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枝二越婢一湯治療小兒外感發熱的臨床體會

2019-01-29 04:35李崇進馮智瓊楊振亞農志飛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9年1期
關鍵詞:營衛外感風寒

李崇進 馮智瓊 楊振亞 農志飛

(廣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農志飛主任醫師就職于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兒科臨床、科研工作近30年,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兒肺脾系疾病防治研究。在臨床中,農老師擅用經方治療小兒疾病,特別是對于平素體弱小兒患外感發熱的治療,有獨到的見解。筆者有幸于2016年9月始攻讀農老師的碩士研究生,在日常跟師過程中,獲其諄諄教導,受益匪淺?,F將農老師治療小兒外感發熱的臨床體會進行闡述,以飧讀者,并舉驗案兩則以資驗證。

外感發熱是兒科的常見病,通常以發熱為主,體溫常很快升至39℃以上,常兼有咳嗽、鼻塞流涕、噴嚏、頭痛等表現[1]。其常為感受六淫之邪引起,小兒肺脾腎常不足,加之寒暖不能自調,飲食不知自節,更易受六淫之邪侵襲而患病。本病相當于西醫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由于病毒及細菌感染所致,但絕大多數為病毒感染引起[2],所以對于上呼吸道感染絕大部分不需要抗生素治療[3]。目前對于病毒感染尚無特效藥,因此對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發熱,常予非甾體類藥物退熱處理為主。然而對于小兒外感發熱,因用阿司匹林導致瑞氏綜合征的報道臨床并不少見,嚴重的可造成死亡[4],并且應用其它退熱劑也有發汗過多的危害。因此,中醫辨證論治小兒外感發熱尤為必要,《傷寒論》中對于外感發熱的治療,可汗不可汗有著嚴格的區分,并闡述了誤汗的嚴重后果。小兒外感發熱,中醫常分為外感風寒、外感風熱、外感暑濕及外感風溫證[5]。治療上常予中藥內服、中藥外洗[6-7]、刮痧[8]、捏脊[9]、推拿[10]、穴位刺血[11]、穴位貼敷[12]、中藥灌腸[13-14]等治療,均取得一定療效。而農老師常以中藥內服治療小兒外感發熱。

1 小兒外感高熱病因病機

引起外感發熱的外因常責之于感受六淫之邪或溫熱疫毒之氣,導致營衛失和,臟腑陰陽失調,出現體溫病理性升高。而六淫中以風邪為主,因外感發熱的病機最終以陽勝為主,即所謂“陽勝則熱”。而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所以風邪常相兼它邪而為病,如風熱、風寒、風濕熱等。外因常因季節、地域等的不同而稍有差異,如夏天多暑及風熱,冬天多風寒等。但現在夏天也不乏風寒者,此乃今人夏天多貪涼,加之風扇及空調的普及,室內外溫差過大,外感風寒也就是“傷寒”反而越來越多了。內因則責之于衛外不固,肺為華蓋,肺為嬌臟,主皮毛,開竅于鼻,外感之邪侵襲人體多從體表或口鼻而入,小兒生理上肺脾常虛,腎常不足,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也可稱之為稚陰之體;而功能上的尚未完善,又可稱之為稚陽之體,因而肺葉嬌嫩,衛外不固,加之寒暖不知自調,飲食不知自節,使得小兒更易受外感之邪侵襲。由于小兒的這種稚陰稚陽之體,不耐寒暑,在人為的風寒壞境下,寒熱交替,衣著未備,更易感觸風寒之邪,發為高熱。小兒外感常常風邪夾雜寒邪為病,風寒之邪外襲肌表,衛陽被傷,溫煦失司,故見惡寒。小兒發熱初期可見四肢發冷,繼而高熱,若感于風邪為主,風傷衛陽,衛陽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發熱。風主疏泄,致營陰外泄而見汗出,若感于寒為主,則外寒束表,表閉陽郁,陽氣不得宣泄而發熱,往往熱度較高。因此小兒發熱常高達 40℃,而四肢尚不溫,多為外感風寒所致,冬則傷于本氣自然之風寒,夏則傷于風扇、空調等人為之風寒,故小兒發熱于外感風寒多見。

2 治法方藥

農老師多年來一直潛心研究歷代醫家論著,尤其對《傷寒論》頗有研究,臨床上結合自身多年臨證經驗及對小兒生理病理的認識,對小兒外感發熱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于平素體質虛弱的患兒外感風寒,高熱不退時,治療上既要考慮扶正(稚陰稚陽之體,不可峻猛發汗),而又要透邪清熱,因而采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治療,以達調和營衛,扶正祛邪,宣透風寒,清解郁熱的目的,臨床療效顯著。

桂枝二越婢一湯出自《傷寒論》第27條:“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此方歷來頗受爭議,皆因原文“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之解。農老師認為小兒乃稚陰稚陽之體,氣弱血少之軀,氣弱血少則脈微弱,稚陽雖為陽仍弱小,即為原文所指。結合該方組成,用于小兒外感風寒之高熱,尤為貼切。原方組成如下:桂枝(去皮)、芍藥、炙甘草、麻黃各十八銖,生姜二十六珠(切),大棗四枚(劈),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桂枝二越婢一湯實為桂枝湯與越婢湯的合方,但用量均較兩方的原量輕,以其用量為桂枝湯二份及越婢湯一份合而為之故而得名[15]。方中麻黃、桂枝、生姜均辛溫解表,三藥同用,可達發汗解表,宣散營衛邪熱,透熱外出之功;配伍石膏,既可清郁熱,又可以其寒涼之性制約麻、桂、姜之熱,使發汗勿過;芍藥益陰和營,與桂枝同用有調和營衛之效,與石膏相合,則可清泄營衛郁熱,養陰生津;炙甘草甘平,在此方中配桂枝、生姜、大棗既可辛甘化陽,又可調和諸藥,與白芍、大棗相配尚可酸甘化陰。故本方諸藥共奏宣散解表,清解郁熱,調和營衛之功,意在扶正以祛邪,藥量為麻桂諸劑中最小者,同時又能透邪清熱不傷正,可見用之于小兒尤為適宜。本方為組合方,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此方解熱效果較單用桂枝湯或越婢湯尤善[16]。

3 典型病例

案1患兒吳某某,女,3歲,就診日期:2016年9月3日。因發熱 5天就診。家長代訴:平素體弱易患病,5天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發熱,最高體溫 39.5℃,鼻塞、流清涕,無咳嗽,無氣促,無惡心嘔吐,無腹瀉,無抽搐,納寐可,大便少、小便較平素少,稍黃。病后在當地醫院就診,查血常規未見明顯異常,予“布洛芬”口服退熱,靜脈點滴抗生素等藥物,期間熱退,但反復,為求進一步治療現來門診就診擬住院治療??滔拢喊l熱(39.1℃),鼻塞、流少許清涕,輕咳,余無不適,納稍少、寐尚可,二便正常。查體:神清,精神可,咽稍紅,扁桃體Ⅰ°大,無膿點,舌淡、苔白,脈浮弱。心肺查體未聞及異常。根據臨床表現診斷為“外感發熱”,證屬風寒襲表,表郁化熱,擬解表透邪,清解郁熱為法,方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加味。且因一般情況尚好,予門診觀察治療。處方:桂枝 5 g,白芍 5 g,生姜 10 g,大棗12 g,炙甘草 5 g,麻黃 5 g,生石膏 15 g,陳皮 5 g,蠶砂5 g,竹茹5 g。3劑,水煎服,每日 1劑。囑其清淡飲食,忌生冷油膩之品,期間若高熱,可間隔3小時服藥1次。3天后復診,家長訴服藥1劑后熱退,第3天鼻塞好轉,期間未服它藥,余無不適,納寐可,二便正常,病痊愈。

案2患兒陳某某,男,4歲8個月,家長代訴:患兒為早產低出生體質量患兒,平素體弱多病,每季感冒2~3次。2天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發熱,最高體溫39.8℃,流清涕,輕咳,無嘔吐,無腹瀉,無抽搐,納寐欠佳,大小便正常。病后自行服用“布洛芬、小兒柴桂退熱顆?!焙鬅嵬?,但反復?,F來門診就診,癥見:發熱(39.0℃),流清涕,咳嗽,無惡心嘔吐,無腹瀉,無抽搐,納欠佳,夜寐煩躁,大便3天未解,小便正常。查體:神清,精神可,咽紅,扁桃體Ⅰ°腫大,表面無膿點,舌尖紅、苔薄白,脈浮弱。心肺腹查體未見異常。四診合參,診斷本病為“外感發熱”,證屬風寒襲表,治擬解表退熱為法,方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加味。處方:桂枝5 g,白芍5 g,生姜 10 g,大棗 12 g,炙甘草 5 g,麻黃 5 g,生石膏 15 g,陳皮 5 g,蠶沙 5 g,竹茹 5 g。3劑,水煎服,每日1劑。囑其清淡飲食,忌生冷油膩之品,期間若高熱,間隔3小時服藥1次。3天后電話回訪,家長訴服藥1劑后熱漸退,2劑痊愈,期間未服它藥,尚偶有咳嗽,痰少,余無不適,納寐可,二便正常。

4 小結

桂枝二越婢一湯為治療表郁輕證的代表方,桂枝湯解肌,退熱調和營衛,越婢湯宣肺泄熱,散水消腫,兩方相合可宜肺解表,兼清肺衛郁熱,使表邪去而郁熱清,則諸證自除。對于平素體弱的小兒患外感發熱,此方尤其適宜。有學者認為從現代中醫角度分析,此方適于虛人外感,屬于“扶正解表”的范疇[17]。而傅瑞年[18]則認為本方為退熱劑,非發汗劑。而導師在臨床上發現平素體質虛弱的小兒患外感發熱時應用此方,屢獲良效,且退熱時出汗少,正應了原文中的“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在用藥上常按原方比例用,重用生姜、石膏,原方生姜二十六銖,石膏二十四銖,桂枝、芍藥、麻黃、甘草各十八銖,大棗4枚,生姜用量最大,取其辛以散表寒和肺衛,得棗之甘以養心營,姜、棗、炙甘草合之以調營衛,建中氣,扶正氣。但考慮生姜辛辣,小兒難以服藥問題,生姜用量改為較石膏小五克。該方為傷寒論麻桂劑中麻桂用藥量最輕之方,相當于姜棗湯的加強版,并加石膏清熱,故該方應用于小兒稚陽之體而復感風寒,熱多寒少之時,安全有效。清·尤在涇《傷寒貫珠集》[19]曰:“桂枝二越婢一湯,本無熱證而加石膏者,以其人無陽,津液不足,不勝桂枝之任,故加甘寒于內,少變辛溫之性,且滋津液之用。而其方制之小,示微發于不發之中?!眱煞胶嫌?,可作為治療體虛易患外感發熱患兒的基本方,但臨癥上尚需靈活應用方能獲得佳效。

猜你喜歡
營衛外感風寒
基于營衛理論對中醫護理的初步探討*
《黃帝內經》對周圍神經病的認識及啟發?
冬讀古詩御風寒
感冒,要分清風寒還是風熱
感冒,要分清風寒還是風熱
論營衛與氣血關系?
王新志教授論張仲景營衛觀*
劉永業主任中醫師治療頑固性外感頭痛經驗
宣肺止咳湯治療外感咳嗽臨床觀察
大蒜水治風寒咳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