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弄柴火

2019-03-05 12:38李興柏
思維與智慧·下半月 2019年1期
關鍵詞:耙子柴草苞米

李興柏

弄柴火是東北方言。有了柴火,過日子就不愁了。

四五十年前我在鄉下,每年都要經歷割柴火、撿柴火、摟柴火的辛苦勞作。

每年立秋一過,家里人便抽時間把鐮刀磨得快快的,到細河岸兩邊、渾河大堤上、大小土路兩側和糧菜地頭旁,尋找稗草、菖蒲、蘆葦、灰菜稈、“螞蚱腿”、莧菜稈、蒼耳、艾蒿稈、雜草等植物,如發現便割倒、晾曬。此時,秋老虎仍發余威,氣溫高達二十多度,不等尋找到柴火,靠兩腳行走便全身出汗了。發現一塊沒有被割的柴火后,先把四個邊割倒,證明有人占領了,別人就不會與你爭搶了,這是鄉下人的規矩。然后就可以不著急地割。那時候沒有錢買手套,左手拽一把柴草往身后一帶,右手拿鐮刀貼著地皮,“唰”的一聲,柴草就割下來了。割下后要整齊地放下,一趟一趟攤平。每隔幾個小時就要給柴火翻個身,還要在露水散后上下翻個個,把濕的一面放上邊。

割柴草時,螞蚱時而在眼前跳蹦,時而在空中飛舞,有綠色的,有灰色的,仿佛怕你割累,讓你適當放慢速度,割累了就歇會兒。待柴火要干透時,用野草“打繞”,把柴火捆成一捆一捆的。如果是三五捆就用繩子背或扛到家。如果是二三十捆,就用推車推拉到家。如果是百八十捆,只能利用收工后,到生產隊借輛馬車運回家。柴火運回家后,每捆柴火要繼續晾曬,須是斜立放,直至徹底干透,方可平碼堆垛。

為什么過立秋割柴火?主要是能曬住,加之柴草已長成,下雨不易腐爛。

金秋十月,是收獲的季節。待把糧食運回場院、稈棵拉回隊部后,田野里還有些遺落的很短的苞米稈、高粱稈、大豆稈、谷子稈、茄子稈等。這時候,家家老小也來個“二次秋收”,主要是沖稈子來的。我們便跨壟溝,走壟臺撿柴火。一根二根都放在腋下,待積攢一小把后再放到地上。撿累疲乏時,就坐在壟臺上。

撿柴火之中最為盼望的是能撿到苞米棒、小高粱穗及大豆莢、谷子穗,那是硬貨,是糧食,見到都如獲至寶。數量少時用兜裝,數量多時把上衣脫下,用細草將袖口扎緊,撿到的糧食就可放到兩個袖子中,蠻能裝的,可以裝不少斤。

每逢禮拜天,我就會和同齡的伙伴相約,到村外撿柴火。撿柴火,比割柴火省時間、省勁兒,往往撿到天黑時才會往家趕。

下了雪,摟柴火的時候到了。光靠生產隊分的柴火肯定不夠用,因為燒水做飯用柴火,取暖燒炕用柴火,給豬烀熟菜用柴火,給豬食加溫用柴火,這就要干摟柴火的活兒。

摟柴火的工具,是一種不經常使用的寬耙子,一般是六齒耙或八齒耙。這種耙子的特點是齒多而短,但摟的范圍大,效率高。它能把一二尺長的草棍摟進來,也能把一些細小柴火末摟起來。如果運氣好,碰上腳踩厚厚的野柴火,真是舒服極了,空氣中都散發著干雜草苦澀而清香的味道。當時只吃早飯和晚飯,沒有午飯一說,我們也沒有帶干糧和水的習慣,不敢耽誤工夫。冬日的大地也很誘人,一看見柴火,便格外興奮,不管多與少,不分厚與薄,不論燃燒時間長與短,實在是充滿樂趣,樂趣在于尋找和奔波。

如今,農村燒柴做飯和取暖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絕大多數家庭已經用上了液化氣、電磁爐、暖氣等,基本不再燒柴火。昔日的割柴火、撿柴火、摟柴火,都與農民們說再見了。

(邱寶珊摘自《中國紀檢監察報》 圖/瀠夏)

猜你喜歡
耙子柴草苞米
The Surprise
十月
抽薪止沸
唐五代敦煌柴草消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難忘當年的大餅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