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求職干預策略

2019-02-03 09:37孫菁華
現代交際 2019年23期
關鍵詞:就業心理大學生

孫菁華

摘要:積極心理學對教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可將積極心理學理念融入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分析高職公共英語的學習現狀,總結其產生問題的原因:英語基礎薄弱、缺乏學習策略、合班授課制度、重視程度不足。提出從教學氛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評價方式四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提升教師的積極教學情緒,緩解教師的職業倦怠,優化公共英語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心理 求職對策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3-0041-02

我國人口基數龐大,經濟發展迅速,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人工智能的到來也將取代越來越多技術含量較低的職業。因此,青年人就業困境將越來越凸顯,相比于985、211等重點高校,民辦高校的學生由于整體素質略低一籌,將面臨更艱難的就業形勢。當前就業市場變相設置準入門檻;用人單位存在固有思維對民辦高校畢業生排斥;政策失衡導致待遇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的就業歧視給民辦高校大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1]。關注民辦高校大學生由就業帶來的心理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對其進行正確的疏導,是一項重要且艱巨的任務。

一、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

1.自我認知維度

社會對低學歷學生的負面評價導致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存在負面刻板印象,這種負面刻板印象對學生的心理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民辦高校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感知較低,因此其自我效能感較低,在其負面刻板印象被激活的情況下,目標群體的能力很可能會受到刻板印象的威脅[2]。也就是說,由負面刻板印象帶來的擔心增加了學生的心理負擔,最終這可能成為阻礙他們發揮其潛力的影響因素。具體表現在民辦高校大學生內心自卑、缺乏自信、缺少主見,進而在求職過程中表現出從眾和依賴的心理。與此相反,也存在一些無法客觀評價自己的現象,可能過于高估自己,表現出自負的心理狀態[3]。這些失衡的心理狀態都將影響學生的就業質量。

2.動機維度

研究表明,低學歷學生比高學歷學生更加具有破壞性的成就動機。由于自身能力限制,欠缺成功經驗,出現害怕失敗的心理而逃避現實,不愿正面面對挑戰,這種消極的處世態度必定對就業產生負面的影響。

二、民辦高校大學生求職干預策略

1.行為學習理論視角

通常成功的求職包括人際關系、簡歷制作、面試等一系列行為,利用行為原則可以極大地促進這些行為的完成。行為學習理論認為,相比于通過學習手冊等間接的指導,當希望的行為得到教師的加強和監督時,改變行為的嘗試會更有效。因此,及時的反饋對于促進行為改變和技能獲取至關重要,反饋可以幫助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與標準的差距上,從而支持縮小這種差距的動力,促進所期望的行為。

在這些行為原則的指導下,要求學生在教師的監督下進行求職行為,在與教師的面對面互動中,學生在被指導和鼓勵的同時,教師提供反饋以促進學生求職技能的獲得和行為的保持,從而達到這種求職干預可以針對特定的求職行為來增加學生就業可能性的效果。例如,在模擬面試期間,教師提供面試時的體態、語言、表情等指導和反饋,鼓勵學生求職者之間相互支持和交流等,這樣的幫助就會得到學生的回報和正強化,從而提高該群體實現就業的可能性。

2.計劃行為理論視角

這一理論將行為意向作為行為表現的最接近的預測指標。根據這一理論,行為意圖完全由對行為的態度、主觀規范,以及對執行這種行為的個人控制的看法來預測。在求職環境中,對行為的態度反映在學生求職者對努力尋找工作的評價上。例如,一個人可能認為在網上提交簡歷是無用的,甚至是愚蠢的,而另一個人可能認為以這種方式找工作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主觀規范是指學生求職者認為與他們關系密切的人期望他們努力尋找工作的程度。

計劃行為理論認為,當態度和主觀規范比較積極時,當感知行為控制較高時,執行行為的意愿也較高,這就導致了對這種行為更多的努力。在設計求職干預措施時,可以幫助學生求職者認識到在今后4個月內努力找到工作是明智、有益和有用的;專門為改善在執行求職方面的行為控制而設計的培訓也被證明提高了求職行為的強度;此外,讓家人及朋友參與求職,對學生求職者的求職成功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促進更頻繁的求職行為。

3.社會認知理論視角

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從行為、認知和其他個人因素以及環境事件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解釋人類的心理社會功能,這三個因素在一個被稱為三進互惠因果關系的過程中作為相互影響的決定因素相互作用。社會認知理論認識到制定目標的重要性,班杜拉建議設定目標時要有評價性的自我反應,以此來調動實現目標的努力,對目標進展的了解會改變其隨后的行為,以至于它以個人目標設定和自我評價反應的形式激活了自我反應的影響。因此,幫助學生求職者設定職業目標和求職目標的求職干預措施,是有助于學生就業的。在制定這些目標時,必須確保學生求職者能夠看到其正在做的事情與預期的結果之間的關系,從而增加學生求職者對求職目標的承諾。

除了強調目標制定和預期成果外,社會認知理論還強調自我效能作為人的中介效應的關鍵機制。自我效能是指人們對自己從事特定活動的能力的信心,它影響人們的思維、感覺和行為,更高的自我效能使個人設定更高的目標,并更加致力于這些目標,從而激勵他們在失敗和挫折之后不放棄的行為。因此,根據這一理論,提高自我效能感應該是求職干預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關于一個人是否能夠完成某一特定的行動或任務,有四種信仰來源:過去成功的完成任務,成功的從觀察他人那里學習,被說服或確信自己能做到,以及減少與恐懼覺醒相關的消極生理狀態。因此,通過觀察、建模和實踐有效的求職行為來學習求職,可以提高求職自我效能感,從而進一步激勵學生求職者在求職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此外,通過口頭說服技術提高自我效能感,也能夠提高求職動機。

4.應對理論視角

應對理論是指面臨環境超過其個人資源的情況,將情況視為損失、威脅或挑戰,并選擇不同的應對策略來解決緊張的情況,這一過程對學生求職者的再次嘗試有重大影響。當求職失敗經驗被認為是一種損失或威脅時,個人的心理健康很可能會受到影響,引起焦慮、抑郁或其他軀體癥狀,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個體更有可能專注于應對負面后果,這就會降低潛在解決問題的動機和毅力,這就可能導致學生求職者選擇以逃避為導向的應對策略,而不是解決問題的主動策略。此外,這一理論表明社會支持有助于減少適應不良的應對情況,是解決學生求職者失敗經驗的重要資源。

以應對理論為基礎,壓力管理、社會支持等對于求職干預計劃至關重要。與求職相關的壓力可能會占用用于求職的重要資源。例如,已有研究發現焦慮與面試表現呈負相關。因此,通過教師教學應對技巧來減少學生求職者的焦慮可以提高求職行為的質量。同時,爭取社會支持也可以提供關鍵的應對資源,從而幫助學生求職者從求職失敗經驗中恢復過來。

三、結語

引導大學生正確面對就業心理問題,研究關于大學生求職的學管新思路,形成較完備的培養準職業人的科學手段,從而將職業教育貫穿學管工作始終,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提高擇業心理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推動大學生順利畢業就業。

參考文獻:

[1]孫彥彬.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與救濟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4(27):55-57.

[2]JURY M,SMEDING A,STEPHENS N M,etal.The Experience of Low-SES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o Success and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Social-Class Inequality[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17,73(1): 23-41.

[3]方偉,鐘恒.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4(17):108-109.

責任編輯:景辰

猜你喜歡
就業心理大學生
第29屆世界大學生 冬季運動會精彩掠影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管理類專業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
高校輔導員對特殊群體畢業生就業心理的影響
農村籍大學生就業意向及其特點分析
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心理探討
高職女生擇業心理分析及對策研究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