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海珠區赤崗涌景觀品質提升改造

2019-03-13 03:50嚴建輝
廣東園林 2019年1期
關鍵詞:海珠區濱水嶺南

嚴建輝

(廣州市綠化公司,廣東 廣州 510075)

廣州市中心城區水網縱橫,有231條主要河涌,總長913 km,肩負著城市防洪排澇、納潮、灌溉、航運以及居民生活與休閑娛樂的任務[1]。廣州四通八達的河涌網與當地的生活息息相關,呈現出獨特、濃郁的嶺南水鄉風韻。廣州市一直高度重視河涌治理工作,特別是借助亞運會契機,在河涌治理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河涌的濱水景觀也煥然一新,成為廣州市民休閑的重要場所[2]。城市環境品質是城市發展水平和魅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其地位和價值,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國內外許多城市都已經認識到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對于提高城市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廣州市提出“國際化、高端化、精細化和品質化”的城市建設理念,全面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河涌濱水景觀品質化提升也迫在眉睫[3]。海珠區赤崗涌秉承著“保留現有植被,不大遷大改”的低影響規劃理念,積極創新水環境治理的新模式。本文以廣州市綠化公司承建的海珠區赤崗涌景觀提升改造為例,對河涌濱水景觀品質化提升改造模式進行探討,以期對廣州市生態治水提供借鑒作用。

1 赤崗涌改造前現狀

赤崗涌全長2.2 km,北面連接珠江前航道,南面與黃埔涌相接。2005年和2010年,海珠區綠化和水利建設主管部門分別對赤崗涌進行了堤岸整治、清淤,并對新電視塔廣場段和珠江帝景段425 m進行河道拓寬。整治后的赤崗涌,已建成市民喜愛的景觀帶,變成了廣州城市新中軸線南段的美麗水鄉。但由于后期精細化養護跟不上,河涌景觀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上層大喬木例如榕樹Ficusmicrocarp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因樹冠長期未進行疏枝,枝條徒長,不但影響景觀觀賞性,而且在暴風雨天氣時,容易發生樹木斷枝、傾斜、倒伏等險情;部分喬木例如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 桉Eucalyptus robusta等生長不良,需要更新;中層小喬木、灌木數量過多,形成堆積,不僅造成視線上的擁擠,更是導致通風不暢,部分植物生長不良。

2)受上層喬木郁悶度影響,原有草皮、地被出現一塊塊禿斑現象。

3)原有木棧道、木平臺、親水平臺維護不到位,存在局部破損現象。

2 改造原則

項目改造的范圍西起廣州大橋南橋腳,東至珠江帝景酒店對出段,全長約1.2 km(圖1)。改造前結合SWOT模型,對工程的內部因素(優勢、劣勢)和外部因素(機遇、挑戰)進行分析(表1)。

根據SWOT分析表的SO組合策略,發揮現場優勢、抓住機遇,制定本次改造原則如下:

1)改造過程中按照疏林草地模式,遵循以樹木為本、花草點綴,喬木為主、灌木為輔的原則,既提高了綠地的綠量和生態效益,又為市民的游憩提供了開闊的活動場地[4];

2)注重細節,每一處景觀都精心設計和實施,做精做細,做到極致;

3)植物配置選用嶺南特色品種,彰顯嶺南景觀文化特色;

4)保留河涌原有的灌溉功能,盡顯濃郁的嶺南水鄉風情;

5)遵循精簡、節約的原則,改造前對現場進行詳細勘察,現場苗木不進行大遷大改,保留河涌原汁原味的景觀底蘊。

圖1 赤崗涌區位平面圖(本次改造范圍)

表1 SWOT分析表

3 改造方法

赤崗涌憑借2010年亞運會時期的景觀改造,具有一定的景觀底蘊。通過對現狀苗木的梳理,結合赤崗涌特有的嶺南水鄉文化,力求體現出干凈整潔、層次分明、色彩豐富、通透的濱水景觀特色。

3.1 適當修剪引導以改善樹形

改造前,對現狀苗木長勢情況進行摸查,編制苗木處理方案。例如現場有一排榕樹(胸徑約41~50 cm)長勢非常好,項目組先安排技術人員編制榕樹修剪技術方案,報參建各方進行集體討論通過后再實施。通過合理疏枝控制其郁閉度為0.4~0.6,確保林下植被的光照,營造最佳的疏林景觀。樹木的分枝點、高度基本一致,其修剪傷口全部涂刷保護劑,形成整齊劃一的林蔭景觀效果(圖2)。

圖2 修剪后的喬木空間

3.2 豐富天際線、林緣線

現場的黃金香柳Melaleuca bracteata‘Revolution Gold’經 過 多 年的養護已經長成中等喬木,改造前被其他苗木遮蓋,沒有起到很好的觀景效果。本次改造重點保留黃金香柳作為主景觀賞樹種,清理其他觀景效果差的苗木,下層空間搭配灌木、地被、草皮等。改造后的黃金香柳具有豐富的天際線,金黃色的葉子讓人眼前一亮,成為赤崗涌的一大特色(圖3)。

圖3 改造后的黃金香柳景觀

3.3 修復現狀木棧道、木平臺

原有木棧道、木平臺沿著河涌兩岸鋪設,大部分年久失修。在充分評估其結構安全性的前提下,保留原有的結構龍骨,更換破損的飾面。更換后的木棧道、木平臺保障了游客在河涌游憩、觀景時的安全,大大降低了財政資金的投入(圖4)。

圖4 現狀木棧道、木平臺

3.4 因地制宜配置水生植物,豐富河岸濱水景觀

水生植物是創造園林水景的重要素材,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園林的水體景觀,還與水質處理系統、生態保護系統巧妙地結合為一體。水生植物以其獨特的美學性和生態性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種植草本水生植物,應做到因地、時制宜,才能充分體現草本水生植物的美學功能和生態功能。

河岸線的水生植物的配置是本次改造的點睛之筆。改造中,根據河岸的寬度和走勢,配置不同高度、色彩的植物。施工過程中注意常水位線,控制水生植物的種植深度和種植密度,以確保景觀效果。如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的常水位線為10~25 cm,菖蒲Acoruscalamus的常水位線在10 cm左右;而歐洲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的種植密度為15株/m2,黃菖蒲Iris pseudacorus的種植密度為2芽/叢、20叢/m2。針對各種水生植物不同的繁殖能力及環境適應性,及時進行植株移植處理。植物景觀和水文化融合相得益彰,展現了赤崗涌的靈性和活潑。

3.5 注重景觀節點的精細處理

景觀節點改造以精細化為原則,注重對每個細部的處理:1)對現狀原有的露天配電箱全部用防腐木裝飾隱藏處理,使突兀的電箱融入到周圍景觀中;2)在所有跨河涌的橋梁兩側欄桿上掛花箱,花箱內種植時花(紅花鳳仙Impatiens exilipes等),優化視覺效果;3)結合現有園路走勢對綠地進行堆坡造型,形成高低起伏、有韻律節奏的微地形,運用疏林草地理念營造通透的景觀(圖5);4)在非機動車通行的路口布置組合花箱(種植孔雀草Tagetes patula等),營造節點景觀;5)在綠地原有的井蓋處配置景觀石、種植觀葉植物,使其融入到綠地景觀中(圖6)。

3.6 營造嶺南景觀文化

赤崗涌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既擔負著引水灌溉的功能,又是當地居民的休閑去處。改造中最大限度地保留現狀的果樹龍眼Dimocarpus longan和景觀樹種樸樹Celtis sinensis,篩選嶺南鄉土濱水植物扁穗莎草Cyperus compressus等,凸顯原汁原味的嶺南景觀文化。

圖5 園林微地形

圖6 井蓋處理

圖7 改造后的景觀(局部)

4 改造后效果評價

改造后的赤崗涌充滿著濃郁的嶺南水鄉特色。每天游客絡繹不絕,駐足其中,遠眺廣州塔氣勢磅礴,近賞赤崗涌景色清新,邂逅陽光與綠蔭(圖7)。這符合了海珠區以高標準打造廣州塔片區環境景觀,營造干凈、整潔、疏林綠地景觀的規劃理念,使廣州塔周邊成為廣州市城市會客廳、城市管理新標桿。然而,本次景觀提升改造也存在一些不足。

1)體現季相變化的喬木種類不夠豐富,可增加如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烏桕Triadica sebifera、垂柳Salix babylonica等種類。

2)灌木、水生植物種類單一。要積極開發鄉土植物如莎草科荸薺屬、莎草屬等植物,并應充分考慮植物的生態習性,結合嶺南地區特有的氣候條件,因地制宜地選擇濱水植物種類[5~6](表2)。如香蒲科香蒲屬植物多喜歡潮濕的生長環境;禾本科芒屬、蒲葦屬等植物,常野生于山谷溪澗旁,非常自然、生態,充滿野趣等。

3)水生植物種植寬度統一,人工化痕跡明顯。應根據河涌走向布置水生植物,力求錯落有致,收放自然。

表2 濱水植物種類推薦表

5 小結

廣州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水環境保護管理的重要論述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刻認識開展水環境綜合治理對建設干凈整潔平安有序城市環境、保障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大意義[7]。赤崗涌遵循精簡、細致、節約、生態的改造原則,通過適當修剪豐富了景觀天際線和林緣線。改造中注重景觀細節處理,有效改善了赤崗涌的水環境,營造了豐富的嶺南景觀文化。

海珠區赤崗涌景觀提升后河涌的水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干凈的水質前、精細的綠化效果吸引著大批的游客來參觀,使周邊地區成為了海珠區的城市會客廳、新標桿,而周邊社區逐步成為干凈、整齊、優美、舒適的和諧社區[8]。

猜你喜歡
海珠區濱水嶺南
憶嶺南
廣州市海珠區培紅小學作品集
廣州市海珠區培紅小學作品集
嶺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嶺南
大咖妙語論道 “最宜居”的濱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狀態
黃韜 濱水新城齊集三大“興奮點”,絕版人居成就溢價黃金期
陳曉明 進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來十五年是花都濱水新城黃金時代
A Corpus-based Study ofThe vocabulary collocation in Adult EFL Learners’ Writing
不辭長作嶺南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