺,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三地高等教育資源的互通和共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人工智能+大數據”深度融合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信息爆炸和信息載體的去中心化使“萬物互聯”成為趨勢,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成熟,產業鏈分工被重組。AI從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及創造智能發展,通過基于底層提供的計算存儲資源和大數據,運用傳感器,搜索引擎模擬人類大腦神經網絡的工作原理,開發面向不同領域的應用技術與當下社會經濟變革、教育變革、思想變革、文化變革等同步。協助教育領域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出可以轉化為教學的所用資源促進教育新業態發展,融合粵港澳三方最優勢教育資源,構筑科技與教育相互共融共建發展的教育領域平臺和新業態,協助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務于三地的經濟和文化事業。

作為一種新的認知范式,人工智能技術借助大數據、云計算讓我們可以通過對多維數字空間的自動投影、變換、關聯來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周遭世界。這種不同以往的認知方式改變我們原有的思維模式。三地教師作為后臺,根據傳感器收集起來的數據反饋,通過語音識別、圖像識別、人機交互、物理傳感等方式,創設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和智能導師系統,推進優秀網絡課程免費共享共建,制定個性化、定制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案。通過三地相互協作讓粵港澳大灣區共享共建教育新業態成為可能。隨著大數據及云計算等技術的成熟以及基礎設施的構建完善,以及國家政策的持續加碼,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結合還將繼續加強。雖然粵港澳大灣區三地三種法系和四種語言并存,教育模式和教學觀念復雜,通過長遠發展梯次銜接的灣區教育共建共享的系統布局,以及與灣區經濟建設緊密結合的長遠規劃,深化應用人工智能為灣區減負增效,以構建惠及灣區經濟建設和人民福祉的未來中國教育模式。

二、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共建共享發展的路徑

近年來粵港澳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已有許多交流與合作,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體制優勢、資源優勢和文化優勢,建設教育平臺、實訓平臺、孵化轉化平臺、國際合作平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交流與融合。通過學校結對、課程與教學資源共享等方式,加深彼此的教育交流和融合發展,創建教育生態體系,滿足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產業、技術等領域對教育人才的需求。運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構建一個三地共建共享在線開放教學資源平臺和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人才數據庫,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構建灣區新型高等教育集群。降本提效驅動灣區高等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發展,通過聯合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和增強服務經濟產業發展的能力,將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打造成世界區域性高等教育中心。

(一)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構建灣區新型高等教育集群

粵港澳三地同屬嶺南文化的核心圈,同宗同源,有著天然文化認同感和親切感,近年來粵港澳三地教育交流與合作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和突破,但是,辦學體制的差異等因素限制了三地高校合作協調發展的力度和深度。目前教育部出臺了多項便利港澳同胞在內地就讀、生活的舉措,例如組織港澳師生到內地參訪交流,擴大建立姊妹學校、深化高等教育合作、推動職業教育融合發展、聯合建設實驗室等全方位分層次的合作項目。通過制定三地高校人才聯合培養方案,放寬港澳高校在廣東合作辦學的政策,為港澳高校在內地合作建立實踐基地提供便利。不斷推進粵港澳高校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并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通過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專業、實驗室和研究中心;聯合培養研究生;高??蒲谢A設施和科研儀器全面開放、資源共享等舉措,加強區域間的交流互動達到互利共贏,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的融合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教育擁有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聚集了一批世界知名高校和領先學科,具有基礎扎實、類型多樣、國際化等獨特優勢?;诨浉郯娜赜兄餐奈幕尘?,可以以廣州為嶺南文化中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共同體,通過組建“粵港澳大灣區學校聯盟”,建立多種形式的粵港澳教師、學生合作交流平臺和對話協作機制;將三地學校、老師和學生三個層面結盟,鼓勵、支持灣區相關高校學分互認和跨校選課,開放各自強勢學科與專業,成立特定課程的認定委員會,開展專業認證,學分互認、學生互換、學生學科競賽等合作以及觀課交流活動。促進三地高校學生廣泛流動,充分發揮粵港澳高校聯盟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教育領域的深度交流與融合發展。同時通過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領域專家人才智庫,面向全球引進高層次學者和專家,利用三地優勢資源,打造區域內一體化教育高地。同時通過云平臺、云資源管理以及大規模數據管理、分布式數據存儲等智能相關技術,開展三地高等教育智能校園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全流程應用。開發立體綜合教學場、基于大數據智能在線學習教育平臺和智能、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統,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實現日常教育和終身教育定制化。

(二)創建全新教育模式,探索多元化教學模式和構建良好的教學生態環境。

人工智能技術與大灣區高等教育的多層次融合,突破了傳統教育方式的限制,為大灣區設計教育系統提供了跨學科、跨媒體、跨時空的智能服務形態。創新性的教學資源平臺以智能感知、場景感知、視聽覺感知、多媒體自主學習等技術為依托,突破時間、地域空間的局限,融合多個領域的數據與知識,將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智能建模技術運用在高等教育場景中,通過全息攝影技術、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創設強感知、高交互、高維度、多模式的學習環境,提供教學過程的沉浸式體驗感及不同場景的流暢切換,將高等教育與人工智能有機結合、高效互動。從感官體驗上探索更為理想的教育模式,滿足學生個人感知、判斷等實時信息需求,實現教學虛擬環境和實體環境協同融合,打造全新教師與學生之間線上線下的互動教育模式。實現基于群智感知的知識獲取和開放動態環境下的群智融合。同時運用知識演化與推理、智能描述與生成等技術,研究深度搜索和可視交互核心技術,構建分析推理引擎過程中產生的富有變化兼具個性化的模型和變量分析,實現對知識持續增量的自動獲取,為三地構建全新教育模式服務。

結 語

粵港澳大灣區三地通過人工智能驅動高等教育共建共享,相互取長補短,構建一個三地共建共享人機交互多種類、多形式開放智能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形成三地教學資源數據無縫對接,實現灣區不同地區、學校之間的教學資源和教育設施共建共享,促進三地共生互惠,組構相互關聯的高等教育生態系統,并將這種模式集約化和規?;?,形成后續的教育產業鏈和教學示范區。隨著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的成熟,三地相互協作、強強聯合整合粵港澳三方最優勢學科,形成同頻共振模式,讓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新業態形成良好產業鏈,服務于三地的經濟和文化事業。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等教育形態必將更復雜、更具科學性和藝術性,也必將更以人為本,實現一切皆有可能。

(責任編輯:楊建)

猜你喜歡
共建共享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
“粵港澳大灣區”,即將崛起的世界級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即將崛起的世界級城市群
創新應用,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筑巢引鳳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贏
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機制現狀思考
關于構建黨校圖書館中信息資源的共建與共享方案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與輕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