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小學古詩教學策略

2019-04-07 15:25余泓洋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9年11期
關鍵詞:古詩意境古詩詞

◎余泓洋

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國各地中小學開始使用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又稱“部編本”教材)。此次教材改版,語文教材中換掉了約40%的課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學6個年級,古詩文總數增幅高達80%,小學教材中有古詩文129篇,其中主要是古詩,如《憫農》《示兒》《游子吟》等,“部編本”教材著重加強對學生中華古典文化的教育,增加了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數量,旨在使孩子們從小就能感受詩詞的音韻之美、意境之美,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教材中古詩文比例的大幅增加相對增加了學生們的學習語文的難度,同時也對小學語文教師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古詩詞對豐富小學生情感、完善人格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們要注重小學教學中的古詩詞教學,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體會詩人在詩歌作品里表達的內涵。如何有效的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呢?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吟唱誦讀,略授技法

1.自主誦讀,讀出節奏韻味 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讀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教師要注重誦讀教學,引導學生以誦讀的方式進行重點朗讀,把握古詩詞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2017版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具體要求:“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钡谝粚W段(一、二年級)的學習目標是:“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三、四年級)的學習目標是:“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五、六年級)則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這三個學段的具體要求都提到了“誦讀”二字,因為它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廣泛采用也是小學生學習和記憶古詩詞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首先教師范讀,讓學生預先了解每個字的準確讀音,讀通順;二是領讀,引導學生讀準詩句節奏,讀出音節、語意停頓以及輕重緩急,領略古詩詞的音律美;三是讀懂詩意,教師要講清楚詩句中學生不明白的典故和文化常識,掃清語句障礙;四是讀出感情,結合作者的生平和時代背景,使學生在誦讀中領略古詩詞的文字美和意境美;

如此,學生可以在誦讀的過程中邊讀出節奏韻味,邊領會詩意,加深他們對古詩詞的理解。

2.密詠恬吟,理解詩人情緒 詩詞教學中,朗讀古詩詞是教師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最主要方法。很多教師十分重視學生對詩詞的高聲朗誦,但是實際上是要求學生聲音越大越好,而對自然的低聲吟詠卻不是很重視。曾國藩曾說過“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惫湃司鸵呀浾J識到吟詠對于把握詩歌情感,體會詩歌韻味的重要作用,在讀詩時應“高聲朗誦,以昌其氣”,但是僅僅高聲朗讀對于體味、傳達詩的意蘊是遠遠不夠的,在高聲誦讀后,恬靜地吟詠才能進一步幫助學生揣摩文字的意趣,領略詩詞的情致,走進詩詞的意境,密詠恬吟才能更加讓學生感受詩的深遠悠長,體會和再現詩詞韻味。

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古典詩詞都是配上曲調唱出來的,柳永在《鶴沖天》中寫道:“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詞牌名即是曲名,曲子要和詩詞的情調吻合,因此用吟誦的方式學習古詩,非常符合古詩特點,吟,講究“無腔無調,隨意而出”。通過讓學生吟詩,同時想象詩詞中的情景,能讓其更好的領會詩情?!睹娦颉分刑岬剑⒃娬?,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詩詞是用來抒發作者感情的,詩句往往只是詩人情感的載體,因此學習古詩詞要重點把握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假如沒有對詩人的感情產生共鳴,就很難真正感受詩中所蘊含的意象、情趣之美。要求小學生領會詩人在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僅僅高聲誦讀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反復吟詠揣摩詩人的語氣口吻,通過吟詠這種聲情并茂的語言藝術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感悟力。

3.淡化講授,強化自主感悟 如何讓小學生們通過學習古詩詞體味詩詞韻律的美,得到中國古典文化的熏陶有時卻讓小學語文老師陷入兩難境地,如果講得過多,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被拆解;不講的話,小學生們的思維水平很難理解古詩詞中的意和味。古詩中有些字詞隨著歷史的變遷,語言的流變已經和現在的意思和用法大不相同了,例如唐代杜牧《山行》中一句“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在詩句中的意思是“因為”,而現在的意思卻是一種動作,與我們現在的意思和用法大相徑庭,因此,教師在講授古詩的時候要重點講解古今異義詞和歷史典故,這樣才能讓學生們準確理解詩句中關鍵字句得到含義。當然,教師不宜逐字逐句地講授,甚至采用翻譯的方法講解,這樣古詩的韻味就會蕩然無存。教師可以適時進行點撥,將關鍵字句點出來,然后學生們通過查找資料、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多種方式,理解關鍵詞語的意思。其次,教師不應對古詩內涵作過深的挖掘,將自己對古詩的理解強行灌輸給學生,這樣不符合兒童心智發展的規律。

當然,淡化教師的講授,強化學生自主感悟,并不是說教師什么都不講,什么都讓學生自己理解,而是要求教師要引領學生解讀、欣賞作品,啟發學生展開聯想,感悟詩句。問題的答案在于教師要把握好度。

4.拓展內容,結合課外詩歌誦讀 古詩的記誦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學生僅僅靠學習課本上的古詩是不夠的。通過課外誦讀不斷積累可以提高學生對古詩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可以陶冶其情操,亦可以提高其古典文化修養。因此,教師還應特別關注學生課外閱讀古詩情況??梢越Y合其他古詩詞指點學生注意詩詞的節奏、平仄以及押韻等,通過抑揚頓挫的聲音讓學生進一步領略古詩中所包含的意蘊和獨特藝術魅力。

如在學習唐代杜甫《絕句》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對這首詩的語言的著力點放在了對仗手法的感悟上,“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倍潭痰乃木湓娎镉泻脦讓φ蹋赫鴮?、反著對、長句對、短句對,教師可配合課外讀物《笠翁對韻》學習這首詩中的對仗,并要求學生配合著拍子讀,學生的朗讀節奏明快,興趣盎然,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對仗的語言魅力。

同時,對古詩詞的學習也不應局限于作品本身,應適當的對教材中的詩詞進行拓展,了解古詩詞的背景,詩人的生平,知人論世,這樣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感悟內涵。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補充一些與詩人有關的小故事或歷史文化知識。還可以進行同主題對比誦讀,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和李白《靜夜思》都是思鄉的代表作,通過對比使學生多“鄉愁”這一主題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讓學生在課內學會一首詩,在課外能讀懂一類詩。當然,這些課外拓展都應圍繞作品,以學生對詩詞有更深的領悟為目的,難度不能過高,不能超出小學生的理解范圍。

二、創設情境,聯系生活

1.創設意境,情景再現 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小學生感悟古詩詞描繪的意境,是現階段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要宗旨。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就要盡可能地將詩中的情境進行再現,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詩詞的風韻之美。而古詩中,詩人的生活、情感經歷離學生們的生活太遙遠,學生很難進入古詩描繪的意境中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導語創設語言情境渲染古詩美的意境,或通過請學生們表演的形式,為同學們創設一個情境,教師在講授古詩詞時,朗讀故事時可帶有感情地描繪其中的場景,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情緒,使其全身心投入古詩情境中。

以古詩《所見》為例,古詩描寫了這樣一個畫面:一個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唱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回蕩,忽然看到樹上鳴叫的知了,想要捕捉,于是就停止歌唱,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伺機行動。整首古詩描繪了一個輕松愉悅的場景,襯托出了牧童的童真,同時也寄托了作者對于童年的喜愛與懷念。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本首古詩的內容創設一個意境情景,如可讓學生進行情景表演,并配合播放悠揚的笛聲,使學生在視聽的雙重作用下感受當時的意境,很快融入情景,通過這樣生動形象的方式,學生們在體會詩人的心情時才顯得游刃有余。

2.借助媒介,情感想象 其次,運用多媒體,創建情境。隨著現代化教育技術的發展,教師教學時普遍采用多媒體教學,在古詩詞教學中也不例外。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的視頻、圖像等為學生創建詩詞中的意境,讓學生能更加直觀地理解詩詞所描繪的畫面,更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文。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惫旁姳旧砭褪菚嬒嘟Y合的藝術,教師在教學古詩時,應借助多媒體使圖文音像相結合,讓學生借助音畫,游目騁懷,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如教授杜甫的《絕句》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倍潭虄删湓娭?,“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色彩,織成了一幅瑰麗的圖景,教師可展示“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這樣一幅優美的畫面,同時給出鳥鳴啁啾的音樂,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有畫的形象美,想象詩的畫面。小學生多是憑借形象而引發想象的,要讓學生通過眼、耳等多感官參與的方法去感受圖畫中的美,以此獲得美感的愉悅,進而欣賞畫面美。

3.聯系生活實際,激發興趣 文學作品是作家對生活和自然的反映,古詩更是詩人心物交融的產物。而詩歌抒情含蓄委婉,通常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象寓意。詩歌中蘊含著一個個代表著特殊含義的意象,這些意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物,組合形成了詩歌的意境,表達了詩人的情感。要讓學生多接觸自然,去尋覓真實生活中的意象,貼近生活去感受,體味詩人以景言志,以景寓情的手法,如看到春天的落花想到孟浩然的《春曉》、聽見夏天的鳴蟬想到袁枚《所見》,看見秋天的霜葉想到杜牧的《山行》……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意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觸景生情,讓學生將詩句中所表達的愛國情懷、親友之情、鄉愁之感等思想感情與現實生活相對照、相聯系。這樣,學生能從生活實際中體味到古詩中的韻味,同時得到心靈的陶冶和人生的啟迪。

三、多元開放,尊重學生個性化解讀

“詩無達詁”,在藝術鑒賞中,由于詩的含義常常較委婉,甚至于“興發于此,而義歸于彼”(白居易《與元九書》),加上欣賞者的心理、情感狀態的不同,對同一首詩,常常因人的不同而會有不同的解釋。所以教師要尊重學生個人對詩詞有不同的理解,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讓課堂豐富起來,不將自己的理解強行灌輸給學生,讓課堂寬廣起來,啟迪學生思維,迸發問題,噴涌情感,讓課堂生動起來。

綜上所述,小學古詩教學需要教師引導下通過誦讀吟唱對詩意獲得整體感知;需要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其學習興趣;需要通過拓展資料、多媒體等方式加深其對古詩詞的理解;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在言語實踐活動中去完成對詩歌的個性化解讀以及體驗。

猜你喜歡
古詩意境古詩詞
踏青古詩詞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擬古詩”之我見
品讀古詩
品讀古詩
意境的追尋與創造(外一篇)——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品讀古詩
詩詞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則)
我和古詩詞
趣讀古詩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