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樂化人 以情育人——青年歌唱家、聲樂教育家李巧偉初識

2019-03-04 10:07
音樂教育與創作 2019年10期
關鍵詞:聲樂藝術文化

□ 文 玲

初識李巧偉,翻閱他的履歷,會驚嘆這個年輕人履歷竟然如何豐富。36 歲被評為正教授,并入選湖南省121 創新人才工程。獲文化部第十二屆全國聲樂展演、中國音樂金鐘獎等省級以上獎項17 次。提及這些榮譽,巧偉輕描淡寫,然而談到對聲樂藝術及聲樂教育的追求,卻顯得“一往情深”。他說:“我只想做人民的歌者,唱人民都聽得懂、都愛聽的作品?!彼囆g來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只有以情動人,才能深入人心?!稑酚洝贩Q“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卑l聲是人心使然,人心感物而動,必然會發聲?!暗抡?,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睒放c德相通,德是人性的發端,而樂是德的外在表現,是人內心感情的自然流露。富有美好感情之樂,能直接打動人心,返回人性之端。巧偉立志做一名有情之人,用飽含深情的歌聲,表達對祖國、對人民的愛。同時,立志做一名有德之人,成為學生的楷模,獻身教育事業,服務社會。他專心于講臺、舞臺、案臺,傾情于學生、學校、民間,以一顆熾熱的心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為推廣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放聲高歌,為保護傳承地方文化而四處奔走。身體力行地實踐著:“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教師準則。

一、言傳身教,成為學生的心靈導師

言傳身教是巧偉奉行的教育理念,從衣著穿戴到言行舉止,他以身示范,要求學生熱愛聲樂,勤學苦練。作為一名聲樂教師,他深刻體會到聲樂學習的艱辛與不易。聲樂作為一門藝術技能,學好聲樂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枯燥乏味的練習。然而,現在的學生大多缺乏吃苦精神及對聲樂持之以恒的執著追求。對于這一現狀,他認為教學必須要從思想上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對聲樂藝術的熱愛首先從抓課堂紀律開始,開學第一課,他便強調學生一定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穿戴整潔,才能進入課堂。一次,一名學生一身煙味,穿著隨意地走進琴房,他并未責難,而是讓學生打開琴房的門窗通風,并讓學生回宿舍梳理整齊再來上課。李老師的“嚴威”從此在學生中傳開,師從他的學生目睹老師的嚴厲,耳聞老師的嚴謹,也傳承了老師踏實肯干的門風。大四在校生吳玲莉說:“李老師教了我三年,每次上課他都很早到琴房等我們。老師上課不光講演唱的技能技巧,還會教我們一些做人的道理。如果課前沒有做好準備,上李老師的課會心里發慌?!痹谇蓚サ慕虒?,赴意大利博洛尼亞音樂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的畢業生陳琳說:“李老師對我專業的要求一直非常嚴厲,第一節課老師就告訴我,‘學唱歌不是把歌曲唱下來就可以的,學習之前有很多工作要完成。比如學習中國歌曲,要知道其創作的年代及背景,了解詞曲作家,你才能知道歌曲要表達的情感內容;學習歌劇作品,要了解每個作曲家的風格特點,歌劇故事背景,唱段選自哪一幕’等等?!?嚴謹認真的教學讓他30 歲便獲得湖南省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手”、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師。

巧偉不僅狠抓課堂教學,還鼓勵學生多外出學習、參加比賽、觀看演出。2012 屆畢業生李思源說:“上學期間,李老師讓我有機會在上海音樂學院周小燕歌劇大師班這樣頂級的聲樂殿堂旁聽,為我打開了聲樂學習的視野?!标惲照f:“李老師鼓勵我參加湖南省大學生‘三獨’比賽,有幸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這離不開李老師對我的指導。我現在依然記得上臺前李老師對我說:‘淡定、從容、自信’,這六個字成為每次關鍵時刻鼓勵自己的座右銘?!?/p>

聲樂教學是一門技能類課程,但是僅僅停留在技術的層面,不是聲樂藝術的最高旨歸。正所謂“技通于道”,技術訓練還必須提升至修身養性的高度。巧偉認為,聲樂藝術教育應該覆蓋知識講授、技能訓練、道德熏陶三個層次,要將審美教育作為最終目標。讓學生從枯燥單調的反復練習中,達到以追求藝術為樂趣的人生境界,從知的層面上升到樂的層面。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美育應成為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藝術教育是情感教育,能從內心深處打動人。他說:“樂教是潛移默化的‘化育’,而不是強制性的‘教育’。音樂是一種讓人感到愉悅的審美形式,能潤物無聲、春風化雨般調節人情,讓人從內心深處知榮辱、明善惡?!币虼?,他特別注重通過聲樂教育對學生進行情感、審美教育。北京的訪學經歷促使他將對聲樂教育的思考轉為實踐。

2015 年,巧偉成功入選“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師公派中國音樂學院高級訪問學者”,師從我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楊曙光教授。巧偉說北京之行為他打開了聲樂學習的另一扇窗,楊老師不僅讓他領悟到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魅力,還讓他領會到一名聲樂教師的情懷與追求。讓他工作后再次感受到師生情的寶貴,再次感受到作為一名師者責任的重大。對學生的嚴實質是對學生的愛,嚴謹的教學、精湛的演唱成為他對教學的要求,淡泊名利、甘當人梯成為他育人的準則。楊老師的身體力行,讓他立志成為學生心靈的導師。技能學習并非一蹴而就,老師不能時時督促學生,但對學生思想的影響卻能相伴一生。他希望能以自己嚴謹的教學態度引導學生,通過嚴格的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藝術感悟力,從而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成為一個有高尚情操的人。他說:“學習是學生的使命,教書育人是老師的天職。我最大的欣慰與快樂是看到學生的進步與成績?!?/p>

在楊曙光老師影響下,近年來,巧偉側重講授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融古典文學與現代音樂文化于一身,是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課前,他要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搜集、整理詩人或詞人的生平、事跡。課堂上,要求學生在熟知詩詞背景、內容的前提下,用聲音、感情去詮釋歌曲。讓大學生在學習聲樂演唱的同時提高人文素養,培養愛國情操。引導大學生品讀、演唱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領悟中國文人的審美心境,使得傳統經典成為大學生耳熟能詳的曲目,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實現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和道德水平的提升,成為巧偉的事業追求。他認為高校教師應該承擔起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讓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自覺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從業16 載,巧偉特別感謝學校對他的支持與培養。大學畢業后,2004 年7 月3 日巧偉來到湖南衡陽。他說:“我經歷了學校新校區搬遷、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學?!T’、升‘一本’等一系列大事件,今年是學校升本20 年,我在這里已工作了16 個年頭,是衡陽師院輝煌發展期的見證者。學校也見證了我的成長,我的成長與學校的發展密不可分,感謝學校為我搭建了施展才華的平臺?!弊屗葹楦屑さ氖?,2016 年他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衡陽師范學院皮修平校長親自帶隊到北京觀看演出并表示祝賀,這體現了學校領導對一名普通老師的關心與愛護。巧偉將這份感動銘記于心,為表達對學校的愛,經他策劃,在去年與音樂學院、文學院教師合力推出了原創歌曲《腳步》,在學校大型晚會上他親自演唱,聲情并茂的演繹一下子便傳遍了校園,許多大學生很快就學會了這首為衡陽師范學院量身定做的歌曲。學校每次舉行大型活動都有巧偉的身影,擔任衡師快閃《我和我的祖國》領唱,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 周年大型合唱晚會上擔任領誦,在衡陽師范學院長沙校友會成立大會上演唱經典曲目,在學校每年的元旦晚會上用歌聲獻上對師院最誠摯的祝福?!拔凡豢蔀閭巍?,他用歌聲唱出了對學校、對祖國的熱愛,用歌聲追求夢想,以育人確立志向。正如歌詞所唱:“百年夢想/百年擔當/這是執著從容的腳步/立德樹人/ 矢志不忘/無悔的腳步/無畏的腳步?!?/p>

二、敬畏舞臺,永做聲樂道路上的學生

課堂來不得半點馬虎,舞臺更是不容怠慢。巧偉視舞臺為生命,在他看來,隨意、嬉戲是對藝術最大的不敬。對待藝術要有一顆虔誠的心,要有從內而外、一以貫之的敬畏之心才能登入藝術的殿堂。正是對藝術的膜拜,使得學生“害怕”老師,在看到李老師對藝術的執著與癡迷后,又心生“敬意”。巧偉對學生的嚴,源于自己在聲樂道路上近乎苦行僧般的修煉。致力于音樂教育16 年,他從未放棄對聲樂的學習,抱著學無止境的態度,他稱自己永遠是聲樂道路上的一名學生。十幾年如一日,在繁重的教學、管理、科研工作之余,每天都要擠出時間練聲練唱。一有機會,便要外出觀摩、學習。剛參加工作時,他在經濟拮據的情況下,借錢買票到上海觀看廖昌永老師的音樂會,即使買到的是一張綠皮火車的站票,依然興奮不已。去年,為了觀看世界級男高音歌唱家考夫曼在廣州的音樂會,在完成一天教學任務后,他馬不停蹄地趕往廣州大劇院,終于在門口買到一張“黃牛票”。因第二天還要給學生上課,音樂會結束后他連夜再坐火車趕回學校。身邊的學生、朋友、同事無不為他“不瘋魔不成活”的藝術精神欽佩不已。

除了觀摩音樂會,巧偉還抓住一切機會進行系統的聲樂與理論學習。2011 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周小燕國際歌劇大師班;2015 年,入選“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師公派中國音樂學院高級訪問學者”;2018 年,入選“國家藝術基金民族歌劇表演人才培養項目”,向周小燕、廖昌永、楊曙光、陳蔚、孫麗英、張春良、居其宏等國內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和聲樂教育家、理論家學習。

除了加強聲樂和理論學習,巧偉積極參加各類聲樂比賽,以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他榮獲文化部文華獎(第十二屆全國聲樂展演);第七屆、第十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比賽湖南賽區一等獎、全國決賽獎;第一屆香港國際歌劇比賽一等獎;第四十一屆貝利尼國際聲樂比賽中國選拔賽二等獎;湖南省高校聲樂比賽金獎等等。2009 年第七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比賽,是巧偉人生第一次參加比賽。他清晰地記得當年參賽的情形,父親于2009 年5 月15日因病去世,20 日他在老家洛陽將父親安葬。那年他還不滿27 歲,父親的突然離世讓他心灰意冷,頓覺人生無望,本想放棄22 日在長沙的比賽,從洛陽回衡陽的途中經過長沙,在火車上近20 個小時的顛簸勞累,在朋友、家人的勸導下,巧偉最終堅持參賽,獲湖南選拔賽一等獎,并入圍全國比賽。賽后,巧偉放聲大哭,生活的苦難、命運的多舛本讓他覺得前途渺茫。

巧偉出生在洛陽伊川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大學期間,他省吃儉用,勤奮刻苦,在學校時是出了名的“聲樂狂”,每次看不到他的人,一定能聽到他的歌聲,他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聲樂學習上。參加工作后,他第一時間將父母接到身邊,父親卻因病癱瘓三年,三年內,他用瘦小的身體背著父親往返于住所和醫院之間,照料病重的父親,供著還在上大學的弟弟,讓他暫緩對聲樂的學習,也讓他陷入經濟拮據的困境。然而,人生第一次參加比賽竟能獲得一等獎,激勵自己在聲樂道路上篤志前行,重拾生活的勇氣和決心。巧偉說:“2010 年,在香港參加第一屆國際歌劇比賽也獲得一等獎,那天也恰值父親的祭日,這一切都是天意?!彼f父親是他一輩子的遺憾,父親含辛茹苦將他養大,卻沒有看到他一次登臺演出。父親的勤勞樸實,堅韌善良是他一生的財富,他身上流淌著父親的血脈,也將秉承父親的優良品質在聲樂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安磺箫w黃騰達,但求無愧于心”,父親的話語讓他時常自省,是否勤勤懇懇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生活的不易,父親的離世讓他格外珍惜現在的生活,也更加堅定他對聲樂的追求。觀摩、學習、比賽是積累經驗,登臺演出則是對自己的歷練。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近十年,巧偉共參加國內外各類演出活動80 余次,近三年年均參加大型演出活動十余場。他說:“一定要敬畏舞臺,舞臺無大小,每次登臺都要力求完美?!毖莩銮?,巧偉都要精益求精的“閉關修煉”,樂譜上被標記得密密麻麻,從每一個音符到每一樂句,每一段落到每一首作品,摳細節,苦練咬字、發聲。有時,半夜領悟到演唱技巧,又從床上爬起,踩下鋼琴弱音踏板,和著音樂在心中默練。

“業精于勤,荒于嬉”。巧偉的永不止步讓他在舞臺上能夠入情、入心地演唱作品。2010 年初,他赴美國七大城市參加湖南省僑聯組織的“親情中華”慰問華人華僑文藝演出,演唱“知青”歌曲《我們這一輩》。他的傾情演唱,讓臺下的華人華僑不禁潸然淚下,回想起自己曾經的青春年華。演出結束后,從年少的小孩到白發蒼蒼的老人都找他簽名留念。多年后,同去參加演出的演職人員提及巧偉便提到《我們這一輩》,巧偉似乎已成為這首歌的代言人。2016 年,巧偉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舉行“感恩——李巧偉獨唱音樂會”。音樂會上,他演唱了12首中外名曲,上半場有《鬲溪梅令》 《淡黃柳》 《大江東去》 《我愛這土地》 等中國風格作品,下半場有《看這熊熊的火焰》 《我將離開故鄉》 《在喧鬧的舞會上》和《魔王》 等外國作品。著名作曲家、中國音樂學院原院長樊祖蔭教授,聲樂教育家、中國音樂學院原副院長王秉銳教授,著名旅意男低音歌唱家欒峰先生等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人民音樂》雜志對此次音樂會進行了專門報道。在掌聲的背后,只有巧偉理解其中的辛酸。中國音樂學院為期一年的訪學,為了縮短從住所到琴房的距離,他租住在地下室,陰暗、嘈雜、擁擠的環境沒有磨滅巧偉對聲樂的摯愛,在僅僅能容納一張床的小黑屋里,他在狹窄的貼上紙的墻上寫滿了“靜”字,告誡自己一定要珍惜學習機會,排除萬難,潛心學習。音樂會全場演出用漢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俄語六種語言演出,為糾正發音,他找專業人士勤學苦練,糾正每個單詞,每句話的發音。正如音樂會的“感恩”主題,通過演唱,他表達了對老師、對同學、對生活的感激之情??嚯y讓他擁有比同齡人成熟的心智,家人、朋友的關愛讓他珍愛生命。追求聲樂的道路磨礪了他的意志,也讓他看到了曙光。

舞臺演出時時充滿挑戰,用巧偉的話“舞臺演出,痛并快樂著”。2018 年10 月,他在湖南音樂廳首次跟交響樂隊合作演出歌劇《原野》 全劇,飾演男主角仇虎,這是一個難度很高的角色,無論是音準節奏還是作品的高音和戲劇性,都是對一個男中音最大的“威脅”。時間短、任務重,在完成一天教學工作后,他只能在晚上搶背樂譜、歌詞,背到深夜,抱著歌譜睡覺,在睡夢中仍在背劇本。在高強度的排演過程中,他頂著巨大的壓力,如何用歌聲傳達仇虎心中的怨恨,如何用戲劇沖突演繹命運的不公,這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是自己演唱事業的一次突破。每天都在煎熬中度過,巧偉有慢性胃炎,情緒的激動導致胃部痙攣,時常引發嘔吐。但他一直堅信,有付出必有收獲。當仇虎拔劍自殺,倒在舞臺上,臺下掌聲雷鳴般響起時,巧偉眼淚奪眶而出,他感受到自己對舞臺深深的眷戀與熱愛。生命為舞臺而生,為舞臺而綻放。通過演繹他人,超越了個體生命的局限性和有限性,歌劇表演不僅讓自己體會到劇中人物的愛恨情仇以及張揚生命激情的原始沖動,還領悟到藝術對生命的升華。藝術的魅力在于震撼人的心靈,用至善、至美洗滌塵世生活的卑微與繁瑣。舞臺表演更加堅定了他追求盡善盡美的藝術信念和信心。

巧偉在聲樂道路上不斷摸索,認為“聲樂是一門語言藝術”,他特別注重朗誦與演唱的關系。在舞臺上,他探索如何將朗誦與演唱相結合,如演唱《釵頭鳳》 之前,朗誦《釵頭鳳》,恰到好處的情感處理把人帶入詩詞所表達的情境之美。正所謂“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語言是情感的真實表達,語言才能真正打動人心,當情感積蓄到一定程度必然借助歌聲,這時的歌聲是真摯的,能從內心端正人的情感,使人心向善。

巧偉對聲樂語言的重視,令其演唱風格得到作曲家王嘉實老師的賞識。為紀念毛主席逝世43周年,王嘉實為毛主席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譜曲,巧偉從中央歌劇院、中國音樂學院等男中音中脫穎而出,被選中演唱此曲,并于2019 年9 月9 日首發,獲得業內人士的一致好評。他說:“作為此曲的首唱者,在演唱這首歌時傾注了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體會到毛主席當年重上井岡山的豪情壯志?!郎蠠o難事,只要肯登攀’也鼓舞自己在聲樂道路上,不畏艱難,積極進取?!苯鼛啄?,通過演唱中國詩詞藝術歌曲,巧偉越來越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中國詩詞的語言之美需要演唱者不僅要有嫻熟的演唱技能,還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去理解作品的內涵。他更加感到學習的緊迫感和傳承中國文化的使命感。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為中國詩詞譜曲,通過演唱成為大眾耳熟能詳的曲目,舉國上下形成其樂融融的和諧場景,將是一件造福于社會的實事、好事。

注重語言讓巧偉思考如何形成自己的演唱風格。巧偉從演唱西洋歌劇到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近來他更喜歡唱原創歌曲,《腳步》是他對衡師的贊歌,《我的戀曲致祖國》 是他對新中國成立70 周年的獻禮,《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表達他對毛主席的懷念。他說:“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詮釋歌曲,并留下自己的作品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痹瓌摳枨鷥A注了巧偉更多的“情”,唱出了他心中無限的愛。

三、潛心研究,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

巧偉視教書育人為教師天職,舞臺為聲樂藝術家的生命,學術研究為不斷提升自我的理論源泉。聲樂作為一門藝術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輕理論重實踐的傾向。然而,巧偉認為理論與實踐不可偏廢,這得益于他在大學時代就發表了詩歌、散文、新聞報道等20 多萬字的作品,并加入了地市級的作家協會。如今作為一名大學教師的他更加重視學術研究,入職開始,巧偉便注重理論研究,到目前為止,獲國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省級以上科研項目10 余項,出版學術著作4 部,發表學術論文30 余篇。31 歲破格評為副教授,36 年被評為教授,成為目前湖南省音樂專業和衡陽師院最年輕的80 后教授。巧偉對學術的熱愛源于對聲樂實踐的追求,他說:“藝術的完美呈現離不開文化,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理論指導實踐,理論研究是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理論研究能把你培養成一名優秀的‘故事歌手’;技術實踐促進理論,技術成熟了可以形成理論,指導實踐。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談,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鼻蓚淞⒘恕敖K身學習”的思想,廣泛涉獵文史哲書籍。在中國音樂學院訪學期間,他選修了張天彤、齊琨、楊紅等老師的課程,學習民族音樂學相關理論,為今后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巧偉關注瑤族文化研究?,幾鍥]有文字,這一通過口傳心授得以延續的民間文化,由于缺乏科學的保護與研究,其內涵、精神、價值在傳承過程中慢慢淡化。傳承人出現斷層,民族文化資源面臨瀕危。巧偉懷著對民族文化的熱愛,致力于瑤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在“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對弘揚傳統文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加之巧偉自身的演出實踐,讓他覺得中國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湘南地區為中國瑤族人口密度最集中的區域,作為衡陽師范學院的教師,研究瑤族文化具有“近水樓臺”的地域優勢。因此,最初巧偉選定湘南瑤族作為研究對象,以響應地方院校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的轉型發展要求。

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巧偉利用節假日、寒暑假奔赴瑤族聚居區進行田野調查。經年累月,與當地瑤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瑤民的淳樸熱情深深感染了他。巧偉說:“田野經歷,讓我在城市舞臺的聚光燈下接受鮮花、掌聲時,能常?;貧w土地、回歸民間,而不會迷失自我?!爆幾迦说囊簧梢哉f是以歌為伴、無歌不歡,宗教儀式、戀愛婚慶、生產勞動、族際交往都離不開唱歌。巧偉時常覺得在瑤族老人面前,自己不會唱歌,瑤族同胞看到遠道而來的朋友張口即唱的誠摯,讓他思考衡量聲樂演唱水平的標準是什么。用專業水準衡量,瑤族同胞只是業余愛好者,但從情感的表達,他們歌唱是因為他們快樂,而且他們能即興演唱,這一能力是從事專業聲樂教學者所缺少的??梢哉f,他們是故事的歌手,從小聽著瑤歌長大,受到瑤族文化的熏陶又自覺成為本族文化的傳承者,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覺。然而,當前隨著社會轉型和城市化進程,這種古樸的文化日漸式微,傳承人已進入垂暮之年,作為文化教育工作者怎能不有所作為。

在強烈的使命感和緊迫感下,巧偉帶領團隊常常深入田野。由于瑤民大多居住在山區,道阻且長。有一次,在湖南新田門樓下泥塘村采訪師公趙春茂,為了盡可能多的搜集資料,采訪到次日凌晨一點,在漆黑彎曲的山路上,盤旋近兩個小時才回到住處。巧偉事后回想都有些許后怕,但耄耋之年的趙師公對瑤族文化的熱愛,對瑤族文化能夠得到發掘與保護的急切期待,驅散了身體的疲憊和精神的倦怠,令他為自己對瑤族文化進行的搶救性保護而感到驕傲。

巧偉對聲樂藝術的追求不是為個人撈取名利,而是對理想的追求。他經常說:“我想做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去影響身邊的人。作為一個藝術家,內心一定要滾燙,熱愛藝術、熱愛生命?!彼渤3Vv起中學時每一本日記的扉頁上都摘抄的汪國真的詩歌:“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巧偉眼神里有剛毅,性格里有倔強。他的執著,他的不屈不撓深深影響了身邊的人,跟他共事的人,都覺得他精力充沛,活力四射。他說:“我今后想做公益事業,開展中國詩詞藝術歌曲進校園、進社區活動,通過我的演唱推廣傳統文化,讓學生、讓更多的人熱愛歌唱,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我只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為文化的復興添一塊磚,加一塊瓦?!鼻蓚倪x擇聲樂作為自己的職業那一天開始,便無怨無悔,緊衣縮食只為購買一張音樂光碟,徹夜不眠只為一場音樂會,殫精竭慮只為一場演出。物質的拮據從來不會成為他追求藝術道路上的絆腳石,利益的誘惑也從來不會改變他從事聲樂藝術的初心。從一而終的藝術追求,使得巧偉養成了謙遜平和、踏實沉穩的性格,讓他常懷感恩之心。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知遇之恩,感謝家人的陪伴之情,感謝朋友的幫助之情。人的一生離不開一個“情”字,巧偉是有“情”之人,對老師有情,對學生有情,對學校有情,對家人有情,對朋友有情。一個有“情”的人才是一個有德之人,有“大愛”的人。艾青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是對巧偉的真實寫照,用心中不變的激情,對生活的愛戀,實踐著成為一名人民歌者與師者的人生信條。

猜你喜歡
聲樂藝術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誰遠誰近?
紙的藝術
聲樂診療室
聲樂診療室
聲樂診療室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爆笑街頭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