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術環境下表現性評價在美術學習活動中的實施與應用

2019-01-30 01:33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2019年24期
關鍵詞:表現性美術交流

王 昊

客觀科學的評價,對教學雙邊的師生都起到了促進作用。在現代科技的支持下,美術教學活動的評價手段與方式較以往有著巨大變化?;谖⑿?、個人空間、畫時等各類App的互動交流日益頻繁,美術教學活動的師生互動交流廣泛。良好的評價方式讓評價本身更具有實際意義,也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熱情和參與度,同時,良性評價方式也悄然影響著學生學習模式的變化。

一、美術學科學習活動評價的趨向

美術學科有很強的學習操作需求。設計、繪畫、造型等層面的操作,是學生學習過程必不可少的環節。當下的美術學習創作除了使用傳統的紙張筆墨之外,電子化的美術作品形式也很常見。作品創作形式的巨大變化,讓美術學習活動的評價方式也隨之變化,掌握和運用能與之相匹配的媒體工具交流評價軟件,顯得非常重要。于是越來越多的美術教師在點評分析、交流展示等環節中,也運用了不少現代化的工具手段實現作品的評價。整體凸顯出三個趨勢:評價工具的信息化,交流作品的網絡化,存儲作品的數據化。為什么用“趨勢”,而不用“特征”這個詞,是因為在信息化環境下的美術教育,評價的過程不是單純的全數字化的交流,而是評價的傳統方式和現代工具并存交錯,融合互通的過程。

評價實質上也是一種記錄交流的過程,明確指向性的可以展示、交流、記錄的媒體技術工具或軟件,都可以成為學習活動評價的手段和方式,如QQ、微信、微博、個人空間、廣播系統、錄像錄屏工具、美術App……這些平臺工具軟件,有的為大家所熟悉也能獨立使用,并適用于各類行業工作的交流,有的已融入教育平臺或教學軟件。

二、表現性評價適用于美術學科學習活動

評價的本質是一種價值判斷,表現性評價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表現性評價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它主要讓學生在教師營造的真實或模擬的環境中,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知識和技能。表現性評價關注的是過程,主要通過學生的客觀外在行動表現,驗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等。在美術學習的評價過程中,主要是收集學生創作美術作品所經歷的實踐過程,不僅關注創作的結果,還要看創作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問題和創作的記錄,考查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掌握的程度,以及實踐、問題解決、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種復雜能力的發展狀況。美術學習活動的評價不是單一的評價,而是多方面的評價,這也是區別于其他評價的地方。所以說,美術學習活動更適用于表現性評價的機制。

傳統的美術活動評價工具手段對表現性評價沒法做到全方位的考量和記錄,只能借助現代化技術手段建立相應的評價方式和機制。教師通過現代化工具,及時地記錄反饋學習信息,診斷學生在創作時遇到的問題,幫助學生達到預期效果,激勵學習積極性。對教師而言,還可以根據學生學習創作狀況,及時對教學進行調控和改進。通過科學高效的評價手段與方式及客觀完善的評價過程,積極地推動美術教育的健康發展。

三、美術學習活動表現性評價應用與實施

軟件平臺多樣,相關功能操作也大抵相似,在選擇美術學習活動評價的工具軟件時,哪些更適合成為美術學習活動表現性評價軟件呢?從功能成本效能等方面,主要遵循以下五個原則:低成本、便捷化、高效率、持續性、跨平臺。教學系統不同于其他行業,同樣的軟件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中所呈現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從技術手段的視角看美術學習活動表現性評價的應用與實施,大致可以從評價的主體、評價的內容、評價的形式、評價的數據四個方面梳理現代媒體技術下推動美術教學活動表現性評價的情況。

1.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美術學習活動與數理化學科有本質上的區別。作為以情意性為主的美術活動,人們對作品沒有絕對統一標準的答案。美術學科學習的表現性評價,需要收集有關學生進行美術創作所經歷的過程和實踐信息。不僅要看最終的作品效果,還要看學生在完成過程中所提出的問題、設計的草圖、團隊合作的資料等。所以,這不是單一的評價,也不是一個人的評價,而是多方位多視角的評價。

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并非請幾名學生簡單互相點評,而是要建立一個寬松、人人都能對話的平臺。傳統課堂顯然不能滿足這樣的需求,借助信息技術等工具平臺的搭建,讓學習活動中的人都能在這個平臺上既能展示自己,發表感受,也讓參與作品創作的旁觀者、合作者、指導者參與進來,都成為評價的主體,以自身視角發表視野感受,客觀評價一張完整的大圖。

電子化的創作設備,讓學生之間的分享交流更為便捷,輔以各類App工具的使用,使多元的評價有了時間的保障。學生運用iPad進行創作設計,通過多樣的傳送展示方式,既看到自己的作品樣式,又能對其他學生的作品做評價。線上留言的功能,讓不喜歡在群體面前表述個人意見的學生,通過在線留言評價的方式,各抒己見。當然,在這里并不主張單純的線上評價,仍需要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形成兩者的評價互補。網絡互動展示平臺,實時群聊工具,都可以很方便地讓家長參與進來。目前常見的例如畫時App等工具平臺、學生作品展示交流群,都在充分調動家長參與到學生學習活動評價中的積極性。一方面,符合家長對孩子關注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讓家長了解孩子的知識水平與學習情況,做到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的互動。

相互交融、互相督促、人人參與的多元評價,有激勵學習的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創作方法,提高學習能力,虛心聽取他人意見,誠懇對待學習伙伴以及培養合作精神。

2.記錄展示過程性的成果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不僅依據美術作業評價學生美術學習的結果,而且通過考查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評價其在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這與表現性評價的要求不謀而合,要關注評價學生完成任務外的表現和情況,有別于傳統的紙筆測驗評價。美術的學習效果,融合了技能與情感、審美、道德、思維等,是一個需要通過量變轉質變的積累過程。

(1)發現與評價

所謂發現,則帶有一定的隨機性,需要對學生學習情況有意識地捕捉。在學生進行學習或創作過程中自然流露或是偶發產生的創意、情感或問題障礙等,都應該成為評價的活教材。極域電子教室、Classroom等網絡教師管理系統,可以非常方便地查看學生的數字化創作過程,運用電子教師的隨機調取,可以看到學生正在操作的情況,同時也能通過大屏幕的顯示,發現操作中有問題的學生,予以及時指導,這樣的方式也能對學生之間的學習情況做相互的了解。投屏工具也是個非常好的工具設備,無需將學生作業過程在講臺的實物投影機下進行反饋,因為這樣既耽誤時間,又打斷了學生的操作過程,能點評之處也很有限。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只需要手持移動終端巡回輔導,打開投屏模式,即可及時捕捉到學生作業過程中的當即反饋,高效率地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

(2)展示與評價

分享交流在美術學習活動中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手段,展示的內容即成為評價的目標和對象,較完整記錄展示集體的成果,讓評價更全面也更具指導性。例如,傳統課堂主要采用紙張作畫的方式,點評作業時,通常將學生作業依次貼在黑板上進行點評,這樣的點評費時費力。而拍攝上傳的方法,可以讓全部作業一目了然,輕松地做到評價的及時性以及展示的完整性,這個方式很值得借鑒。例如,國畫課中每組學生分配有一個移動顯示端,教師運用屏幕分享,展示了學生用筆和用墨的繪畫過程,每名學生都可以點擊播放,既肯定了優秀的繪畫作品,又起到了及時示范展示的效果。

(3)評價與被評價

美術學科不但要掌握技能的表現,更要學會思想的表達。對事物的評價、認識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學生評價別人的內容,也應該成為教學中評價的內容,就是要了解學生是如何評價的。學生的評價,反映出自身的認知情況、邏輯思路、思想意識、表述方式和語言,這些也都應該成為教師集中點評的重要內容。要想收集了解到全班學生的評價內容,傳統的口頭語言評價既沒有記錄,又浪費課堂時間。運用專題展示App、奇奕畫王網絡平臺等工具軟件,可以讓學生評價留言。課堂中教師集中展示學生的評價內容,把學生的評價語言內容又作為評價的目標和對象,既營造了學習氛圍,又對學生審美思想的引導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3.創建多條溝通評價的渠道

美術學習創作的形式手段不斷革新,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也日趨多元化。表現性評價方式要求不是簡單的分數、等級、對話、評語、批注等形式。機械的、量化的、相對單一的評價方式,既不能滿足學生個體差異,也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變化,甚至有時還不能做到客觀公正的需求。評價不能只是一種類型一張面孔,而應該是多方面、多維度、多形式的過程,讓評價活動既關注能力的提升,又關注興趣愛好、品質發展、性格特點等非智力因素。讓學生在不同形式的外部評價中,逐步過渡完善成自我評價,從而認識自己,確定自我的位置和價值。

(1)指導性評價

學生學習活動的評價不能只有泛泛的鼓勵和表揚,更應該有中肯的指導與建議。正所謂“有心師事者,當從規矩進,再從規矩出”。藝術創作是在理解美的法則的基礎上再打破重塑。指導性的意見對學生學習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留言的方式既能記錄教師的評價過程,又相對淡化了教育本身,更側重于與學生的交流,同時也能留下學生溫習回顧的資料,而語音更能夠節省時間,快捷高效。

(2)研討性評價

實效性的研討評價主要以課外為主,不能是流于形式的課堂環節。它在合作中開展探索交流,既是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同時也是協作學習過程的一部分。不是以達到甄別為目的,而是一種完善修正學習成果的方法。課堂上通過小組間的社區論壇、技術通信工具評價研討,交換了意見,提出了想法,更重要的是課堂上通過網絡這種協作研討式的評價方式,形成一種意識和能力,也便于課后網絡研討交流方式的養成。

(3)關注式評價

學生在社會群體中有出于情感和被認可的需要,不僅是學生,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會有被關注的需求。通過線上展示空間的交流分享,一個粉絲、一個點贊、一個收藏或是一句評價。雖是簡單的操作,都在說明瀏覽者因為自己的作品而駐足停留。通過線上空間讓更多有不同視角的人,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評價和激勵,讓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成就感。

(4)成果類評價

電子化的投票系統客觀公平,是一種可以讓學生參與建立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的方式。投票的結果具有對學習的導向作用,也能揭示反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和意識,對教師的教學過程也有一定程度的指導和借鑒作用?,F在很多美術教學活動,都采用線上投票的方式評價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使用集體投票的方式評比出自己最喜歡的繪畫作品,不考慮教師和學生自身的情感因素,完全以作品說話,客觀公正,對學生的成長有著積極正面的作用。

4.數據化存儲建立持續性的評價機制

學習檔案的建立,為表現性評價提供了一種持續的評價形式和評價依據,個人檔案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能真實反映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狀態和取得的成果,是學生成長和進步的記錄,也是評價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依據?!啊读x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明確要求:美術學習檔案袋是一種用來記錄學生整個美術成長過程的資料夾。學生在檔案袋中匯集美術學習全過程的資料,包括研習記錄、構想草圖、設計方案、創作過程的說明、自我反思(如對自己的學習歷程與作品特征的描述、評價、改進的設想)、他人(如教師、學生、家長)的評價等?!弊鳛榻處?,要建立檔案機制,采用合理科學的方法,有效妥善保管好學生每個階段的學習成果。

利用個人空間建立的檔案袋的評價相對穩定,主要以學生個人縱向比較完成自我評價,這也是學生溫故知新的資料。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長,激勵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檔案袋也可以作為下一屆學生的學習資源和參照學習評價的標準之一。

很多個人空間平臺的開發企業,為學校量身訂制了學校教學管理系統,因為學生個人成長檔案袋的建立是比較大的工程,有時還需要家長共同配合完成個人成長信息的積累,通常建議選擇學生成長檔案袋平臺的時候,可以整合到學校大數據平臺上,也可以建立在一些專業穩定的網絡平臺上。

四、結語

對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美術學習活動的表現性評價,通過網絡平臺工具,很好地突破了傳統課堂中的局限,方便快捷。既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力,明確前行方向,讓學生自我反思發現不足,評價不是指向一時的教學目標,而要在沉淀中思考學生的能力。除以上所介紹的一些案例和技術之外,還可以從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研究梳理,也有很多設想和期望。網絡平臺工具雖然方便快捷,評價過程和內容精準,但教師對于技術的掌握運用,需要一定時間去熟悉了解,在后續的實踐中,還要進一步深化思考,嘗試更科學的美術評價方式,從而完善美術教學系統,讓美術教育能夠得到更深層次的發展。

猜你喜歡
表現性美術交流
淺談音樂課堂中的表現性教學提升策略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中國當代表現性水墨人物畫的特色與發展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創意美術
數感的表現性評價維度與評價任務的開發
創意美術
淺談中國畫的表現性
創意美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