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爾干道德個人主義的邏輯及其現代啟示

2019-03-18 11:46王瑩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19年2期
關鍵詞:個人主義道德教育

內容摘要:19世紀的法國正經歷著深刻的社會轉型,勞動分工的進一步擴大,使得傳統的社會團結紐帶發生了變化,根深蒂固的集體意識漸趨衰落,社會對個人的監督作用短暫失效,個人主義得到空前發展,新的道德規范無法及時調整個人行為,社會面臨失范危機。如何重建失落的社會道德,是涂爾干面對社會秩序問題的解決方案。他倡導通過重新定義道德權威要素,在異質性不斷擴大的個人主義的基礎上構建世俗道德體系。本文著重梳理了其道德個人主義產生和發展的理論邏輯,并在一定程度上關照和回應轉型期中國社會的現實。

關鍵詞:道德教育 個人主義 失范危機

愛彌爾·涂爾干是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同時也是第一個以社會學家的身份系統地將教育現象納入自己的研究視野的學者。2017年是涂爾干逝世的一百周年,作為西方經典社會學“三駕馬車”之一,他的理論思想卻歷久彌新。一百多年前,涂爾干的時代正經歷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大革命帶來了法國政治、經濟、教育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徹底變革。傳統社會中強烈的集體意識、共同價值、共同信仰,甚至是個體的謀生方式都在逐步地被破壞乃至趨于消滅,伴隨著深刻的社會轉型而來的,是社會秩序的重新建立,新的道德規范正在形成,但卻并不穩固,這一切成了涂爾干一生的學術志業和關懷。個人何以可能?社會何以可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是任何一種社會學理論都不能回避的問題。

一.失范的危機與個人主義的發展

渠敬東在《追尋神圣社會:紀念愛彌爾·涂爾干逝世一百周年》一文中將涂爾干研究的起點歸結于“失范的危機”,而失范的病理卻有著現代性內生的根源,首要的問題便是個人主義的問題。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思潮由來已久,自古希臘哲學中智者學派發出“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口號始,便承認了在普遍的宇宙秩序中原子式的個人存在的道德意義,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更是為其賦予了更高的道德意涵。經過了漫長的中世紀神權統治,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精神再次肯定了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宗教改革解放了個體的信仰自由,近代資產階級的快速壯大也為思想上的個人主義增添了更好的注腳。

郭忠華把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作為涂爾干反思現代社會理論的出發點。機械團結中社會與宗教融為一體,個體的生活被置于社會監督之下,社會幾無分化,集體意識高于一切,個體在社會面前沒有別的出路。有機團結伴隨著社會的高度分化而來,勞動分工成為新的社會團結紐帶,分工產生愛、合作、團結等一切道德因素,集體意識衰落了,人的個性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從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過渡是社會轉型的標志,在此過程中個人自由不斷攀升,社會失范的危機卻在不斷擴大。在從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社會邁進的過程中,一方面,個人無限地追逐權利和自由,喪失了任何道德連帶;另一方面,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新舊交替時期道德真空狀態使得個人對社會的依賴逐漸瓦解,人們普遍喪失了對具體社會的歸屬感和依戀感。

盡管涂爾干分析了失范的分工給社會團結所帶來的威脅,但他依然認為根本原因是社會道德匱乏所致。重建社會秩序,拯救失范危機的唯一途徑就是轉向道德維度,在職業分殊的現代社會建立普遍性世俗道德。

二.宗教道德的衰落與世俗道德的興起

有人認為,原始社會是沒有道德的,涂爾干并不認同。他認為,原始社會是一種未開化的宗教社會,它的道德是建立在宗教觀念上的。涂爾干曾經為宗教定義如下:“宗教是一種與既與眾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關的信仰與儀軌所組成的統一體系,這些信仰與儀軌將所有信奉它們的人結合在一個被稱之為‘教會的道德共同體之內”1??梢?,在涂爾干這里,宗教被看作是一個“道德的共同體”,一種特殊的集體意識的表現,它意味著通過戒律、禁忌、儀軌等,將神圣價值和凡俗價值結合在一起。從宗教的歷史起源上來看,它與人類之初較低的社會發展水平有關,也是人類道德觀所需的一切知識所賴以闡發的最初形式。那時人們的義務還主要體現在對神的義務,而不是對他人的義務,人在絕對的神面前只是附庸。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發生,使得人們重新將眼光投回到人類本身,個體獲得了高度的信仰自由,社會的規范變得寬松了,倫理學也逐漸與政治學分家,自然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更加重視理性和人的自我價值。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成了超乎原來的集體意識之外更為重要的普遍性價值,世俗利益不再是原罪,成了人們熱衷的追逐物。個體意識漸漸地獨立于共同的集體意識而存在了,而依賴于人們共同意識的“機械團結”也逐漸被“有機團結”的社會組織形式所取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空間和距離上的進一步擴大,使得單個人之間的聯系更加趨向于多元化。

陳濤在將涂爾干的道德科學與倫理學進行比較分析時指出,道德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借助具有神圣性的道德理想,喚起人們的集體情感和集體意識。而現代人已經牢牢地被一種原子論意義上的個人概念所攫?。褐挥袀€人才是真正的實體,或者說只有個人才是在本體上真實的東西。在涂爾干的宗教研究中,社會曾被提升到宗教中神的高度,但一旦把目光投回現代社會,他仍不得不承認今天人格已取代了神,道德的基礎唯有在普遍的個人主義中才能找尋到?!暗赖聜€人主義,乃至對個人的膜拜,其實都是社會本身的產物,社會制度化了這種膜拜,并把人打造成這種膜拜所服侍的上帝”。2人,而不是社會,才是一個整全。就此而言,人,而非社會,才應該是人們思考道德規范的基礎。

三.道德個人主義的形成邏輯

19世紀正是法國乃至整個歐洲急劇動蕩的時期,法國大革命以后,資產階級的興起,與教會勢力的沖突,在教育領域里也有深刻的體現。涂爾干說,“法國在最近的20年里經歷了一場偉大的教育革命”,傳統的教育制度已經不再能夠回應急速膨脹的個人主義,啟蒙運動所推崇的理性主義對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手段和內容的滯后性已經嚴重降低了教育的有效性,而教育有效性的降低又反過來威脅到了公共道德。

在宗教道德逐漸衰落,世俗道德不斷興起的過程中,面臨失范的社會危機,如何重新構建道德的權威性呢?涂爾干認為,應該從一種科學的,或者說理性主義的角度來尋找答案?!霸诘赖乱幏吨?,有某種東西配得上這樣的稱呼,它不必蘊含某種超驗的存在,或者說不必蘊含特別帶有宗教色彩的觀念,就可以得到證明和解釋”3。在其教育社會學巨著《道德教育》一書中,涂爾干從個人理性的角度考察了道德權威的構成新要素,即紀律精神、對群體的依戀以及自主精神。

世俗道德的首要要素在于紀律精神,個體行動的常規性和權威性構成紀律的兩個方面。人區別于一般其他動物的主要方面在于人的欲望不會因為滿足而自動停止,人的較低層次欲望的滿足總是指向于更高一層次的需求。在欲望的驅使下,個體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相互爭斗,在完備無缺的自然狀態下會出現霍布斯所說的“一切人對一切人的全面戰爭”,而現代社會之所以在高度個人主義的前提下還未陷入完全的人欲之爭,正是因為社會狀態之下道德規范對于人的欲望的約束和調整。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道德經常包含著權威意蘊,它不僅是一種外在于個體、具有普遍特質和制裁手段的強制力量,同時還為個體規定了一定的權利和義務,使得他們避免了行動的盲目性,而出現模式化傾向,將個體欲望轉化為合理目標。

世俗道德的次要要素是對社會群體的依戀。涂爾干認為,所謂道德行為指向的不是行動者自我,正如亞當斯密分析“道德情操”這一概念一樣,人的自利本性之中必然包含著他人的利益。然而他人又不能合法的要求個人的道德行為指向他,那么道德行為的目標就只能是超出個人之外,是現代社會中已經世俗化了的宗教中的神,即群體或者社會了。只有當人朝向高于或者凌駕于個人目標的目標活動時,他才能合乎道德的行動。合乎道德地行動,就是要根據集體的利益來行動,因此,涂爾干認為,道德領域的起點,就是社會領域的起點。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人是政治的動物”,個人只有參與集體生活中,其行動才可能具有道德意蘊。

世俗道德的第三個要素是人的自主或自決的精神,從另外的角度來看指的是人的理性。涂爾干認為,一個完全指向自我的行為是非道德的,但紀律精神和對群體的依戀卻作為外在的力量壓制了人的個性,這就構成了一種矛盾的現實:指向他人的道德行為似乎是不自由的,受到必然性的限制。那么,這樣的人即便不是不道德的,也僅僅只是俯首帖耳的服從而已。然而,自決與服從之間的差別,就在于是否有能力精確預測可供選擇的行動過程的后果。也就是說,在作出一個符合道德的行為的時候,必須對行為的理由有所了解,盡可能清晰完整的明了這些理由,必須擁有可靠的知識,對將要做出的道德行為有一個理性的認識4。自主正是理性意志的產物。擁有自主的精神,就會從良知出發,去從事一個道德行為。

這就是世俗道德權威性的來源,它是一個社會事實,外在并強制作用于個體,但同時又是在個體高度理性的狀態之下發生,個體應該明了道德的權威性,并能對自己的行動做出理性判斷。它的發生完全仰賴于個體的自由和內在的覺知。

現代的有機團結社會伴隨工業化的急速發展,高度精細的分工模式給人們之間帶來的相互依賴感成了維系社會團結的基礎。傳統意義上的集體意識在不斷削弱,個體愈益獨立,身處不同時空和職業群體的人們,感受到社會加諸其身的力量越來越小,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重新構建道德權威,必須返回到異質性的個人身上去尋找答案。

現代工業社會中異質性擴大化的個人身上唯一帶有的相似性就是每個單獨個體都擁有的個人主義,不是純粹的利己主義,也不是獨善其身的生存哲學,而是對于普遍存在的個體的關懷和贊美,它的動力是對一切具有人性的事物的同情,對一切苦難的同情,對人類痛苦的憐憫,和對正義的迫切渴望。5因此,集體意識并沒有消失,而只是內容發生了變化而已,個人主義就是現代社會的集體意識?;诖?,涂爾干倡導通過構建新的道德形式來拯救失序的社會,這種新的道德形式就是個人主義道德,它通過中間層次的職業倫理和較高層次的公民道德將高度理性的個體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個人成了現代社會中理性道德的載體。

涂爾干探討教育的視角,是把教育當成一種社會事實。健全的世俗道德是國家健康,乃至國家生存的條件,他的目的就是要實現世俗的道德整合。在他看來,道德整合是實現法國社會福祉的必要條件,或者說是一切社會福祉的必要條件。涂爾干希望在一種世俗道德的基礎上造就出一種國民的統一性,這個基礎是基于個人理性的而不是啟示性的宗教。

四.涂爾干道德個人主義的現代啟示

目光投回到21世紀的今天。伴隨著分工體系的進一步擴大,個體脫離家庭、宗族、地域對個人的控制力量,更多地分散在不同的職業群體中,趨向于更進一步的獨立。無論是日本NHK電臺有關“無緣社會”的跟蹤記錄,還是中國青年一代中流行的“宅男宅女”現象,無不表明現代人在功能上相互依賴,而在情感上卻無比孤立的矛盾現實。人回歸自身而逐漸喪失社會文化意義上的部分,使得“有機團結”難以形成。傳統集體意識和共同情感的逐漸衰落,給個人主義的過度發揮騰出了更大的空間,個人主義的泛濫帶來了諸多新的社會危機,沖擊著轉型期脆弱的社會規范和道德基礎。網絡暴力成了一種新型的“集體歡騰”,人們從中找尋孤立和面目模糊的個人存在的意義;自媒體的繁榮發展,使得傳統權力面臨被解構的危機,個人失去方向感和歸宿;抑郁、自殺現象的頻繁發生,仿佛驗證了“社會在個體身上的不充分在場”甚至是“社會的缺席”。

基于以上分析,一百年前的涂爾干并沒有失去他的現實意義。有學者這樣描述,“我們如今正在經歷著這樣的一個時代,今天的社會里人們越來越感到彼此疏遠、冷漠,缺少團結,交往行為茫然無措,價值追求上無所適從,沒有規范感”6?,F代性的過度發展剝離了傳統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親和關系,像一張大網籠罩著孤立的個體,傳統秩序土崩瓦解,新的社會規范還未及建立,整個社會缺少規范的統一性。為了實現現代社會的“有機團結”,重塑集體意識必需要通過個體意識來建構,因此一種新的人性宗教——道德個人主義“是能夠保證國家道德統一的惟一信仰體系”,只有它才能為社會帶來和諧和秩序。

因此,對于涂爾干道德個人主義的邏輯及其現代啟示進行研究,不僅能夠幫助我們重回涂爾干的時代,對經典社會學理論問題再次剖析,而且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在回應和關照轉型期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失序問題。

參考文獻

[1]愛彌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北京:三聯書店,2000.

[2]愛彌爾·涂爾干.道德教育[M].陳光金,沈杰,朱諧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愛彌爾·涂爾干.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M].渠東,付德根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渠敬東.追尋神圣社會:紀念愛彌爾·涂爾干逝世一百周年[J].社會,2017(6).

[5]陳濤.社會學與倫理學的爭執:涂爾干的道德科學[J].社會,2017(6).

[6]郭忠華.勞動分工與個人自由——對馬克思、涂爾干、韋伯思想的比較[J].中

注 釋

1.引用自:楊善華,謝立中.《西方社會學理論(上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53頁.

2.引用自:陳濤.社會學與倫理學的爭執:涂爾干的道德科學[J].社會,2017年第6期.

3.引用自:愛彌爾·涂爾干.道德教育[M].陳光金,沈杰,朱諧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頁.

4.引用自:埃弗瑞特·威爾遜:《道德教育》英文單行本編者引言,見于埃米爾·涂爾干《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6頁.

5.引用自:孫帥.《神圣社會下的現代人——論涂爾干思想中個體與社會的關系》,載《社會學研究》,2008年第4期.

6.引用自:董金秋.涂爾干的道德個人主義與青年現代人格的培育[J].中國青年研究,2009年第5期.

基金項目:2015年度石河子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RWSK15-Y29)

(作者介紹:王瑩,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講師,從事社會學理論、社區社會工作實務研究)

猜你喜歡
個人主義道德教育
淺析夏目漱石《心》中的夫妻形象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淺談初中德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以“道德教育”為主線的學校德育研究
淺談新時期初中學生道德教育的實現途徑
德性培養:道德教育的應然選擇
直覺:愛默生超驗主義改革的靈魂
“英雄主義”視角下中美電影的比較研究
龐學光:深化學校道德教育改革
概念起源時間錯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