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做好因材施教

2019-09-10 22:27吳小燕
學業 2019年8期
關鍵詞:自學能力數學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個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發展學生的潛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數學;實際能力;潛在能力;自學能力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學校的責任則是創造能使每一個學生達到他可能達到的最高學習水準的學習條件,學校必須給學生奠定終生學習的基礎。素質教育不是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而是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教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教育,要充分認識學生的巨大發 展潛能和個性差異,努力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善于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責任感和道德感,為學 生生活質量的提高建立必須具備的條件。為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注重加強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實際出發時因材施教的前提

學生的實際能力就是指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所具備的知識能力,這一點常常被忽視。眾所周知,任何人在學習新知識時,舊知識總是要參與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識學習新知,既提高了課堂教學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課堂上的無效空間,減少了學生的學習障礙。比如,在講解新的數學概念時,教師應盡可能地從實際中引出 問題,使學生了解這些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應用于生活實際,從而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作 用;同時,教師也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從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中提煉出數學問題,用所學 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數學教學一方面要使學生了解人類關于數學方面的文化遺產,另一方面要使學生建立起正確對待周圍事物 的態度和方法,學會使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事例中看出數量關系的能力,這兩者都是不可偏的,都是學生是否具備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 學生的數學意識,特別是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的具體事物中發現數量關系的能力;要認真研究學生 學習新知識時已具有的能力,認真研究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方法,以學法定教法。這樣教學,起點低、層次多、 要求高,適應了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智力潛能,創造出適合每一個 學生的教育。

二、挖掘學生潛力是因材施教的關鍵

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是素質教育研究的重點。我們知道,學生是正在發展中的人,學習新知時所具有 的能力就是學生的潛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學生中,沒有潛能的學生是不存在的。課堂教學的關鍵就是要拓展學生的心理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思維,充分發揮其創造性和智力潛能。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地探索和思考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是單純地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還是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索和思考,以便發揮其潛在能力,這是數學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要“應試教育”還是要素質教育的大問題。一般地說,數學教科書中的例題是學習的范例,學生要通過 例題的學習,了解例題所代表的一類知識的規律和理解方法。但這并不是說,只要學生學會了書本上的例題就 可以自然而然地解決與之相似的問題。要能舉一反三,就還需要學生有一個深入思考的過程,甚至要經過若干 次錯誤與不完善的思考,這樣才能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這更需要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要 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思維發展水平,提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不同學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學生對一個問題的認識水平。學生學習時說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課堂教學缺乏統一性,但教師從學生的不同 回答中可以了解學生是怎樣思考的,哪些學生處于較高的理解層面,哪些學生理解得還不夠深入或不夠準確, 并從中調整了一步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以恰當地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 養成一種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習慣,這對學生學習新內容、研究新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 教學中,教師如果不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只是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說出正確 的解題方法,雖然這樣可以比較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但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成惰性。所以,教師在課堂教 學中要特別注意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思考機會,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努力發展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學生在 認識所學的知識、理解所學知識的同時,智力水平也不斷提高。

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因材施教的重心

自學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種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講,最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發現 、學會創造,掌握一套適應自己的學習方法,做到在任何時候學習任何一種知識時都能“處處無師勝有師”。 為此,教師有必要更新觀念,研究數學的智慧,分析數學的方法,努力使學生像數學家那樣去學習、去思考、 去發現、去應用、去創造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教師可要求學生課前預習 ——學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記錄下來,上課時帶著這些問題聽講,而對于在預習中已弄懂的內容可通過聽講來 比較一下自己的理解與教師講解之間的差距、看問題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種好些;課后復習——學生可先合上書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課堂內容在腦子里“過”一遍,然后自己歸納出幾個“條條”來。同時,教師還應加強對書本例題的剖析和推敲,因為課堂內老師講的例題盡管數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師要研究每個例題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個例題的關鍵所在,思考這類例題還可以從什么角度來提問,把已知 條件和求解目標稍作變化又有什么結果,解題中每一步運算的依據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識,這類題 還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數學教學的關鍵不在改變數學知識本身,而是要改變教學思想、教學方法,要有先進的思想意識,要不斷 地將教學內容結構化,不斷地將結構化的知識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學生只有掌握了數學的基本原理、基 本概念、基本結構,才會做到以一貫十,觸類旁通。

總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一個又一個存在的個體,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是每一位教師都需要深刻認識的。小學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發展觀,只有通過深刻認識學生個體差異性,認識到個體性的各式各樣,了解每一個學生,正確看待和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康學習心理,促進學生自主發展,不斷優化課堂教學,使自己的教學在水平和深度上更加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才能實現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發展,真正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和均衡發展,才能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數學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倩.淺議小學數學教育怎樣因材施教[J]《基礎教育論壇》2019年4期

[2]馮林.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因材施教[J].《人文之友》2019年6期

[3]李愛霞.淺議小學數學教育怎樣因材施教[J].《中外交流》2018年49期

作者簡介:吳小燕,女,漢族,籍貫:江西余干,本科學歷,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市楓港中心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

猜你喜歡
自學能力數學
我們愛數學
中等職業學校英語分層教學模式研究
淺析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初中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
我為什么怕數學
數學到底有什么用?
錯在哪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