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濱江綠道使用后評價(POE)研究*

2019-03-13 03:50李城坤張媛媛唐波
廣東園林 2019年1期
關鍵詞:濱江綠道步行

李城坤 張媛媛 唐波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城市濱江綠道作為貫穿城區的線性綠色開敞空間,不僅串聯了城市人文景觀,而且為市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憩場所,對于城市共享與提升城市空間質量更具有特殊意義[1]。因此,對城市濱江綠道進行使用后評價,不僅可以豐富城市綠道的規劃設計經驗,更加有助于煥發市民活力[2]。西方國家對綠道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較早,從最初的思想理論萌芽、規劃實踐與應用到評價技術探討轉向綠道系統經營管理,此過程中產生的相關研究為合理規劃、建設、管理綠道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持[3]。綠道概念在20世紀末傳入我國,由于缺乏完整的研究體系、方法,國內初始的研究主要以國外先進理論研究作為基礎。隨著綠道作為城市重要生態休憩場所開發與應用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國內對綠道的研究內容、方法也逐漸豐富起來[4~7]。目前,在對綠道的使用后評價研究中,張紅云、鄒冬生[8]從使用者的社會經濟屬性、居住區位及綠道上的行為活動類型、時間頻率與人流量等方面對綠道的使用狀態做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反饋;孫雅楠、楊立新[9]在對金州綠道設施使用情況、綠道各設施要素吸引力分析中發現,金州綠道休憩功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綠道在串聯城市人文景觀、公園等吸引力較差;何志明[10]綜合了前人的研究方法并通過構建城市濱江綠道綜合評價模型對杭州的兩條濱江綠道作了對比分析,不僅從使用者基本社會經濟屬性、行為活動等方面進行研究,還讓使用者對綠道系統的各個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評價,使得綠道POE的研究方法更加豐富、科學。

本研究以廣州濱江綠道及其使用者作為研究對象,運用POE對廣州濱江綠道使用情況、評價作出分析,從而使城市濱江綠道更好地為使用者服務,同時也為城市綠道規劃建設、管理優化提供借鑒。

圖1 廣州濱江綠道(部分)研究范圍

1 研究區域概況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域概況

選取廣州濱江綠道部分路段作為案例研究區(圖1)。研究路段位于廣州市中心城區珠江兩岸,東起廣州大橋,西至人民橋,全場約3.1 km。沿線自然、人文景點較多,包括二沙島、廣州塔、沙基慘案紀念碑、郵政博物館、大元帥府等,風景優美、自然環境較好。

1.2 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主要來源于戶外調研,調研時間為2016年9月—2017年4月。選取不同時段向綠道使用者分別發放基礎問卷、滿意度問卷各126份,其中基礎問卷回收123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97.6%;滿意度問卷回收116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92.1%。在實地訪談與問卷調查完畢后,用YAAHP6.0及SPSS 18.0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2 結果分析

2.1 使用者基本情況

2.1.1 使用者基本社會屬性分析

調查樣本中男性使用者占樣本總量的45.5%,女性占54.5%,男女使用者數量相差較小。年齡結構中,濱江綠道使用者以15~44歲的青壯年為主,共占調查樣本的85.4%。在調研的不同路段,使用者年齡段有較明顯的差異??拷幼^的路段老年人口較多,而遠離居住區、商業與文化設施和自然與人文景點的地段則以青壯年為主。不同路段的年齡結構差異,反映出周邊環境與設施是影響使用者年齡層次的重要因素,不同人群對綠道設施的使用有明顯的差異。

受教育程度以本科生為主,占總樣本的44.8%。濱江綠道使用者來源分析表明,受訪者為本地居民(61.8%)和非本地居民(38.2%)的占比相差不大(表1)。

2.1.2 使用者居住區位與出行分析

統計調查數據可知,濱江綠道使用者的主要出行方式為步行,其次分別是公交車、自行車、私家車(表2)。由此可見,綠道使用者多分布在步行可到達的范圍內。從使用者到濱江綠道的時間上看,接近80%的使用者在40 min內可以到達濱江綠道,其中花費20~40 min的使用者占40.7%,花費0~20 min的使用者占39.1%。隨著從家到濱江綠道所花費的時間增多,受訪者數量在40 min左右呈現明顯下降趨勢。步行時間超過20 min的人群仍占36.6%,反映出使用者較能接受40 min內的步行距離。綜合使用者的主要出行方式及花費時間,判斷使用者主要來源于周邊社區,且濱江綠道對距其40 min內步行距離的區域有較強輻射力。

2.2 綠道使用情況

2.2.1 使用綠道的目的與活動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圖2),濱江綠道的使用者主要活動為散步(39.4%),其次為鍛煉身體(15.6%)、觀景(15.6%)、騎自行車(15.2%)、陪伴家人(8.9%)、通勤(2.6%)。數據表明,濱江綠道主要為使用者提供著休憩、鍛煉及觀景的場所,其中休憩及鍛煉是其主要功能。對使用者的行為活動大致可分為兩類,具有將強移動性的活動(包括跑步、騎自行車、散步等)和移動性較差的活動(包括釣魚、漫步觀景、陪伴家人、朋友等)。

2.2.2 使用綠道的頻次與時間分析

調查中,有38.9%的人表示更傾向于早上在綠道進行活動,下午、傍晚、晚上的使用人數顯著下降。近40%的人群會在濱江綠道進行時長30~60 min的活動,33%的人會進行時長1~2 h的戶外活動,時長超過2 h的人群極為稀少。過半的受訪者每周使用綠道的頻次超過2次,僅有11.5%的使用者極少使用綠道。

2.2.3 綠道人流量統計分析

在 特定時 段(9:00—9:30,17:00—17:30)對濱江綠道幾個節點進行人流量統計(圖3)。從數值上看,不同節點因周邊環境的差異較大,人流量也存在較大差異。其中,沙基廣場節點處于商業、交通繁忙路段,因此人流量一直維持在較高的位置;二沙島節點位于小島內,交通通達度較差,人流量在周末時段存在爆發式增長的情況。從濱江綠道整體人流量數據來看,在周末早上,使用者人數較工作日有明顯上升(上升幅度達59.5%),下午的使用者人數則差距不大。這說明廣州濱江綠道的休閑游憩功能得到充分發揮,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閑生活方式。

表1 調查樣本的使用者基本情況

表2 使用者到達方式與用時占比

圖2 公眾使用綠道目的

圖3 節點人流量統計

2.2.4 綠道沿線設施

對廣州濱江綠道兩岸的基礎設施進行統計(圖4),發現部分基礎服務設施分布較為不合理。調研區域內僅南岸有一處公共洗手間,使用者普遍反映需要走很遠才能找到洗手間。在二沙島路段,由于島內交通并不十分發達,因此有較多駕車前來的使用者。因為綠道沒有專門設置停車場,大多駕車前來的使用者只能把車臨時停于路邊,使過街可視性變差,易引發交通事故。便利店與碼頭合并開放讓使用者覺得十分便利。在訪談中,使用者提及希望增加公共飲水設施。

2.3 城市濱江綠道步行環境評價

以往的步行環境評價大多建立在客觀的評價標準上,通常以相關的建筑規范作為標準,本次研究則以使用者的主觀評價作為標準。由于側重使用者的感受,因此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本次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城市濱江綠道步行環境涉及的各個因素建立遞階層次結構。第一層為總準則層;第二層為準則層,主要以交通便捷性、步行安全性、步行舒適性和體驗愉悅性作為環境指標;第三層為指標層,對準則層的4個指標進一步細化為18個二級指標。

根據各因素集構建的梯階層結構(圖5),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分層兩兩比較矩陣模型調查表進行專家征詢(本次征詢專家共16人,其中11人為高校城市規劃專業教師,5人為城市規劃從業人員)。采用1-9比例標度法,分別對每一層次的評價指標相對重要性進行定性描述,并定量化表示,確定兩兩比較判斷矩陣。通過計算各層次結構權向量及一致性檢驗最終確定18項具體評價因素對4類一級評價指標和總目標層的權重。建立評價標準,將綠道步行空間環境評價E分為E1(很好 x>4.5)、E2(較好 3.5< x≤4.5)、E3(一般2.5<x≤3.5)、E4(較差1.5<x≤2.5)、E5(很差x≤1.5)5個等級。將所得滿意度數據錄入SPSS軟件中作統計分析,并構建各層次模糊評級矩陣。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的方式對二級指標、一級指標及目標層進行綜合評價并評定等級。

利用YAAHP層次分析軟件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并將調研所得數據錄入計算機判斷矩陣,滿足矩陣一致性后得出計算結果(表3)。

圖4 廣州濱江綠道(部分)基礎設施統計

圖5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在一級評價因素中,步行安全性的權重值最大,為0.3177。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步行安全性是使用者最為看重的因素。其次為體驗愉悅性,作為使用者使用綠道的根本原因,綠道的游憩功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步行舒適性權重值則為0.2450,與體驗愉悅性權重值相差不大??梢?,步行舒適性與體驗愉悅性的評價是使用者對綠道功能優劣的直接體現。而交通便捷性的權重值為0.1870,綠道步行空間寬度、連續性等因素對人們到訪、評價綠道的影響相對較小。

在二級評價因素中,18個具體評價因素最高的5個因素分別為路口過街可視性、綠道的照明設施、綠道可達性、優質的沿街立面和混合功能開發,且對總指標的權重影響均在0.06以上。分析其主要原因,除保障自身出行安全,人們在日常城市生活中對游憩的需求亦在不斷增長,優質的景觀、功能開發將較大增加使用者的游憩意愿。在使用者對綠道的評價中可以看出,最重要的5個因素評分中,綠道的混合功能開發評價值最低(3.92);其次是路口過街的可視性(4.04)。評價指出廣州濱江綠道步行空間環境整體為E2(較好)級別,同時也表達了綠道的過街合理性、提供人們落座可能性及精致的細節設計上仍有一定程度的不足。

表3 廣州濱江綠道步行空間評價指標計算結果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城市綠道作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休憩的重要場所,加強對城市綠道整體功能的優化、改善,將有助于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城市吸引指數。在基于廣州濱江綠道的調查分析中發現,基礎資料統計分析僅僅只能對綠道系統整體規劃、管理提供一定意見。而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對不同路段的綠道進行“精品”規劃建設,將更加有助于提升綠道吸引力。

本研究運用POE法,對廣州濱江綠道上的行為活動、人群特征進行了調查分析,并通過建立濱江綠道步行空間環境評價模型,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對廣州濱江綠道步行空間環境作出評價,得到以下結論:

1)濱江綠道主要服務于濱江綠道沿線周邊居民,使用者主體為中壯年本地居民,受教育程度良好;以40 min步行距離輻射圈為臨界點,使用者比例開始顯著下降。

2)濱江綠道最主要的功能是散步,其次為騎車、鍛煉和觀景,其中移動性較強的活動占比較大。使用者多在早上使用綠道,時長達30~60 min,近9成使用者固定的訪問頻次構成了綠道較為穩定的使用量。不同路段受時間、地理位置因素影響,使用者數量及活動特征存在顯著差異。

3)濱江綠道步行空間環境評價等級為E2較好級別,其中步行安全性是人們關注的重點,綠道過街合理性、落座可能性等因子評價與整體差距較大。

3.2 建議

3.2.1 服務設施

濱江綠道服務系統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對人性化設施的考慮不周上。濱江綠道嚴重缺乏衛生間,建議一定距離間設置移動廁所,碼頭、便利店等服務設施衛生間對外開放;濱江綠道遮雨設施匱乏,建議增加可讓使用者集中休憩、遮陽避雨的涼亭等設施;增加飲水設施、簡易醫療服務點;增設志愿者活動站點等。

3.2.2 規劃建設設施

由于綠道的線性特征,使用者主體受綠道沿線的設施影響較大。如途經居民區的綠道使用者主體為老年人,其需求以聊天、下棋和跳舞為主;途經醫院、商業、橋梁設施的綠道使用需求則以通勤為主。因此,根據基礎資料對綠道整體規劃的指引下,針對不同路段使用者需求及空間特征進行合理設計對提升綠道影響力極其重要:

1)廣州濱江綠道沿線分布著大量的歷史、文化景點,在綠道上靈活設置宣傳、交通設施,可提升非本地使用者對廣州文化生活的了解與參與,擴大濱江綠道輻射能力;

2)在途經居民集中路段設置廣場,滿足老年人群體對身體及精神活動的需要;

3)針對綠道移動性較強活動占比較重的特點,劃分快慢道。

3.2.3 綠道管理

綠道管理的優劣直接影響著使用者的使用感受。目前,廣州濱江綠道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以進行有效的管理。使用者認為需要制定綠道使用指南,將綠道開放的范圍、注意事項明確指出,并粘貼于顯眼位置;加強對綠道各項設施的檢查,制定相應的設施檢查、維護制度;定期對樹木、花草進行修剪等。針對由于不同時段及位置引發的人流高峰可靈活安排安保及環衛工作。

猜你喜歡
濱江綠道步行
魔方小區
步行回家
騎行綠道“潮”玩成都
永州濱江新城營銷中心
丹麥DALI 5.1.2全景聲,家里的角落處處有影音 濱江一號多功能影院
誠誠&嘟嘟的成都生活
濱江新區日雕感懷
綠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構建體育健身綠道的思考
濱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