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照片到圖像

2019-01-31 17:47鐘華連
中國攝影 2019年1期
關鍵詞:阿爾勒集美策展

鐘華連

2018年11月23日,第四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在廈門集美新城市民廣場開幕,展覽持續至2019年1月2日。相比前三屆保持在40場左右的展覽,本屆攝影季的展覽和場地規模有明顯的縮減,尤其是“在地行動”單元,從上一屆的7場變為本屆的2場。展覽地點也從分散的12個大小展區減至3大展區,30場展覽分布于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集美新城市民廣場展覽館和新增位于廈門島內北岸藝術區的瞐美術館。

和往屆一樣,這屆“集美·阿爾勒”依然采用單元板塊的設置,從法國阿爾勒攝影節上帶來的“年度阿爾勒”、中國本土延伸出的“集美·阿爾勒發現獎”,以及由個展和群展來構成的藏家故事、中國律動、無界影像、在地行動等單元。攝影季的展覽雖然趨向精而少、不設定大主題,但隨著過去三年的積累,在展覽定位、作品的主題和創作手法上有著日趨明確的方向:從一張張照片到各類靜動態圖像和材料的拼貼,突破了單一攝影媒介的創作,拓展出多種藝術媒介的運用與跨界創作,在傳統與當代、歷史與當下、國際與本土之間力圖呈現出不同國家和區域的社會議題與爭端、攝影史脈絡的回溯,以及對科學、身份、記憶、親密關系和圖像生成機制等方面的表達。

一個被慣以“攝影”頭銜的藝術年展,體現用單一攝影媒介去創作和表達的可能性應該是必不可少的內容,這也往往是大多數觀眾體會攝影獨特魅力的地方。偏向媒介融合的“集美·阿爾勒”每年也會在此下工夫,本屆攝影季的“年度阿爾勒”和“韓國影匯”單元可以說是比較高質量地表現了這一點。8場“年度阿爾勒”展覽都體現出攝影師和藝術家對外部世界和他者的觀察,相關內容可參見《中國攝影》2018年第9期對法國阿爾勒攝影節的報道,這里不再贅述。

“韓國影匯”算是本屆攝影季中比較亮眼的單元。近幾年韓國攝影師作品頻繁被韓國策展人帶上中國的各大攝影節,比如在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學的吳映玟分別在2009年和2010年把韓國當代攝影帶到連州和平遙,金圣勛在2017年麗水攝影節上策劃的“韓國現代寫真家展—在再現和表現的界限上”。而“集美·阿爾勒”為呈現本屆攝影季主賓國—韓國的攝影境況,選擇與兩家韓國藝術機構合作策劃展覽。與首爾攝影博物館合作策劃的兩個展覽:韓國攝影先驅林應植的個展“透過鏡頭看歷史”、5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韓國戰后攝影師群展“重塑我們的時代”,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現實,及攝影師通過不同攝影手段、印制工藝對日常風景和人物的哲思與美學表達。而與松隱藝術文化基金會合作策劃的 “同一個季節,不同的回憶”是5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韓國新一代攝影師,在“季節”主題下對時間和人性的或具象或抽象的表達。這次的韓國攝影師展并不強調所謂的“當代”,而是試圖以三代韓國攝影師的作品敘寫一段韓國藝術攝影史,讓觀者對韓國攝影的發展脈絡有更清晰的認識。

說到攝影史,本屆攝影季的“在地行動”單元里還有一場展覽是關于福建及廈門本地攝影的一段歷史,這個由“50社”策展的“起點:來自80年代的福建攝影師”呈現了陳勇鵬、崔建楠、李世雄、焦紅輝、王鷺佳、曾璜、周躍東這7位本土攝影師在上世紀80年代初入攝影時的探索,在紀實性和觀念性之間表現出對社會的關注和個人情感情緒的表達,展覽全部采用原版照片、文獻和原作展示。

檔案熱、對現成圖像的再現和觀看,成為本屆“集美·阿爾勒”展覽作品中比較重頭的主題方向,這主要在中國本土策劃的展覽中體現,用相機記錄所見轉向了用觀念重構所見。比如,在10位提名“集美·阿爾勒發現獎”的藝術家中,有一半的藝術家都對這一方向有或多或少的反饋。本屆集美·阿爾勒發現獎得主雷磊是一位獨立動畫導演,他之前和蘇文針對《北京銀礦》檔案里的照片,合作過“照片回收”和“手工上色照片”項目。這次在作品《周末》中,他利用老照片、檔案文獻去虛構一段歷史和個人回憶,作品通過將兒時父親的舊書、圖庫或者圖集,以及童年時期的錄音進行拼貼、剪輯,在靜態和動態影像之間營造一種懷舊和未來想象的氛圍。蘇杰浩的自傳性作品《早晨的風暴》同樣體現出自身對歷史、家庭與個人身份的尋找和確定,將現實中所攝取影像、現成靜動態影像、物件等材料交織在一起,現場似乎被打造成藝術家本人的起居室,觀者仿佛步入私密空間去窺探藝術家的日常情境。胡偉的《為公共集會(邂逅)的提案》、劉衛的《明日記憶》和黃永生的《刺眼的黑色》都有對現成公共圖像和影片進行動靜態的重構,延伸出一系列的文獻、圖像和裝置,連接個人和集體記憶的同時再造新的圖像景觀。

另外,還有兩個展覽表現的是策展人所收集或尋找到的檔案圖像,魯小本與蒂莫西·普魯斯策展的“能走的就行—中國鄉土食材攝影”展出的是由英國現代檔案沖突館收集的上世紀60-90年代關于中國美食和食品生產的、或私人或商業或政治的圖像,現場還搭建出一個頗具中國鄉土氣息的餐廳,邀請觀眾一邊觀展一邊磕瓜子;工程師徐林策劃的《俯瞰大地—航拍看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東南沿海城市》展現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政府為獲得中國的軍事經濟情報,用洛克希德U-2偵察機航拍了大量反映當時中國國土面貌的圖像。

藝術家們用視覺語言重構檔案圖像來對當下社會現實甚至是未來發展的表達,無限的檔案圖像也為他們提供了不斷的靈感;策展人們也從對文獻資料整理、歸類、存檔、展示的傳統展覽處理手段中掙脫,試圖讓其在當下語境下產生新的視覺意義。

自2016 年法國阿爾勒攝影節開始,新設Madame Figaro女性攝影師獎,上屆“集美·阿爾勒”也把這一獎項帶了過來。本屆攝影季對女性攝影師投以了更多的關注,70位參展藝術家中,女性攝影師占了百分之三十。在“中國律動”單元還有一個女性攝影師群展《起伏》,此外,還有維多利亞·沃伊切霍夫斯卡的《閃光》、安·雷的《未完成的—李·麥昆》、陳曉 & 周一辰的《對話II》、廖逸君的《實驗性關系》、邵睿璐的《不要害怕》等個展作品。如今在各類攝影節和展覽中展出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已是尋常做法,而在包括“集美·阿爾勒”在內的這些攝影節上,女性攝影師作品中的力量和自信在以自拍肖像、戰爭、家庭、身份認同等一些主旨更為明確的展覽中往往會更為凸顯。

除了這些常設單元的展覽外,本屆攝影季在整體策劃活動上,新設“空房間計劃”板塊展出的是斯洛文尼亞攝影師老馬(Matjaz Tancic)的《3DPRK:朝鮮肖像》,展覽被裝置成一幅公共壁畫的樣子,觀者可以借助一旁的梯子窺視散落在畫中的各類朝鮮人的面貌。此外,這屆攝影季還把法國阿爾勒攝影節期間舉辦的收費制藝術家工作坊模式延續到廈門,12場工作坊價格在1200元-3800元不等。

總體來說,邁入第四年的“集美·阿爾勒”在整體規劃上逐漸把法國阿爾勒攝影節的運作模式復制到中國本土,而復制的同時如何體現出亞洲特色,如何更好適應中國本土土壤,攝影季也一直在做出努力。不過,觀展體驗或許還可以再優化,尤其是展覽數量最多的集美新城市民廣場展覽館,本屆攝影季采用的2016年搭建的整體視覺設計,多個展覽無縫連接,猶如迷宮一般,觀者經常是一個展覽還沒看完不小心誤入到另一個展覽,這或許是展覽方的趣味設計,有經驗有耐心的觀眾可能會去反復琢磨和理解,不過對于大多數普通觀眾來說,反復的迷惑也容易令人心生疲憊。

相比國內其他攝影節,從參展藝術家作品、策展人到評委,走著精英化路線的“集美·阿爾勒”一直與當代藝術或更廣泛的藝術圈有比較多交集。在這個圖像時代,從照片的攝取到圖像的觀看,多元媒介的創作已為常態,而“集美·阿爾勒”要以攝影的名義去辦一個藝術年展,如何用多元化而高質量的作品去保持攝影本身的特性、平衡單一攝影媒介作品與多媒介作品的關系,這可能是它長期要去面對的問題。

猜你喜歡
阿爾勒集美策展
致歉凡·高:一個城市的懺悔
關于策展
凡·高與一座城市的懺悔
致歉凡·高:一個城市的懺悔
2017 藝術策展人
關于將“curator”統一翻譯為“策展人”的建議
中西方博物館策展人(curator)制度淺析
悼念許集美同志
勿忘初心不改其樂——許集美同志生平簡介
許集美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榕舉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