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分析《欲望號街車》中的杜波依斯姐妹

2019-05-13 01:58郭萌萌
校園英語·中旬 2019年4期
關鍵詞:欲望號街車自我

郭萌萌

【摘要】“人格三重結構”說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格三重結構指的是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三者各自有自己所遵循的原則。本文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出發,分析田納西·威廉斯的著名戲劇《欲望號街車》中的杜波依斯姐妹,針對兩姐妹的人格結構進行比較闡述,最終得出總結,人格的三個部分之間相互協調,才能夠形成最真實的人格。

【關鍵詞】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分析;杜波依斯姐妹

《欲望號街車》被公認為是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 1911-1983)最成功的作品,這部劇生動地刻畫了主人公在欲望和道德之間的奮力掙扎,最終卻難以擺脫瘋癲的命運?,F在的文學評論中大多都關注了女主人公布蘭奇的悲慘命運,從各個角度對其進行分析。但是劇中另外一個重要的女性角色——布蘭奇的妹妹斯黛拉也同樣很有研究的價值。本文旨在從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結構這個角度,來對比杜波依斯兩姐妹的內心世界,分析她們是如何在欲望、現實和道德規范之間抉擇。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結構”說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醫生及精神分析學家,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方面提出了很多著名的理論,如精神層次理論、人格結構理論、人格發展理論、性心理理論以及心理治療法等等。他的這些精神方面的理論研究對人類文明和文化的進步影響深遠,對后來的精神分析治療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寶貴的經驗。其中,“人格三重結構”說是弗洛伊德晚年時的一個貢獻,是對先前的精神層次理論的進一步修改和拓展,對后世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

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己的《自我與本我》一書中提出了“人格三重結構”。他認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組成的。本我是“一團混沌,云集了各種沸騰的興奮”(Freud,1961:94),它遵循的是“享樂原則”,盡最大努力使自己的原始欲望和沖動獲得滿足。自我是本我經過外部世界影響而形成的直覺系統,起的是調節的作用,遵循“現實原則”,將本能的沖動和欲望限制在理性允許的范圍之內,既不造成對本我的精神傷害,又不會與社會道德產生沖突。超我是外部世界在人內心的反映,表現為人人都必須遵循的一種社會道德準則,它受“道德原則”的支配,也就是俗稱的“良心”,而良心就意味著對違反道德標準的懲罰。

弗洛伊德任務,在這個精神結構中,自我的處境是最艱難的,它既要承受來自本我的欲望沖擊,滿足這種欲望的沖動,同時又要使這種沖動符合超我所要求的行為準則,所以深受來自本我、超我和社會規范三重力量的壓迫和限制,步履維艱。所以在弗洛伊德看來,這三者保持平衡,才能實現人格的正常發展。如果這種平衡遭到破壞,就會導致精神崩潰。當欲望和社會規約發生矛盾的時候,就要靠自我的力量從中協調,這就形成了“約束中的自由”,這才是最真實的人格,既刻意收斂,也會有恣意放縱。

二、《欲望號街車》中杜波依斯姐妹的人格分析

在《欲望號街車》中,女主人公布蘭奇和她的妹妹斯黛拉是兩個較為經典的女性形象,而作為主人公的布蘭奇,在這部作品中承擔了一個心理缺失、放蕩、被物欲所控制的悲劇形象,其妹妹斯黛拉的形象卻象征著自由、真實與開放。兩個角色相互之間的對比也正好符合了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結構這個維度,而從本我、超我、自我這三個層面的不同解讀,也更能幫助讀者對這部戲劇有更加深入和透徹的了解。

1.本我的欲望。拉康認為,欲望即缺失,而劇中的主人公布蘭奇作為欲望的主體一生都在追求處于缺失狀態的整體性。布蘭奇自認為是南方社會的一名淑女,受過正統的教育,她的家族在密西西比曾有一座“美夢莊園”,但是她卻親眼目睹了莊園在父輩和叔伯兄弟的縱欲中變成了一堆廢紙票據,一切都成為了塵土。莊園就代表了在布蘭奇心中對物質的渴求,所以后來在布蘭奇投奔到了妹妹斯黛拉家之后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場景:妹妹的丈夫斯坦利在布蘭奇的行李箱中找到了很多“新衣服、珍珠飾品和仿鉆收拾”,她對物質的欲求是無止境的。而另一方面,16歲的布蘭奇遇到了艾倫的時候認為這是自己畢生的愛情,無法自拔的愛上了他,并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墒侵钡接幸惶焖l現艾倫是同性戀,這就意味著布蘭奇的真愛也缺失了。而之后丈夫的自殺使她完全失去了欲望的客體,這種殘缺使她和不同的男人約會上床,從士兵到商人,再到自己的學生,她用這種方法來滿足本我的欲望,同時也被自己的欲望帶向了極端。

布蘭奇的妹妹斯黛拉過的是跟姐姐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她早年離家出走,來到了北方的工業城市生活,并在這里嫁給了一名碼頭工人斯坦利。跟姐姐相比,她沒有“美夢莊園”那樣的誘惑,以至于跟姐姐重逢的時候,姐姐說她“你這個臟兮兮的小姑娘,你啊,把什么東西弄到你那漂亮的白色蕾絲領口了!頭發嘛,你應該剪短,這樣才會顯得迷人”。顯然,斯黛拉沒有姐姐那樣姣好的面容和迷人的身段。而斯黛拉生活的環境也是很一般,所以姐姐第一次進她家門的時候感到異常的吃驚,甚至有種嫌棄。在物質方面,斯黛拉并不像姐姐那樣有著膨脹的欲望。而在愛情方面,她嫁了一個工人,他們的愛情又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性來維持的,雖然如此,這種欲望也是更加真實的,并沒有被壓抑,所以也不會像姐姐那樣因為對欲望的不正??是蠖l展成一種病態。

2.超我的約束。前面說到過,布蘭奇自認為是南方上層社會的淑女。在南方種植園經濟體制下,男人占主導,而南方女性為了取悅男人,鞏固自己對男人們的附屬地位,就將自己的命運完全交給男人。同時清教的教義也在壓制著人的本能欲望。布蘭奇在這種環境成長,除了女人的社會地位和宗教的影響,她也受來自于自己祖輩的熏陶。她的家族對性欲望的態度是隱晦而又虛偽的,認為這是一種傷風敗俗的行為,這就使得布蘭奇的內心不斷的在壓抑自己的欲望。而在她逃離了原來的生活環境,投奔自己妹妹準備重新開始新生活的時候,這種對于新生活的渴望也是她自己給自己的一種約束,她想重新成為一名身家清白的淑女,所以就必須符合社會規約的要求。這來自種種的約束和壓迫就是布蘭奇超我的體現。但是依然可以看出,盡管束縛多,布蘭奇人格中超我的力量跟本我比起來依然勢單力薄。

而妹妹斯黛拉早年就逃離了南方那片帶有封建味道的土地,也逃離了那種生存環境下對人格的影響。給她影響的是北方的工業文明的土地,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影響著她,使她有了那種自由、開放的思想,也就使她更加適應當前的現實。斯黛拉嫁給斯坦利之后一直過著還算幸福的生活,因為大背景的不同。她的超我并不像她的姐姐那樣束縛重重。她只是遵循著給自己的丈夫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的這種女性特殊的任務,并且對自己的丈夫忠心不二。即使自己的丈夫對自己粗魯,她也會很快原諒自己的丈夫,并且絕不背叛。斯黛拉的超我遵循的是北方社會的自由開放的社會道德規約,并不苛刻,這也是她跟姐姐性格不同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3.自我的調節。布蘭奇在勞羅爾市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超我對本我的壓抑。布蘭奇在失去了自己的丈夫之后,很渴望有一份感情來填補這個空缺,同時也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但是這種欲望沒有被自我很好的調節,反而刺激她的欲望無限量膨脹,她任由自己變成了一個蕩婦,也成為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所以在投奔妹妹之前,她的內心的欲望的壓抑已經給她帶來了很多的焦慮,她渴望改變這種狀況投入到新生活中。在妹妹斯黛拉家里,她遇到了米奇。這個忠厚而又老實的男人迅速進入到了她的內心,成為滿足她欲望的最佳人選。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布蘭奇的本我并沒有被很好的調節,依然有壓過超我的跡象。布蘭奇獨自在家等待米奇的時候,一個年輕帥氣的推銷員進門推銷雜志,布蘭奇同樣也對他搔首弄姿,從這一幕讀者就能看出她在勞羅爾的時候是如何賣弄風騷的。但是到這部劇的最后,米奇知道了布蘭奇的過去,意味著他們的婚姻成為了不可能,米奇也對她施以嫌棄,劇情發展至此,布蘭奇本來可以滿足的欲望成為了一場空,長久以來被壓抑束縛的欲望在這個時候爆發。本我和超我兩者之間的矛盾激化,而她的自我的調節在此時宣告失敗,已經起不了任何作用了,她的焦慮也就演變成了精神疾病。所以才有了最后一幕布蘭奇在凄慘和絕望中被醫生和護士帶走這樣的結局。

妹妹斯黛拉的自我調節跟姐姐完全不同。她對愛情的追求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的合理的追求。斯黛拉的思想沒有受到南方封建的道德準則的影響,她勇敢地逃脫了南方,來到了北方,接受了代表北方文明的斯坦利。在跟斯坦利的結合過程中,斯黛拉的本我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來自身體上的滿足。雖然這樣的肉欲支配的婚姻不符合宗教統治下的清規戒律,但是在斯黛拉自己的良心和道德準則中,這些并沒有違反她自己設定的超我的要求。所以在斯黛拉的生活中,自我很好的調節了本我和超我之間的關系,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保持了平衡。并且本我要稍稍占據優勢,因為斯黛拉的生活是以快樂為主導的,并不是各種復雜難纏的教條規約。因此她跟斯坦利的結合即是肉體的結合,也是精神的結合,這樣的結合塑造出了一個正常發展的自我,充滿生機。所以相比而言,斯黛拉的生活要比姐姐快樂的多,也更加真實和充實。

三、結語

《欲望號街車》這部戲劇體現了人格的三重結構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杜波依斯姐妹身上體現的尤其明顯。三者之間的矛盾斗爭在兩姐妹身上有著不同的表現,各自每種力量處于不同的地位,與她們之間的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密切相關。

一直以來,大多數學者們都更愿意從女性主義角度來對這兩個角色進行分析。雖然從女性主義角度來看,杜波依斯姐妹倆都處于男權統治之下,是悲劇性的角色,但是從三重人格分析的層面來說,威廉斯賦予斯黛拉的人格要比賦予姐姐布蘭奇的健全的多。因為在斯黛拉的內心,自我起到了很好的調節本我和超我的作用,三者之間達到了一種平衡。而對于布蘭奇而言,她的自我對于本我過于放縱,是導致她的悲劇結局的心理根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來闡釋這個結局,只有本我、自我和超我達到平衡,人格才能健全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弗洛伊德.百度百科[OL].http://baike.baidu.com/view/2215.htm

[2]弗洛伊德.百度百科[OL].人格理論.http://baike.baidu.com/view/ 388809.htm.

[3]Psychoanalytic Theory[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Psychoanalytic_theory.

[4]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

[5]霍爾.弗洛伊德心理學入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6]王麗霞.死亡的反面就是欲望——拉康與田納西·威廉斯的《欲望號街車》[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42-45.

[7]楊慧娟.不同的愛情模式,相同的悲劇結局——《欲望號街車》中兩姐妹的情感差異[J].海外英語,2012(7):190-191.

[8]趙春花.《欲望號街車》中杜波伊斯姐妹的“三部人格”解析[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8(3):43-44.

[9]趙春花,高衛紅.弗洛伊德人格理論在《欲望號街車》中的體現[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106-108.

猜你喜歡
欲望號街車自我
田納西?威廉斯與好萊塢成年人電影的發展
論《欲望號街車》中布朗琪的性格與宿命
《欲望號街車》中的幻想與現實(一)
認同的崩潰
真實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科幻中的美與自我
《欲望號街車》:無從抵抗的強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