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事故報道中責任方媒介形象的敘事倫理分析
——以湖南宜鳳高速客運大巴起火事故為例

2019-06-24 02:44孫冰清
視聽 2019年6期
關鍵詞:大巴車客運語義

□ 孫冰清

一、建構安全事故中責任方媒介形象報道的新聞文本分析

(一)新聞文本分析

1.利用新聞五W要素進行分析

何時(when):今天上午 10:20 左右;何地(where):湖南宜鳳高速宜章縣長沖東溪大橋附近;何事(what):一輛車牌號為湘D94396的大巴車(55座)在下坡路段碰撞高速公路中間隔離帶長達100多米,再撞向右邊的東溪大橋護欄后,油箱漏油起火;何人(who):乘客、政府等相關工作人員、大巴車司機;怎么樣(how):目前已救出21人立即送往醫院救治,其中17人受傷(2人重傷),現場已清理出遇難者遺體30具;何故(why):事故原因及傷亡人數正在進一步核查

通過對五要素的分析,一方面可以確定該篇報道中的主要符號要素是客運大巴車、遇難乘客、當地官方。另一方面,我們發現這篇新聞報道中存在四個方面的語義:一是客運大巴車在宜鳳高速宜章縣長沖東溪大橋發生交通事故;二是目前已救出21人立即送往醫院救治,其中17人受傷(2人重傷),現場已清理出遇難者遺體30具;三是當地政府等官方人員立即作出批示,組織全力搶救并趕往事故現場;四是目前司機已被控制,事故原因及傷亡人數正在進一步核查。在這篇新聞稿中,語義一,即客運大巴車在宜鳳高速宜章縣長沖東溪大橋發生交通事故是語篇的主題,另外三個語義屬于語篇的子義,受語篇主題轄制。語篇主題使這一篇新聞稿以災難性報道為敘事語篇語義的基調。在語義結構地位中,高于主題的語篇語義是語義框架,而高于語義框架的語篇語義是母題。該篇新聞稿的語義框架是社會主義制度好,其母題為救援。

2.從文本的結構角度分析

從文本的結構角度分析發現,該篇新聞稿亦采用倒金字塔式結構。該篇金字塔一共分為四層結構,最上面一層為:湖南宜鳳高速上一輛大巴車在下坡路段碰撞高速公路中間隔離帶長達100多米,再撞向右邊的東溪大橋護欄后,油箱漏油起火;其次是:車上實載55人,目前已救出21人立即送往醫院救治,其中17人受傷(2人重傷),現場已清理出遇難者遺體30具;再往下是:接到事故報告后,省長杜家毫,副省長黃關春、張劍飛、戴道晉立即做出批示,要全力組織搶救,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并帶領省公安、交通、衛計、安監、交管、消防等部門及郴州市、宜章縣負責人趕往事故現場。金字塔最底下一層是:目前司機已被控制,事故原因及傷亡人數正在進一步核查。金字塔結構是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排序,最上面的部分為最重要的部分,依次往下重要程度遞減,最不重要的在文章最下方。因此通過本文的金字塔結構可以清楚地發現:金字塔最前面部分是宜鳳高速大巴車發生交通事故,這是全篇報道最重要的部分,其次是受傷人員的救援工作,是第二重要的內容,再下面是政府等相關人員的積極救援作用,最后是不重要的部分,即事故責任方的目前情況以及事故原因和傷亡人數。由此可以看出,本篇報道的基調是災難性報道,而目前的救援工作是積極進行的,受傷人員得到救治,這顯現出救援的主題和對社會的安撫,起到安撫人心和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接下來一部分順理成章地引出這是政府的積極作用,顯示了社會主義國家政府的積極作為和領導力。

(二)格雷馬斯的語義方陣

語義方陣是格雷馬斯符號學的最高成就代表。格雷馬斯認為“一個文本中關鍵的形象一定會以冗余的形式反反復復出現,只要把它們掃描出來,構成對立,我們就不難發現合適的義素”①。這一分析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發掘敘事背后的潛在意義,對于分析復雜的文本有方法論的作用。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常??梢园l現未曾注意到的關系和未曾發現的意義。下面用語義方陣對湖南宜鳳高速客運大巴起火事故分析其背后的意義?!逗弦锁P高速客運大巴車》的敘事過程是:一輛大巴車在宜鳳高速宜章縣長沖東溪大橋附近發生安全事故——21人送往醫院救治,清理出遇難者遺體30具——政府等相關部門全力組織搶救——司機被控制,事故原因及傷亡人數正在進一步核查。主角是客運車乘客,對手是客運大巴車,幫助者是政府,發送者是新聞媒體,而接收者則是社會大眾。從這一方陣中可以看出,55名乘客中目前已救出21人,其中17人受傷,還有30人失去生命,因此,乘客是該篇報道中的主體,也是受害者。政府等相關工作部門,在事故發生后積極進行搶救,妥善安排救援工作,并趕往事故現場,我們可以認為正是因為政府的積極救援,才使得受傷乘客得到救治,遇難者遺體被清理出來,這直接地表現出政府在事故中扮演的幫助者的角色。而對于客運大巴車司機反對者的角色是間接確定的。報道開頭,也就是最重要的部分報道了客運車在高速發生交通事故,在下坡路段碰撞高速公路中間隔離帶長達100多米,再撞向右邊的東溪大橋護欄后,油箱漏油起火??瓦\車是由司機控制的,報道結尾表明:目前司機已被控制。雖然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核查中,但目前的現象顯示,客運車司機的責任不可推卸,因此可以從報道中確定客運司機反對者的角色。

二、安全事故中責任方媒介形象報道的深層敘事邏輯

(一)對責任方的道德性訴斥

新聞報道中對于責任方的忽略性報道已成為一種模式化的敘事類型。在文本選取的新聞報道中,對于司機責任方的媒介形象敘事處于“真空”狀態,僅表明“目前司機已被控制”,缺少其處于責任方角色下的新聞話語表達,從而在接收整篇報道后缺失對責任方的媒介形象印象,從而根據以往經驗潛移默化地形成對該責任方的刻板化的媒介形象,對責任方進行道德性訓斥。表面上看,它是擁有新聞話語表達的,事實上,受眾在對其有認知之前,還接收了另一個比它重要的語義,即事故發生后當地官方的救援工作,而責任方在被控制之后就沒有作為,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責任方媒介形象就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消極反面的印記,此時,對于事故中責任方的更隱蔽的道德性訴斥就浮出水面。

(二)安全事故報道中的“維穩”意識與對社會的撫慰

通過倒金字塔結構分析大部分關于安全事故的新聞報道會發現大致這樣一個模式:事故發生——救援情況——官方組織救援,或者是事故發生——官方救援——救援情況。事故報道的基調是災難,其主題是救援。這些表層的敘事結構背后,都存在一個更深層的語法結構來支配其組合、架構和表達,我們認為是維穩意識,它保證和主導了整個社會的秩序建構和文化意識建構。社會穩定是整個國家發展的前提,安全事故與這個結構意識是沖突的,但也是不可避免的,其必定會引起社會的恐慌,對在整個穩定的大環境下所形成的的價值觀產生一種沖擊,勢必會為人類社會所抵觸,從而引起救援行為的產生。一是從行動上對其產生抵觸,二是在新聞報道敘事話語對其進行表達和傳播的過程中,安撫安全事故對大眾形成的沖擊心理,在“反抗”事故的矛盾斗爭中強化穩固對社會穩定的堅持和渴望。

三、安全事故中責任方媒介形象的正確建構

(一)新聞話語的歧視態度與客觀公正

敘事文本的話語是顯示倫理意識的重要因素。在安全事故報道中,新聞話語并不能做到完全客觀,或新聞話語直接缺失,或新聞話語流露出“歧視”態度。湖南宜鳳高速安全事故中的“司機已被控制”,在未充分給予責任方新聞話語表達的情況下,僅僅只透露目前對于其的處置,會間接地將其媒介形象建構在道德譴責和社會大眾價值觀的對立面。大眾在接收這篇新聞報道時,會不自覺地在事故語境中將自身設定為弱勢群體,而與對立面的責任方進行否定和斗爭,影響了社會理性的發展。因此,新聞報道的話語應堅持客觀公正,要求新聞寫作者在進行寫作時不帶有主觀傾向,拒絕使用帶有感情色彩的字詞,例如“被控制”。在文本的結構設置上,客觀按照事實的闡述邏輯進行新聞寫作,而不是將在事故中占據重要位置的責任方置于文本最后,忽略其重要性。

(二)對責任方的報道,拒絕“缺席”

對某一事物產生印象以及進行評價的前提是,這個事物必須要存在。而新聞報道中作為新聞主體的反對者,相對而言處于占據重要的地位,卻存在缺席狀況,失去新聞話語表達的資格,而第三人稱外聚焦構成的冷漠與旁觀敘事則主導了責任方新聞媒介形象的建構和完成,引導安全事故發生時社會輿論的導向和事實的真相。所謂的“缺席”情況,就意味著形式上的并不完全真實,更不用要求內容的真實。另一方面,任何事物,包括每一安全事故和作為“反對者”的責任方,都存在不可復制的情節,因而新聞敘事中的情節也就具備了對作為“反對者”的責任方的闡釋基礎。作為安全事故這一現實語境下的責任方,必須具有話語表達權,通過在報道中講述事故發生情形,責任方的反應和行為,及與他人的互動,或該責任方的簡介和經歷,客觀呈現責任方在事故發生中的作為,給大眾呈現真實的形象。通過對其的闡釋還原形式的真實和內容的真實,深入解讀安全事故背后的深刻原因以及后續處理,才能真正達到維護社會穩定、撫慰社會大眾的效果。

四、結語

安全事故報道中,責任方的敘事形象建構是一個隱秘的過程,本文通過對新聞文本的分析揭示了其敘事的深層結構和敘事邏輯,一是對責任方的道德性訴斥,二是報道中堅持“維穩意識”和社會撫慰。由此產生的在新聞話語中對責任方的歧視和拒絕,影響了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由此提出對安全事故中責任方的媒介形象敘事的建構,應堅持理性和全局意識,客觀呈現事故事實。

注釋:

①吳泓緲.《結構語義學》的啟示[J].法國研究,1999(01):38-44.

猜你喜歡
大巴車客運語義
語言與語義
小伙截停大巴救下全車人
百花齊放的“定制客運”,能否拯救道路客運市場?
嚇死寶寶了
批評話語分析中態度意向的鄰近化語義構建
提高客運駕駛人安全意識
“社會”一詞的語義流動與新陳代謝
臺灣客運業:高鐵躲過破產危機?
“吃+NP”的語義生成機制研究
六六二大巴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