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城市名片的重塑

2019-07-24 10:33王如一
智富時代 2019年6期
關鍵詞:李漁

王如一

【摘 要】本文從芥子園的傳統文化內涵和李漁藝術成就研究現狀入手,結合芥子園復建開發的現狀,論證文化資源的整合對于城市名片重塑的推動作用和重要價值。

【關鍵詞】芥子園;李漁;城市名片;文化名片

一、芥子園“實”不副“名”

(一)芥子園的文化內涵

1、芥子園簡介

芥子園始建于康熙七年,是李漁舉家從杭州遷往南京的第七年,由于幾經戰火,連遺跡都被清掃一空,湮滅難尋。關于其確切所在眾說紛紜,根據李漁自述:“孫楚酒樓,為白門古跡,家太白觴月于此,周處讀書臺舊址,與余居址相鄰”[1],"伯紫舊居去予芥子園不數武,俱在孝侯臺前"[2]。依稀可知,芥子園當與周處讀書臺相鄰不遠,大概位于現今南京市秦淮區老虎頭附近。

2、園林藝術和美學

芥子園是集李漁畢生心血之所在的私家小苑,他在《笠翁一家言》的開篇中記載:“惜乎予園僅同芥子,諸卉種就,不能再納須彌”故而園林的占地面積雖小,到底還是五臟俱全,“看待詩人無別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唐句也”,而芥子園中恰是此景。園中多小景,假石為山,憑潭作水,使得山水樹木、亭臺樓閣皆井然有序,各得其所。 “到門惟有竹, 入室似無蘭”是彰顯高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須彌納芥”是寄情山水的禪宗心態,再加上其自詡的四命之花“水仙、蘭、蓮、海棠、臘梅”點綴其間,即使再無立錐之地,也要將“具松柏之骨,挾桃李之姿”的山茶“取盆中小樹, 植于怪石之旁”[4],方能盡興。文人意趣的天真爛漫,隨性通達,可見一斑。

李漁自詡“生平有兩絕技”:“一則辨審音樂,二則置造園亭”,園中梅窗更是被他自稱為“生平制作之佳,當以此為第一”,這番“軒閣山水”便是有了“壺中天地”的氣象。其因地制宜,勇于創新,順之自然的園林美學觀實在值得后人學習效仿。時至今日,園林建筑學界仍將其《閑情偶寄》(居室部)中對于園林興造的論述奉為圭臬。

3、戲曲藝術

李漁是中國戲劇史上惟一一位專門從事喜劇創作的作家,“唯我填詞不賣愁,一夫不笑是吾憂”這是他創作的真實寫照,其諸多作品中以《笠翁十種曲》為李漁喜劇創作的精華所在。正如袁枚所言:“文似看山不喜平”,《笠翁十種曲》由于情節曲折動人,語言淺近易懂,雖有少數庸俗之語,但并不妨礙其在民間大受歡迎。其中一部涉及女同性戀題材的作品——《憐香伴》,更是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極其特殊的地位。

而康熙五年,以“喬、王二姬”為首的李氏家班組建,以芥子園為根據地,四處游歷、演劇,“全國九州,歷其六七”。李漁也憑借這段走南訪北的演出經歷大大豐富了自己創作戲曲的素材,通過借助家班歌姬的表演, 他驗證并實現了自己對于戲曲藝術的獨特見解,逐步完善了其獨到的戲曲理論,在那個“重音律辭采”、視“曲”為戲的時代里,他重視“賓白”,主張“填詞之設,專為登場”、“文章貴淺不貴深”。更是對“劇”這個不足掛齒的雕蟲小技有著與不同常人的見地:”至于結構二字,則引商刻育之先,拈韻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賦形,當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為制定全形,使點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勢”[5],也正是這個“結構第一”的戲劇理論,對后世關于戲劇格局的論述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和啟發。

4、出版藝術

相較于其他私家園林,芥子園不但是上層文人士大夫酬唱飲宴之所在,更是當時金陵市井文化的集散中心。明清時期,金陵一直都是翻印版刻書籍的中心,所謂“海內之書,凡聚之地有四,燕市也、金陵也、閶闔也、臨安也?!?,王士禎在《居易錄》中記載道:“近則金陵、蘇杭書坊刻板盛行,建本不復過嶺?!倍孀訄@書鋪及其前身翼圣堂,不僅是從古至今為數不多的“書以人傳,店以人名”的百年老店,更是為復興“拱花”、“饾版”兩項因明末戰亂近乎失傳技藝做出極大貢獻。黃摩西《小說小話》載:“曾見芥子園四大奇書原刊本,紙墨精良,尚其余事。卷首每回作一圖,人物如生,細入毫發,遠出近時點石齋石印畫報之上,而服飾、器具尚見漢家制度云云”。其中最著名的出版物當屬有“不可磨滅之奇書”一稱的《芥子園畫譜》,它不光對中國的傳統繪畫、甚至是遠至韓國、日本、東南亞的繪畫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昔日“書商趨之若鶩,坊間翻刻,不計其數”,風行于畫壇日久,至今未哀。

(二)芥子園現狀

現如今,作為六朝古都南京非常重視城市文化建設,在將其本地傳統文化資源轉換成自己的城市文化資本的過程中,已先后打造出諸如夫子廟、隨園等全國知名城市文化名片。顯然,作為清末三大私家園林之一的芥子園,其開發復建也勢在必行。隨著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工程的展開,青磚黛瓦小橋流水的芥子園已逐漸落成,但開發的角度仍略顯單一,以至于相比隨園、秦淮河、烏衣巷這些為人所熟知的南京城市文化名片,芥子園聲名不顯、無人問津。

二、芥子園文化名片的重塑

(一)芥子園昔日輝煌之因

1、文化風向標

《李笠翁一家言》序言中曾記載李漁“混跡公卿大夫間,日食五侯之鯖,夜宴公卿之府”往來于朝野文人、三教九流之間,而在書鋪的紅火及家班女戲的成立之后,清幽有味的芥子園便理所當然地成為當時的文人士大夫交游飲宴之所。上至公卿宰相,下至販夫走卒,李漁對當時的大眾娛樂消費心理的迎合把握可謂妙到毫巔,也正是因為如此,芥子園才得以做到“文鋒所指之處,迷倒眾生”,成為江南地區說一不二的文化風向標。

2、文人意趣

《閑情偶寄》恐怕沒幾個人不喜歡讀,因為這世上有趣的人實在不多,尤其要像李漁那樣有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聲榮、詞曲、器玩、飲饌各部寫得光怪陸離,精麗工巧,令人聞之而心折、神往不已。無論是糅陸蕈、水莼、蟹黃、魚助而成的佳肴“四美羹”也好,還是“雜宣石以為案頭山水”的長盆虎刺也罷,皆是錦上添花玲瓏透漏的神奇妙筆[5]。李漁懂得高和寡的道理,“曲高”必是好的,所以只要“和”的不寡,那便是一件大功勞了。于是他用一本被林語堂稱之為“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的《閑情偶寄》將陽春白雪般的文人意趣用通俗的語言解釋開來:精致的飲食,慢節奏的生活,簡約而不失單調,凡此種種牢牢抓住了大眾的審美意趣,使得芥子園家喻戶曉起來。

(二)芥子園今日復興之法

1、文化地標

誠然,在現有的復建芥子園的方案中不乏精彩的園林設計,“大巧不工”、“隨形通神”的審美意趣縱然拿捏到位了,但缺少了士大夫雅致意趣的文化內涵,芥子園的重建仍顯得有形而無神,更別提做到“半潭秋水一房山”的“綽有余?!绷恕,F如今,社會生活節奏越發明快,享樂型消費比重日漸增加,國人的文化道德素養更是亟待提升。伴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及其所帶來的民族自豪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重新參與到國學經典的學習和研讀中來。而借此機會,仿照兩百年前李漁把握迎合住了整個江南地區的娛樂消費心理的方式。通過用適合于不同人群的普及方式普及一些有關芥子園的文人軼事來激發公眾閱讀興趣。諸如在景點內部發放宣傳手冊,建立“芥子園”微信公眾號等,通過一系列的現代傳媒方式,將李漁筆下的文人意趣用更為白話的語言解釋得能讓所有人在聲色犬馬中都悟出藝術來。

另外,李漁主張文無本末,認為小說、戲劇等通俗文學的創作當與詩文等嚴肅文學的創作一樣處于同一層級上。其“終不敢以稗史為末技”的文學理念與當今大眾的文學審美傾向不謀而合?,F如今網絡文學興盛,大眾閱讀方式更是以電子化為主,故而在塑造芥子園城市文化名片之時,不光要在如蝴蝶裝、回文箋等雅致精美的古法裝幀處下功夫,更不可忽視網絡媒體在當今時代舉重若輕的影響力。根據前期對在寧大學生及南京本地市民的調查數據分析來看,佶屈聱牙的古典文獻已難以吸引到太多人的閱讀興趣,反倒是諸如古風歌曲、漢服圖片等傳統和時代潮流結合緊密的文化形式更容易被社會接受。故而在經營“芥子園”微信公眾號的時候,經典文獻的閱讀推送固然不可少,但諸如介紹傳統服飾、古法吃食、文人趣事等的精悍文章亦不可少。

建筑方面,將《閑情偶寄》中“不尚貴而尚巧,豐儉得宜“的生活美學貫輸到園中的角角落落,一步一景處處精致,使每個入園之人都會從種種細節處體味到生活的快樂,簡單雅致,自然而然擁有了那樂于平淡而不甘平庸的生活態度,這無疑是打造芥子園這一文化地標的當務之急。

2、家班女戲

昆曲研究者顧聆森先生曾經說過:“園林的美,襯托了昆曲的高雅,高雅的昆曲又點綴了園林詩一般的意境?!弊詮膱@林版昆曲《牡丹亭》在江蘇昆山的亭林園開演以來,昆曲的魅力便重新被大眾所發掘。這種拋開了高高在上的舞臺,摒棄了冗雜的劇場式呈現,將最本味的昆曲歸還園林的昆曲表演方式,重現明末清初時“客至樂具”,在自家園林中用自家的家班招待賓客的傳統士大夫的園林社交活動,再現了古人生活的怡情方式。在芥子園中上演《笠翁十曲種》,既能通過其中的喜劇情節留住觀眾,在觀眾身邊用柔婉的水袖,曼妙的昆腔,扣住游人的心弦,“曼聲細曲腸堪斷,急管繁弦亦賞心”,參觀者乘興登臺,憑榭賞月,又在咿咿呀呀的吳儂軟語中體會古人慢生活的文人意趣,重溫百年前“名噪東南”李氏家班的盛況。在“清溪瀉雪,石磴穿云”、“以墻為紙,以石為繪”宛如畫境的園林中,零距離一睹“百戲之祖”的芳容,相信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會體味到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園林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于芥子園文化名片的重塑也有莫大益處。

3、新芥子書鋪

在這個“快餐文化”風靡的當今社會,“讀書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手段,更是一種享受,一種生活的態度。在試圖效仿前人復興“拱花”、“饾版”兩項失傳技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新芥子書鋪可通過翻印經典名著、提供免費借閱、定期微信推送精美短文、古風歌曲、攝影作品等方式吸引訪客。書鋪中另開茶室,并根據《閑情偶寄》中相關茶道的記載,演示“茗戰”——即斗茶之法,更直觀展現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意趣,倡導慢節奏、多情趣的生活態度和高雅考究的生活方式。

通過推出毛邊書,希望讀者得以領略紙質書籍帶來的樂趣;通過推出袖珍本,方便讀者隨身攜帶,隨時閱讀,取代手機在生活中的“一哥”地位;通過推出蝴蝶裝樣式的薄冊書籍,讓人領會在這些小物件中彌漫著的古典意趣。通過效法二百年前,芥子園書鋪“用錦紋十種,則盡仿回文織錦之義,滿幅皆錦,只留豰紋缺處代人作書”的別出心裁的“書箋”提高人們對讀書的興致,用這些充滿古代文人雅趣的掛件培養讀者良好的閱讀習慣,打造具有芥子園特色的文化產業。

4、芥子食肆

在李漁的著作《閑情偶寄》中亦不乏關于美食的記載,無論是合“陸蕈、水莼、蟹黃、魚助”而成的“四美羹”,還是“置之鏇內,入陳酒醬油各數盞,覆以瓜姜及蕈筍諸鮮”的古法蒸魚,一簞一食一瓢一飲之中透露出的都是對生活的熱愛?!吧脚褵o梅可折,江清獨有蟹堪持”,飲食間著的蘊含古意將中國傳統士大夫“膾不厭細食不厭精”的生活情趣體現得淋漓盡致,形成了芥子園獨特的飲食文化。

5、城市名片

現如今,全國各地“江南古鎮”、“中國園林”化的建設模式千篇一律,城市文化名片存在極其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因而在塑造芥子園城市文化名片的過程中,應當從文學方面入手,在通過紀念品、宣傳冊、文化講座等多方式的普及甚至在有望重現“拱花”、“饾版”等失傳的印刷技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增強市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言:“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睂⒔孀訄@打造成南京市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讓孩子們從事編輯出版輔助的社會實踐活動。斟酌排版、校對詞句,在“學中做”“做中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南京文化事業發展。

在打造芥子園這一城市文化名片的時候,我們將李漁的美學與文學等思想結合提煉出一個可區別于其他文化街區的符號標識,這樣既凸顯了芥子園獨一無二的文化內涵,又可將其看作是南京市代表性物質或是非物質文化形象的一張城市文化名片。其核心意識形態會將以芥子園其園林藝術本身及周邊文化產業展現出來。當此時,芥子園的重建已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園林藍圖構建,而是一種對深厚優秀傳統文化的探尋,使之成為南京市城市文化名片的子名片,通過名片的傳播和推廣,打造芥子園文化運營載體,宣傳芥子園獨有的審美內涵和文化底蘊,將芥子園與隨園、秦淮河、烏衣巷這些知名度頗高的南京城市文化名片一同宣傳,更有利于打造南京作為一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相結合的歷史文化名城形象,更是對南京文化事業發展的助力,是對中華古典文化的發揚光大。

注釋:

[1] 李漁:《芥子園雜聯·序》,《李笠翁一家言》卷六,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2] 李漁:《寄紀伯紫·序》,《李笠翁一家言》卷四,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3] 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中華書局,2007年9月版,第240頁。

[4] 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部》,中華書局,2007年9月版,第7頁。

[5] 李漁:《閑情偶寄》,中華書局,2007年9月版,第478頁。

【參考文獻】

[1]鄧之誠.骨董瑣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杜書瀛.李漁美學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李漁.笠翁一家言.李漁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4]李漁.閑情偶寄.李漁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5]王驥德.曲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沈新林.芥子園再探[J].明清小說研究,1991(1).

猜你喜歡
李漁
音樂文學創作中的審美意識探微——兼讀李漁《窺詞管見》有感
音樂文學創作中的審美意識探微——兼讀李漁《窺詞管見》有感
音樂文學創作中的審美意識探微——兼讀李漁《窺詞管見》有感
音樂文學創作中的審美意識探微——兼讀李漁《窺詞管見》有感
SOLES OF WIT
李漁的養生之道
回憶之城,淚雨之城
李漁文學創作與園林藝術研究的意義
嗜好可當藥
李漁的生命意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