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地藝術節的十個創新思想:日本鄉村藝術節如何振興社區?

2019-02-18 11:13渠濛
公共藝術 2019年5期
關鍵詞:北川藝術節社區

渠濛

北川富朗的十個思想

本書分別闡述了北川富朗關于大地藝術節的十個思想:

1.“以藝術作為路標的里山巡禮”——從越后的里山到瀨戶內的里海文化

越后妻有從里山文化出發,瀨戶內又將里海文化傳承。在日本鄉村研究中,能夠了解一些里山里海文化的背景,便能夠更好地理解日本鄉村社會的過去和當今的背景?!袄铩北旧碛泄枢l之意,里山是和村莊聚落附近半自然半人化自然地帶。人們通過從就近的里山中獲得生存所需的水、木材及食物等自然資源,同時通過管理森林和水而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并自然演變成互惠共生的生態和文化系統。里山文化、環境和產品的價值不僅僅是區域性文化的載體,而且是人類早期可持續發展循環生態型農耕社會的原型。特定場域藝術和里山聚落的結合,使得藝術結合了村落、農業和自然景觀,賦予在地景觀新的混合生命力、話語和關聯性。所以北川式的藝術節雖然是用大地藝術的名字,其實實質上則是里山里海屬性的混合藝術。

2“在他人的土地上創作”——當“外”面對“他者”

這一節沒有深入的理論性陳述,但是這個問題涉及到《澎湃新聞》在2015年7月30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這類藝術節中“許多藝術家‘舉著都市文明的旗幟,踩著救世的步伐,硬生生地將自以為是的藝術插入別人的土地”。為什么當地人在一開始反對“祖先傳下來的土地讓外人進駐”?日本鄉村社會存在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即是有很多荒屋荒地,但主人就是不肯出租或賣掉。所以這不是簡單的有錢就可以輕易買套房子的概念。筆者在調查后總結了兩大原因:一是因為祖宗的祠堂佛龕在,所以房子即使壞掉也不租賣;另一個原因則是外來者一定要有一個融入地方社區生活和獲得鄰里信賴的過渡期,無法得到鄰里和房主的信任是不行的。這兩點都是文化原因。但是日本鄉村復興的靈魂人物卻普遍具備三個特征:“外人”“年輕人”“瘋子”(這里指有不同想法和創意的人)作為社區振興的新鮮血液,如果年輕移居者來到村子中不能直接找到可以居住改造的農舍或者可以耕種的農地,在鄉村扎根是很困難的事。在這樣的背景下,北川最不易的是前期作為協調人說服本地居民付出的努力。本地人眼里的“外人”正是北川自己和創作“看不懂”的作品的藝術家們。在與本地人的互動中通過交流來建立信賴關系,各種想法匯聚成合作的“場”。對當地人司空見慣的生活景觀對他者身份的藝術家們而言,則是種種令人驚奇的創作素材和能被感動的事和物。批評家口中的“自以為是”,筆者認為是要看具體案例而論的,瀨戶內和越后妻有每屆藝術節中的兩三百件作品,雖不能保證所有藝術家和其作品都是“自以為是”的,也不能說百分之百都是尊重社區的。筆者認為,這樣缺乏田野一手調查的藝術批評也只是“舉著藝術批評家的旗幟,踩著想象力的步伐,硬生生地將自以為是的觀點去給別人鄉村復興努力的嘗試貼上誤導讀者的標簽”。

3.“人在自然中”——大地藝術節其實是“在地”藝術節

筆者認為北川提出的“人在自然中”,這個自然其實不是沒有人的純自然,而是像里山一樣和人發生互動的自然或人化自然,即農業景觀社會的自然,包括了文化、環境和歷史的自然。對于居民來說,村落就是他們世界的中心,所以理想狀態下的在地作品也都應反映這個里山世界。越后妻有將藝術和有著一千五百年歷史的農業景觀聯系在一體,在體驗的過程中強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藝術則是測試自然與文明、人類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方法。利用地域的文化和自然資源來創作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這將作品的在地性發揮出來。北川書中也常提及“梯田就是美術”“日本是泥土的國度”“活用雪的特質”等和自然相連的概念。在瀨戶內,藝術節的主題直奔“海的復權”,作品對漁業、海洋、瀨戶內文化、海島祭祀都有深刻的反映、重述和再創作。越后妻有和瀨戶內藝術節不完全是大地藝術,而是將大地藝術形式和村落結合成的在地性的、社會參與性藝術節。但是這樣的理念在現實操作層面,筆者也看到了很多同一位藝術家的同一類作品稍做名稱上的修改被復制到了不同的藝術節中。比如在越后妻有2006年杉浦康益的作品《風之屏風》,便和其在瀨戶內2013年的作品《露臺風》一模一樣,同樣的形式出現在了兩個藝術節中。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如果同樣的作品,在不同的在地藝術節中被描述成不同的語境,那么只能說明策展人資源的局限性是一個衡量藝術節生命力的標尺。舊酒裝新瓶的方法未免也脫離不了商業化的藝術模式,但是這個現象也正是北川自己所希望通過藝術節來批評的均質化問題,這不免有些矛盾。

4.“藝術發現地方”——在地空間將時間形象化,時間將藝術抽象化

各國的成功藝術介入鄉村的案例研究都有著普遍的共同結論,藝術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讀懂”社區的,并且藝術可以為社區和村落帶來新的形象和吸引力?;氐嚼绵l村他者的時空舞臺來進行反都市均質化的話題,北川認為鄉村空間是城市美術館的“白盒子”所無法比擬的。好的藝術家可以讓過去的空間和回憶變成動態的場,和來訪者發生共鳴。當然,這只是北川的理想狀態。筆者在瀨戶內和越后妻有的調查中都發現,有的作品可以很好地闡釋這一理念,但是有的作品被居民和游客公認為“低質量”的情況也有所存在。雖然從本地人眼中“再美”的外來藝術也無法和村落本身的美相比擬,但是藝術節的審美對象并不只有本地人,參觀者也包含了全世界的藝術愛好者和專業藝術行業人士。這個行為本身也是一種通過“外人”反思“他者”的行為,雙方都會互相影響。原住民通過了解外人的目光,看到自身的美;訪客通過觀察他者的生活,看到鄉村的問題,從而反思都市甚至全球化的問題。

5.“活化舊事物,創造新價值”——從空屋、廢校、商店街到新社區、舞臺、節慶

農家老宅充滿了地方的智慧和文化,本身即是富含了地域性的文化資產。北川提到將老宅拆解移建是販賣文化,那么老宅拆掉蓋新宅或者就放棄廢掉都是文化資產的流失。北川在書中介紹了空屋再生計劃的實施方式。從連接人和土地、人和人的關系出發,通過改造老房屋作為公共空間性的藝術作品而產生新的活力。大致步驟總結為:尋找空屋,建筑調查,契約干涉,藝術家考察,村落說明會,設計介入,整理舊物,改造和作品制作??偟膩碚f,與其讓這些房屋凋零于野草瓦礫中,藝術給予了這些老宅生機。除此之外,北川提出學校再生計劃的作用,如夜晚海上的燈塔,成為地方的關鍵舞臺。日本明治維新之后,學校取代了寺院的集會功能,如同日本鄉村每個社區在學校舉辦的運動會,幾乎等同于全社區級別活動,廢棄的學校和書中提到的核心商業街一樣,自然也成為了藝術節的重要舞臺之一。除此之外,通過里山里海村落屬性活用自然資源,通過藝術延伸出的各種農業振興活動,也是將六次產業和藝術相結合的一個很好的范本,如越后妻有的稻米、瀨戶內的“食計劃”、福武財團開展的“豐島棚田再生計劃”和直島“米計劃”等等。

6.“超越地方、年齡、領域的共同創作”——需要被“照顧”的藝術

“藝術就像嬰兒,需要有人照顧?!北贝ㄌ岬阶髌繁旧硇枰S護,如果社區和更多人的愿意共同支持,作品就會像嬰兒一樣長大,這也和他曾經提過的作品像種下的種子概念類似。無論在越后妻有還是瀨戶內,作品由多年齡層的不同群體共同創作也是一大“北川式”特色。在藝術家的帶領下,志愿者、兒童、村民、老人都會紛紛加入。在這個過程中,新的想法和點子也會在創作中萌生,為作品帶來新的活力。大部分藝術節的舉辦也是靠著無數的志愿者的管理才得以順利實施的。志愿者作為新的人群來支持著藝術節,本身也是作為“外人”和“他者”之間的紐帶而存在。照顧作品,筆者認為這也只是管理的層面,如何讓作品和藝術節一直吸引人則是更加關鍵的問題。在訪談中得知犬島的居民曾經在2016年瀨戶內藝術節開始前擔心藝術節組委會把他們給“忘了”,因為犬島的作品在六年內幾乎從來沒有被更新替換過。所以藝術需要照顧的不僅僅是作品,筆者認為整個藝術節作品分布和社區之間不同的訴求的平衡點是真正考驗組織者能力的地方。很多時候,即使是策展人也無法預知哪一件作品會在哪一個社區留下什么樣的后果,這也是白盒子之外的叢林法則。

7.“藝術化公共設施”——藝術作品的公共性,公共設施的藝術性

北川認為,如果藝術能和公共事業設施很好地結合,那這樣的作品不僅可以更具備發展的活力,也更可能為地方帶來常設作品。在藝術節中,越后妻有的《產土神之家》(2006)、瀨戶內豐島的《島廚房》(2010-2019)、小豆島的冰激凌店《graf+FURYU》(2016)和社區食堂《Umaki camp》(2019)都是在食方面的藝術化公共設施的例子。除此之外還有藝術化公共廁所、停車場、道路、劇場、碼頭、車站和旅館等等,這些不僅僅局限于北川的作品,福武財團也有同樣的案例,像直島的《錢湯I LOVE u》(藝術化的公共浴池)和三分一博志的公共集會所《直島大廳》也都具備這一特點。藝術之美不但可以欣賞,而且轉變成可以用的美。比如筆者在豐島《島廚房》做志愿者的時候,作品不僅僅只是提供餐廳的功能,而且社區的人會前來問候大家,互送點心,使其成為了一個社區交流的場所。當然,也有居民持反對觀點,女木島的一位受訪者認為,他希望人們去一個藝術餐廳是因為那里的菜是一流的,而不是以欣賞餐廳作為第一目的,這樣的話餐廳就失去了其目的性。筆者認為,將“看不懂”的藝術轉變為具備公共實用性的藝術作品更容易被村落、游客雙方所接受。如何掌握美與其實用的度是對策展人和藝術家的多重挑戰。

8.“獨特的據點設施”——村落引以為豪的新地標

本節介紹了越后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農舞臺和森林學校的由來。里山現代美術館被定位為十日町當地的縮影,農耕文化中心農舞臺則是越后妻有的縮影,而森林學校則是全體居民都是科學家的建筑計劃。在瀨戶內,直島的地中美術館、本尼斯之家美術館、豐島美術館和犬島精煉所美術館也起到了相似的地標作用。筆者的調查發現,相比藝術節中的一個個分散的小作品,當地居民對這些大型美術館的印象更加深刻。一個美術館有時候可以變成一個村落的新符號和新地標。在瀨戶內的豐島和犬島所在的兩個美術館,便巧妙地將老建筑和舊農田景觀結合,打造成了島上的新地標。豐島美術館雖然是新建筑,但是很好地利用了過去的舊梯田景觀,獲得了大部分島民的喜愛,相反,島民對美術館之外北川式的單獨的藝術作品倒是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犬島精煉所美術館利用百年遺跡重新做成美術館,大部分島民則對過去在精煉所中的記憶念念不忘。如果說“北川式”的作品是點綴,那么福武財團的大型據點設施則是新地標一樣的存在。這也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混合模式的特點。

9.“生活藝術”——“祭”,打開五感的體驗

鑒于北川喜歡探究五感的體驗,無論是聲音、肢體等感受媒介,還是裝置、攝影等創作手法。北川提出一種脫離純藝術理論束縛的新思考方式,他探討了美術是由人造物和自然之間的關聯所產生的,換句話說隨處都是美的,也就是生活之美。即使是純藝術,也離不開具有裝飾性的實用性作用。他認為凡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東西都是美術,其原始的部分是“生活藝術”。在本節中,北川批評了鶴見俊輔的《限界藝術論》,即藝術的創作者不僅限于專業人士,又能做出大眾喜愛的藝術,則是限界藝術。北川自己的觀點認為這樣只是從藝術的層面來看生活藝術,不過是歐美美術史的概念延伸。如果讀者想對北川先生的藝術思想有更深入性的了解,筆者推薦他在2015年寫的《開放藝術:恢復地區與人之間的聯系》,其中關于鶴見俊輔的《限界藝術論》和“對未來的想法”等內容比本書有著更深入的討論。他認為,能和當地人的生活結合在一起的作品才可達到“生活藝術”的極致。這里的“生活”不是簡單活著,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像祭祀和吃飯一樣。這也是他將社區節慶祭祀和藝術節融為一體的手法,包括在每個鄉村藝術節都離不開的“食”計劃一樣,這些是和社區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

10.“全球化/本土化”——透過村落,連接世界

有評論說藝術促進了地方和世界的對話與交互,藝術觀光的契機振興了部分地方經濟。雖然官方和小報媒體大力鼓吹瀨戶內藝術節的經濟效益,通過對地方銀行的數據分析宣稱其帶來了經濟波動,但是廣島修道大學金教授的最新大數據分析研究表明,該活動并沒有帶來過多的對在地社區的經濟效果。我們可以只關注藝術節的“節”的部分來進行經濟收入衡量,那藝術節豈不是變成了純粹的商業節日}如果目標是以“交流”作為一個主要評價標尺的話,筆者則不是很在乎藝術節的經濟收入部分。其實北川本人也并沒有說過經濟收入是瀨戶內藝術節的一大成就,他只說過目標是“經濟獨立”,也就是不依賴納稅人的錢和政府的錢,而大量觀光客的來訪確實給過去沒有人來的問題社會帶來了很多活力。的確,促進交流是北川式藝術節的一個不變的口號,他希望看見的“老人的笑顏”與其說是一個評價標準,聽起來更像是一個理想的烏托邦??陀^地說,這種藝術節模式促進了文化資產的地方性和全球性的互動和交換。對于社區來說,這種交流和交換是把雙刃劍,從越后妻有和瀨戶內的角度來看,目前對于問題重重的社區來說,交流和交換是利大于弊的。藝術節帶來了活力,在鄉村消亡前做出了最后的努力和嘗試。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保持藝術節的創造力可持續發展,根據新問題來不斷調整策略,并及時得到各方客觀的反饋,仍是值得重視的問題。2016年瀨戶內藝術節的日文和英文版官方報告中關于“島民意見”的內容存在內容不一致的問題就需要警惕。當然,更需要注意的是,日本以及國內近年來開始瘋狂復制這種藝術節模式的背后,需要我們更深層次的理性思考。對于未來,我們是用自己的創意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還是在異國的鄉村再去盲目模仿抄襲“北川式”的藝術復興?

和農作物一樣,日本的藝術節不具備完全可移植性,即使是被一些中國村落所邀請,連北川自己都表示日本的鄉村和中國面對的根本不是同一個問題?,F在東亞各處不乏有很多只是抄襲一下皮毛且不可持續的山寨藝術節案例。從各國學者對藝術鄉村振興案例研究的總結表明,藝術計劃策展人的特殊性造成創造力的不可復制性是一個重要因素。對此,筆者總結了本書中值得學習的幾個方面:

1.要求藝術節創始人需要考慮從在地社區自身的文化脈絡出發,并明確其角色和使命,樹立非常明確的目標和評價方式;

2.需要明確自身和他者的角色,耐心說服社區,良性溝通,獲得社區真正的主人的支持,才能說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行為;

3.要求創始人對藝術本身的認識具備一定的深度,否則很有可能做出一個四不像的偽藝術主題樂園;

4.要求一個實干有效且愿意扎根社區的團隊來實現,瀨戶內藝術節的管理團隊是二十多人,卻管理著三萬人次的志愿者;

5.藝術節是出彩的地方,如果作品可以被社區和游客多方所利用和欣賞,這是能把作品留住的比較有效的方式;

6.藝術節是積累到一定規模的產物,具備地標和里程碑式效果,需要自上而下的一定的投資規模;

7.當代藝術不要只和自己當代,謹慎地將精英藝術帶入他者的日常生活,社區節慶、祭祀、飲食、教育可以是很好的契機;

8.策展人面對的不是一個村,而是一個村和世界不停聯系的場和紐帶,并且是接下來會自己不斷發生化學反應的“場”。

在地性藝術節復興的利與弊

筆者曾對瀨戶內國際藝術節進行了五年(2015-2019)的田野調查,并參考2018年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的部分考察經驗,以實踐學者的角度,參與和研究分析藝術節所在社區的各類利益相關者,其中主要包括對居民、關系人口、交流人口、商鋪、藝術節官方(組委會、縣政府、志愿者團隊、藝術贊助財團及機構)以及北川富朗的親自訪談等。調查范圍涵蓋十二座島嶼(三十多個聚落)所在地域,從外部組織游學觀察活動,嘗試用不同于官方和媒體的視角去分析各個利益相關者網絡之間的不同訴求和差異。老齡化加少子化造成的人口過疏現象是日本鄉村不可逆的社會問題,如果拿日本社會的老齡化問題和中國目前的老齡化文化來比較的話,中國社會目前的老齡化率相當于日本社會1986年的程度。目前,國內正逐步意識到未來老齡社會所面臨的壓力,而日本鄉村則已是六成至九成的人口都是拿著退休金的老人,日文稱這樣的人群為“年金社會”。為什么瀨戶內藝術節在日本的地位那么重要?為什么日本政府將其作為日本鄉村文創觀光和地域振興的樣本?因為它的確無論從參觀人數、跨公私合作伙伴關系、知名度、部分島上的鄉村生活式人口(lifestyle in-migrant)回流、操作和管理程度上,都大大超越了其原型——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其坐落于日本瀨戶內海國立公園西側島嶼群,以高松市作為母港,結合十二個島嶼的參與,將瀨戶內藝術節打造成為日本最大級別的鄉村三年展。我們從2019年的數據(http://eiennure.site)可以看出,日本近些年有超過八十個類似的藝術節,其中“北川式”藝術節占了大部分,如越后妻有、北阿爾匹斯、奧能登、房總里山及瀨戶內等等。

本書中所介紹的作品都是整個藝術節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由此來看,藝術節確實給村落帶來了活化和振興。但是在現實中,筆者也確實遇到了一些書中沒有提到、組織者沒有意識到的問題。比如藝術作品的復制問題,作品質量的參差不齊,社區復興的節奏和程度各不相同,無論本地人還是來訪者是否能真的理解這些作品的含義,以及藝術文創商品的價格快速超越本地消費水平等。在越后妻有的紀念品店,我們可以看到量少價貴的文創品牌大米。這不禁讓人想到,把社區品牌做貴難道是鄉村振興的唯一出路?此外,社區被藝術士紳化(art gentrification)后,村民和新移民的后藝術節生活是什么樣的場景?還有在藝術節期間,短期內大量游客本身帶來的過度觀光和非藝術節期間長期訪客不足的反差,是藝術節模式給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季節性挑戰。另外,北川理想中的反對均質化體驗,卻在現實中帶來了接近百萬的游客擠在一起去趕輪渡、趕公交、長途步行到各個作品,導致很多需要細細品味、用五感來體驗的作品,因時間匆忙和忙于拍照而降低鑒賞質量,這也說明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筆者通過對瀨戶內藝術節管理團隊的訪談了解到,觀光帶來的交流人口是官方計劃中所謂的復興的第一步,下一步則是吸引年輕移民回歸。但是藝術節的這種間歇性模式很難為潛在的年輕人口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所以在瀨戶內,只有男木島和豐島等少數島嶼吸引了一定規模的青年移居,這在日本鄉村振興中已經算是難得。在筆者與北川先生的對話中,他提到會有年輕人慢慢回到島上開店,這些人的生意也可以造福本地社區的居民。但筆者在調查中也發現,除了較為穩定的移居人口外,藝術節也帶來了一批“投機人口”——那些只在藝術節期間才來做生意的非本地人口,諸如開著披薩和咖啡販賣車的小商販這樣的想要掙游客錢的群體。在采訪組委會時,筆者問及他們將來最大的挑戰是什么,他們將問題全部歸于社區老齡化的不利外因上,而刻意避開自身對藝術節介入模式的反省。

猜你喜歡
北川藝術節社區
黑鸛落處是北川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見藝術節
影像社區
影像社區
影像社區
加拿大擔任今年北京藝術節主賓國 派百人藝術團
澳大利亞瀑布音樂藝術節
2015影像社區
天使的愛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