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探索

2019-03-24 17:51楊少芬李佩琴林斯妮
分子影像學雜志 2019年2期
關鍵詞:病理學課程思政思政

楊少芬,李佩琴,林斯妮

廣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1基礎醫學部,2思政部,廣東 廣州 510925

“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貫穿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全方面,充分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學資源,“以‘隱性思政’的功用,與‘顯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道,共同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1]。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方向[3],是“課程思政”的重要理論淵源和政策指引。實施全學科“課程思政”教育,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內在訴求[4]。本文探索在病理學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交互融合的教學改革,使“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統一,從而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1 病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1 病理學課程的性質

病理學是醫學科學的主干課程和醫療實踐的組成部分,是醫學課程中第一門講授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學科。在課程性質上,一是系統性和邏輯性強,教學內容充滿唯物辯證法,要求學生要善于運用辯證的思維和方法看待和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二是科學性和客觀性強,在對疾病的認識和判斷上,要求真務實、實事求是,堅持追根溯源、融會貫通、捍衛真理;三是指導性和實用性強,臨床上,患者病情將會如何演變?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癥狀和體征?實驗室檢測指標為何與正常不同?均可用病理學知識來分析和解釋,故需要學生具備運用理論指導實踐、學以致用,并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的能力。同時,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療服務模式已從“以疾病為中心”發展為“以病人為中心”,病理學課程要更多地體現新模式下對醫務人員不斷拓展自身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全面提升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特殊要求。僅有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不足以應對當前的醫療工作挑戰,醫務工作者還需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較強的人文關懷能力[5]。從課程性質我們不難看出,病理學蘊含了唯物辯證法、“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理論聯系實際”的唯物思想以及 “以人為本”的人文素養等豐富的“思政元素”,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提供教學素材。

1.2 病理學教學的現狀

縱觀病理學教學的現狀,雖在教學中也融入人文教育,但“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理念并未真正落到實處。在課程方面,教材內容過于注重學科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忽略了人文素養、職業道德、思政素質的切入;理論教學過于注重器官形態結構變化和機制的講解,忽略了理論聯系實際、知識指導實踐技能的培養;實驗教學均以驗證性試驗為主,忽略了設計性及探索性實驗的開拓[6]。在教師方面,病理學教師均畢業于醫學專業,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思政教育,缺乏思政理論背景,往往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從思想政治角度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教師在認識上存在偏差,總認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是思政教師、輔導員的職責,忽視自身應該承擔的德育職責[7]。該狀況亟須得到改變。

2 病理學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

2.1 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病理學課程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強大精神動力。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8]”。在病理學緒論教學中,通過列舉疾病譜和死亡率的變化,如解放前由于衛生條件和經濟狀況差,傳染病引起的死亡率占總死亡率50%以上,對比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傳染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大大降低。加深學生對“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的理解,感受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不可分割。在講解病理學的發展簡史時,列舉白希清等老一輩病理學家在愛國精神激勵下做出的卓越貢獻,使我國的病理學科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學會建設等方面從無到有,從貧瘠到豐碩,讓學生感受作為炎黃子孫應有的赤誠之心,激發他們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情懷。

2.2 把科學精神教育融入病理學課程教學

科學精神是“只問是非不計利害”,即尊重事實、尊重客觀規律,大膽探索、追求并堅持真理[9]。教育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培養學生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是教師應盡的職責。在腫瘤一章的教學中,介紹著名的病理學家沈瓊教授研制“食管細胞采取器”的過程,他堅持深入食管癌高發區進行調研,腳步幾乎遍布了林縣的大小村莊,研究時間長達40多年。每當細胞采取器改動一次,為探討器械的可行性,盡管知道惡心和嘔吐是難免的,他也毫不猶豫先在自己身上進行試驗,他那求真務實、勇于探索的精神,為學界所敬佩,為世人所敬仰;在進行尸體解剖的講解中,介紹著名的法醫學家宋慈和他的《洗冤集錄》,讓學生感受儒者出身宋慈之所以被稱道至今,皆是因其具有一絲不茍、追實求真的科學精神。

2.3 把人文精神教育融入病理學課程教學

醫學院校是培育生命健康使者的搖籃,除教會學生深厚的專業知識與救助技能,還要培養他們具有“大愛”、“仁慈”的人文精神[10]。因此,在講“死亡”概念時,引導學生理解死亡的必然性,由于醫學不是萬能的,對于某些疾病,就算現有的技術多么的精湛,也無法阻止病人走向死亡。因此,醫學生不僅要學好專業的“硬本領”,還要學會走進患者的內心世界,對他們進行開導、安慰、關心和同情,應具備幫助患者積極樂觀地面對現實的“軟實力”。在各系統疾病的教學中,強調醫患溝通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與患者之間并非單一的技術關系,若不加強提升人文素養,不重視培植仁愛情懷,不懂得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則易引起醫患關系的緊張,甚至引發醫療糾紛和事故[11]。通過教育,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人文精神的深刻內涵,從而自覺提升人文素養。

2.4 把社會責任教育融入病理學課程教學

培養學生責任和擔當意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題[12],作為“救死扶傷”的醫學生,社會責任的教育更為重要。在疾病的病因教學中,通過“健康教育”的概念講授,提倡學生利用寒暑假到社區或鄉村開展慢性?。ǜ哐獕?、糖尿病、冠心病、惡性腫瘤等)健康教育,幫助易感人群規避危險因素,克服不良生活習慣,引導學生認識社會實踐不僅能加強對專業知識的牢固掌握,還能用自身所學的知識服務于社會,是一件值得自豪和驕傲的事情。在傳染病的教學中,引入 “中國援非醫療隊”的感人事跡[13],中國援非醫療隊詮釋了醫者對職業和人類生命的責任和擔當,向全世界展示了華人“愛和平,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讓感人的事跡浸潤學生的內心,激發他們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

2.5 把辯證思維教育融入病理學課程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辯證思維能力,就是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14]。病理學作為醫學課程中第一門講授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學科,無處不滲透著唯物辯證法。如疾病過程中損傷與抗損傷的相互斗爭、因果的相互轉化、整體與局部的相互影響、內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個性和共性的相互聯系以及同一疾病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癥狀和體征等等。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病理學知識的基礎上,深入把握病理學所體現的事物普遍聯系觀點、發展變化觀點、對立統一觀點等辯證思維,進一步讓學生學會使用辯證思維分析病情的演變,明確患者疾病的歸轉,解決日常臨床診療中的問題。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能使學生擁有清晰的臨床思維,這對于學生認識疾病、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15]。

2.6 把法治素養教育融入病理學課程教學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提升全民法治素養與道德素質”。當前,醫患關系日益緊張,其中部分原因在于醫務工作者法治觀念淡薄,漠視了患者的權利[16]。在臨床病理聯系的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方法,講解某女性因未婚先孕,到醫院做人流手術,醫師在未經其同意的情況下,除讓多名見習生旁觀,還以其身體為標本向見習生講解各部位的名稱、特征等,后被起訴的案例,讓學生明確在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醫療服務模式中,醫務工作者一定要維護患者的隱私權、生命健康權、知情同意權等權利,一定要清晰自己在診療過程中應盡的義務,依法依規處理好醫患關系。

綜上所述,病理學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既是“教書”與“育人”有機統一,更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必然要求。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共同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是培養理論技術過硬且醫德高尚的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重要舉措。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病理學課程教學的方法仍需要不斷探索,為創新育人方式,豐富育人載體,寫好“課程思政”新篇章而繼續努力。

猜你喜歡
病理學課程思政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豬的組織病理學觀察
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的病理學和影像學研究進展
WST在病理學教學中的實施
提高病理學教學效果的幾點體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