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記》中“豫”的兒童教育原則初探

2019-03-29 12:05范春麟
祖國 2019年3期
關鍵詞:學記兒童教育

范春麟

摘要:《學記》[1]中“禁于未發之謂豫”體現了教育的預防性原則,是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的適應。不論在古代還是在今天,都在教育中有著重要意義。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應當遵循這一教育原則,其中的盲點同樣應當引起重視。

關鍵詞:預防性原則 教育 兒童

《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其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秾W記》中提出了許多值得后人思考借鑒的教育理念。其中“禁于未發之謂豫”在教育中可以理解為不良行為或壞習慣在養成之前就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這叫做預防。所以“禁于未發之謂豫”在現代教育中依舊存在其實際意義。

一、預防性原則的重要性

《學記》中寫道,“發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大意是,錯誤出現了再去禁止,就會產生抗拒而難以克服。這就指明了教育者在教育教學中應當進行教育風險預測,如若不然,當兒童已經積重難返的時候,再對其進行教育,試圖糾正其錯誤,那就如同臨渴而掘井,豈不太晚。愛利克·埃里克森①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提到,早期階段中的問題的不良解決所造成的損失,可能會在后期的階段中得到修正,但卻往往會對個體一生的發展造成間接而深遠的影響。[2]由此可見預防性原則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從1996年起,我國確定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為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這一天,全國中小學為學生教授安全知識,組織主題班會,進行安全演練等活動,旨在增強學生自我防范意識,更大程度保障學生安全。教育部原副部長劉利民表示,20年來,各地各校以安全教育日為抓手,中小學安全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斷提高,中小學生的安全素養不斷增強,學生安全事故逐年遞減,學生非正常死亡人數和死亡率均逐年下降。[3]

眾所周知,安全問題是無論如何都不容懈怠的,一次安全事故足以使人后悔終生。在安全事故發生之前進行安全教育,許多問題是可以得到非常有效地遏制的,這對于兒童的身心完善乃至長大成人,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相反,追查所有校園安全事故的原因,最終可歸結為沒有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禁于未發”的理論分析

預防性原則,是人們在教育過程中,適應教育規律而總結的教育原則。兒童的身心發展有其自然的規律,對兒童的教育,必須適應其發展的自然規律。教育的引導性,體現在教育者在了解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之后,對兒童施加的影響具有前瞻性。恰如一個高明的中醫,深知人體生病的規律,在發病之前施加影響,就是中醫“治未病”②的思想。

兒童身心發展有其自然規律,當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建立教育關系之后,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的影響,對兒童能否按照理想的方向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理想的教育是:所有教育影響最大限度地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在這里,兒童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其發展的結果受其自身因素與外界環境因素的雙重影響,我國教育界主流的兒童觀認為,兒童的發展是在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中主動的發展,不是被動的發展。從價值觀上說,兒童的身心發展,有好與壞兩種結果,“禁于未發”就是避免出現壞的結果,在我們了解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明辨教育影響與兒童發展之間的關系之后,預防性的教育便自然而生。

預防性教育原則是人們在總結了大量的成功的以及不成功的教育經驗而產生的,是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在我們講“禁于未發”時,不可否認的是有些不該“發”的卻已經“發”了。在樂正克寫下“禁于未發之謂豫”的時代,這指的是惡習,品德不良,譬如孩子對父母不夠尊敬或者說謊成性等。而發展到今天,很多兒童所面臨的問題是厭學,網癮,甚至吸毒賭博。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人的成長環境不同,但人的成長規律是不變的,所以教育中類似的問題依然存在,則古人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即“禁于未發之謂豫”在當代依然有著其現實意義。

三、預防性原則在實踐中面臨的問題

雖然“禁于未發之謂豫”確有其道理,但在現實教學中卻很難真正得以實踐,這并非完全取決于教師能力,人類社會的心理效應也起著相當大的作用,以下面的故事為例:

魏文王問扁鵲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蔽何暮钤唬骸翱傻寐勑??”扁鵲曰:“長兄于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與于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于諸侯?!?[4]其大意是說,扁鵲的長兄治病,是在病情發作前,由于一般人并不知曉他能夠事先鏟除病因,所以只有他們自家人才知道其醫術最為高超。其中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都認為他只能治療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在于鄉里。而扁鵲治病,是在病入膏肓之時。一般人都看到他在經脈上穿針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他的醫術最為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然而,像其長兄治病,人的元氣絲毫不傷;中兄治病,病人元氣稍有損傷便加以調理;而扁鵲治病,保全了性命卻元氣大傷啊。

“治未病”不易為人所見,“治已病”為人矚目。這反映了人們普遍只顧及眼前已經發生的事,而很少做到防患于未然,并且對于有著遠見卓識的人缺少應有的重視和尊重,那么缺少一些高瞻遠矚,能夠提出防患于未然建議的人,也就在所難免。

在教育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有些遠見卓識的教育者在兒童尚未出現問題或者問題剛剛有苗頭的時候對其加以指導,打好“預防針”,有效防止兒童將來誤入歧途,但家長和社會并不能認識到這類老師在兒童教育中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相反,一些兒童自身或其家長在意識到可能存在問題之后,選擇尋求心理醫生輔導,并在幾個療程之后逐漸有所好轉,因而對心理醫生贊不絕口。遇到一位好的心理咨詢師,并接受專業的心理輔導擺脫障礙的確是一件幸運的事情,但不可忽視的是問題發生的根源,如果一些問題的產生不能從根源進行干涉,那么也只能是解決一個表面問題,留下一堆的內在問題。

四、預防性原則在兒童教育中尚不完善之處

預防性原則指導下的教育在被提倡的同時,我們也應辯證看待,考慮其中存在的不當之處。

(一)有些問題不必小題大做

養育一個人也就好比培育一棵樹,在培養其主枝挺拔直立的同時,總難免會發出一些側枝?!敖谖窗l之謂豫”講的是在剛剛萌發出一個側枝時便將其去除。除去側枝則影響樹的完美,而如果將注意力轉向主枝,盡力將主枝培育得高大,挺拔,那么側枝即使生長也不影響主干了。教育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只要一個人的優點足夠卓越,而缺點又無傷大雅,便也可以算作一個“完人”了。

這其中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什么樣的問題必須遏制于襁褓之中,什么樣的問題又是無關緊要,可以相對放松管理呢?對于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其實是不同教育價值觀的沖突與選擇,也就是兒童什么樣的學習與發展結果是被我們認可的和選擇的??v觀所有教育出現的問題,都是兒童的自然發展與不同教育目的的沖突。

(二)過度預防導致溺愛與禁錮

這種情況大都發生在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教育孩子就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這似乎也是一種預防,父母怕孩子不安全,便想盡種種辦法試圖阻止一切存在隱患的事情發生。這其中的本意并不壞,可孩子的成長過程也因此少了許多磨練,更重要的是,在兒童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如果父母一味地包辦一切,勢必會使孩子以后遇到挫折時遭受更大的挫敗感,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所以我們講凡事都要有個度,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五、預防性原則中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在教育實踐中,“禁于未發”的禁,很容易理解為教育者要主動地去做一些事情防止不良教育結果的出現,我們重視了“有所為”,卻忽視了“有所不為”。以上文中的學生厭學為例。學生厭學現象本質是其學習主動性的缺失,教師對問題的解決方案不外乎學生厭學之前的引導,及厭學之后的開導,卻忽視了學生本來就有的對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對兒童的學習有了正確引導,當兒童有了對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之后,教師從兒童身邊走開,反而可能會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說,很多學生的厭學是教師“拼命”教的結果。

良好的教育結果可能是我們對兒童做了什么,也有可能是我們不去做什么,只有適時的介入與退出,“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完整的“禁于未發”之道。

注釋:

①愛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06.15—1994.05.12)美國精神病學家,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

②“上醫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黃帝內經》所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爸巍?,為治理管理的意思?!爸挝床 奔床扇∠鄳拇胧?,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其在中醫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

參考文獻:

[1]思履.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四書五經[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5:417-421.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3.

[3]國學典藏書系叢書編委會.國學典藏書系黃帝內經[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5-6.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第一中學)

猜你喜歡
學記兒童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游園學記——北京君誼中學國際部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學記》的教育理想國——看《學記》教我們如何讀經
留守兒童
讀懂《學記》,讀通自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