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代同聲:清初寧波遺民對《心史》的閱讀與接受

2019-08-27 07:27郭添泉
北方文學 2019年23期
關鍵詞:遺民寧波閱讀

郭添泉

摘要:崇禎末年,宋朝遺民鄭思肖的詩集《心史》在蘇州被發現。六年后,明朝滅亡,《心史》在遺民群體中迅速傳播。在抗清運動激烈的寧波,《心史》中的詩篇激勵著遺民的斗志??骨迨『?,寧波遺民讀著鄭思肖的詩文,少了幾分歌詠和激憤,多了些悲涼和絕望。因類似的遭遇和情感的共鳴,《心史》得到寧波遺民群體高度認可,被廣泛閱讀和題詠。

關鍵詞:《心史》;清初;寧波;遺民;閱讀

遺民,即不仕新朝、拒絕認同新朝的人。自宋朝以來,士大夫受程朱理學影響節義觀念強化,期間發生王朝數次夷夏交替,因此產生了數量龐大的遺民和詩作。王朝更替之時,一些詩作產生了跨時代的傳播和共鳴,其中以宋朝遺民鄭思肖《心史》的傳播為最。在明清鼎革之際,寧波遺民群體龐大,留下許多遺民詩。作為遺民的后代,學者全祖望窮盡一生精力,收錄家鄉寧波抗清志士和遺民的詩歌,編成《續甬上耆舊詩》三十三卷。在這些詩歌里,《心史》一書及其作者鄭思肖常被提及,或歌頌其志的,或以之自比的,或睹書生情。這些甬上遺民閱讀、題詠《心史》的詩篇,穿過數百年的歷史,與鄭思肖《心史》的情感遙相呼應。

一、井底藏詩——《心史》的發現及鄭思肖其人

《心史》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崇禎十一年(1638)冬天,蘇州大旱,承天寺僧人浚井求水,挖到了一個鐵盒子,層層密封,僧人不敢開啟,供在佛龕里。這事不久傳遍了蘇州城,圍觀者日眾,僧人在慫恿之下開了鐵函,只見外包紙中間寫著“大宋鐵函經”“德祐九年佛生日封”,旁邊有兩行對聯“大宋世界無窮無極,此書出日一切皆吉”;內包紙上寫有“大宋孤臣鄭思肖百拜封”。鐵函內有一書,名《心史》,分上下兩冊,有詩250首,文30篇,自序5篇。沉在井里350多年《心史》重見天日,轟動江南。

鄭思肖(1241~1318年),宋末詩人、畫家,福建連江人。宋亡后寄居蘇州寺廟中,改名思肖(“肖”是宋朝國姓“趙”的組成部分),號所南,表明不忘故國之志;所畫蘭花皆無根泥,寓意國土淪喪,無所依歸,但仍不畏風霜,孤高自傲。民間曾有“鄭所南乃在野之文天祥,文天祥乃在位之鄭所南”的說法?!缎氖贰访媸篮?,引起了江蘇巡撫張國維關注,他立即捐資刊刻出版,同年又有閩籍南京士人林古度、曹學佺再版,一時廣泛流布。時值內憂外患,士人讀之,引起強烈的共鳴。

二、亡國征兆?——錢肅樂讀《心史》

第一位閱讀、題詠《心史》一書的甬上士人是錢肅樂(1606-1648年)。蘇州發現《心史》的消息很快傳到太倉,當時錢肅樂任太倉知州,離發現地蘇州不遠。錢肅樂在第一時間讀到了《心史》,被作者的不忘故國之志所感動,作《讀鄭所南〈心史〉詩》十首,并寄給了當地士人顧炎武、歸莊。錢肅樂還將十首詩單行刊刻供人傳閱(臺北故宮博物院有收藏),有如當今的傳單一樣。錢肅樂在詩序中說:“士君子不可一日遭《心史》之事,而不可一日不存《心史》之心。此心之失,則人而禽獸矣,中國而夷狄矣……”。但四年之后,錢肅樂即“遭《心史》之事”——亡國,他以“《心史》之心”在寧波舉兵抗清,兵敗后病亡。所以,同鄉李鄴嗣后來作詩悼念錢氏:“奚為獨鐫詩,哭酹鄭思肖?”說的是為什么錢氏為鄭思肖刻印詩篇呢?難道是冥冥中注定,鄭思肖的遭遇要在作者錢肅樂身上重演?而這遭遇又是來得多么迅速!

與錢肅樂情形相似的還有甬上藏書家陸寶(1581—1661)?!缎氖贰访媸啦痪?,陸寶作長詩《鄭所南憤元代宋,作〈心史〉沉井,近吳僧浚井得之,感賦一首》。清軍入關后,以全部家產捐輸軍餉,藏書散盡,事敗后遁跡山林。

三、亂中讀《心史》——抗清戰斗中的精神支柱

明王朝覆滅之后,民間的抗清斗爭此起彼伏,浙東地區尤其持久慘烈。鄭思肖《心史》在浙東士人中影響巨大,甚至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撐之一。董守諭(1596—1664)組《心史》中的詩句悼念兵部尚書李向中:“寒菊不落北,生花亦向南”。詩序記載,李向中“避兵舟山,以居憂不仕。獨坐對客,唯《心史》一編?!?/p>

南明抗清領袖、鄞人張蒼水(1620-1664年),在海上抗清二十年,最終被捕就義,有詩集《奇零草》。在他的詩序、詩集中,隨處可見《心史》的影子,可見《心史》對這位戰斗中的詩人的影響。在自序中說,自己沒能討賊復仇,豈能以詩作求知于后世呢?然而自己亦如陶淵明、杜少陵、鄭思肖一樣,“其志可哀,其精誠可念”,故收集零星尚存的詩篇結為詩集。庚子(1660年)有《得朱子成書》詩:“異日傳《心史》,孤忠冀見收”,希望自己舍生取義之后,詩作能像《心史》一樣,讓世人見到自己的孤膽忠心。

四、“一心中國夢”——遺民的精神寄托

抗清失敗后,寧波士人與鄭思肖一樣,成為遺民,不得不接受亡國的事實。此時的他們讀著鄭思肖的詩文,少了幾分歌詠和激憤,多了些悲涼、絕望和決絕,正如鄭思肖的名句所言:“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

王嗣奭(1566-1648年),浙江鄞縣人,是研究杜詩的著名學者,著有《杜臆》,闡發杜詩意旨。清兵南下時,年已八十,有六言詩《讀鄭所南〈心史〉》六首。讀著鄭詩,有“傳來字字血濺,讀罷人人淚潸”的老淚縱橫,也有“大明撻虜犁庭,泉底寒灰再熱”這般八秩老人獨有的冷靜,冷靜背后又有著深刻的痛楚。

董德偁(1603-1661年),董守諭之族弟。據全祖望記載,乙酉年清軍渡江作戰,董德偁破家輸餉支援抗清,事敗后??v酒,生活貧苦,仍奔波營救抗清人士。順治十八年(1661)逝世,張蒼水在海上寄《挽董天鑒孝廉》詩哭之。董德偁作有《和〈心史〉》:“世亂詩人共解吟,誰分漢語與吳音。燕尋王謝迷巢路,鵡向巴川問主心。海國朝朝明日月,衣冠處處匿山林。投鞭競欲夸精衛,莫測吞舟浪里尋?!痹娙俗员日也坏綒w巢的燕子,但心如子規思念故國,又如填海的精衛,被吞沒在浪里;華夏衣冠隱匿于山林,但心中依然每日升起光明(雙關“明朝”)的日月,如鄭思肖之于大宋一樣。

遺民詩人周齊曾(1603-1671年),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明亡后隱遁在四明山榆林村(榆林可謂是當時的遺民詩人村),削發出家,人稱“野和尚”。作者與鄭思肖同為遺民,同入佛家,常常翻讀《心史》。嘗作《讀〈心史〉》一詩:“只好將心當棗梨,略鐫孤憤許誰知?何期恨抱崩天日,正值函才出井時。若為今人先屬筆,漫云往事舊題詩。幾番欲讀仍掩卷,山月窗虛叫子規?!弊髡吒袊@《心史》才從井底挖出,就遇到崩天之日,鄭氏那些力透紙背的詩文,仿佛是為今人所寫,讓人感慨萬千。

林時躍(1609-1663年),鄞縣人,入清后,隱居山林,好友華夏夫婦殉國后,撫養其子女。同海上抗清的張蒼水書信密通,張氏兵敗后林氏郁郁而卒。在數首詩中林時躍提到《心史》,如《聞諸公寒眺大江,時適攜鄭所南〈心史〉,俯仰古今,遂哭之怮》:“極望寒濤萬頃愁,千年遺淚作長流。無邊韻事空函史,可奈傷心獨倚樓?!碧旌貎?,眺望長江,仿佛又看到清兵渡江南下、踐踏江南衣冠的悲慘場面,讀著鄭所南的詩,不禁怮哭,眼前涌來的波濤如萬頃愁緒,滾滾東流的江水如遺民的眼淚,流淌千年也不干涸。這是何等深徹的家國之恨!

余浱有詩《同鄴嗣讀〈心史〉》。余浱,字霖田,生卒不詳,全祖望稱他是遺民隱君,“所居在李丈杲堂巷中,昕夕唱和?!崩铌教茫?622-1680年),即鄴嗣,號東洲遺老,清初甬上詩人領袖,編有《甬上耆舊詩》。其父參與抗清被捕,死于獄中,他也被關在馬廄里七十天,被萬泰救出,此后自己也多次參與營救抗清人士。余浱與李鄴嗣同為遺民,亦為鄰居,故過從甚密,曾同讀《心史》,余氏作詩紀其事,詩曰:“坐臥窮陰只一樓,大江城外早辭秋。南來潮汐猶今日,北去衣冠再古囚……”兩人在樓前小院讀《心史》,想象長江邊的南京城已入深冬,寒氣襲人,蒙古鐵蹄南下踏來,仿佛今日之事,華夏民族再度成為亡國之囚?!蔼q今日”、“再古囚”一語連通宋末與當時之事,歷史驚人地重現。

除以上詠讀《心史》之詩外,尚有許多詩篇引用《心史》之句、或用典故,如張蒼水《挽華吉甫明經》:“逝去樓頭堪作賦,投來鐵匣尚留詩”,黃宗羲《申山人墓》:“樓頭曾記南屏嘴,井底長沉德祐年”,李鄴嗣《題甬上耆舊詩未刻十卷后》:“埋山沉井須臾出,豈待他年定是非”,林時躍《挽無界先生》:“好將逸史沉眢井,勝有遺文埋石倉”等,數量眾多。還有布衣詩人周西立遺囑:“死后,當盡取吾所著書置石匣,藏之墓中,而是篇則可比之鄭所南《心史》”效法鄭思肖而墓中藏書。

五、余論:閱讀的共鳴

閱讀,是人認識世界和自身的過程,通過閱讀,可以與自身經驗之外的大千世界發身聯系——既可以分享差異性,又能尋找到同質性。明朝滅亡后的寧波遺民,閱讀宋末遺民詩文,因類似的遭遇、共持的節操、相通的情感,而與三百多年前的作者產生強烈共鳴?!缎氖贰吩谇宄躔线z民群體被高度認可,而被閱讀、題詠和效仿。乾隆以后,《心史》被禁毀,士人閱讀《心史》的機會減少、政治風險增加,題詠《心史》的詩歌也變得罕見。進入近代,外敵入侵,國家風雨飄搖,飽受欺侮,《心史》重新被仁人志士關注、閱讀,包括章太炎、梁啟超、陶成章、柳亞子等。誠如詩人揭重熙所言:“井中有《心史》,千載是知音?!?/p>

參考文獻:

[1](清)全祖望編選.續甬上耆舊詩[M].寧波出版社,2003.

[2]陳康福.井中奇書新考[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5.

[3](明)張煌言,周東旭注.蒼水詩注[M].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遺民寧波閱讀
一圖讀懂寧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寧波
莫高窟第61窟甬道為元代西夏遺民營建說
高句麗滅亡后遺民的叛亂及唐與新羅關系
蒙元時期金遺民研究——以金遺民的地域特性為中心
高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
論明遺民姜埰及其《自著年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