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文化教育對幼兒養成教育的影響

2019-01-29 09:23崔元慧
淄博師專論叢 2019年3期
關鍵詞:幼兒園傳統幼兒

崔元慧

(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吉林四平136000)

中華上下五千年,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的養成教育源遠流長??鬃釉裕骸吧俪扇籼煨?,習慣成自然”??鬃幼鳛槿鍖W傳統的開創者和代表人物,將傳統文化對養成教育的影響表現得淋淋盡致,并對后人養成教育產生了重大推動作用。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十分注重習慣的培養,并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指出:“教育要從小開始,講話怎樣講,批評怎樣說,做人的態度,對人的禮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從小養成”;中國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訓,正如“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這些都突出了幼兒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幼兒階段是一個人發展的伊始,是成長的關鍵期,此時的教育影響著幼兒人格和品質的養成。所以,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幼兒陶冶情操、熏陶人格、養成良好習慣;能夠加強修養,開啟幼兒智慧、弘揚民族文化、激發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已經引起我們黨和國家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因此,在幼兒養成教育的實踐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使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能夠收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一、幼兒養成教育概述

(一)幼兒養成教育的含義

養成教育就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訓練活動,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規范、標準化的教育過程。[1](P5)幼兒養成教育是指在幼兒園內,幼兒教師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一系列活動,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提高幼兒的心智(包括道德品質、心理素質和思維習慣等方面),實現幼兒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幼兒養成教育是一個由外化到內化再到外化的不斷反復的教育過程,即教育者將養成教育的目標不斷具體化、實踐化、科學化,借助語言、行動、媒體等外化手段通過教育活動傳遞信息,使幼兒接受信息并內化成為標準化、規范化行為和言行的過程。[2]

幼兒養成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1.幼兒養成教育是一個需要借助教育活動完成的教育過程,受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影響,且教育內容廣泛細致,教育活動多種多樣,所以這個過程是不斷反復、循序漸進且滲透性極強的過程。

2.幼兒養成教育包含三個元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活動。教育者包含幼兒園的施教者以及家長和其他教育者成分,教育者應主動承擔應有的社會角色,言傳身教、為人師表,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形成教育合力,才能達到養成教育的最佳效果。教育活動的場所主要以幼兒園為主陣地,家庭社會為兩翼,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活動的教育目標和內容應包含多方面,應該分層分類進行學習;教育活動的教育方式應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因材施教,以游戲活動為主,多樣化、多形式、生活化,多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并用。

(二)幼兒養成教育的基本類型

人在成長中有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隱性層面的變化,即難以察覺到的變化,如幼兒的心理承受能力、道德品質、意志力等;二是顯性層面的變化,即以“外顯”的方式呈現出的變化,如身高、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等行為。依據人的發展變化的“顯隱性”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將幼兒養成教育分為如下兩種基本類型:一是習慣的養成,其表現是以“顯性”狀態存在于幼兒生活中;二是心智的養成,其表現是以“隱性”狀態存在于幼兒成長中。[3](P12-15)習慣的養成則包括科學文明的生活常規和禮貌積極的行為態度習慣;“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心智的養成則包含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心智是養成教育的重要目標。

二、幼兒進行養成教育的適宜性

“養其習于童蒙”,幼兒期是一個人發展的高峰期,是人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階段,是兒童語言、行為習慣等發展的關鍵期。此時兒童最具可塑性,情緒、動機、人際交往的需要開始萌芽,行為呈現程序化的特點,易受影響也易改變;此時也是幼兒外部語言向內部語言過渡并初步掌握書面語言的時期。幼兒的行為習慣受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受自我發展之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因而具有從他性和情境性的特點。[4]陳鶴琴先生曾說:“人類的行為大多是習慣性的,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于幼年養成,所以在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培養?!辈僮餍袨橹髁x者斯金納(B.F.Skinner)也指出,人在一天的行為中大約有95%的行為是習慣性的,只有5%的行為是非習慣性的,并且某種習慣一旦形成往往具有固定性。由此可見,習慣作為一種“自動化”的過程,對于人發展的影響非常重要。所以,幼兒期是養成教育的最關鍵時期。

三、幼兒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讓人們自主、自愿、自覺地選擇并踐行道德規范,不為外物所支配,不為外力所壓迫”,這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融入國民的社會意識中,也引起了國內外許多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研究。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思想的主干,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諸如人本精神、樂道精神、和合精神、篤行剛健精神、友好意識,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魂。幼兒傳統文化教育應充分展現這些民族精神,使之內化為幼兒的個性特征。

(一)對幼兒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必要性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實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傳統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東西,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5]2017年隨著《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印發和實施,國務院提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成為教育者的焦點,引發傳了統文化教育的熱潮。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親切情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構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體系;二是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技能,培養幼兒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成幼兒的養成教育。將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內在精神內化為幼兒行動、習慣或者技能技巧的一部分,獲得其內在的精神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使得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和效果最終通過幼兒的行為和表現展現出來。[6]

(二)幼兒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1.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普遍開展,但缺乏教育體系

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主要有兩大類,一是以傳統節日為載體開展的教育,如清明、端午、中秋等;二是傳統讀物的教育,多數幼兒園采用《弟子規》《論語》等書籍,但很少能學習其中的精神和文化內涵而重在誦讀。對此,筆者有如下疑問:幼兒“不求甚解”地朗讀經典的同時,是否達到了教育目的?是否能夠真正了解傳統文化并對其熱愛?是否能夠自發地去學習和了解其中的精神?在幼兒園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缺乏專門的教材和專業的教師,教學形式比較隨意,沒有形成體系。

2.傳統文化教育受到重視,但存在偏差

以當地6所幼兒園為調查對象發現,幼兒傳統文化教育受到重視,每個園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有23%的家長選擇專業的國學堂讓孩子專門學習國學,但傳統文化教育形式過于單一,內容不夠豐富。首先,教育內容圍繞國學經典,忽視了與現代文化的結合,因為兒童的心理活動是不斷發展進步的,國學誦讀與現代生活相脫離,不利于兒童成長也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其次教學方式以故事為主要手段,不能很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留下深刻印象,形式單一,教學效果不理想。

3.傳統文化教育注重繼承,但缺乏創新

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缺乏專業的傳統文化教育教師,園與園之間相互模仿,照搬照抄現象嚴重,教師不能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時代特征加以變通;二是教育過于被動,缺乏本土化教育,不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使得在學習中容易扼殺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

四、傳統文化教育對幼兒養成教育的影響

(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促進幼兒養成教育的形成

從二者的教育目標和教育本質中不難看出二者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應本著傳統文化教育為本,養成教育為先的理念,看待二者的相互促進的關系。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蘊含了諸多養成教育的內容,從而也促進了幼兒養成教育的形成。

首先是習慣養成。包含:其一,“孝行”。尤其是儒學思想把“孝”放到核心的地位,“百善孝當先”,孝行是一切良好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基礎;其二,“愛國行為”?!疤煜聻楣薄皣?,公而忘私”“先天下之憂而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都在倡導為國家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愛國精神;其三,“仁愛之行”??鬃犹岢?“仁者愛人”,墨家思想主張“兼愛、非攻”,這種樸素而傳統的博愛精神,正是幼兒養成教育的目標。

其次是心智的養成。包含:其一,為人處世之道。在人際交往中,強調“君子以和為貴”,孔子強調“已所不欲,勿施與人”,儒家思想認為“中庸”是處世之道,“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這種相互尊重、貴中持和,營造了和諧的與人相處之道,是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也是幼兒養成教育的內容之一;其二,誠實守信的良好品格?!墩撜Z》強調“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而信”“謹而信”這種誠信守諾的良好品質已成為幼兒養成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傳統文化教育是幼兒養成教育的有力手段

傳統文化教育是幼兒養成教育的有力手段和載體。幼兒養成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對于一些道德習慣、日常行為規范和文明禮儀的學習完全可以依賴傳統的國學經典的學習進行教育和養成?!安粚W禮無以立”“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三從四德”“三綱五?!薄皩W有本末,力行為先”,這些經典的傳統文化作為養成教育的載體和內容使得養成教育更鮮活更有依據。另外,一些品德素養的學習可以借助傳統節日為契機進行教育,了解這些節日的來龍去脈和實踐意義能夠使幼兒尊重歷史、熱愛歷史,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更好地掌握傳統文化知識,鞏固品德素養,達到愛國、愛家、愛文化的目的。

五、幼兒養成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的途徑

(一)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必須“以幼兒為本”

2017年《意見》的印發和實施,引起一陣陣國學熱。但在熱潮涌來的當下,教育者必須堅持原則:幼兒傳統文化教育必須“以幼兒為本”。通過觀摩幼兒園現場教學活動和對部分教師、家長、幼兒的訪談,我們發現在幼兒園由于長期開設傳統文化文化教育,導致部分教師的基本文化素養低下。同時,由于教師教學能力薄弱,對傳統文化教育認識還存在誤區,往往片面地將傳統文化教育簡單的理解為“讀古詩、看古書、學古禮”,盲目崇拜、跟風“讀經”等,這使得傳統文化的教育受到阻礙。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育不但要依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而且要將本民族的社會文化融入其中。虞永平教授也提出,幼兒園開設的課程一定要順應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并從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出發。

(二)傳統文化教育應與幼兒教學相結合

我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應在養成教育的同時兼顧以下教育內容:

1.道德規范和禮儀教育

首先,培養幼兒養成孝順父母、尊老愛幼的優良品德?!笆仔?,次謹信”,在古代非常注重培養幼兒的“孝悌”行為。在今天幼兒養成教育中也應該是兩者同行并被。其次,提倡節儉?!坝蓛€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吨熳蛹矣枴分幸苍笞优骸耙恢嘁伙?,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痹谟變簳r期培養幼兒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有助于幼兒獨立性、自我意識的發展。再次,培養幼兒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行。幼兒天性純潔、認知有限、難辨是非,本我成分占主要部分,大多是本真的狀態。在幼兒教育同時引入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幼兒領會教育本質和要領,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最后,養成幼兒寬容為善、共享合作的精神?!吧仙迫羲薄吧普?,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墩撜Z》提倡“泛愛眾;而親仁”“仁者愛人”,應在幼兒日常教育中融入這些教育內容使傳統文化和養成教育相互促進。

2.生活常規的基礎訓練

中國多種古典文學均提倡 “幼儀”“童子禮”等禮儀教育。最終的本質和目標就是使幼兒在坐、立、行、跪、拜、起居、飲食等行為規范方面能夠做到彬彬有禮、溫文爾雅,給人留下舒適的待客之道,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這也是古代家庭教育中重要內容之一。今天應將此內容納入到幼兒養成教育中,并以傳統文化作為教育載體,使幼兒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領會做人處世之道。

(三)選擇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

1.拓寬幼兒學習傳統文化教育的載體和方法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手機和網絡等越來越普及,已成為幼兒成長和學習的必需品。我們應充分為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占領網絡、手機、微信平臺、公眾號、頭條等這些宣傳陣地。我們應加強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幼兒進行實地考察、參觀,加強傳統節日中組織幼兒進行以傳統文化為內容的實踐活動,讓幼兒在實踐中體會傳統文化的精髓?!兑庖姟分兄赋鲆杂變?、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編寫中華文化幼兒讀物,開展“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系列教育活動,創作系列繪本、童謠、兒歌、動畫,加強面向全體教師的中華文化教育培訓,全面提升師資隊伍水平,這些都將有利于幼兒傳統文化的學習。

2.完善家園交流合作機制

家園合作是現代社會對學前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痹谟變吼B成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需要取得家長的密切配合,因為家庭是除了幼兒園另一個教育的主陣地,應采取多種形式加強與完善家園合作。首先可以通過開展親子活動等教育活動,使家長參與到幼兒的學習生活中,了解幼兒的思想和行為特征,了解幼兒園的教育形式,明確教育內容與要求,使園內教育得到最大程度的延伸,促進家園有效溝通,從而使教育效果達到最佳水平。其次,多方面聽取家長及教育者的意見和建議,通過調查問卷和課后反饋,使問題得到落實和解決。還可以開展專題研討等活動,邀請家長進園指導,并定期組織家長和幼兒園老師有關方面的專業培訓活動,使傳統文化教育和養成教育走進家庭走進家長心中。

總之,幼兒養成教育過程中普及傳統文化教育是必要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以幼兒為中心,結合適當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方式能夠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質,培育幼兒人格,為幼兒成長奠基。

猜你喜歡
幼兒園傳統幼兒
幼兒美術作品選登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如何讓幼兒愛上閱讀
我愛幼兒園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歡樂的幼兒園
老傳統當傳承
愛“上”幼兒園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