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共生本位的生態文明價值嬗變與制度規范

2019-01-30 02:25張順軍
智富時代 2019年12期
關鍵詞:生態安全綠色發展生態文明

【摘 要】生態環境出現危機,構成國家生態安全問題,是肇始于西方現代性工業化發展模式,基于自然生態與經濟發展的平衡失調,衍生出自然環境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F代生態安全問題的解決需要在發展問題上,深層次的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個體與集體,個人與人類,前人與后人)的關系,基于類的生存優先性和代際公平的價值本位,恰當定位經濟發展與人民現實需求、自然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堅持以人為本,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類的永續發展,建構以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人與人的命運共同體為基礎的生態文明形態。

【關鍵詞】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綠色發展

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弊匀画h境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先決條件,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環境的客觀性的互動關系,一直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和進步的基本命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主要內容”。良好的生態,優美的環境是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條件和基本需求,建設綠水青山的美麗中國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訴求。過去一個階段,工業化發展道路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生態安全也成為影響國家穩定和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從而成為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內容。生態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是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于提升生態安全重要性認識,破解生態安全威脅,具有重大意義。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綠色發展,有度有序利用自然,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

生態環境出現危機,構成國家生態安全問題,是肇始于西方現代性工業化發展模式,基于自然生態與經濟發展的平衡失調,衍生出自然環境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換去經濟物質生產的高速增長,其實質是現代發展優位對人的生存本位的擠兌和碾壓。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發展以來,我國作為一個后發型現代發展國家,在取得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出現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高能源消耗,高排放,大氣污染,河流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的衰減等問題頻現,現有的區域發展格局和進程呈現出不平衡狀態。這些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嚴重影響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質量,生態安全成為現代國家安全重要構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為本,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不能在發展過程中摧殘人自身生存的環境。如果人口資源環境出現了嚴重的偏差,還有誰能夠安居樂業,和諧社會又從何談起?”

現代生態安全問題的解決需要在發展問題上,深層次的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個體與集體,個人與人類,前人與后人)的關系,基于類的生存優先性和代際公平的價值本位,恰當定位經濟發展與人民現實需求、自然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堅持以人為本,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類的永續發展。目前全球性的人口、資源、生態污染的惡化已經超越了民族和國家界限,嚴重威脅到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人類不得不反思自己行為方式對自然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探尋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類自身在自然生態環境所處的位置。人類離不開自然界,必須在自然規律的范圍內活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呵護自然。通過人類勞動實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生態環境保護的價值指向不是自然的需求,最終還是人的需要和人的發展,構建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需要樹立綠色的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的價值理性。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p>

綠色發展是對單一追求GDP指數的增量發展的揚棄,突出發展中的人的生存優位,歸正經濟發展是為了人的生存與發展的發展價值本位,糾正了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錯誤做法,樹明了類的整體生存公益大于個體的局部增長效益的發展理念。以市場法則為導向的依靠過度消耗自然資本及其紅利而形成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必須向以生態法則為導向的能維系環境永續不衰的生態化經濟模式轉變。堅持綠色發展,需要樹立綠色價值取向,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絕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指出了二者的關系:“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本G色發展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就是要堅持資源有效利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及發展的公平共享。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優先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p>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后,人類應有的文明形態,是對現代文明物質增長本位造成對自然環境破壞的積極揚棄,是基于人類整體性共生理念的價值訴求,以實現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民生需求,正視自然資源有限性的代際正義應然,建構在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人與人的命運共同體基礎之上的價值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表明人類在自身發展理念上的深度自覺。當下中國建設生態文明,需要進一步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需要加強生態建設制度上的設計與創制。社會生態的價值核心理念是公平、公正。我國在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分配不公、貧富差距與社會分化嚴重阻礙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實現社會公平公正、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宗旨。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是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及把人類的一切活動控制在大系統承載能力范圍之內,這是實現大系統發展的最基本、最首要的條件和底線要求。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重點強調了以下四個方面:1.推進綠色發展;2.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3.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4.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一方面指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另一方面更具體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舉措。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模式已經有由追求高速度和增量規模轉變為以追求高質量、高效益、綠色化為主要特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成為當前我國經濟建設的主要形式,由此開辟出了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走綠色發展道路,是實現我國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基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經濟社會發展要做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發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堅持可持續發展。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杯h境就是民生,通過生態惠澤民眾、造福百姓,切實地增進和實現人民福祉,是他們真正過上幸福的生活,實現共同富裕,共享勞動成果,增進獲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從生態安全到生態文明的轉變,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的不斷澄明,從個體到類的共同體的價值本位嬗變,只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才能實現人類的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張順軍,男,西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博士在讀。

猜你喜歡
生態安全綠色發展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云南林下經濟模式中生態安全問題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