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前赤壁賦》看儒釋道思想對蘇軾的影響

2019-03-18 11:46張永芳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19年2期
關鍵詞:蘇軾

張永芳

內容摘要:中國古代哲學中儒釋道三種思想融合的宗教文化思想,對蘇軾的一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在他被貶黃州,人生轉折時期,更是他精神的支柱,這種思想貫穿于這一時期的作品中,從《前赤壁賦》可以看出儒釋道思想對蘇軾人生的影響。

關鍵詞:《前赤壁賦》 儒釋道 蘇軾

《前赤壁賦》是蘇軾辭賦的代表作,作為經典篇目入選高中語文教材?!肚俺啾谫x》寫于公元1082年,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之久,這是作者人生經歷中的轉折點,打破了他曾經奉行的“致君堯舜”的人生理想,開始出現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向佛道超然物外思想的轉變。這一真實的人生轉變,體現在他在黃州時期所在的作品中。這一期間創作的《前赤壁賦》,可以清晰地看出儒釋道思想對蘇軾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哲學體系不同于西方的哲學體系,因為獨特的文化影響,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了儒釋道三教融合而又和而不同的宗教文化體系,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北宋之初是儒學、道學、佛學三家思想并存融合的一個特殊歷史時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之下的蘇軾自然受到了這種思想的影響。其弟曾經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里寫過“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既而讀《莊子》,得吾心矣”“后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這里對蘇軾思想的發展變化過程做了簡要的概述,可以看出,釋儒道三種思想一直貫穿于蘇軾的一生中。

“烏臺詩案”使蘇軾經歷了一場牢獄之災,在身體和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摧殘,從差點被處死到遭貶黃州,因禍得福,過上了自由閑適的生活。這個時候他開始思索起人生的意義。

蘇軾在早年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到了佛家的思想,這從與他交往的一些關系密切的釋家朋友可以看出,如佛印、大通禪師等。但是蘇軾對佛學的研究應該起于被貶黃州之后,初到黃州之后,就寓居在定惠禪院,生活在黃州的幾個和尚自然地成了他最要好的朋友。

而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如《前赤壁賦》,據史載,是蘇軾與其同鄉的道人楊世昌夜游宴飲而作,作者一開始就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優美的畫卷,詩情畫意,如夢如幻。清風明月之下,水光接天的景象中,主客泛舟夜飲,賦詩吟唱樂盛,“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痹谶@時他們“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彪S意一葉扁舟,任意東西,于是產生了“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幻覺,在這月明風清,讓人心生無限遐想的境界中,作者沉浸在大自然的奇幻中,跟自然合二為一。這真是一種率性無拘、自由奔放的生活,是一種超脫物外,沒有官場的政治束縛的內心的愉悅和寧靜。這種境界之下產生的人與自然的和諧正是道家的“無為”“天人合一”,在作品中發揮到了極致。蘇軾早年的詩篇中有“早歲便懷齊物志”“逍遙齊物追莊周”,據記載蘇軾的早年教育就是受天慶觀道士張易簡的啟蒙,因此蘇軾作品的這種“好道”是毋庸置疑的。

因為“忘我”所以主客忘乎所以,于是“飲酒”并“扣舷而歌”,“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敝袊鴤鹘y自屈原始就有“香草美人”以喻君王的手法,作者在這里用“美人”意象很明顯抒發了對宋神宗的思念和幻想,這種感情不言自明,流露出了一種忠君的情感,說明雖遭貶在外,身處江湖,心念朝廷,不忘政治,說明蘇軾深受儒家的“積極用世”思想之深了。因此,當有客吹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其聲嗚嗚然”的洞蕭曲時,蘇軾不由心生了一系列的反應,并深感詫異,始覺“愀然”,隨后發問“何為其然也”,接下來借客人之口,表達對曹操建功立業的仰慕,“東望夏口,西望武昌”曹操在這里曾經的歷史功績遺跡還在,“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想當年曹操的英雄風姿讓人千年追慕,陡然一轉,卻“而今安在哉”,字里行間流露出了希望自己能像曹操一樣,經世濟民,建立功勛,這是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

然而,作者的思想一直處于矛盾當中,隨著對“一世之雄”的不再進行質疑發問——“而今安在哉”,他思想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拿自己的生活境況和古代的這些英雄相比,頓覺個人價值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暫,“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庇谑?,作者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超脫于世外的想法。其實,這種種交織一起的思想,就是作者在人生遭遇坎坷之時,無法解脫,精神苦悶而心生消極出世的隱退思想的反映,在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固有的那種超然遁世的道教思想。

當明白這一切“知不可乎驟得”,也就是說道家的出世無法讓自己得到解脫,作者轉而一心向佛家求助。佛家是以“四大皆空”來取得心理平衡的,蘇軾在黃州時也曾一心向佛,這在《前赤壁賦》里也有很好地體現?!白云洳蛔冋叨^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人和物都是一種物質形態,生死是物質變化的正?,F象,佛家認為人逝之后作為物質還是永存的,從佛教“四大皆空”的認識論來看,“吾與子”這些肉身無非是暫時的組合,所以,作者以客為喻指明了人生的方向,“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睋Q一種思路來理解,天地萬物,宦海浮沉即是過眼煙云,內心的鎮定才是人生的解脫,無欲念更是最高的境界。在這里,禪的“一切本空”的思想才讓蘇軾內心的痛苦得以解脫,從而達到內心的平靜,這也就達到了道家所倡的“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也就是說,正是在《前赤壁賦》中作者借闡釋“變”與“不變”的道理,還有“清風明月”“吾與子所共適”,無非就是求得內心的安寧,尋找人生痛苦的解脫之道。

總之,在《前赤壁賦》中作者把儒家佐君盛世、安邦濟民的思想,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佛家忘憂無慮、“四大皆空”的思想融合一起,形成了越然物外的人生態度。在蘇軾人生的困難時期,正是這三種思想讓其能夠安然處世,面對坎坷,保持了樂觀豁達的積極的人生追求。

(本文為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優秀傳統文化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GS[2017]GHB0876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回民中學)

猜你喜歡
蘇軾
“蘇說蘇軾”蘇軾與圓照
從善如流
題西林壁
蘇軾錯改菊花詩
但愿人長久
蘇軾吟詩赴宴
蘇軾愚鈍讀書法
蘇軾愚鈍讀書法
蘇軾發奮識遍天下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