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視域下貝爾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根源思想

2019-04-18 07:44蒲婷婷
智富時代 2019年2期
關鍵詞:丹尼爾貝爾

蒲婷婷

【摘 要】美國著名社會學家與思想家丹尼爾·貝爾面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危機,構建了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理論體系。在他的理論體系中,他從多個角度剖析了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根源。貝爾首先提出“領域對立說”構成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結構性根源,然后又分析了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產生的歷史性根源,即“宗教沖動力”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衰竭。其實,早在貝爾之前,馬克思就從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邏輯入手,以批判的視角對資本主義社會文化矛盾根源作了深刻揭示。通過兩者對資本主義的分析,更有利于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有更為客觀、透徹和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馬克思的文化思想

由于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在文化領域產生的藝術的極端反抗、教育體制受到社會沖擊等許多復雜現象,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思想家丹尼爾·貝爾以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理論為出發點,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觀念甚至整個資本主義社會涌現的問題進行深深反思。在貝爾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理論研究中,他從多個角度剖析了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根源。

一、貝爾闡發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產生根源

與馬克思主義和功能主義認為社會是統一結構,了解任何社會行為都必須將它放在整體中看的方法論前提相比,貝爾采用的社會學分析方法呈現了不同的特點。貝爾認為社會不是統一的,而是分裂的。因此,他運用現代社會學的虛擬演繹方法將現代社會劃分成三個主要領域,即技術-經濟領域、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通過三個領域之間的沖突理論,解釋暗藏在技術-經濟、政治以及文化領域里的資本主義矛盾,為了實現破譯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終極目標。

(一)“三領域對立說”構成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結構性根源

貝爾將社會劃分為技術-經濟領域、政治和文化領域,這些領域是相互獨立的。貝爾為各個領域的運營設計了軸心原則與結構。

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技術-經濟領域是一個起著關鍵作用的基礎部門,它構成了社會的職業和科層系統。在技術-經濟領域,全部活動都必須圍繞效益原則運轉,以獲得最高利潤為目的。并且它強調嚴密等級與精細分工,個人的行為被其角色所限制,個人也容易被當作“物”對待,成為具有獲得利潤功能的工具;政治領域是一個調節沖突的部門,它強調的是平等的參與,以及被統治者的同意。所有人都有權利對政治問題發表言論,通過選舉反映社會不同特殊利益的政黨或社會團體,作為公眾的代表機構或參與決策的工具;在文化領域,以自我表現和自我滿足為主要特征,反對體制的束縛,提倡個性,衡量一切事物都以個人的興趣與感覺作為尺度。

如上所述,社會的所有領域都有著自己的軸心原則和結構,細細比較可以看出它們軸心原則和結構是彼此對立的。貝爾也清楚的指出,大多數時候,三個主要領域是分離和斷裂的,并且從經驗方面來看它們軸心原則和模式基本是處于彼此對立的狀態,領域之間的斷裂構成了現代社會矛盾的結構根源。但貝爾意識到虛擬演繹方法是一種將現實社會抽象為靜止而又封閉的“非歷史”研究方法模型,它不能說明事物的起源和社會演進的復雜過程。因此,貝爾將探究視野又擴展到歷史與經驗的層面,以期尋找到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產生根源。

(二)“宗教沖動力”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衰竭

文化對社會發展可以起到積極作用,而精神在文化中所處的地位不容小覷。貝爾看到了資本主義精神對資本主義社會整體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以此為切入點,闡述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歷史性根源。

馬克斯·韋伯對資本主義精神的經典研究被貝爾所關注。在韋伯的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它闡述了新教倫理作為資本主義精神驅動力和其他物質與制度因素相結合,導致現代資本主義出現的觀點。在這一時期,“禁欲苦行”被新教倫理所宣揚,使宗教信徒堅定的相信“命運前定說”;后來,英國的清教徒又將這種教義進行了轉化,即宗教信徒能夠將自己在經濟上的成功作為受到上帝的青睞與恩寵的標志。在這種情況下,早期資產階級被宗教熱情所鼓勵而努力賺錢,但是又會在宗教倫理的約束下積累資本,不斷被積累的資本顯示出他們世俗的成功。因此,早期資產階級瘋狂的創造財富被賦予了高尚的說法,宗教觀念對資本主義經濟倫理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宗教倫理實質上已經構成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社會精神氣質”,也就是資本主義精神。它成為資本主義不斷發展與擴張的重要推動力。

貝爾并沒有簡單地停在韋伯的“禁欲苦行主義”理論上,在他的理論框架中,還吸納了德國哲學家桑巴特提出的資本主義精神“貪婪攫取性”的特征,并將這一特征也作為研究資本主義精神衰亡的理論立足點。桑巴特認為資本主義具有先天痼疾:“貪婪攫取性”,世俗化的消費被桑巴特作為研究出發點,并深入分析世俗消費對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的強大影響力。貝爾看到了這一點,他總結出資本主義精神在它的萌生階段已帶有潛伏病灶,“禁欲苦行主義”只是資本主義精神的一面,另一面則是桑巴特診斷出來的“貪婪攫取性”。貝爾將這兩項特征分別定義為“宗教沖動力”和“經濟沖動力”。[1]在資本主義興起的時期,宗教沖動力和經濟沖動力兩股力量交織在一起,形成了現代理性的概念。它們共同創造了繁榮的資本主義經濟,但是,隨著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完全商品化,人們的欲望不斷擴大,限制“經濟沖動力”的新教倫理逐漸失去了對資產階級約束的作用,資本主義的兩種沖動力出現失衡,在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中逐漸被削弱甚至淹沒,只有代表著無限擴張的欲望和貪婪的“經濟沖動力”。

因此,“宗教沖動力”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衰竭是貝爾所分析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產生的歷史根源,享樂主義的廣泛盛行正是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問題所在。

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文化矛盾根源的深刻揭示

馬克思的思想為資本主義問題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探討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問題,毋庸置疑,我們必然會想到通過馬克思的思想科學性來思考晚期資本主義文化問題。

(一)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產生的現狀分析

早在貝爾之前,馬克思就已經注意到資產階級文化精神的結構轉型和過程轉變。1852年,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說道:“在100年前,在另一個發展階段上,克倫威爾和英國人民為了他們的資產階級革命,就借用舊約全書中的語言、熱情和幻想?!?[2]在這里,馬克思所說的資產階級借用“舊約全書中的語言、熱情和幻想”,其中包括宗教改革中的新教倫理,這表明資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他們的資本主義精神在一開始并不是庸俗貪婪的,他們也像歷史的道德楷模學習過,宗教觀念影響著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

在時間更早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對資產階級的形象也進行了闡述,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將所有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關系都置于其控制之下,資產階級摧毀了宗教虔誠、騎士的熱情、小市民的感情,一切都被利己主義所掩蓋。它把人的尊嚴轉化為了交換價值,并以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取代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偠灾?,它用公開無恥的、直接明顯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3]馬克思的這段論述展現了資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處于發展期與鞏固期后的實際精神形象。

從馬克思對早期資產階級清教徒形象的描述到成功時期資產階級的貪婪庸俗面貌的暴露,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比貝爾更早的揭示出資產階級文化精神的結構轉變。但與貝爾不同的是,馬克思并沒有以資產階級精神的嬗變作為資本主義社會出現文化矛盾的根源,他將這種嬗變視為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一個外在表現。而對資本主義文化問題的考察,馬克思強調社會經濟生活的決定性作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的經濟生活決定社會的精神生活,當一個社會的精神生活出現矛盾與問題,必然要在該社會的經濟生活中尋找問題根源與解決辦法。

(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產生根源的判斷

馬克思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產生的根源,并由此找到了解決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問題的路徑,即摧毀資本的統治,終結資本主義制度。

馬克思在批判資本對勞動的剝削過程中指出:“僅僅供享受的、不活動的和供揮霍的財富的規定在于:享受這種財富的人,一方面,僅僅作為短暫的、恣意放縱的個人而行動,并且把別人的奴隸勞動、把人的血汗看作自己的貪欲的虜獲物,所以他把人本身,因而也把自己本身看作可犧牲的無價值的存在物,......他把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僅僅看作自己無度的要求、自己突發的怪想和任意的奇想的實現?!盵4]在這里,馬克思也揭示了由于私有財產和勞動的分離所導致的人的異化狀態,資本家變成人格化的資本,資本的雇傭勞動對勞動者進行了殘酷剝削,人原有的自由而自覺的活動受到限制,資本的存在對人性及人的價值進行了殘酷的摧殘。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馬克思揭示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根源來自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以及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下資本的惡劣性。通過對馬克思與貝爾關于資本主義文化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二者在揭示資本主義文化矛盾根源上的本質區別,即馬克思是深入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在對資本的披露中揭示人的異化,從而指出資本主義社會文化矛盾產生的真正根源;貝爾只從資本主義社會的表面現象中理解資本主義的社會危機。顯然,將資本主義文化問題放置在其社會經濟現實中的研究,一定是比僅從資本主義文化表象出發而得出的結論更為深刻與透徹。

三、對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根源論述的評析

二十世紀的西方文明處于危機四起的狀態中,具有不同學科知識背景與思想背景的學者們都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危機進行了關注與研究。貝爾在危機癥狀最明顯的美國,他快速從后工業社會理論轉為當代文化研究,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問題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論建樹與現實價值。但是,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看,我們要全面客觀評價貝爾所建構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理論體系,我們不僅要看到它的出現引起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危機高度關注的重大理論意義,還應看到其理論體系中缺乏對資本主義制度自身審視等方面的局限性。

(一)貝爾對資本主義文化矛盾根源分析的理論意義

其一,貝爾采用了獨特的分析方法探究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產生根源。對社會問題的研究,以往的學者大多采用的是單一因果論或突出某一要素的地位,因而可能造成方法太簡單、得出的結論太機械的后果。但貝爾將社會劃分為三個領域,并為各領域設計出軸心原則,分析它們在社會運轉中出現的結構沖突。并且又從歷史與經驗的層面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探究,兩種分析相輔相成的闡釋了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產生根源。這種方法為社會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獨特視角。

其二,貝爾的理論中體現著強烈的人文精神與關懷。貝爾身處在以實用主義價值觀著稱的美國,在研究領域,研究者傾向于將社會研究中的一切現象量化,這容易導致社會主體的人的生存意義也被量化或忽略不計。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本主義精神和關懷逐漸在實用主義的支配下被淡化與失落。其實,在以往的一些社會學家中,例如著名的馬克思、韋伯那里,他們的社會學研究是非常注重人文關懷的,馬克思立足于人類社會提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偉大憧憬,韋伯對于工具理性成為人類無法擺脫的“牢籠”的擔憂都集中地體現了強烈的人文精神。貝爾面對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文化危機,關注到資產階級的精神轉變的問題,這體現了貝爾的理論中包含的對社會的人文關懷氣息。

(二)貝爾對資本主義文化矛盾根源分析的局限性

貝爾所建構的資本文化矛盾理論體系是有缺陷的,他對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產生根源的分析存在以下幾點局限性。

其一,缺乏對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的審視。貝爾看到了傳統資本主義精神的崩潰以及自由市場經濟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矛盾,但是他并沒有繼續向里剖析,到達審視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的層面。這就極大的限制了貝爾的研究視野,使他將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產生的根源大多歸咎于社會文化表面發生的變化,而將資本主義制度自身是否合理這樣關鍵性與根本性的問題忽略與遺漏。因此,貝爾始終是維護資產階級制度的學者,他試圖為處于危機中的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一些良方,但他提出的不觸及根本性制度的理論方法始終是徒勞。

其二,“回歸宗教”的診治辦法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希望或幻想?;谫Y本主義文化矛盾產生的根源,貝爾提出恢復傳統的價值體系以應對資本主義文化危機,即“回歸宗教”的診治辦法。但是貝爾沒有仔細思考這一點,已經被破壞的傳統是難以喚起人們內心對宗教的信仰的,人們通過反思性的行動去獲得信仰也無疑是不可能的。正如哈貝馬斯曾批判貝爾將救贖希望寄托于宗教復興時說:“除非出現魔術般的奇跡,否則我們根本無法把具有權威性的信仰召回?!盵5]因此,貝爾對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理論研究在紛繁而又復雜的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里顯得非?;臎雠c無奈。

【參考文獻】

[1][美]丹尼爾·貝爾.趙一凡等譯.《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三聯書店,1992:1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0.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3.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3.

[5]王岳川等編著.《論現代性》[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46.

猜你喜歡
丹尼爾貝爾
流體力學之父——丹尼爾
貝爾和他的朋友
生命太短,沒時間討厭你(上)
On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School
普貝爾省長的發明
忘我的貝爾
住在天使的隔壁
春天來了
貝爾去看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