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活《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方法初探

2019-01-28 17:53于仕帥
成長·讀寫月刊 2019年1期
關鍵詞:法制辯論品德

于仕帥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枯燥乏味的課程,理論上要求的比較多,不象語文、數學等學科可以多寫、多算。因此學生不感興趣,要想讓學生學習好這門課程,就必須改變照本宣科等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觀念??偨Y自己在《道德與法制》教學中的經驗,認為激活《道德與法制》課的教學方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興趣”是上好《道德與法制》課的良好開始

有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調動人們的生命力,使大家熱衷于自己的事業而樂此不疲。對于學生來說如果缺乏興趣,那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科學家牛頓從一個成熟落下來的蘋果,引發聯想,產生興趣,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都說明了興趣的重要性。人教版二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二課《周末巧安排》,教材很簡單,怎樣上好這一課?備課時我知道,班里的學生新市民子女多,家長是做生意的多,時間緊張,很少陪孩子外出。因此我通過手機微信動員家長,這個周末要帶孩子出去玩。上課時我就說這個周末家長要帶你們出去玩,“你們要怎樣安排?”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兩天的時間怎么安排?”“怎么算是巧安排”,通過交流,大家形成了周末巧安排方案。結果是周一看到,學生精神飽滿,作業都完成,有的理發了,學生衣服穿得格外整齊。我感覺到 這節課上的好,同學興趣高,師生在愉悅中結束了一堂課。

二、“辯論”是活躍《道德與法制》課的重要方法

思想品德是一個多要素的綜合系統,是人們在一定思想指導下,品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 心理特點,思想傾向和 行為習慣的總和。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對同樣一件事往往會有不同的見解,這個時候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辯論”這個方法進行教學,在辯論中認知,求得統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第一課,“我學習我快樂”,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很多學生認為,學習是很苦的一件事。在設計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運用了以“辯論”為主的教學方法,讓認為學習是快樂的為正方,認為學習是苦的為反方,進行辯論,辯論中大家列舉事實、證據,爭論不休,最后正方獲勝,得到學習是快樂的,學習有方法,學習是終身的的結論。這樣使得課堂教學氣氛活躍,教學效果明顯。既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搜集”是激活《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手段

搜集既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道德與法制》教學的重要手段。搜集是人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學生年級不同,認知的差異,在《品德與法治》教學中,搜集教學法運用的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品德與法治》的教學在上課前最好布置預習作業,根據教學內容,搜集資料,五年級《品德與社會》第四課“肥沃的黑土地”,上課前讓學生搜集北大荒、東北三寶、大慶油田、東北抗聯、八女投江等資料,如果學生搜集的好,搜的全,這一節課就成功一大半?,F在是一個網絡社會,科技發達,搜一搜、刷一刷、點一下,你要要的東西,隨手可得。這樣培養了學生學習的習慣,降低了教學難度,提高了教學效率,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何樂而不為。所以,我們要重視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合理的使用“搜集”教學法。此方法多適用于小學高年級。

四、“多媒體”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有力輔助

近幾年來 學校的教學設備配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媒體一體機進入了每個教室,為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正確運用多媒體進行《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使學生能直接感知到具體事物的 生動形象,容易成為學習動力產生興趣,從而形成學習的內動力。五年級《品德與社會》第八課“我們的母親河” 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黃河的“黃”,家鄉河流垃圾成山、河水變黑、變臭的污染情況,讓學生一看,就知道被污染的河流要治理、要保護,老師啟發,怎樣保護母親河?大家討論得到很多辦法,教學任務一撮而就,勝過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

五、“養成”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終極目標

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的一句話,就是養成一種習慣”?!?道德與法治》課的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注重養成教育,才能使道德教育法制觀念有根基。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為精神文明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從課本的命題上就體現出教學的目標,遵紀守法。小學生年齡小,思想行為處在發展過程中,通過《 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在學校,有校規,在班里有公約,在社會有法治,養成自覺踐行社會注意核心價值觀的新市民。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我愛我們班”“班級生活有規則”等都是在進行養成教育。一個從小就愛打架的孩子,將來可能就是一個“小黑”,一個總愛拿別人東西的孩子,將來可能就是一個“小偷”,一個懂得互相幫助樂于幫人的學生,將來可是一個慈善家……因此, 《小學生守則》,《小學生一日常規》,就是小學生的“法”。作為教師就是要生動、形象的詮釋《守則》、《常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在陽光下,養成講道德,受法律的好習慣。

總之,《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很多人認為,不是什么主課,研究的少。我認為,作為一門學科,設立就有它的必要性,有了這門學科,就應該去研究它,以發揮本學科在學生道德行為,法治觀念形成中的作用。以上是自己的幾點體會,愿共商互勉。

猜你喜歡
法制辯論品德
央行行長們就應對氣候變化展開辯論 精讀
詞典引發的政治辯論由來已久 精讀
如何贏得每一場辯論
IBM推出可與人類“辯論”的計算機系統
法制報道“負效應”的規避與防范
關于法制新聞的幾點認識
品德微視頻評價的思考
醫養結合亟須法制規范
品德
論茶的君子品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