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飽含愛國憂民之心的“詩圣”

2019-02-28 03:10天一
月讀 2019年2期
關鍵詞:詩圣杜甫李白

天一

“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系列之三十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被稱為“詩史”,其人被譽為“詩圣”?!杜f唐書》卷一九0下、《新唐書》卷二0一有傳。杜甫少有才智,青年時曾兩次外出游歷,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驗。后與李白相識,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杜甫一生經歷過開元盛世,又目睹了“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在政治上,杜甫是一個不得志者,但他始終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懷著愛國憂民的情感,尋找為國家效力的機會。同時,他還用詩歌描繪人生、記錄歷史、表達思想、抒發感情。杜甫的詩歌藝術成就和崇高人格至今仍為人們所贊頌。

他與“詩仙”李白并稱為“李杜”。他的詩歌膾炙人口,人們隨口便能吟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薄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薄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薄昂糜曛獣r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彼褪翘拼鷤ゴ蟮默F實主義詩人、被后世譽為“詩圣”的杜甫。

初顯才智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出生在河南鞏縣城東一個叫瑤灣的地方。杜甫降生的這一年,恰好是唐玄宗李隆基登上天子之位的那年,第二年,改元開元,此后,大唐帝國便繼“貞觀之治”,進入了所謂的“開元盛世”。當時的唐朝,疆域廣闊,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昌盛。杜甫就是在這一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杜甫家族中對其影響最大的有兩個人,一個是他的先祖杜預,另一個是他的祖父杜審言。杜預是西晉時期的名臣、大儒,在滅吳的戰爭中戰功赫赫,為西晉統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滅吳之后,他在江南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公私俱受其益。杜預還博學多才,人稱“杜武庫”,武庫,就是我們常說的軍火庫,那里面什么武器都有,言外之意是說他無所不能。杜預于群經特好《左傳》,所著《春秋左傳經傳集解》至今仍是研究《左傳》的必讀之書。在杜甫心中,這位先祖是自己的榜樣。除了杜預,杜審言也是名聲較為顯赫的一位。杜審言主要活動于高宗、武周時期,他對杜甫的影響主要是在詩歌創作方面,所以杜甫常常說“詩是吾家事”。杜審言年輕時就在詩歌上嶄露了頭角,后來成為武則天時期重要的宮廷詩人之一。明代胡應麟《詩藪》中說:“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倡?!背浞终f明了杜審言對律詩創作的貢獻。

受杜預、杜審言等先輩的影響,杜甫在政治上和詩歌創作上都有著強烈的進取心和自信心,他堅持“奉儒守官”的理想,即通過入仕做官把儒學的精神和傳統繼承下來,并發揚光大,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建功立業。

杜甫的父親杜閑,曾做過奉天(今陜西乾縣)縣令、兗州司馬,對杜甫的影響不是很大。杜甫的母親在其年幼時就去世了,杜甫是在姑姑家中長大的。這位姑姑心地善良,和藹可親,將小杜甫照顧得無微不至。

杜甫自幼就顯露出超群的才智,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他在詩歌方面尤為“早熟”,七歲時便“開口詠鳳凰”,著實令人驚嘆。九歲時,他開始學習書法,這大概是受祖父杜審言的影響,史書記載杜審言“工書翰,有能名”。十四五歲時,杜甫開始了社交活動。他所結交的人大多是一些老前輩,由于其才華橫溢,詩文清新,因此深受前輩們的賞識。

兩次游歷

與同時期很多大詩人一樣,杜甫在進入仕途之前,也有過一段漫游的經歷。漫游對唐代文人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通過游覽各地,可以了解不同的風土民情,真正接觸社會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對于要躋身仕途的人來講,漫游可以結交不少朋友,拜訪當朝做官之人,擴大自己的影響,積累豐富的人生經驗。

十九歲時,杜甫首次出游,到了山西一帶。二十歲左右,杜甫漫游洛陽、江寧、吳越一帶,就是現在的河南洛陽,江蘇南京,浙江紹興、天臺山等地。這段游歷大約持續了四年多的時間,其間他拜訪名人,尋訪古跡名勝,濡染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聞。他對祖國山河的壯美深表慨嘆,愛國之情油然而生,同時增加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參加了在洛陽舉行的科舉考試??瓶贾械?,對于當時的知識分子來說是進入仕途、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的必經之路,乃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杜甫自幼受家庭影響,自然準備通過這一途徑入朝為官,施展抱負。他的才學很高,躊躇滿志,本以為會考取功名。誰知,這次考試他卻落第了。然而,也許是年紀尚輕的原因,這次落第并沒有給杜甫帶來打擊,他也沒有因此而苦惱。

不久,杜甫又開始了第二次的漫游。從開元二十四年(736)到二十八年(740),他主要在齊趙一帶,即現在的山東和河北南部地區游歷。這個過程,杜甫始終帶著開元盛世的朝氣和自信。當他到了東岳泰山腳下的時候,被壯麗的山色所吸引,寫出了《望岳》這一名作:“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边@首詩形象鮮明,意境開闊,氣勢磅礴,格調軒昂,充分表達出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詩人奮發向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詩的最后一句,還帶有普遍的哲理意味。

與李白的深厚情誼

游歷結束后,杜甫回到了洛陽,居住在首陽山下的幾間“土室”里。不久,他結了婚,取妻楊氏,雖非名門閨秀,卻賢惠質樸、通情達理。

友誼,是人生中不應缺少的珍貴之情。杜甫一生結交了不少友人,但最應一書的,是他與李白的交往。他們的真摯友誼,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郭沫若曾經說過:“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并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焙笕藢⒗畎缀投鸥Σ⒎Q“李杜”,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具有同樣高度的詩歌藝術成就,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友誼。二人都性格豪爽,襟懷坦蕩,有著共同的理想和志向。

杜甫第一次與李白見面是在天寶三載(744),這一年李白被唐玄宗“散金放還”,他帶著失意的心情到了洛陽,見到了杜甫。當時,李白四十四歲,杜甫三十三歲。李白的性格使杜甫產生了由衷的仰慕之情。他們共同的抱負,共同的詩歌愛好,共同的生活趣味,使他們一見如故,相互傾心。

應該說,李白和杜甫在一起游歷、生活的時間并不長,但他們的友誼卻終生不渝。第一次見面后,李白臨行前,杜甫寫了一首《贈李白》。后來,李、杜二人在梁宋(今河南商丘)游歷時又遇上了高適,三顆詩星,一道云游,尋訪古跡,暢談古今,品評詩文。

李白與杜甫分開時,彼此都心系對方。像李白寫有《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杜甫則寫有《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夢李白》等等。詩中不僅流露出思念之情,更有著相知相惜之感。應該說,李、杜二人的長久友誼是中國詩詞史上的一段佳話。

流落長安

天寶六載(747),還是“布衣”的杜甫初次來到心向往之的長安。當時的長安不僅是唐朝的政治中心,也是商業發達的經濟中心和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而對杜甫來說則是一個可以施展抱負和實現理想的地方。應該說,他這次來京,一是為了尋找機會,走上仕途,更主要的是想干出一番事業,為國家和蒼生貢獻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就在這一年,唐玄宗下詔舉辦了一次考試,其目的是廣求天下能人,這便是由皇帝直接選拔人才的制舉,而非常規舉行的科舉。

在杜甫看來,這當然是一個大好的機會,可以一試身手。但結果卻事與愿違,這次考試不但杜甫沒有考中,全體考生竟無一人及第。怎么會這樣呢?原來這是李林甫施展的陰謀詭計。李林甫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奸相,善于鉆營,有一個成語叫“口蜜腹劍”,說的就是他。李林甫陷害張九齡等忠義之臣,終使皇帝罷免了張九齡的宰相之職,李林甫則當了宰相。此后,為了大權獨攬,他一方面羅織黨羽,一方面阻塞言論,這次考試“全軍覆沒”,實際上就是李林甫害怕考生批評朝政,揭露時弊,讓自己難堪而故意為之。他跟唐玄宗匯報說,這次考試一個人都沒有錄取,是因為“野無遺賢”,就是說天下人才早就搜羅殆盡了,沒有沒被錄用的人才了。這種荒唐話,唐玄宗居然聽信了。

繼上次科舉失利后,滿懷報國之志的杜甫再次落榜,這次的失利對他的打擊很大。從此,他流落長安,生活日趨困苦。大約在這個時候,他的父親也去世了。

此時的杜甫對朝廷的弊政有了自己的思考,他在給官員韋濟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詩中,直指朝廷用人的不合理,認為這是一個小人得志而才志之士被埋沒的時代。

天寶十四載(755),流落長安近十年的杜甫通過努力奔走,終于等來了一個職位—河西尉,這是從九品的低級官職,是唐代品級最低的官職了。河西即現在陜西合陽縣一帶,這個職位與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相差太大了。他不愿接受這個職位。不久,他又等來并接受了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職務,即太子衛戍儀仗中的參謀屬官,負責管理兵甲器械,從八品下,相較于河西尉,職位稍高了些,而且是在長安城中任職,較為體面。

任職的當年,杜甫離開長安去探望妻子和兒女。沒想到,就在回家的路上,唐朝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亂的爆發。杜甫將自己回家途中的經歷寫入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中“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一句,表達了作者關注民生的仁厚情懷。詩的結尾還涉及“平人”“失業徒”“遠戍卒”等的苦難生活,有人評價說這是“憂在天下,而不為一己得失也”。這首詩既是杜甫對自己在長安近十年生活的總結,也寫出了一個曾經輝煌的王朝如今在風雨中的動蕩和不安,寫出了權貴腐朽的生活,寫出了一個滿懷理想和抱負的人在現實面前的無奈和憤懣,寫出了廣大民眾困苦的生活。

在安史之亂中短暫任職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戰亂爆發,唐朝幾乎沒有兵力與其對抗,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安祿山就率叛軍從范陽一直打到洛陽。不久,潼關失守,玄宗一行匆忙逃往四川,接著,長安也被叛軍占領。

正是由于叛軍逼近潼關,杜甫不得不攜帶家眷遷居到白水(今陜西白水),投靠自己的舅舅白水縣尉崔十九。后來,杜甫帶著家人夾雜在難民中從白水繼續向北逃亡,一直到達鄜州(今陜西富縣)的羌村,才把一家人安頓下來。此時,他聽說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即唐肅宗),于是只身北上,準備去投奔。怎料途中不幸被叛軍俘虜,押至長安。

杜甫見到經過戰亂的長安城滿目瘡痍,心情十分沉重。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作《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边@首詩感情真摯,反映了詩人心系國家、眷懷家人的情懷。

杜甫很想為國效力,終于在至德二載(757)的四月,他瞅準時機,逃離長安,投奔了肅宗。杜甫拜見皇帝的時候,穿著一雙破麻鞋,衣服也破爛不堪。這一忠誠之舉使肅宗大為感動,授予他左拾遺一職,后人稱其為“杜拾遺”,即來源于此。左拾遺雖然是個級別較低的官,但可以接近皇帝,參與議論朝政,很有發展前途。

不料,杜甫很快就因營救房琯一事觸怒了肅宗,遭到皇帝的疏遠。這次,他不得不離開朝廷返鄉探親。

至德二載九月,朝廷收復了長安。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一職。但他已不再受皇帝的信任和賞識,最終因房琯案的牽連,于乾元元年(758)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這是一個處理人事方面瑣屑小事的官職,與杜甫建功立業的理想相去甚遠。大概是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他決定回洛陽老家去看看。

成都的草堂生活

乾元二年(759),杜甫從洛陽前往華州。此時正值春夏之交,關中地區發生了大饑荒,官場不得意的他目睹了天災人禍下百姓的慘狀,對朝廷頗感失望,于是,決心辭官西行。

杜甫帶著一家人先到了秦州(今甘肅天水),又從秦州到了同谷,最后到了成都。應該說,杜甫選擇在成都定居是很明智的。首先,這里遠離中原戰亂地區;其次,此地號稱天府之國,物產豐富,適合生活;第三,此處古跡名勝眾多;再有就是安史之亂時,玄宗曾避難于此,肅宗時升成都為南京,有較為突出的政治地位。此時的杜甫已接近知天命之年,他的生活從此揭開了新篇章。

初到成都,杜甫一家人暫時居住在成都以西七八里處浣花溪畔的草堂寺。此時,他的朋友裴冕、高適都在蜀地做官,他們對杜甫來說,是經濟、生活上重要的依靠。

然而,居住在草堂寺顯然不是長久之計,杜甫必須趕緊修建自己的住宅。他以詩代信,一封一封地發給友人,以求得資助。終于,他在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草堂,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這里溪水長流、環境優美,成為杜甫一家人在成都的安居之所。杜甫離開成都后,草堂一度荒廢。到了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覓得舊址重結茅屋,草堂勝跡得以保存下來。南宋、元、明、清各代,對草堂多有修葺,主體建筑和園林布局保存至今。

位于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有了安身之所,杜甫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詩歌方面,其中大部分是田園詩。這大概是杜甫在抒發經過長時間顛沛流離后,終于可以安安穩穩度日的感受,他開始發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同時仍懷有一顆愛國憂民之心。

在成都,他還遇到一個人,就是嚴武。廣德二年(764),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向朝廷上奏,要杜甫擔任節度使署中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品級從六品,后世稱杜甫為“杜工部”,即源于此。其職務實際是在嚴武的幕府中當參謀。以五十多歲的年齡當上一官半職,對于杜甫來說應該是好事吧?其實不然。他在不少詩中表現出要退出幕府、歸隱草堂的想法。原因是多方面的,總之是不想繼續在幕府中做事了。

永泰元年(765),嚴武暴病而死。友人的離去,對杜甫的打擊很大,他決定離開成都。

晚年的漂泊

杜甫離開成都,買舟東下。成都的生活固然安逸些,但這不是杜甫的人生追求,他不僅要安居,還要立業,要為國家百姓做些事情,這是他離開成都的根本原因;嚴武的去世,只是促使他離開成都的一個引子。

離開成都,杜甫沿江南下,經過嘉州(今樂山)、戎州(今宜賓),再向東北方向,經過渝州(今重慶)、忠州(今忠縣),到達了云安(今云陽)。由于旅途勞頓,杜甫肺病發作,不得不留下來休養。第二年(唐代宗永泰二年,766),杜甫一家人繼續東行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東),住在瀼西草堂,并得到了夔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柏茂琳的關照。

杜甫在夔州的生活狀況很不錯,他在這里待了一年零九個月,寫了四百五十多首詩,占了他全部詩文的近三分之一。生活的安定,為其創作提供了適宜的環境。

然而,前面已經說過,杜甫是愿意有所作為的,即使他現在已經年老,而且還有疾病在身,但他仍堅持理想,于是決定離開夔州。

他帶著家眷乘舟順流而下,到過衡州(今湖南衡陽)、潭州(今湖南長沙)。此時的杜甫,身體已經很衰弱了,但他仍寫下了憂國憂民的《登岳陽樓》,詩的最后一句“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充分體現了詩人的家國情懷。

大歷五年(770)冬,杜甫病卒于從潭州到岳州(今湖南岳陽)的水路上。因家里太窮,只得將其葬在岳陽市所屬的平江縣小田這個地方。直到杜甫去世43年后(813),杜甫的孫子杜嗣業才把祖父的尸骨遷葬回祖墳所在地—河南偃師杜樓村,同時請當時的大文豪元稹寫了一篇墓志銘。

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

杜甫的一生及其結局應該說是不幸的,但他卻在詩歌方面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杜甫用畢生精力進行創作,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這些詩歌極具審美價值和現實主義精神,在思想和藝術上都達到了完美統一的境地,從而把古代詩歌創作推向了一個高峰。

首先,杜甫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用詩歌反映當時社會的現實狀況。我們知道,杜甫一生經歷了唐朝的開元盛世,也看到了“安史之亂”后王朝由盛轉衰的社會面貌,他從現實出發,對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進行加工提煉,再用詩的形式表達出來,比如《兵車行》《麗人行》“三吏”“三別”這些敘事性較強的詩篇,都是從真實生活中概括出它們的意義,也揭示出那個時代的真實面貌和本質特征。我們讀杜甫的詩,就好像觸摸到了那個時代的脈搏,聞到了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看到了那個時代斑駁的色彩。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與其現實主義詩歌藝術成就分不開的。

其次,杜甫的詩具有“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俺劣簟笔蔷蛢热荻?,“頓挫”是就形式而言。像《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就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作品。詩的內容博大深廣,詩人的感情悲涼激憤,言近而旨遠,思深而情苦。當然,這與杜甫創作態度嚴謹又富于創新,語言講究格律又追求詩味有很大關系。

第三,杜甫的詩歌體裁多樣。無論是重要題材還是一般題材,杜甫都會根據立意的需要,選擇適當的體裁,無不得心應手。樂府歌行是其常用的體裁,但他又不拘泥于陳套,而是自擬新題,比如《塞蘆子》《悲陳陶》《哀江頭》等。五古是漢魏六朝時逐漸形成的,杜甫常用它來敘述百姓的疾苦和自己的不幸,兼具敘事和抒情。七古是五古的發展,在當時還算新體,杜甫多用它來表達憂國憂民的情懷。律詩是唐代新興的詩體,杜甫用它創作了《春望》《春夜喜雨》等,對仗工穩,韻調和諧,對律詩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最后,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也頗具魅力。杜甫作詩,字斟句酌,甚至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詞簡義豐,概括了當時社會階級矛盾的實質;“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語言色彩鮮明,勾勒出一幅生機盎然的風景畫卷;又如“身輕一鳥過”的“過”字,“暮投石壕村”的“投”字,均準確精煉,頗有神韻。

杜甫的愛國憂民情懷

杜甫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知識分子。他出生于官宦人家,自幼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有著愛國憂民的情懷和一顆仁愛之心。

他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寫道:“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非無江海志,蕭灑送日月。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當今廊廟具,構廈豈云缺??絻A太陽,物性固難奪?!币馑际牵何覍ψ约河幸粋€不合時宜的比喻,就是要做像堯舜時代的后稷和契那樣的忠臣,這個志向至死不休,常常希望實現這一理想。我還時常關心百姓的生活,特別是在光景不好的年頭,我更會擔心百姓的生存問題。我并不是不懂得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是自己遇到了像堯舜一樣的明君,當然不能放棄為國家做事的機會。我愛國憂民的情懷,就像向日葵隨著太陽轉動一樣,已經成為自己的本性。

正是因為有這種信念,在安史之亂爆發后,他將家中妻兒安頓好,立刻就去投奔剛即位的肅宗皇帝。在被叛軍抓到后,他的意志也沒有消沉,而是伺機逃走,繼續前往投奔。此時,他的忠君和愛國是一體的,他希望為新皇帝和這個國家效力。

在聽說唐朝軍隊收復洛陽、鄭州和開封等地,叛軍頭目紛紛投降后,杜甫創作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痹娙伺d奮、激動、欣喜若狂的心情躍然紙上。在杜甫看來,唐軍是國家的正義之師,而安史亂軍則是分裂國家的不義之師,唐軍的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這首詩體現了詩人心憂國家、心系天下的情懷。

至于憂民,則體現了杜甫作為儒家知識分子所具有的仁愛精神。杜甫從赴奉先縣回家探親,抵家時發現幼子已經餓死了,在巨大的悲痛中,他“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將愛推己及人,想到了那些更窮苦的百姓和邊疆戍卒,真是憂比南山,感慨無量。他所創作的著名組詩—“三吏”“三別”,如同六出感人肺腑的悲劇,不僅讓我們讀到了戰爭的痛,也讀到了杜甫對百姓的關心和擔憂。特別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把解救蒼生視為自己的使命,每讀至此,我們都會被他崇高的人格和愛民的情懷所打動。

猜你喜歡
詩圣杜甫李白
和李杜合影
登高
春雨中遙拜詩圣杜甫
詩仙李白的歸宿
忠貞不渝的“詩圣”杜甫
憂國憂民沉雄博大
絕句
倒下的那一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