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歌產生源頭探究

2019-04-08 02:51徐業華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9年11期
關鍵詞:當涂吳歌衡山

徐業華

(安徽當涂縣文化館,安徽 當涂 243100)

當涂介于吳國最南面和楚國的最北面,由此有吳頭楚尾之稱。秦代稱丹陽郡,更秦鄣郡為丹陽郡,郡以境內丹陽縣而名。丹陽郡是當時中國重要的政治和經濟、文化中心。當涂縣名源自大禹妻家涂山古氏國。當涂地居襟要,縣治姑孰先后成為南朝的南豫州、宋朝的太平州、元朝的太平路、明清的太平府和清安徽學政、長江水師提督駐地。

一、當涂橫山是吳國早期都城的所在地

古代江南建立的第一個諸侯國便是吳國,所以后人就稱呼此地為吳,也有說勾吳、攻吳的。吳歌和其他民歌一樣,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必然是體現了當地初民的生活、生產、祭祀等習俗,并口口相傳不斷發展。

殷商末年,傳說周朝先公亶父有太伯、仲雍、季歷三個兒子,老三季歷的兒子叫姬昌,太王有意傳位給季歷,希望將來姬昌繼位成就周朝王業。太伯、仲雍深知太王意愿,為不使太王為難,太伯、仲雍借替太王采藥之名,毅然遷徙出走南蠻,來到長江南岸的衡山(今稱當涂橫山)一帶。這兒地處長江下游,過去有一個大澤——丹陽湖,湖面廣闊,湖邊栽種的都是紅楊。加上衡山上植物茂盛,既能上山捕獵,又有野果可食。下湖還可捕魚蝦、摘菱角、芡實等副食,所以他們就定居了下來,并仿效太王遷址渭水、歧山的做法,以善良待人,按照當地風俗斷發文身,與當地土著部落聚居在一起,并教當地人播種、筑室。當地許多人擁戴太伯為君長,號“句吳”。句吳部落以衡山為大本營,緊臨衡山腳下石門溪流——神仙河下流筑起了城池。

古時水利設施有限,洪水泛濫成災是常有的事,每當湖水大漲,城子山就要遭殃。有一年大雨滂沱,衡山出“蛟”,山洪和泥石流沿石門峽谷奔瀉而下,沖垮城池。過后,吳王從頭擇地造城。為避開衡山山洪水口,吳王將新城址選在衡山另一支脈“十里長山”與衡山接壤的開闊地。仍取左虎右龍之地勢,以衡山為臥虎,以十里長山——圍屏山為長龍。該城坐落丹楊湖北端,因水之北為陽所以而被叫作丹陽。

吳國建立之初相對軟小,楚國經常來擾犯。處于吳國前沿陣地的丹陽城始終是吳王的一塊心病,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危機。于是,奠定吳國強盛基礎的吳王壽夢預備將國都東遷,隨即派人沿江而下擇地筑城。公元前561年九月,壽夢去世,他的兒子諸樊即為。公元前570年,吳國和楚國之間曾發生過一場大戰叫“衡山之戰”,楚莊王之子楚共王派重臣子重攻吳,攻破鳩茲(蕪湖),一直打到衡山(橫山),此外楚軍又從長江北岸攻擊吳國的外圍防線,面對楚國的南北夾擊,諸樊不得不考慮遷都。吳都故鄉也因壽夢字是“孰姑”,后來而被喚作“姑孰”。吳國消亡后,將發源于衡山經當涂城流入長江的河流取名為姑孰溪,以示懷念吳王的功績。

由此可以推斷,吳歌的源頭或許也在當涂。

二、當涂民歌與吳歌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

吳歌是對江南農民(漁民)和下層人民勞動生活的眼中記錄和反映,也是十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涂民歌反映了人們生產生活、情感抒發、民風民俗等內容。2006月20日當涂民歌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日益受到各界關注,其發展進入第三次興盛期。

據《寰宇記》載當涂城東南2.5公里處原有“白纻亭”,相傳因南朝初宋武帝劉裕曾與群臣聚會唱《白纻歌》觀白纻歌舞,于此而聞名。比這更早的記載,則與白纻山更名有關。東晉大司馬桓溫駐姑孰時,城東五里有山名楚山,桓溫常帶幕僚登山游樂,觀賞《白纻》歌舞,楚山因此改名為白纻山。白纻歌舞雖今已不傳,但作為一個歷史時期代表性的歌舞,瑪雅歷史上多有記載。興寧三年(365),東晉大司馬桓溫移鎮姑孰,重建姑孰城?;笢鼐庸檬攵嗄?,常與當朝名士宴飲雅集,留下了“孟嘉落帽”等諸多佳話。山中林木蔥郁景色宜人,素為攬勝狩獵之所。東晉時山巔有蒼松七株,為姑孰八景之“一的“白紵松風”。

白紵舞最早出現于吳國,是一種盛行于魏晉時期的古代歌舞。古代姑孰是當時著名的白纻歌舞中心。漢銅鏡中已見有“舞白纻”一語。白纻舞“起于吳,孫皓時作”,原是與吳地農作物纻麻有關的民間樂舞。纻麻經用木杵“搗”過后顏色變白,纻麻布(即夏布)過漿后制成衣裳,再經“搗衣”,不僅愈白,而且也愈軟。穿這種白色纻麻衣裳歌唱跳舞,稱之為白纻舞。姑熟(當涂)自古產纻麻,“女多事紡織”,故而白纻歌舞可得流傳。白纻歌舞最初雖為田野之作,但很快便為樂官采用并進行加工提高,成為士大夫宴會上的“雅樂”。

《清明登白紵山》是宋代詩人吳芾所作詩詞之一。偷得鈴齋半日閑,喜逢佳節漫追攀。扶衰強策青藜杖,尋勝聊登白紵山。遠岫千重云出沒,清溪一帶水回環。我來恨未窮游覽,回首孤城落照間。宋朝詩人吳潛《游白紵山》信馬來游白紵山,僧窗容我片時閒。人生自古少行樂,試為春風一解顏。李白《書懷贈南陵常贊府》中有“置酒凌歊臺,歡娛未曾歇?!案鑴影准熒?,舞回天門月”的精彩佳句。

三、大量的文化遺址遺存為吳歌源于當涂提供了佐證

建立西周王朝后,周公制訂的周禮,將鼎列為至高無上的禮器,祭祖陪葬,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不準違犯,傳統的連襠鬲被排擠到不顯眼的位置。但作為先周文化南下的另一支脈——泰伯、仲雍創建的吳國,近七百年卻堅持祖制,用鬲(l i)不用鼎。自古江南魚米鄉,熬粥煮魚,發明的是釜。泰伯來了自然也沒改,算是入鄉隨俗,改鬲為釜。但良渚人也早就作了改進,釜加三足,變成了鼎。泰伯一族隨俗可以用鼎,祭祖陪葬卻堅尊祖制,非用鬲不可!所以凡吳人墓葬必有一鬲,葬鬲小而不實用,地位卻非常崇高。鬲象形字,金文字形,象飲食器具形。類似于鬲的器物在當涂發掘的遺址中層出不窮。釜山、船墩山等多處西周時期墓葬中皆有夾砂陶尊、簋、等較完整的器物出土。遺址中含有大量的印紋陶片,鬲足、鼎足等器物。這些遺址為研究長江流域的古文化提供了資料。

晉以前“吳歌”一詞,未見諸文字。在漢魏歌謠中也沒有吳歌之目。春秋戰國時代,有“吳歈?!睔Q”又作“愉”,有人解釋,俞,是獨木舟,欠,是張口揚聲,合起來即是船夫唱的歌。當涂丹陽湖自古有唱漁歌的習俗,石臼湖畔曾流唱著一首兩句的漁歌:

“又沒底呵,又沒蓋,

抓起魚來又鋒快!”

漁歌的特點簡潔明快,沒有鋪墊,沒有詳盡的描述,脫口而出。這首漁歌說的是一種捕魚工具——罩麻罩的情景。漁歌里的“抓”,是捕撈的意思,形容捕魚的輕巧?!坝帧弊?,在當涂石臼湖一帶中應作“卻”的意思來理解短短兩句歌詞,勞動者的形象躍然紙上,活靈活現。

四、當涂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吳歌產生具備了條件

當涂境內灘涂較多,便于墾殖,具備安置移民的外部條件。西晉南渡,北宋南遷,大批中原士民遷入當涂,使江南人口的成份結構有了非常明顯的變化。直至現今,當涂境內的湖陽等地仍然說吳語,和江蘇高淳等地的方言幾乎一致??梢姰敃r的移民并未將自己的方言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而是經過語言的融合,改造成為了一種官話特點較多的特殊的吳語。迄今為止當涂地帶發現大量的西周時期的周文化因素與當地土著文化結合而形成的吳文化遺存。

吳歌,又稱為江南小調、俚曲、掛枝兒,顧頡剛先生在他寫的《吳歌小史》中說道:“所謂吳歌,便是流傳于這一帶小兒女口中的民間歌曲?!泵耖g歌曲包括“歌”和“謠”兩部分,“歌”一般說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類,“謠”就是通常說的“順口溜”。吳歌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自然天成的文學性與音樂性相交融,形成了吳歌以“情”為核心的藝術魅力。后人考證為漁娘曲的“吳蔡謳”,大約就是吳歌的原生狀態。因此,吳歌具有濃郁的抒情性,可謂是典型的南曲水調。賦予了吳歌清新淡雅的氣息、鮮活的水的靈性和開放的水的品格。它的歷史卻與《詩經》、《楚辭》一樣古老。吳歌不僅是民俗學、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的珍貴文獻,而且在美學意義上,散發著別具一格的魅力。

吳歌唱句多用襯字,又多以疊句形式聯綴成段,伸縮自如,富有彈性和韌性。而這些特征在現存的當涂民歌中比比皆是。如安徽當涂民歌《哪個要你寶和珍》,主要以稱謂襯詞穿插其間,既補充了歌詞內容,又增添了風趣、詼諧的情調。吳歌的體式日益趨于活潑自由,不講究句式勻齊,也不講究平仄押韻,而是依照吳語發音吐字的節奏自然抒唱。吳方言天成的音樂性,賦予了吳歌和諧的韻律與聲調波動之美。

《文選·左思<吳都賦>》中有描寫楚舞的詞句:“荊艷楚舞,吳愉越吟,翕習容裔,靡靡愔愔?!绷攘葦嫡Z,說出了早期吳歌的特有情調。千百年來,吳歌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由三字句而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但那“靡靡愔愔”的抒情方式,委婉清麗,含蓄纏綿的風格一直沒有更變。

猜你喜歡
當涂吳歌衡山
田漢與南岳衡山的不解情緣
電影《醉吳歌》圓滿殺青
當涂民歌現狀研究
子夜吳歌·冬歌
衡山獨如飛
江南音一曲,傳唱千年
當涂方言與民歌的共生關系研究
衡山客車“燒機油”
當涂民歌的傳承與保護
探究“吳歌”在高校的傳承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