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職英語教學改革策略探究

2019-05-13 01:58莊楷玲
校園英語·中旬 2019年4期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職英語信息化教學

莊楷玲

【摘要】本文對我校中職英語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利用信息化輔助英語學習情況和教師使用信息化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和探討,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理論指導,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和學習需求提出了英語教學改革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中職英語;信息化教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改革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電腦等移動端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信息技術給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教育教學領域,信息技術也悄然地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習者的學習方式,成為新型廣泛的教學手段。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英語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中職教育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浪潮下,中職英語教學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結合勞動力市場的需要,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績效。

一、目前中職英語信息化教學的現狀

本人以所任教的學校為例,對一年級商務英語專業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采用問卷和訪談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現狀開展調查分析。發出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64份,回收率為80%。教師調查采用隨機聽課和訪談方式。調查問卷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學生學習條件和情況調查分析。從問卷結果看,雖然抽樣調查的學生有68.75%來自縣區,但是每一個學生都備有手機,28.13%的學生擁有兩臺手機,31.25%的學生家里配有電腦;其中37.5%的學生擁有手機的年限為3-4年,37.5%擁有手機達5年以上。由此可見,手機、電腦等信息技術工具在學生當中使用非常普遍,而且65.63%的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超過4年,79.69%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已經接觸多媒體教學了,可以說,學生對于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并不陌生。

2.教師使用信息化教學情況以及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通過調研,多數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時,只局限在課堂的音頻、視頻等網絡資料播放以及多媒體課件教學上,較少利用校園網絡課程平臺。同時,調查問卷分別從學生英語課堂學習和課后自主學習兩個方面反饋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超過50%的學生反映在教師使用多媒體上課的時候,注意力能比較集中;對于教師是否采用多媒體授課的興趣度調查,34.38%的學生表示非常喜歡,但是持無所謂的態度的學生占51.56%;54.69%的學生認為任課老師在教學中能比較熟練操作多媒體,但是還有43.75%認為教師的多媒體操作能力一般;在教師展示的多媒體課件中,學生容易接受的知識包括語法、單詞、文化背景、國外風土人情等幾個方面。在英語課堂多媒體教學中,48.44%的學生對展示的內容最感興趣,23.44%的學生對圖片感興趣,其次是版面設計18.75%。59.38%的學生認為教師采用信息化教學形式多樣化,可以擴大知識面。但是認為教師的多媒體教學還是存在一些弊端,一是有些教學內容不夠生動詳細,個別老師只是將電腦作為板書的工具,手段較為單一;二是字體較小,看不清楚;還有內容過多、信息量過大;教師播放速度太快等問題。

雖然學生課外上網時間較長,3-4小時占25.56%、4-5小時占28.13%、6小時以上34.38%,但是多數時間花在聊天、玩游戲、看電影上,只有6.25%的學生主要把用在學習、查資料。在課前預習方面,經常預習的學生只有4.69%,有時會預習的是31.25%,可見學生在課前預習方面的自覺性較弱。在利用互聯網開展的英語學習活動方面,學生多數是觀看視聽資源和搜索資料,因為互聯網上資源豐富,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資料方便快捷。但是在查閱大量資料時,學生容易走馬觀花地瀏覽,隨便選擇一些相關信息。21.88%的學生經常會,65.63%有時會點擊與學習不相關的鏈接。學生認為收聽英語新聞及觀看英語影片可以幫助自己提高英語聽力,擴大知識面,卻苦于找不到合適的素材,花費很多時間。同時,在瀏覽英語學習網站時,學生表示閱讀速度較慢,容易視覺疲勞,下線之后記不住所看的東西。下線之后,學習效果不太明顯,只有37.5%的學生認為了解到有用的英語知識。

3.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76.56%的學生比較喜歡教師采用多媒體和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超過80%的學生表示愿意在課余時間利用網絡資源來學習英語、提高英語,96.88%的學生認為網絡資源對于英語學習有幫助,如閱讀、聽力、口語、文化交流等幾個方面。但是在網絡英語自主學習過程,多數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需要教師給與一定的指導,比如英語句型詞匯方面、推薦優秀的學習資源、篩選有用的英語素材等??梢?,學生對于英語學習還是有很大的需求,只是自身自控力較差,自學能力較弱,沒有完善的學習渠道和資源,需要教師給與一定的幫助與指導。

二、英語教學改革的理論依據

信息化背景下的英語教學改革應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建構主義理論最早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于1966年提出,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傳承,汲取多種學習理論,是目前國內外較為流行的一種教育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一種主動構建的動態過程,指的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和自身知識基礎,建構自身認知結構的過程。建構主義既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注重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1.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不是通過傳遞實現,而是通過不同維度的意義建構而生成的。只有生成的知識才能在能力形成中真正地發揮作用。學生通過參與體驗學習過程,探究、發現、解決問題,來完成自身知識意義的構建,形成解決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

2.強調學習環境的設計。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環境是學習者進行自由學習、探索的場所。強調學習“情境”的設計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教師為學生創設真實豐富的學習“情境”。在此“情境”中,學生以媒體環境作為學習認知的工具,利用各種平臺、工具與信息資源來達到學習目標,在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同化”與“順應”達到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

3.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建構主義認為教師的作用應體現在,搭好“腳手架”,發揮指導作業,幫助學生建構自己,不斷形成新的能力。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做好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和評價者,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的互動交流中,為學生提供外部支持。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支架”,習得方法能力,從而構建自身知識體系。

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于我們進行英語教學改革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信息化背景下英語教學改革的策略建議

教學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是教學設計。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我們應辨證看待并利用好信息技術這一“利劍”,結合我校學生學習條件和現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信息化教學手段使用要適當。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信息化技術確實具有很多優勢,特別是和教學設計進行有效結合時,教師在某些教學活動方面比較容易實現教學目標。但是,信息化技術不是簡單地指課堂多媒體展示,而是應該與課前、課堂、課后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教師應該將深入研究,努力將信息化技術拓展為建構學習環境的工具、激勵工具和學生認知習得的工具,將教學活動中的各個要素進行重構、整合、優化,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然而,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并不是所有教學設計都適合使用信息技術。傳統教學模式不是一無是處,信息技術也不是萬金油。我們既要看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劣勢,也要意識信息技術的局限性。信息化技術只是一種教學的輔助手段,用來解決傳統教學中的無法跨越的難點。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把握好傳統教學模式和信息化技術的優劣勢,結合教學需要,各取其所長,結合線上線下教學的各自優勢,擴展和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教學改革應該把關注點放在如何合理應用信息化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用對教學方法,使用恰當的教學策略來提高教學效率顯得非常重要。

2.教師需搭好“腳手架”,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情境”。一是中職英語課堂中,教師應圍繞英語課程的學習內容,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需求、興趣傾向,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設置適當的情境,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將一些較為模糊的知識點轉變成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場景,使之直觀化、生動化,便于學生容易接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之更加投入課堂學習。

二是借助信息化技術,搭建網絡信息平臺,提供更多生動有趣的英語學習情境和資源,支撐學生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學習,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英語相對其它學科有一些特殊性,特別是在一些英語聽說方面訓練方面,課堂時間有限,教師難以一對一地輔導學生。通過學習軟件,采用視聽說一體的模式,學生課后進行預習、語音模仿、糾正、溫故,加大聽說訓練密度,教師線上答疑解惑、評價效果?;ヂ摼W雖然有海量的學習資源,但是學生篩選有效資源的能力比較有限,自控力較差,自學能力低,這就需要教師搭建好網絡學習平臺,將知識點作轉化為數字化資源,設計任務清單,精選或設計符合學生學習能力、貼近課程學習內容的素材,如微課視頻等。

3.教學應以能力培養為目標,運用現代教學理念,探究“做中學”。 教育的意義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是幫助學生習得方法能力、社會能力、關鍵能力。信息化教學改變了學生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突出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結合教師課堂教學和網絡輔助教學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接受、消化信息的能力,增加信息儲備量,擴寬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合理利用信息化技術,每個學生都有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的機會,學生不單單能學到英語知識,更能增強溝通表達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鍛煉學生的能力比單純地傳授英語知識更重要。比起知識,學生從老師身上學到的更多是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4.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實現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教育的意義是實現每個學生的個性化成長。由于中職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如果要實現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標,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設計有梯度,有漸進性的學習內容,方便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學習。學生在課前按照各自不同的步調,通過老師提供的教學資源進行預習,帶著問題在課堂上參與師生、生生間的討論,提出問題、困惑,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學習如何解決問題,教師從旁指導輔助。課后,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和需求,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和任務。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和需求在互聯網不斷溫習教學資源,與教師、同學線上溝通,完成教師設定的不同等級的能力測試。

四、結束語

在信息化背景下,機遇與挑戰并存。中職英語教學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結合社會現實的需求,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革。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反思、總結和修正,這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工作。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74-79.

[2]王梁百合.探討中職英語課堂與信息化教學新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6,8,34.

[3]曾偉平.對信息技術促進中職英語教學改革的辨證思考[J].科教導刊,2010,10(中).

[4]朱婷.現代教育技術在中職英語情境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猜你喜歡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職英語信息化教學
淺談“互聯網+中職英語教學”革新的影響
中職英語口語互動教學探究
信息化教學學生學習效果評價體系的構建
滲透專業元素,提高職業能力
淺析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信息化教學課程改革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