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文化常識學習,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2019-02-19 12:03陳昀
新課程·中學 2019年12期
關鍵詞:實踐探索核心素養

摘 要: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與文化常識的落實密不可分,但是基于現階段的考試和教學實際,學生文化常識落實并不到位。從如何依托文化常識學習來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出發,提出了五種探索實踐的方式,并做成果小結。

關鍵詞:文化常識;核心素養;實踐探索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國家領導人強調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敝袊且粋€有歷史、有文化的文明古國,燦爛優秀的文化孕育了燦爛優秀的文學,可以說文學從屬于文化,兩者關系密不可分。高中生作為文化傳承的主力,要提升文化自信,首先要有足夠的文化儲備,而語文課就承擔了這一重要的任務?!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指出高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里就包括了“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一內容,并提出語文課程要讓學生“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多樣性”和“語文課程應該引導學生自覺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因此,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與文化常識的落實密不可分。

一、意義分析

1.文言文理解需要文化常識

文化常識的匱乏,帶給學生最直觀的影響在文言文或詩句默寫上,學生往往因為不理解而出錯誤。以下在筆者是日常教學中發現的學生的默寫錯誤:

《赤壁賦》一文中,學生把“壬戌之秋”誤寫作“壬戍之秋”或“壬戊之秋”;《氓》一文中,學生把“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誤寫作“以爾車來,以我會遷”;《長亭送別》中,學生把“淡煙暮靄相遮蔽”誤寫作“淡煙暮靄相遮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學生把“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的“祠”多寫一點,變成寫成“衣字旁”……

在默寫中出錯也許只是一些很表層的問題,對文言文文本內容的不理解才是問題的關鍵。而要全面透徹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必定需要積累古代文化的相關知識。例如,在《季氏將伐顓臾》一文中,如果學生對“天子”“諸侯”“大夫”等稱謂沒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就很難理解孔子為什么會對子路和冉有大聲呵斥。

諸如此類的錯誤不勝枚舉,對文字內容的不理解是造成此現象的重要原因,學生文化知識的匱乏是問題的根源。

2.詩歌鑒賞依賴于文化常識

詩歌鑒賞的重點在于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文化知識的匱乏,成為學生理解詩歌的絆腳石。來看浙江省2016年高考詩歌鑒賞題:

北來人二首? (宋)劉克莊

試說東都①事,添人白發多。寢園殘石馬,廢殿泣銅駝。

胡運占難久,邊情聽易訛。凄涼舊京女,妝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離仳,今成獨雁飛。饑鋤荒寺菜,貧著陷蕃衣。

甲第歌鐘沸,沙場探騎稀。老身閩地死,不見翠鑾歸。

【注】①東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號。

這兩首詩在敘事上有何特色?試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1)以對比加強敘事的抒情效果。用權貴歌舞宴飲,不問軍情與百姓心系故國作對比,表達憂國憂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國前后境沉的對比,表現百姓流離之苦。(2)以“北來人”的口吻敘事,表達情感顯得更真實、自然。(3)敘事中流露出個人的情感。如“今成獨雁飛”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涼與孤獨。

此題目的答案中提到了“北宋亡國”這一史實,涉及了“前朝遺民”的概念。如若學生缺乏與此相關的一些文化常識,僅僅依靠所給的注釋,是無法將詩歌理解到位的。

3.寫作關注文化積淀

我們來看2018年浙江高考語文作文題:

浙江大地,歷史上孕育過務實、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

在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滋養下,代代浙江人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浙江故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浙江傳奇。

作為浙江學子,站在人生新起點,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

這個作文題考倒了一批學生,原因在于學生并沒有領會“浙江文化”的精髓,也缺乏關于“浙江精神”或者“浙江籍”名人素材的積累,歸根結底,是文化常識的匱乏。而這一類需要文化知識支撐的作文題,絕非浙江省獨有,我們來看看2018年天津市高考語文作文題: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納萬物,美的形制與好的內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種“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顯才識氣度;有一種“器”叫國之重器,肩負榮光,成就夢想……

從《老子》《韓非子》等作品,到許慎的《說文》,各家對這個字都做過豐富的解讀,我們可以從構字法角度對其進行理解分析。在寫作這篇高考作文時,能夠加進去一些關于“器”字的古漢語和古文化知識,就能從多個維度多個層面對這個字進行解讀,文章的文化味也會增添不少。

4.高校招生的需要

近年來,高校招生形式開始多元化,“自主招生”“三位一體”成為各大高校招生的一個重要形式,尤其是國內頂尖名校。在這些招生形式中,面試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以下是各個名校在招生面試環節中曾經出現過的題目:

(1)有人說傳統文化只剩下了“吃”,請你談談你的看法。

(2)請用三個詞概括中國傳統文化,并談談怎么讓年輕人熱愛傳統文化,怎么把傳統文化推向世界。

(3)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非遺有什么文化價值?請列舉出其中六個秋季的節氣。

……

除了普通高校的“自主招生”“三位一體”環節會涉及一些文化常識的考題外,很多藝術類高校直接把“文化常識”作為編導類、播音與主持藝術類、攝影類專業的筆試必考題、面試的選考題,很多知名藝術類高校均這樣操作。

二、現狀點擊

文化常識的積累和掌握對高中生的語文學習以及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關系密切,然而在我們真正的日常教學中,文化常識卻常常被機械地簡化為“背景介紹”,在教學環節上更是淪落為簡單自學。筆者認為文化常識遭冷遇,原因有以下一些:

1.高考不涉及

浙江省開始高考自主命題以后,不直接考查文化常識,因此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積累自然非常匱乏。

2.教師不重視

考綱里不提,一部分“唯分數論”的教師也不想在此方面多下功夫,功利化的教學思想直接導致了功利化的教學內容選擇。

3.學生沒興趣

雖然在日常教學中,學生會或多或少地接觸過古代文化常識,但是當這些知識僅僅是留存于幻燈片上的浮光掠影,若沒有趣味的支撐,學生也很難去關注。

三、實踐探索

1.巧借文化常識,激活課堂教學

很多時候文化常識之所以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是因為知識點的枯燥和零碎,但是如果能將它們有機地融合到課堂中去,也許會有雙贏的效果。

學生學習文言文時,眼里所看到的,也許只有枯燥的文言句式和晦澀牽強的思想內涵。而如果教師在備課中能夠抓住一些文化常識作為切入點,也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筆者借助文化常識巧設疑點,尋找有效的探點,設置深刻的續點,以此助推學生更深刻地解讀文本,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1)巧妙的疑點

心理學家認為,一切的思維源于問題。疑點的設置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方法,我們當然也可以嘗試著把文化常識穿插到課堂疑點的設置中。

《鴻門宴》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篇目,文本容量比較大,因此學生在學習時會存在一些畏難情緒或者是抗拒心理。此時,不妨把文化常識作為一個切入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筆者在本課的教學中設置了這樣一個小問題:“司馬遷為什么要強調描寫鴻門宴上各個人物座次的安排及方位布置?”該問題的設置能夠較好地引導學生去了解當時的各主要人物的地位和處境,增長學生的知識,幫助他們了解當時的形勢、分析項羽的性格,進而啟迪學生多角度地創新地看待細節。在這一教學疑點的設置中,我們既可以引導學生去歸納古人按座位按照尊卑貴賤排列的常識,又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去解讀文本。

(2)有效的探點

閱讀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只有將文本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我們的文化常識學習和課堂文本學習才能有效地結合起來,課堂的生機才能出現。因此我們需要在文言文學習中找到一個切實有效的探究點,從而讓學生的主動性被激發。

《庖丁解?!芬晃闹?,血腥的的解牛場面被莊子渲染得像是一場藝術盛宴,但是學生卻無法領會到文字的這種美,從而也更難理解到莊子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傳遞的養生哲學。筆者在《庖丁解?!芬晃牡慕虒W中,試著抓住文中“奏刀霍然”的“奏”字做文章,首先將改字的甲骨文書寫在黑板上——一個人頭上戴著頭飾,背后插著尾飾,兩手在舞蹈——利用甲骨文的加入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進行下一步講解。

“‘奏原先就是指祭祀活動時人們和著節奏,與眾人一起手拉手,載歌載舞。正因為這樣,今天很多詞語中都保留了這個意義。例如小提琴演奏、鋼琴獨奏、笛子吹奏等?!痹诩せ顚W生對這個“奏”的理解的基礎上,老師進一步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并且設疑:“課文底下注解簡單地將這個奏刀解釋為進刀,如果讓你換個更貼切的詞語,那用什么為好呢?”學生七嘴八舌,最后統一認為用“揮刀”比較符合當時的情景。由一個“奏”字的甲骨文字形引出字義,并在此基礎上激活課文情景,讓學生還原生活場面,進而理解課文內容,不知不覺地達到了落實文言文重點實詞詞義的目的。

(3)深刻的續點

教學猶如一座豐富的礦山,教師必須不斷引導、不斷挖掘,方能讓學生挖掘更多的寶藏。文化常識雖然不屬于高考的直接考查點,但是如果能夠借助文化常識來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那自然就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借助文化常識來設置深刻的續點,能將文本研究引向更廣闊更充實更深遠的空間,同時也刷新了學生原有的閱讀經驗。

例如,在完成《陳情表》三課時的教學后,筆者試著留給學生一個課外探究作業:“李密在《陳情表》中對各個人物的稱謂有什么特點?從中可以窺探出他什么樣的性格?”在學生作業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對“慈父見背”和“舅奪母志”這兩處稱呼做出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疑惑。筆者借助學生這樣的疑惑,進一步與學生一起分析中國古代“慈母嚴父”等文化常識,進而引導學生了解李密這種顛覆性的稱謂實在包含了他對母親的不滿以及他骨子里重傳統、知廉恥、明恩怨的性格特點。類似這種問題的探討,很容易讓學生了解古代臣子“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的傳統文化觀念,教師能及時引導的話,就能有文化常識普及和文本深度解讀雙重收獲。

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夠利用文化常識來對一些文本做深刻的延續性閱讀,做到“批文而入”和“謝文而出”,那一定能促進學生個性化觀點的表達和文本深度閱讀能力的提升。

2.依托研究作業,探究文化風貌

(1)零散性作業設置

日常教學中,筆者嘗試在合理的教學環節設置與文化常識相關的小作業,引導學生通過對文化常識的研究,進而加深其對文本的解讀。

例如在《師說》的教學中,筆者曾經布置過這樣一個小作業:“《師說》一文創作于科舉考試成熟后的中唐時期,為什么韓愈還會發出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感嘆?請結合歷史作分析?!苯處熡眠@樣的小作業,引導學生去窺探當時真實的文化背景,進而深刻理解韓愈的創作動機,為后續的學習做鋪墊。

(2)階段性作業設置

高中階段學生都要開展假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我們可以試著將文化常識探究積累的作業融合到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去,利用小論文的形式將文化知識做一個深入研究。

假期的時間比較寬裕,因此在這類作業安排的時候,我們可以兼顧知識性和趣味性。例如,2019年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大熱,因此筆者在學生的長假作業中安排了這樣一項研究性學習作業:選擇一個切入點,盤點《長安十二時辰》中涉及的文化常識。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每個人都整理出了一份“盛唐文化常識美卷”,學生有人研究了“上元節”相關知識;有人研究了“唐朝的服飾與官職”;還有學生研究了“唐朝社交禮儀”……通過這次作業的安排,學生積累到了一定的文化常識,而這些常識對學生學習文言文和古詩詞都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

諸如此類的階段性作業可以做一個系統性的歸類:端午假期,開展“屈原文化”研究性學習;五一假期,開展古人的“休閑文化”研究性學習;國慶假期,開展古代國家的“祭祀文化”研究性學習……

教師通過合理設計作業內容,讓學生在具體的探究中領悟文化風貌,并幫助學生對相關的文化常識進行歸納整合,提升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3.重視教材梳理,落實日常記憶

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一大弊病就是學生不讀“書”,語文教學丟失“真唱”,一些教師在急功近利的心態制約下將教材打入冷宮,學生受環境氛圍影響,也不知不覺遠離了教材。殊不知,教材才是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對教材中文化常識的梳理,教師要指導、督促學生把教材選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識進行分類篩選和整合,并結合課文的例句進行理解和識記,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以下是筆者在教學中讓學生嘗試整理的幾個類別的文化常識及教材中的事例:

(1)姓名稱謂:“晉侯、秦伯圍鄭”(《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指秦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官職考試:“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拜、除”都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天文歷法:“永和九年,歲在癸丑”(《蘭亭集序》):“癸丑”用的是干支紀年法,了解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4)地理常識:“沛公欲王關中”(《鴻門宴》):古人習慣把函谷關以西稱謂“關中”。

(5)宗法禮俗:“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廉頗藺相如列傳》):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要沐浴更衣和清潔飲食,以示莊重和虔誠。

4.專題歸類研究,領悟文化精髓

中國的文化常識一般都具有豐富性、系統性,比如關于“月”這一重要意象,我們可以衍生出“月相變化”“月的傳說”“月的美稱”等相關知識;比如關于“四時節氣”,古代也流傳下來許多獨有的文化;再比如關于“官職稱謂”“干支紀年”等方面都值得去做專題研究。

教師可以結合這些內容,對古代文化知識進行分類,讓學生通過諸如小組合作、資源共享、借助網絡等方式進行某一方面文化知識的專題研究,深入地領悟文化的精髓。

5.開展趣味活動,豐富文化積淀

就高中生的年齡特點而言,興趣依舊是比較重要的心理因素,興趣可以提供動力,興趣可以發展能力,而文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興趣是一個很重要的助推力。知識積累從量變達到質變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在日常學習中通過各種豐富的形式慢慢完成。

筆者曾經借助學?!罢Z文節”的機會,組織了一次“一站到底——文化常識知識競賽”活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非常高,文化常識的普及落實工作成績顯著。

教師可以設計一套比較系統的、日常的、持續的文化常識積累運作模式,不至于占用學生過多的時間,又能兼顧趣味性、實用性和深入性,進而達到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四、成果小結

通過一到兩個學年的實施探索,筆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夯實文化常識基礎;借助文化常識積累,加深學生理解文本;深入探究文化知識,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文化知識積累學習的過程,激發學生語文的探究、思維能力,體會并把握一些閱讀文化論著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個人的精神品質。核心素養的提升,又進一步助推默寫、閱讀、賞析、寫作等題型的得分。

當然,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依托文化常識的學習也只是核心素養提升的一個方面,要提升學生的整體核心素養,還需要教師長時間努力,多方面積累。

參考文獻:

[1]楊小冬.高中語文文化常識的教學策略[A].《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七卷)[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18:5.

[2]徐世英.以“本”為“本”:“古代文化常識”復習方略[J].教育革新,2017(9).

[3]向琴.從對人的稱謂看李密的性格:《陳情表》人物稱謂探究[J].語文月刊,2014(6):64-67.

作者簡介:陳昀,出生于1982年1月,女,漢族,浙江省杭州市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職稱),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

編輯 杜元元

猜你喜歡
實踐探索核心素養
“微課程”轉化“數學后進生”的實踐探索
思想教育視域下公民核心素養教育的研究
政治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主體參與的實踐探索
新形勢下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實踐探索
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