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背景下企業綠色成本會計核算

2019-03-29 12:00梁冠輝胡躍清
商情 2019年8期
關鍵詞:低碳管理模式

梁冠輝 胡躍清

【摘要】如今,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繁榮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環境問題。為了建成資源節約型及環境友好型社會,企業應該進一步創新和改變新的發展模式:低成本,低消耗,低污染。本文通過分析企業綠色成本管理的概念以及可持續性發展特點,探討了低碳背景下綠色成本管理模式的構建。

【關鍵詞】低碳 綠色成本 管理模式

一、綠色成本定義

綠色成本涵蓋廣泛的領域,包括經濟、管理和會計學。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起點,因此產生的成本概念也不一致。國內外學者以及組織都對綠色成本有自己的認識和闡述并進行研究。從廣義上講,所謂的綠色成本只是使用清潔能源、購買環保材料、處理三廢、開發綠色友好產品、購買具有環保功能的設備、購買排污許可證、對受污染方的綠色罰款與綠色賠償。我們應該從宏觀的角度把握綠色成本定義,在綠色成本的概念中反映可持續發展觀和綠色責任態度。因此,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企業綠色成本包括所有貨幣化的日常支出和損失以控制環境污染。

國內外有許多關于綠色成本的分類方法,預防成本與治理成本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密切相關。企業為了避免生產經營過程對環境造成污染而制定綠色成本這一會計科目,例如造紙廠制定嚴格的污水排放標準采用綠色能源以減排,這些都納入預防成本里面。另外還有治理成本,是企業治理污染而引起的支出。例如造紙廠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和廢氣進行過濾與清潔成本。損失成本就是企業因環境污染而與企業日常經營不相關的支出,并不能帶來經濟效益。包括因為造紙廠排放的廢水和廢氣超標政府對企業違法行為處以罰款、企業向受污染地支付的損害賠償、法律訴訟成本等。

二、綠色成本確認

1.確認條件和確認依據。企業綠色成本確認的條件是如果已經發生環境污染,并且已經造成損害,但沒有發生確定量的綠色支出,并無綠色成本的確認。確認基于外部確認和內部確認兩種。綠色成本的外部rOSA是指由于國家環境法律法規和相關政府部門的要求,確認企業綠色成本。例如,環保部門扣繳的排污費,企業為了達到國家排放標準而購買環保設備費用。為了承擔社會責任、樹立企業形象、促進公司長遠發展,會造成有一部分綠色成本超出法規確認范圍,其屬于內部確認。

2.確認方式。有兩種方法可以確認企業綠色成本:資本化確認和費用化確認。資本化確認會形成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長期綠色資產,并可貨幣化。在其有效會計期間,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綠色效益將會增加,因此要在未來合理的期間內進行折舊和攤銷。費用化確認形成的企業綠色成本即當期經濟利益的流出,包括預防成本、治理成本和損失成本。

3.確認中要注意的問題。對于綠色成本的資本化和費用化,在某些情況下從綠色角度和經濟角度考慮會得出不一致的結果。如果從綠色角度考慮,如果綠色成本改善了未來的環境狀況并產生環境效益,不管其有沒有增加未來期間的經濟利益,此項綠色成本應該資本化;如果從經濟角度考慮,經濟利益的綠色成本即資本化。例如,一家公司種植綠化帶來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綠色成本很高,并且不會增加企業未來的經濟收益,然而,其在未來一定年內改善了環境狀況,具有環境效益。那么這項綠色成本應該資本化;但是從公司經濟角度出發,這項綠色成本并沒有帶來直觀的經濟效益也就是沒有帶來直接收入所以應該費用化。當綠色成本資本化費用化發生矛盾時,從綠色角度考慮綠色成本更合適。綠色成本主要是反映企業綠色支出,反映企業的綠色責任觀,造成良好的社會效應。

三、綠色成本計量

在將費用確認為綠色成本后,我們應對其進行會計計量,這是量化綠色成本確認結果的過程。在會計基礎中提出,綠色成本的計量單位和普通情況一樣是貨幣,在計量屬性方面主要使用歷史成本。有許多對其計量的方法,例如機會成本法、人力資本法、收益現值法等。但這些計量方法屬于定量分析,缺乏可操作性,難以應用。由于環境污染本身的復雜性與人類對環境污染結果認識的滯后性,所以計量方法也多種多樣,我們應該從可操作性出發,對計量方法予以簡單化。

1.與經營成本分開的綠色成本。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我們可以將全部成本分為兩種:經營成本與綠色成本。綠色成本與經營成本無直接關系時,可以將發生的全部支出歸

屬于綠色成本,如環保技術的研發費、環境污染治理等;有些綠色成本與經營成本有關,但可以與經營成本分開,如隔音降噪支出、汽車清潔減排支出等。

2.與經營成本相關的綠色成本。如果很難將綠色成本與經營成本分開,則可以根據成本驅動因素計量綠色成本。根據不同的情況確定成本,解決了總成本分攤的難題,使綠色成本計量的準確性得到很大提高。例如,某工廠生產產品有幾個生產階段并且每個生產階段都會產生廢物,管理人員會將每個生產階段產生的廢物歸集并統一處理,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管理人員工資計入綠色成本否?我們使用不同的生產階段作為成本分配的基本動因,并計算每個生產階段投入原料占比,將其作為分配管理人員工資的依據,通過這種方式,就獲得每個生產階段的管理人員薪水,再將每個生產階段產生的廢物占比作為計算綠色成本的依據,即把該名管理人員的工資與廢物占比相乘,最終得到綠色成本的金額。

四、綠色成本科目

設置并完善綠色成本科目。企業并沒有具體會計科目來反映綠色成本,有些僅僅專注于減少當前經營成本、忽略環境問題。這完全違背了綠色成本的觀念,所以應該單獨設置會計科目進行綠色成本核算。長期綠色資產一級科目設置為綠色固定資產、綠色無形資產等,并在合理會計期間內進行折舊或攤銷;費用化的綠色成本一級科目設置為綠色成本,二級科目根據綠色成本發生的目的分為預防成本、治理成本、損失成本等,三級科目根據企業不同的情況設置。

五、建立綠色會計核算體系的幾點建議

(一)改變傳統經營成本觀念,樹立企業的環保意識。學習完善政府制定的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企業員工學習企業先進經營的業務與管理理論,對企業產品結構合理布局。在節約成本的條件下加強環保投入,積極引進先進的環保設備,引領綠色消費市場的風向,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實施環境成本報告制度,加強環境成本審計環境成本報告是進行環境成本會計核算的重要措施,有利于豐富我國環境會計理論體系、完善國民經濟會計核算指標和加強我國的環境成本審計。環境成本報告最好由以下三部分組成:環境成本項目、環境成本政策和其他說明事項,這樣能夠同環境管理體系審核認證、環境標志產品認證以及公眾參與等環境質量有關的體系結合起來,便于監督和審計。

(三)完善綠色成本核算法規制度,綠色成本核算在我國立法薄弱,這嚴重阻礙了綠色成本的系統規范的發展。首先,通過經濟法律等手段刺激綠色成本核算工作的發展,完善環境和資源保護法律法規體系,比如實行稅收優惠。其次,有必要制定環境會計法律法規,例如,增加會計法中環境會計的規定,并將環境成本納入會計核算科目。然后,有必要實施控制環境成本的經濟制度,例如,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清潔能源制度等。

企業的環境責任感是企業進行綠色成本核算的前提,目前大多數企業依然單一以盈利為目的,所以必須自覺建立綠色成本理念。除此之外,我們必須通過會計權威部門或專家的幫助下出臺綠色成本會計準則,規范綠色成本的確認、計量、記錄標準,使綠色成本核算深入每一個企業。政府要加強完善環境法律法規,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同時還應該加大懲處企業破壞環境行為,讓綠色觀念在企業發展的道路上保駕護航。

猜你喜歡
低碳管理模式
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提升對策研究
低碳經濟視閾下的廣東省新農村建設研究
引發“失敗”實驗中蘊藏的正能量
高校網站安全管理研究與探討
殘疾人高等教育外聘教師管理模式初探
淺談高校圖書館隨書光盤的編目與管理作用
基于承包商管理的系統化基建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
工程應用型本科機械專業學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
學佛能使世界變的更“低碳”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