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評價結構“(這)很+NP”的構式互動解讀

2019-05-22 00:54吳駿良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9年5期
關鍵詞:模因非典型構式

吳駿良

(東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副名結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傳統漢語語法中副詞往往修飾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短語(AP),不能直接修飾名詞或名詞性短語(NP)。前者構成的結構具有典型的構式性,而后者則屬于非典型構式①的范疇。從語法合法性的角度看,這類非典型構式看似與傳統語法相悖,但從語言使用的角度看,該構式卻在真實語境中得到了語言使用者廣泛的使用。例如,我們以“很+NP”為檢索項,從BCC②現代漢語語料庫中進行檢索,得到如下包含“很+NP”的語言實例:

(1)姐姐我現在夢游似的往龍崗走!很天才的我今天穿了條短褲去面試!搞設計的就是特別嘞!

(2)很紳士?。?!見過喝酒的沒見過Sheldon這樣喝酒的。

(3)這個也買了很久了,很白菜,質量超好的BB收納盒。

(4)直游離這座城市的表面,熟悉于她的語言,她的氣候,卻疲于尋訪她的歷史,她的氣息?是歸人,還是過客?街頭,很小市民滴開始今天的第一餐。

(5)她的低音很沉,很女人,但又很自立,高音千回百轉,聞之淚下。

(6)沖繩,離我們好近啊。坐飛機一個小時就到了吧,很平民的樂園。

通過上述語言實例我們可以發現,新興的副名評價結構和傳統的副形結構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兩者都就某一物體或事件的性狀、特征、功能進行評價。因此,新興的副名結構是典型構式“很+NP”在新時期、新社會的新發展,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對先前典型構式的仿擬,是一種非典型構式。林正軍、王克非[1]指出,非典型構式中的語言成分在形態功能和語義上往往是對典型構式的仿擬。在產生典型構式時,人們往往以同一范疇中的典型成員為參照,仿擬出非典型實例構式。因此,非典型和典型構式之間必然存在互動關系?,F有副名結構的研究主要采納傳統句法學視角,探討該構式的語法合法性以及副詞修飾名詞的理據性,對構式的互動等問題缺乏探討。本文試圖引入語言模因論觀點,就構式互動與模因、語言、語用和認知的關系作出解釋,為副名評價構式“這(很)+NP”提供一種補充性闡釋。

一、副名結構的相關研究

現代漢語中副名結構曾一度被視為是不符合語法的表達形式。該結構被認為是一種新型的語法現象,從而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可以分為七大類:胡說類、誤用類、變異類、臨界類、非范疇化、省略說、合成說”[2]??梢?,圍繞副名結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句法層面合法性問題的探討上。

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否定到90年代逐漸被學界認可這一趨勢看,副名結構具有獨特的語用價值,是漢語在新時期、新時代的新發展。對副名結構的后續研究主要集中在副詞修飾名詞的理據性的探討上。本文認為,國內學者對副名結構的研究主要可分為五大類:第一類是從名詞語義出發,堅持名詞語義特征是副名結構產生的基礎的“語義基礎論”[3-4];第二類是從對名詞語義細節的認識度出發,堅持語義細節是副名組合的理據的“細節顯現論”[5];第三類是從名詞的功能出發,堅持副詞能修飾名詞是名詞功能發生轉化或游移的“功能轉移論”[6];第四類是從語用視角出發,堅持副詞能修飾名詞是語言策略使用結果的“策略行為論”[7];第五類是從認知視角出發,堅持認知語言學意義觀的“認知構式論”[2,8]。

上述關于副名結構的相關研究雖未達到窮盡性歸納,但當下對副名結構研究的趨勢已經呈現出來。對于副名結構的研究重心已經從結構內部成分的意義的探討轉移到構式的語用和認知層面的闡釋。這些研究為我們進一步認識該構式提供了基礎,也為我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啟示。楊亦鳴、徐以中建議今后的研究要明確討論的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9]。施春宏在談及構式研究時指出構式語法“應該在互動觀念的指導下將理論探究和應用分析相結合,將系統分析和個案研究相結合,既重視具體構式的特征和用法研究,又在構式網絡(構式群)中認識特定構式的凸顯的側面”[10]。因此,本文擬對副名結構在當代的新發展“(這)很+NP”構式進行探究,重點考察典型構式與非典型構式的互動關系。

二、構式互動與模因、語言、認知、語用的關系

模因論由英國演化生物學家Dawkins[11-12]提出,之后得到了國外不同學者的不斷補充和修正[13-18]。他們認為模因(meme)是一種與基因相似的、與人類模仿行為相關的現象?;蚴峭ㄟ^遺傳而繁衍的,模因則通過模仿而傳播,因此可以看作是文化的基本單位。模因句法學就是建立在語言模因論基礎上的對語言中句法現象和問題作出闡釋的一個分支領域,是相對語言模因論其他分支③而存在的。語言模因論為句法問題的解釋提供了新思路、新視角,不僅探究了句法模因形成和發展的語言因素,更將更多的其他非語言因素引入我們的研究視野。

陳新仁指出,模因論指導下的句法學研究應對特定句法形式的模因性、特定句法形式產生、傳播的語言基礎、語用基礎、認知基礎作出相應解釋[19]。但在上述因素與構式的關系上卻未見詳盡的論述。語法和語用的界面研究推動了學界對句法結構的認識,但仍存在較大的拓展空間。語言構式論在關注構式形式和意義匹配的內部關系的同時,還關注了構式對外部世界的語義體現。與此同時,強調了語境和語言使用者在語義實現中的功能和作用,重視構式的語用意義[20]。在構式互動研究中引入語言構式論,將幫助我們認識和考察構式互動與語言、認知、語用、模因的關系。我們認為,現實語言包含大量的實例構式。實例構式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作為典型構式,充當了句法模因。語言使用者在認知推理能力和外部語用動因的作用下,對典型構式進行仿擬,創新地提出了非典型構式。后者在語言形式和意義上都以前者為基礎。在仿擬過程中,典型構式為非典型構式提供了語言基礎,而語言使用者的認知推理能力和外在的語用動因促使了新興構式的產生(圖1)。

圖1 構式互動與模因、語言、認知、語用的關系

人的語言運用能力是認知能力的語用化(pragmatization),即把人們的認知能力語用化為一種語言運用的能力、一種話語生成的能力或話語理解的能力[21]。語言使用者的認知能力是構式互動的前提條件,語用動因是構式互動的推手,語用化是構式互動的結果?,F有的實例構式為構式的仿擬和創新提供了語言基礎,構式之間的互動正是憑借對于典型構式的仿擬而實現的。在非典型構式“(這)很+NP”的形成過程中,典型構式“很+NP”在長期的語言使用中充當句法模因,為語言使用者所仿擬和創新。仿擬構式的生成過程可以分解為“模仿”和“擬創”。前者是指模仿語言運用者已掌握和了解的舊構式;后者是指根據交際目的的需要創新出來的新構式[21]。在對“很+AP”構式的仿擬過程中,語言使用者在轉隱喻認知加工和語用動因的雙重作用下,創造性地提出了新興評價構式“(這)很+NP”(圖2)④。

圖2 典型和非典型構式互動與模因、語言、認知、語用的關系

如圖2所示,典型構式“很+AP”被語言使用者大量復制,從而充當了新興評價構式“(這)很+NP”的句法模因,具有強模因性。那么,仿擬構式能否同樣被大量復制和使用?模因強度如何?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根據Distin提出的三個條件對其表征形式進行鑒定:其一,表征內容的確定性;其二,表征形式的可復制性;其三,表征形式能否對外部環境施加影響[16]。本文認為,評價構式“(這)很+NP”具有強勢語言模因性,理由如下:

第一,“(這)很+NP”的表征內容具有明確性。語言模因論從文化視角出發,將研究對象確定為模因,并將其視作一個文化保存和傳播的單位。模因如果要滿足上述功能,其表征內容必須有確定性。Distin認為,模因表征內容(representational content)是寄宿在人腦中的信息單位[16]。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模因DNA(memetic DNA)?!?這)很+NP”作為一個半開放的評價構式,其表征信息可以被反復復制和填充,其構式語義是“某物或某事符合人預設的顯性特征或功能”。根據何自然、陳新仁等人[22]對語言模因的劃分,“(這)很+NP”顯然屬于表現型語言模因⑤。

第二,“(這)很+NP”構式的表征內容具有很強的可復制性。作為一種流行構式,“(這)很+NP”的能產性極高。本文自BCC語料庫收集包含“很+NP”構式的語料152條,后從新浪微博、百度新聞、搜狐網、微信公眾平臺等新興媒體平臺選取含有“這很+NP”構式的語料,作為對當代互聯網語言研究的補充,時間跨度從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共收集有效語料共計257條,其中含有“很+NP”構式語料123條,含有“這很+NP”構式的語料134條,總計語料409條。該結構容易被復制的原因正是在于它成功地完成了對漢語典型評價結構“很+AP”的仿擬。

第三,非典型構式“(這)很+NP”的產生豐富了漢語中評價結構的表征方式。這使得語言使用者在對某物或事件進行評價時,不再拘泥于傳統的評價構式“很+AP”。研究發現,構式“(這)很+NP”可細分為三類次構式:“(這)很+專有名稱”、“(這)很+具體名詞”以及“(這)很+抽象名詞”。在構式“很+NP”中,這三類次構式出現頻率由高到低為抽象名詞>具體名詞>專有名詞,與儲澤祥、劉街生[5]的研究基本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新興構式“這很+NP”進行考察時發現,具體名出現頻率略高于專有名詞,而抽象名詞出現頻率最低。這說明副名結構的使用方式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下得到了新的發展。新興構式“這很+NP”的出現往往伴隨更多的語境信息作為補充,受話者更容易從話語中推測出說話人意圖表達的含義,從而改變了語言使用者對于評價結構的使用方式,為現代語言增添了活力。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仿擬構式“這很+NP”具有強勢的語言模因性,可以進行大規模的復制和使用。

三、從“很+AP”到“(這)很+NP”——典型與非典型評價構式互動的理據性

上一節就構式互動與語言、認知、語用和模因的關系展開了討論,認為語言使用者的認知能力是構式互動的前提條件,語用化是構式互動的結果,現有的實例構式為構式的仿擬和創新提供了語言基礎,構式之間的互動正是依靠模因的仿擬和復制實現的。我們認為,在語言的長期使用過程中,典型構式“很+AP”充當了句法模因,在認知主體的類推作用以及追求新異表達和語言的經濟性等語用動因下,其表征方式發生改變。該結構又在概念轉隱喻機制的加工下,憑借外部特殊語境的支持,逐漸衍生出了非典型評價結構“很+NP”構式。在非典型構式的新發展階段中,在人們長期使用的情況下,副名評價結構又充當句法模因,并獲得了語篇指示語⑥“這”,從而形成了新興評價構式“這很+NP”。對此,本文嘗試性地提出非典型評價構式“(這)很+NP”的形成機制與構式互動模型(圖3),并對構式互動的語言,語用和認知理據展開討論。

(一)典型和非典型評價構式互動的語言內部理據

從構式的語義角度看,評價構式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典型構式的構式評價義往往和進入構式的詞匯義一致,而非典型構式的構式評價義容易和進入構式的詞匯義發生沖突。典型構式和非典型構式的形式和語義存在著家族象似性,非典型構式的產生是壓制和互動共同作用的結果[1]。在非典型評價構式“(這)很+NP”中,構式評價義會對進入構式的名詞短語在形式和語義上進行壓制,使名詞短語產生類形容詞的功能,進而產生評價意義。這種評價語義是臨時的,是在構式的壓制和互動中產生的。構式間的互動主要體現在同一構式范疇內的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之間,典型評價構式處在構式范疇的中心,提供了基本的外部評價形式和內部評價語義。在語言的長期使用中,典型構式更容易習得,更容易為語言使用者所復制和仿擬。在產生非典型構式時,人們往往以同一范疇中的典型成員為參照,仿擬產出非典型構式[1]。

Distin在談到模因復制的有效性時指出,如果復制是基于當前已存在的形式,則復制的有效性最高[16],因為基于已有的語言形式產生的結構更容易為語言使用者所識別和記憶。王倩也表示從語言研究的效度看,高頻使用且生命力頑強的流行語更能客觀地反映語言發展規律[23]。依托語言中舊有元素而衍生的流行構式生命力更強,使用范圍更大。

本文認為,非典型仿擬評價構式“很+NP”是從典型評價構式“很+AP”中孳生出來的評價構式。典型評價構式為非典型評價結構的產生提供了語言模因的基礎?!斑@很+NP”構式是副名評價結構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對副名結構“很+NP”的新發展,其使用范圍更廣。語言使用者可在其前面添加強調語氣詞“可以”或者添加相關背景信息,進而使用評價構式“這很+NP”進行總結,使用方式更加靈活多變。對此,本文將嘗試性地提出非典型評價構式“(這)很+NP”的形成機制與構式互動模型⑦(圖3)。

圖3 仿擬構式“(這)很+NP”的形成機制與構式互動模型

(二)典型構式和非典型評價構式互動的語用理據

構式間的互動需要會話心理、交際目的等語用因素的參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時常會對某人、某物或某事進行評價,所以語言使用者就需要一種經濟的表達方式。顯然,對典型評價結構“很+AP”構式的模仿是一種經濟的語言表達方式。例如:

a.俄16名特種兵戰力爆表,擊潰三百恐怖分子。俄羅斯作為戰斗民族非常具有驍勇善戰的品格!

b.俄16名特種兵戰力爆表,擊潰三百恐怖分子??梢?,這很戰斗民族!

假設兩則例子同時出現在新聞標題之中,從語言的形式上看,b結構顯然要比a結構的表達更簡潔明了,更具有修辭效果,更容易捕捉閱讀者的注意力。從表達方式的抽象程度來說,b的表達方式更加抽象,更具有構式性特征,而a表達更為直白,因而顯得更加冗長。

本文認為,追求語言使用的經濟性和追求語言表達的新異性是典型構式發展到非典型構式的主要語用動因。非典型構式“(這)很+NP”在功能上秉承了典型構式的評價意義,形式上更加多變,使用方式更加靈活,是對以典型評價構式“很+AP”的評價構式范疇的一種補充性表達。

非典型評價構式“(這)很+NP”的產生和傳播也依賴于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對話語理解的充實[24]。該構式在產生初期可能不具有語義上的完備性,只能為聽話人提供一個大致的粗略的有待進一步填充的語義框架。理解者可以通過思維和認知的操作進行描繪、填補、充實[25]。根據語境和相關背景知識,理解者會找到與其他語義成分相契合的最佳關聯(optimal relevance)。

“(這)很+NP”構式的產生也驗證了陳新仁所指出的語言使用頻率效應,反映了基于用法(usage-based)的語言觀[19]。由于語言使用者存在著追求經濟性的表達需求,故在其表達中催生了更為簡潔的綜合型(synthetic)評價構式(如“很戰斗民族”),而非依賴較為復雜的分析型(analytic)表達方式(如“這很符合俄羅斯作為戰斗民族驍勇善戰的品格”)。

(三)典型和非典型評價構式互動的認知理據

傳統評價構式“很+AP”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能衍生出“(這)很+NP”構式,主要得益于人作為語言使用者和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擁有的模仿能力和類推能力。在語言長期的使用過程中,語言使用者對傳統“副詞+形容詞”所構成的評價結構進行仿擬。人類通過自身的類推能力,創造出新興仿擬評價構式“很+NP”,又在此基礎上創新地使用了“這很+NP”結構。在對“(這)很+NP”結構進行概念識解時,轉隱喻機制就會起作用。例如:

天朗氣清,想開窗感受一下暖陽,結果撲面而來一陣涼風,清爽舒適,沁人心脾。這很大連。

非典型構式意義往往通過轉喻和隱喻等認知機制將典型構式的意義進行引申[26]。典型構式“很+NP”和非典型構式“(這)很+NP”的互動,在認知層面也是通過隱喻和轉喻機制實現的。在解讀構式“這很+NP”時,受話人往往需要對句子末尾的副名評價結構進行解構,借助概念轉喻對構式進行分析。通過對地點名詞“大連”概念的潛在語義進行解構,受話人能夠將評價結構“這很大連”理解為“當前體驗非常符合大連作為一個海港城市的天氣特點”。

由此可見,人類對語言模因的仿擬不是機械的,而是根據自身語言需求,自覺進行的語言創新。Distin也指出,語言模因的傳播不是簡單的創造和模仿,有時還會進行概念重建(reconceptualization)、重新表征(re-representation)[16]。

四、結語

本文基于語言模因論的基本主張,對副名評價結構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非典型仿擬評價構式“(這)很+NP”進行了探討,同時考察了構式互動與模因、語言、語用和認知的關系。在構式互動中,語言使用者的認知能力是構式互動的前提條件,語用動因推進了構式互動,語用化是構式互動的結果?,F有的實例構式為構式的仿擬和創新提供了語言基礎,構式間互動的發生通過對句法模因的仿擬而進行。本文認為,在構式互動中產生的新興評價構式“(這)很+NP”同典型評價結構“很+AP”一樣,是具有非常強大的可復制性和傳播能力的強勢語言模因。該結構的表征內容明確,能產性高,表征形式對中國社會文化環境產生了影響,其主要影響表現在語言使用者對評價結構使用方式的多樣化趨向。該語言模因的產生有賴于構式互動中多方面要素的共同參與。此外,本文探究了典型構式和非典型構式互動的理據性,從語言內部理據、語用理據和認知理據層面展開了討論。從語言內部理據性上看,非典型評價構式是典型評價構式“很+AP”構式的變體。從語用理據上看,前者和后者的互動源自語言使用者追求表達的經濟性和新異性。從認知理據上看,評價構式間的互動符合人的認知規律。最后,本文在構式互動觀的指導下嘗試性地提出了仿擬評價構式“這很+NP”的形成機制與構式互動模型,旨在更全面地理解副名結構這一學界“老生常談”的話題,為副名結構的句法學解讀提供一種互補方案。

[注 釋]

①傳統副形結構和新興副名結構存在著形式上和功能上的家族相似性,因此二者可以看作是同類構式。在同類構式中有的成員在形態結構和語義上是典型的,屬于典型構式;有的成員在形式和語義上不夠典型,屬于非典型構式。非典型構式“(這)很NP”的存在和使用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對其的討論見本文第三部分。

②BCC現代漢語語料庫,總字數約150億字,語料包含:報刊(20億)、文學(30億)、微博(30億)、科技(30億)、綜合(10億)和古漢語(20億)等多領域語料,可以作為全面反映新時代背景下社會語言生活的大規模語料庫。

③在語言模因論的關照下,語言學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可以劃分為:模因語音學、模因詞匯學、模因形態學、模因語義學、模因語用學等研究領域。

④由于篇幅限制,本節僅就構式互動中語言、認知、語用與模因的關系展開討論,關于構式互動框架的詳細論述請見本文第四章。

⑤表現型模因相對于基因型模因而存在,是指“形式基本相同,內容各異的方式類推傳遞的語言信息”。有關模因分類系統的介紹請參見本文第三部分第五小節,有關語言模因分類的詳細論述可參見何自然(2005)、何自然,陳新仁等(2014)。

⑥根據Himmelmann(1996)的描寫框架,“這”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語篇指示用法(textual use),是對于前文出現事物的回指。

⑦圖2中用雙線實線箭頭表示“構式之間的直接互動”;虛線雙向箭頭表示“構式之間的間接互動”;單向實線箭頭表示“由構式‘很+AP’向‘很+NP’的新發展”;單向虛線箭頭表示“由構式‘很+NP’向‘這很+NP’的新發展”;線段表示“共同作用于新構式的產生”。

猜你喜歡
模因非典型構式
非典型內臟異位綜合征1例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導致的代謝紊亂
模因視角下的2017年網絡流行語
“不可推導性”作為標準的虛妄:兼評“修辭構式觀”
“要多X有多X”的構式分析
從語法構式到修辭構式再到語法構式
城市邊緣區“非典型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探討
試論翻譯中的模因*
非典型纖維黃瘤一例
“XV的(不)是Y”構式探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