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丹溪之六郁學說※

2019-01-29 04:35王慶諺鄭洪新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9年1期
關鍵詞:丹溪朱丹溪郁證

王慶諺 鄭洪新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2)

元代醫家朱丹溪(朱震亨),為“滋陰派”(又稱“丹溪學派”)的創始人,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以《內經》中的“五郁”理論為基礎,首創“氣、血、痰、熱、濕、食”的“六郁”學說,并具體詳盡地論述了“六郁”的病因病機、證候、治法以及方藥,為朱丹溪的重要學術思想之一。筆者從脈象、病因病機、證候、治則及代表方劑四方面對“六郁學說”進行論述,以期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

1 首倡六郁

“六郁學說”由朱丹溪首倡?!秲冉洝酚泻芏嚓P于五氣之郁的論述[1]?!端貑枴ちo大論》中說:“木郁者,肝病也……火郁者,心病也……土郁者,脾病也……金郁者,肺病也……水郁者,腎病也?!碧岢瞿居?、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的“五氣之郁”的論述。唐代醫家王冰注解《素問》對郁的解釋是“郁抑不申”,對郁證的治法提出“木郁達之,達謂吐之,令其條達也;火郁發之,發謂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奪之,奪謂下之,令無壅礙也;金郁泄之,泄謂滲泄之,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折謂抑之,制其沖逆也”。直到金元時期,由朱丹溪汲取各家之長,首次提出“氣郁、血郁、痰郁、熱郁、濕郁、食郁”的“六郁”學說,見解獨到,系統的對郁證加以論述并自成體系。

2 六郁之脈象

據《丹溪治法心要·郁》相關記載,郁脈皆沉。郁證多見氣血不順,則脈象不平和,根據氣、血、痰、火、濕、食的不同[2],而有澀、細、滑、數、緩、緊的不同?!兜は姆āち簟酚辛裘}象的論述:“氣郁者……脈沉澀;濕郁者……脈沉細;痰郁者……寸口脈沉滑;熱郁者……脈沉數;血郁者……脈沉;食郁者……氣口脈緊盛者是也?!?/p>

氣郁脈:氣郁證脈象多沉澀。造成脈沉澀的原因有很多,朱丹溪認為不外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如《金匱鉤玄·血屬陰難成易虧論》:“水谷之精……注之于脈,少則澀,充則實?!薄陡裰掠嗾摗}論》:“或因憂郁,或因厚味,或因無汗,或因補劑,氣騰血沸,清化為濁,老痰宿飲,膠固雜糅,脈道阻澀,不能自行,亦見澀狀”,“形肥味厚,且多憂怒,脈常沉澀”,《丹溪治法心要·翻胃》:“有氣結者,其脈寸關沉而澀”。

濕郁脈:濕郁證脈象多沉細。沉細脈主寒或體虛,而不知細因濕,沉因郁,沉細脈實為濕郁的表現[2]。

痰郁脈:痰郁證脈象多沉滑?!兜は畏ㄐ囊し浮罚骸坝刑嫡?,脈滑數”。又曰:“有痰寸關沉,或伏而大”?!兜は昼R·評脈一》:“寸脈浮滑者,有痰”“寸脈沉者,屬痰”。

熱郁脈:熱郁證脈象多沉數?!兜は畏ㄐ囊し浮罚骸坝袩嵴?,脈數而有力”。

血郁脈:血郁證脈象多沉?!兜は畏ㄐ囊し浮罚骸把撜?,脈必數而無力”。

食郁脈:食郁證脈象,左寸脈和平,右寸脈緊盛。如《格致余論·人迎氣口論》:“六陽六陰脈,分屬左右手。心、小腸、肝、膽、腎、膀胱在左,主血。肺、大腸、脾、胃、命門、三焦在右,主氣……人迎在左,氣口在右,男女所同,不易之位也?!薄睹}經》也有“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的論述。而食郁主要影響脾胃之氣,故有人迎脈和平,氣口脈緊盛。

《醫燈續焰》[3]言:“沉而滑,則有水有物,痰停之郁也。沉而緊,則寒實有物,食積之郁也。沉而澀,則往來滯澀,氣虛不響之郁也。沉而芤,則沉下中空,血虛不濡之郁也。沉而數,則不能炎上,火伏之郁也。沉而細,則附骨流衍,濕著之郁也?!睂τ糇C的脈象做了詳盡的論述。

3 六郁之病因病機

朱丹溪把郁證分為氣郁、濕郁、痰郁、熱郁、血郁、食郁,認為郁證的病因與情志因素、外感六淫、飲食不節等因素密切相關?!皻庋獩_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保ā兜は姆āち簟罚?,指出郁證的病機為氣血怫郁。戴云[4]: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也,此為傳化失常,六郁之病見矣。為郁證的病機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尤以氣機郁滯為關鍵。氣郁、濕郁、痰郁、熱郁、血郁、食郁之間是密切聯系的,日久可相兼為病,或變生他疾。如《景岳全書·雜證謨·郁證》:“或七情之邪郁,或寒熱之交侵,或九氣之怫郁,或雨濕之侵凌,或酒漿之積聚,故為留飲濕郁之疾,又如熱郁而成痰,痰郁而成癖,血郁而成痞滿,此必然之理也?!?/p>

3.1 七情傷氣 氣郁為六郁之先?!额惤泩D翼·大寶論》認為七情動神,首先影響氣,情志失常,氣機失調,而致郁滯不通,百病發之?!鹅`樞·百病始生》:“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薄督饏T鉤玄·火豈君相五志俱有論》中也有相關論述:“今七情傷氣,郁結不舒,痞悶壅塞,發為諸病?!薄傲簟庇挚上嘁驗椴?,氣郁可致濕滯,濕滯日久可化火(熱),熱郁而成痰,痰郁而血不行,血滯而食不消。

3.2 郁皆在中焦 《丹溪心法·六郁》云:“凡郁皆在中焦,以蒼術、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假如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自降矣?!睔庥?,多因情志不遂,憂思過度,或喜怒無常,或突受刺激,損傷脾胃氣機,郁結不通,升降失常;濕郁,多因冒雨涉水,或坐臥濕地,導致濕邪困遏脾胃中焦;痰郁,多因脾虛運化失常,內生痰飲;熱郁,多因陰虛生內熱,或因外感風寒入里化熱所致;血郁,多因情志因素,郁久波及血分,或因跌撲損傷所致;食郁,多因過食肥甘厚味,飲食不節(潔),損傷中焦脾胃,失于運化所致。朱丹溪“六郁學說”及所體現的脾胃觀思想影響深遠,后世醫家取其意臨證處方[5]。

3.3 氣血怫郁 氣血郁滯是導致發病的重要因素。若情志失常,如憂思過度、喜怒無常,或外感六淫,或飲食不節(潔),均會引起氣機郁滯,氣滯則血行不暢,或郁久化火,或內生痰飲,或食滯不化。如《丹溪心法·亢則害承乃制》曰:“極于六氣相承之言,以為制則生化,外別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諸以所勝之氣來于下者,皆折其標盛也……土發而驟飄,木發而毀折,金發而清明,火發而曛昧?此皆郁極乃發,以承所亢之意也?!?/p>

4 “六郁”之證候

4.1 氣郁證 《丹溪心法·六郁》云:“氣郁者,胸脅痛”。氣郁證癥見胸脅滿悶,兩脅疼痛。肝經循行兩脅,故脅痛多屬于肝?!督饏T鉤玄·脅痛》云:“肝火盛,木氣實”?!睹}因證治·脅痛》又有:“肝木氣實火盛,或因怒氣大逆,肝氣郁甚,謀慮不決,風中于肝。皆使木氣大實生火,火盛則肝急,瘀血、惡血停留于肝,歸于脅下而痛?!闭J為脅痛多由惱怒傷肝或瘀血、惡血滯留兩脅所致。

4.2 濕郁證 《丹溪心法·六郁》云:“濕郁者,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濕郁證癥見周身或關節疼痛,濕為陰邪,易侵襲陰位,其性重濁,故其關節沉重疼痛,遇寒加重,得溫痛減。正如《丹溪治法心要·濕》所說“諸濕客于腰膝,重痛,足脛浮腫,除濕丹”。

4.3 痰郁證 《丹溪心法·六郁》云:“痰郁者,動則喘”。痰郁證癥見痰黏膠固,吐之難出,動則氣喘。朱丹溪在《丹溪治法心要·痰》中將痰分為六種“有濕、有熱、有寒、有風、有老痰、有食積”,癥狀各有不同?!疤禑嵴?,多挾風,外證為多,或成塊吐咯不出”;“濕痰多軟,如身倦體重之類”;“風痰多見奇證”;“眩暈嘈雜乃火動其痰”;“喉中如有物,咯不出,咽不下”。并認為痰之為物,在人身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無所不去,百病兼之。

4.4 熱郁證 《丹溪心法·六郁》云:“熱郁者,瞀悶,小便赤”。熱郁證癥見瞀悶目赤,小便赤。熱郁上焦,見瞀悶,心與小腸相表里,心火下移小腸則見小便赤。正如《丹溪治法心要·濁》:“赤由小腸屬火故也”,“小便渾濁,熱也;赤者,心虛,多因思慮而得”。

4.5 血郁證 《丹溪心法·六郁》云:“血郁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血郁證癥見疲乏無力,飲食尚可,便紅?!兜は畏ㄐ囊し浮吩疲骸把粲谏?,積在膈間,有礙氣之升降,津液因聚而為痰、為飲,與血相搏而動”。血郁氣滯,四肢缺乏濡養而疲乏無力,飲食尚可,血郁隨便而出,故見便紅。

4.6 食郁證 《丹溪心法·六郁》云:“食郁者,噯酸,腹飽不能食”。食郁證癥見噯氣吞酸,腹部飽脹,食不能入。如《丹溪治法心要·噯氣》中解釋到:“噯氣吞酸,此系食郁有熱,火氣上沖動”,《丹溪治法心要·吞酸》“濕熱郁積于肝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間”,飲食積滯化熱,伏于肺胃所致。

5 六郁之治則及代表方劑

5.1 “六郁”之治則 治療郁證以調暢氣機為主,分治可除濕、化痰、清熱、行血、消食,兼以補益元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到郁證的用藥“蒼術、撫芎,總解諸郁,隨證加入諸藥……以蒼術、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假如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自降矣。余皆仿此”,可以看出治療郁證一般為氣郁者開之,血郁者行之或開之,痰郁者消而導之,熱郁者清之,濕郁者燥之,食郁者消之?!端貑枴ちo大論》提到:“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蓖醣舱J為“木郁達之,達謂吐之,令其條達也;火郁發之,發謂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奪之,奪謂下之,令無壅礙也;金郁泄之,泄謂滲泄之,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折謂抑之,制其沖逆也”?!督饏T鉤玄·火豈君相五志俱有論》論述:“當詳所起之因,滯于何經,隨經用藥,有寒熱溫涼之同異。若枳殼利肺氣……青皮瀉肝氣……與夫木香之行中下焦氣,香附之快滯氣,陳皮之泄氣,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氣,紫蘇之散表氣,厚樸之瀉衛氣、檳榔之瀉至高之氣,沉香之升降其氣,腦麝之散真氣,若此之類,氣實可宜?!薄夺t燈續焰》中也對郁證的治療加以論述:“大抵以越鞠丸為主最妙。如欲分治,痰宜濟生導痰湯,重則滾痰丸。食宜丹溪保和丸。氣宜準繩氣郁湯。血宜血郁湯?;鹨藷嵊魷??!笨梢娪糇C的治療需辨證治之,攻補兼施。

5.2 “六郁”之代表方劑

5.2.1 越鞠丸 又名芎術丸,由蒼術、香附、川芎、神曲、梔子各等分組成?!兜は姆ā诽岬皆骄贤?,解諸郁,以蒼術除濕郁,香附開氣郁,川芎行血郁,山梔清火郁,神曲消食郁。凡郁皆在中焦,中焦氣機升降失常,此方重在調暢中焦脾胃氣機?!锻魄髱熞狻び糇C》中提到“郁病多在中焦。六郁例藥,誠得其要。中焦者,脾胃也?!闭J為中焦最易出現氣機的郁滯。需以蒼術、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香附、梔子以降其氣;神曲以和中,使得上下貫通,氣機得以升降。因肺屬金,主一身之氣的升降,而郁為燥邪,燥最易傷肺金之氣,故《黃帝內經》有“諸氣憤郁,皆屬于肺”一說。

5.2.2 六郁湯 朱丹溪根據氣郁、濕郁、痰郁、熱郁、血郁、食郁之六郁的不同,創立六首方劑,名曰“六郁湯”。氣郁用香附、蒼術、川芎,香附需用童便浸泡,以行氣開郁。濕郁用白芷、蒼術、川芎、茯苓,以除濕行郁,《金匱鉤玄·濕》認為二陳湯加酒芩、羌活、蒼術、散風之藥,行濕最妙。痰郁用海石、香附、姜南星、瓜蔞,《丹溪治法心要·痰》談到“實脾土,燥脾濕,是治痰之本法也”,并將痰分六種治之“濕痰,蒼、白術類;熱痰,青黛、芩、連類;寒痰,二陳類;風痰,南星、白附類;老痰,海石、瓜蔞類;食積痰,神曲、麥芽類”,“海粉,熱痰能降,濕痰能燥,結痰能軟,頑痰能消”。許學士認為用蒼術治痰飲成窠囊,行痰極有效。熱郁用炒山梔、青黛、香附、蒼術、撫芎,《金匱鉤玄·火》曰:“火郁當發看何經,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升之……火急甚重者,必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人參、白術亦可……凡火盛者,不可驟用涼藥,必用溫散?!碑敱孀C施治。血郁用桃仁、紅花、青黛、川芎、香附。食郁用蒼術、香附、山楂、炒神曲、針砂,并隨證加減,春加川芎,夏加苦參,秋冬加吳茱萸。

朱丹溪在“五郁”理論基礎上,首創“六郁學說”,將郁證分為氣郁、濕郁、痰郁、熱郁、血郁、食郁六種類型,認為凡郁皆在中焦,治療總以調暢氣機為根本,兼以除濕、化痰、清熱、行血、消食,并獨創名方“越鞠丸”“六郁湯”,形成了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對郁證的治療獨樹一幟,并在臨床廣泛應用,對后世醫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充分體現其學術價值。

猜你喜歡
丹溪朱丹溪郁證
基于“丹溪學派”學術傳承的中醫住院醫師規培模式改革與實踐研究
朱丹溪拜師
適時調整郁證診療思路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
八三感懷
中醫郁證病名解析?
淺談丹溪學派傳承悠久之因*
孝順成就一代名醫
孝順成就一代名醫
從“諸氣膹郁,皆屬于肺”探討郁證從肺論治
端午節熏藥渣的來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