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代醫家伏邪觀

2019-02-16 13:32魏曉光吳興全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伏邪邪氣溫病

魏曉光,吳興全,王 健

(1.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長春 130021)

伏邪,是清以前醫家意會,但未經歸納的理論。到了一定時期,會發起對從前的某一個問題或知識的規范理解,這是中醫溯本求源的使命所在,也是中醫學術發展的歷史必然。因此,理解伏邪,應從伏邪概念,歷代醫家所論邪伏進行探究。

1 伏邪概念

在中醫學發展過程中,歷代醫家對于伏邪的理解不一而足。關于伏邪,始終被歷代醫家廣泛認知、并廣泛應用于醫學理論的研究和實際診療之中,直至清代后期才有較為明確概念的提出。要解讀伏邪的概念,就要理解“伏”“邪”二字的發展演變,以及它們所代表的涵義。

伏,《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皆注“偃也”,為倒伏之意?!稄V韻》注“匿藏也”。另有“伏天”之意,如《史記·秦本記》“秦德公二年初伏”;有“姓”之意,如:漢有伏生,《晉書》作宓生;又通“匐”,如《史記·范雎傳》“膝行蒲伏”。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伏”字所用范圍并不大,除了用于代表伏天和姓氏,無一例外的表達了一個意思——俯伏。這既代表了一個人謙卑、伏首的姿態,也代表了犬對人忠實的跟從與服侍,充分地表明了,“伏”字,是由內而外的思想的表達,由內而外的感情及其他因素的發越,因此,“伏”又可引申為“伏匿”,即潛伏、隱藏之意。

“伏”字用于中醫之中,代表了雖未見而存在的因素或物質,如《素問·本病論》中“又或遇丙申丙寅……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寒勝復熱,赤風化疫,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也,赤氣彰而溫病欲作也[1]?!痹摱挝淖纸忉屃嗣褡鳒夭〉牟C,是由少陰君火久伏不降化為郁氣,寒勝復熱后,火風化疫所致。外界環境的異常變化,亦會引起邪氣伏匿,最終作用于人體而發越為疾病。

中醫所表述的邪一般為不正之氣、不正之物。作用于人體時,正邪相爭,邪或潛伏留藏,或被祛外出,或勝正發病。因此,常將“邪”廣泛應用于“中人”的各種致病因素、病理物質以及疾病實質,如《靈樞·邪客第七十一》對邪的治則為“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2]。

1.3 伏邪概念 伏邪,是中醫中所用的專屬名詞,在明·吳又可《溫疫論》(1642年)以前的中醫文獻中通常用“伏于”“伏”“伏氣”“故邪”“不即病”“邪伏”等表達。從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伏匿的病邪”。大多數醫家認為源于“伏寒”,明代部分醫家則認為“六淫皆可感而不即發”。隨著《溫疫論》“伏邪”一詞的提出,清以后的醫家逐漸限定了伏邪范圍,認為伏邪即“世人泛指傷寒、溫疫、春邪、秋邪、時邪、溫病、熱病諸證之本原也”[3],“伏匿諸病,六淫、諸郁、飲食、瘀血、結痰、積氣、蓄水、諸蟲皆有之[4]。清代劉吉人在《伏邪新書》中首次提出“伏邪”的概念,認為“感六淫而即發病者,輕者謂之傷,重者謂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過后方發者,總謂之曰伏邪。已發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隱伏,亦謂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氣內傷,邪氣內陷,暫時假愈,后仍復作者,亦謂之曰伏邪。有已發治愈,而未能除盡病根,遺邪內伏,后又復發,亦謂之曰伏邪”[5]。劉吉人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更大范圍地說明了什么是伏邪,以及伏邪中病的特征。

伏邪概念應充分體現伏邪的致病性質,符合古代文獻所論“伏”邪的特點,使當今理解的伏邪具有與古代同樣廣泛的適用性。因此,伏邪除了是伏邪溫病的病因之外,還是其他許多疾病的病因,因而伏邪有狹義與廣義之分。

狹義的伏邪指伏氣溫病,即外邪侵犯人體,正氣被束,不能托邪外出,使得邪氣得以伏匿,或伏于膜原,或伏于肌腠,或伏于肌核,或伏于脂膜,逾時而發。廣義的伏邪則指一切伏而不即發的邪氣,即指七情所傷、飲食失宜、痰濁、瘀血、內毒等內在的致病因素,也包括了伏氣溫病[6]。

由于邪氣未超過人體自身調節范圍,故不立即發病,伏藏于內,復因外邪或情志、飲食、勞逸失調等因素觸動而發作,或進一步加重,或引發他病。因此,伏邪具有感而不發、過時而發、復感易發等特點。

2 《黃帝內經》中的伏邪

“伏邪”思想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其中所論伏邪具有“邪氣留連”“留而不去”的特性,邪伏部位多為“皮膚之內”“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五臟六腑”等。

《素問·生氣通天論》載有:“是以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于暑,秋為痎瘧。秋傷于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病溫”[1]。認為當季感邪而未發病,邪氣潛伏于體內,流連不去,最終引發疾病?!端貑枴ご谭ㄕ摗罚骸罢龤獯鎯?,邪不可干”。則說明正虛是邪伏的基礎,正氣的強弱,決定了邪氣是否潛藏、外出,或發病。

伏邪之病,散見于《內經》各處,論之甚詳,獨不見其名,發則為包括溫病在內的各類疾病?!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贰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贰鹅`樞·論疾診尺》等篇,均認為四時之氣皆可內伏致病?!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贰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素問·熱論》等篇對后世伏邪的研究起到了關鍵作用。

3 古代醫家伏邪觀

《溫疫論》出現以前,伏邪內容未及整理,不成體系,在古代文獻中多以伏氣、伏火、伏熱、伏痰、伏寒、伏毒、伏溫、伏陰、伏陽、伏暑等字樣出現,雖未見“伏邪”其名,但伏邪觀無處不在。

3.1 外感伏邪

3.1.1 伏氣溫病 伏氣溫病之說始于仲景,《傷寒論·平脈法第二》中直以伏氣為病名,論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背蔁o己注:“冬時感寒,伏藏于經中,不即發者,謂之伏氣”[7]。此伏氣,即因冬季感寒,春分以后所發的溫病?!督饏T要略·溫病脈證并治第六》云“溫病有三:曰春溫、曰秋溫、曰冬溫。此皆發于伏氣,夏則病暑,而不病溫。冬傷于寒,其氣伏于少陰,至春乃發為溫病,名曰春溫。夏傷于濕,其氣伏于太陰,至秋燥乃大行,發為溫病,名曰秋溫。氣不當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內收,其氣伏于厥陰,冬至后,天應寒而反溫,發為溫病,名曰冬溫”[8]。此伏氣為病因:傷于冬寒,邪伏少陰,發為春溫;傷于夏濕,邪伏太陰,發為秋溫;傷于初冬大寒之氣,邪伏厥陰,發為冬溫。以上仲景所論溫病皆源于寒、濕之氣,統稱為伏氣,是后世伏邪研究立論的根基,為溫病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1.2 伏寒化溫 晉唐時期中醫伏邪觀漸臻具體,提出了“伏寒化溫論”。王叔和在《注解傷寒論·傷寒例》中闡發了溫病病機。論曰:“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笆且孕量嘀?,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皬乃狄院?,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從立春節后,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于冬時伏寒,變為溫病”。龐安常在《傷寒總病論》云:“伏氣為病,謂非時有暴寒而中人,伏毒氣于少陰經,始雖不病,旬月乃發”[9]。所論亦在寒伏成溫理論的基礎上,對感邪季節、邪伏時間等有所發揮。

3.1.3 疫癘伏邪 明代醫學研究中,醫學理論的探討較為突出,使伏邪理論的發展有了新的契機。明末疫病流行,“山東、浙省、南北兩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闔門傳染”。醫家根據治療經驗,逐步形成溫病學說。直到明末吳又可撰寫了《溫疫論》,首次提出了“伏邪”這一名詞,從根本上確立了伏邪的內容。在“行邪伏邪之別”篇,論述伏邪“先伏而后行者,所謂溫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鳥棲巢,如獸藏穴,營衛所不關,藥石所不及”。推及《溫疫論》中的“溫疫之邪”即“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亦稱“疫邪”“癘氣”,具有四時皆有、眾人均等的特點?!捌涓兄钫?,中而即發;感之淺者,邪不勝正,未能頓發,或遇饑飽勞碌,憂思氣怒,正氣被傷,邪氣始得張溢,營衛營運之機,乃為之阻,吾身之陽氣,因而屈曲,故為病熱”[10]。此伏邪致病之機,與之前各代所論甚同。在《溫疫論》中,吳又可首次提出“邪伏膜原”之說,并提出治療方藥,形成一套針對伏邪的診療方案。

3.1.4 六淫伏邪 清代,出現了不少力倡伏邪的醫家和專著,使伏邪研究逐漸深入和趨向成熟。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論瘧,認為“諸瘧由伏邪而成,非旦夕之因為患也。六淫之氣,惟燥不能為害”。但劉吉人在《伏邪新書》中曰,“伏邪為病者十居六七,其本臟自生之病不兼內伏六淫者十僅三四”[5]。因而創立伏邪說治法,兼顧扶正祛邪治之。劉吉人分述伏燥、伏寒、伏風、伏濕、伏暑、伏熱之邪。如在伏燥篇中,認為邪伏陽明,產生陽明燥結之癥,應用潤下之法,加減調胃承氣湯主之;若邪伏兩厥陰、沖任,則為一派血虛之象,應用補血潤燥之法,化癥回生丹主之。特別提出:火燥治法宜清潤,甘寒而潤;燥金治法宜溫和,甘平而潤。這些論述充分說明了六氣皆可內伏致病,應分清邪之所伏部位,辨證論治,方可奏效。這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醫伏邪理論,使之得到進一步完善。

3.2 內傷伏邪 古代文獻中關于內傷伏邪的記載大多由情志、飲食、勞倦、疾病所致。陶弘景《名醫別錄》載龍骨“主治心腹煩滿,四肢痿枯,汗出,夜臥自驚,恚怒,伏氣在心下,不得息,腸癰內疽陰蝕,止汗,小便利,溺血,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11]。說明了龍骨主治因情志不節引發邪氣內伏而產生的病癥。朱丹溪在《癥因脈治·飲癥論》中討論了伏飲的因、癥、脈、治,其中哮病之因為“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于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癥作矣”[12]。提出了痰飲留伏致病的病機。內傷伏邪較外感伏邪復雜,因痰飲、瘀血等皆可伏于人體臟腑經絡,即凡氣血陰陽運行之處均可有邪氣伏留。

伏邪理論由最初《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大范圍的表述與應用,到清代眾多醫家對于伏邪在溫病學中的總結,直至對更小范圍疫病的應用,到現在伏邪對中醫各科的滲透,經歷了“伏氣”說、“伏寒”說、“疫癘伏邪”說、“六淫伏邪”說等。這種病因上的擴大,使伏邪學說突破了早期階段病因學上的局限性,伏邪發病也不限于春季而遍及四時了。而伏邪致病,諸家多本《內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觀點,認為正虛是邪伏的主要原因。關于邪伏部位,醫家多認為或伏于膜原,或伏于肌腠,或伏于肌核,或伏于脂膜,或伏于少陰,或伏于陽明。臨床一些反復發作的感染性疾病和部分傳染病,如腎盂腎炎、肝炎、肺系疾病等,都可以用伏邪學說得到較為圓滿的解釋并指導治療?,F代臨床研究,亦將伏邪納入痛證、腎病、免疫性疾病、發熱、白血病、愛滋病、痹證、肝病、肺系疾病、心病、脾胃病、皮膚病及其他雜病的治療之中。

總之,中醫對于伏邪的理解經歷了從模糊概念的廣泛應用,到溫病學專病專治,直至現今社會中醫各科的廣泛應用,走出了由寬泛到具體到寬泛的自由發展之路。經過歷代醫家的提煉與闡發,伏邪學說從理論到臨床證治都有了新的發展,伏邪病因逐步擴大,這不但發展了溫病的病機學說,而且廣泛用于解釋多種疾病的病機,這大大豐富了溫病學的內容,對于現代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猜你喜歡
伏邪邪氣溫病
李忱主任從“伏邪成瘀”論治DKD理論經驗*
《神農本草經》對“邪氣”的認識
尋找伏邪的蛛絲馬跡
基于溫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規律分析
幸福來自感動
別輕易拔罐刮痧
伏邪概念實質探析
參與式教學法在溫病學教學中的應用
留學生溫病學教學體會
“伏邪”理論在臨床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