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鏈理論研究綜述

2019-09-10 19:26劉洋浩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7期
關鍵詞:理論研究文獻綜述價值鏈

【摘要】:波特對“價值鏈”概念的提出,啟迪了企業在市場競爭環境下對價值行為的選擇,國內外學者延續波特的思想,不僅對企業協同生產的價值鏈構建提出了設想,同時也對價值鏈類型、價值鏈驅動力和產業關聯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關鍵詞】:價值鏈 理論研究 文獻綜述

一、國外相關研究

價值鏈的概念是1985年由邁克爾·波特在其所著《競爭優勢:創造和保持卓越績效》一書中首次提出的。波特認為價值鏈是價值創造的主要活動與輔助活動的集合,企業就是一個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產品生產過程中進行種種相互聯系而又相互分離活動的集合體。企業的價值創造和增值是由一系列活動構成的,它涵蓋了商品或服務在創造過程中經歷的從原料到最終消費品的所有階段,由(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市場營銷和銷售、服務5種基本活動和企業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管理、技術開發和采購等4種輔助活動組成,這些活動互不相同又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企業價值創造的過程,即價值鏈。波特又將價值的創造過程分為了兩個方面:一是基礎性活動,直接創造價值并將價值傳遞給客戶,其中基本活動包括企業生產、營銷、儲運及售后服務等 二是輔助活動,不直接創造價值,但是其為基礎活動提供條件并提高基本活動的績效水平,主要包括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研發及組織制度等。

在此基礎上,寇伽特(1985)從國家比較優勢和企業競爭能力相結合角度分析,強調了價值鏈的垂直分離和全球空間再配置之間的關系 彼得·海因斯(1993)對價值流與物流管理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價值鏈即是“集成物料價值的運輸線”,海因斯所定義的價值鏈把顧客對產品的需求作為生產過程的終點,把原材料和顧客納入了價值鏈中。斯萊沃斯基(1996)提出了“價值網絡”的定義,認為價值系統包括公司的供應商和供應商的供應商以及它的下游客戶和最終顧客,還包括其他有價值的關系。雷波特和斯威爾克拉(1995)提出了開發虛擬價值鏈的觀點,認為當今每個企業都在物質世界及由信息構成的虛擬世界中競爭,虛擬價值鏈創造價值活動最主要的資源是信息以及對信息的收集、分析與利用能力,需要企業具備良好的信息化環境與基礎。

卡普林斯基(2002)認為治理、升級和租金來源是全球價值鏈理論的三個關鍵概念,提出全球價值鏈的動力機制決定了全球價值鏈的“鏈主”,進而影響治理結構、租金分配以及產業的升級路徑,是研究治理、升級和租金的基礎。薩切蒂,蘇格登(2003)提出在全球價值鏈中,領導企業掌握著戰略環節的控制權,擁有對全球價值鏈的協調和管理力量,而供應商則處于被領導的地位,整個鏈中參與企業的力量是不對稱的,整個價值鏈呈現出金字塔形的力量和治理結構。

二、國內相關研究

國內部分學者提出對內部價值鏈與外部價值鏈的區別研究,如遲曉英,宣國良(2000)認為企業內部的產品設計、采購、生產、銷售和服務等活動構成了內部價值鏈 盧明華,李國平認為(2004)產業價值鏈是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為滿足用戶特定需求或進行特定產品生產(及提供服務)所經歷的原材料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等一系列價值增值活動 陳柳欽(2007)提出內部價值鏈只是整個價值鏈的一個節點,而企業與供應商、分銷商以及顧客等構成了外部價值鏈,企業內部和外部價值鏈共同構成了價值創造系統 崔向陽,崇燕(2014)提出對產業鏈的分解應該存在兩種分解形式:產品分工和功能分工。前者按照產品的供應鏈條分解,后者按照價值鏈的功能鏈條進行分解。

魏國江(2008)認為價值鏈就是為企業創造價值的產品生產制造過程中的各環節的集合 朱莉認為(2013)價值鏈是通過各種(利益、關聯企業等)關系將不同經濟主體基于共同利益串聯起來并進行分工、合作、分配,進而達到價值增值的產業鏈條 程宏偉、馮茜穎和張永海(2016)提出,價值鏈的本質是打破資源流動空間約束的一種整合資源的機制 薛可悅(2017)認為價值鏈演化表現為在資源、資本與知識相互作用下上升或下降的非線性結構態勢,具有明顯的階段演化特征。

丁林紅(2018)認為價值鏈是以商品經濟發展規律為基礎,并融合社會資源開發、銷售、以及應用等方面的相關要素,開展相應的經濟戰略規劃體系 牛蕊,郭凱頔(2018)認為價值鏈是指為實現商品或服務價值而連接生產、銷售、回收處理等過程的網絡組織,涉及從原料采集和運輸、半成品和成品的生產和分銷,直至最終消費和回收處理的整個過程。

崔向陽、錢書法(2010)根據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指出分工帶來生產成本的節約,從而導致了生產組織的變遷,衍生出現代生產組織的分化與整合、企業網絡分工組織的性質與特性等。在此之后,李炳炎、楊玉華(2011)周紹東(2013)崇燕(2014)劉剛(2016)楊靜(2017)袁露夢(2018)等主要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視域下通過對產業鏈和國家價值鏈的研究論證了分工對價值鏈的促進作用。

對于產業價值鏈類型的研究,比較權威的是潘成云(2001)以產業價值鏈的發育過程為基礎將其分為技術主導型、生產主導型、經營主導型、綜合型四種類型 根據產業價值鏈的形成原因,將產業價值鏈分成政策誘致型和需求內生型 以產業價值鏈適應性為基礎,把產業價值鏈又分為剛性產業價值鏈和柔性產業價值鏈兩種。在其之后,徐宏玲、李雙海(2005)又研究了價值鏈的前錢德勒價值鏈形態、錢德勒價值鏈形態和后錢德勒價值鏈形態三種形式。姚文,祁春節(2011)將價值鏈上的合作模式分為松散型垂直協作模式與緊密型垂直協作模式。前者指的是市場交易模式,而銷售合同模式、合作社模式、生產合同模式和垂直一體化模式統稱為緊密型垂直協作模式。

還有一些學者嘗試從分工的角度來解釋價值鏈,如周路明(2001)認為產業鏈是以產業內部分工和供需關系為基礎的產業生態圖譜。盧峰(2004)認為產品內分工實質就是特定產品生產過程不同工序或區段通過空間分散化展開成跨區域或跨國性的生產鏈條或體系,因而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特定產品生產過程不同環節或區段的生產或供應活動 劉剛(2005)認為產業鏈是建立在價值鏈基礎上的處于不同產業的企業之間的供給與需求關系 李靖、魏后凱認為(2007)產業鏈是基于分工經濟的一種產業組織形式,涵蓋的產業范圍較廣,包括從供應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銷商和零售商等所有加盟的節點企業,強調相關產業或企業之間的分工合作關系 蔣逸民(2008)認為產業鏈是一種不同節點企業間分工協作形成的制度安排。

在價值鏈的實證研究方面,學者們普遍利用微笑曲線來說明價值鏈上的產業關聯及利益分配,如馬永馳,季琳莉(2005)認為發達國家在價值鏈研發、營銷環節具有獨占性資源,并且在知識和能力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從而使價值鏈呈現正U型,顧麗琴(2007)指出農業產業價值鏈各個組成部分是一個有機整體具有聯動性 文嫮和張生叢(2009)認為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價值鏈是一條從左上到右下傾斜的曲線 鄭健壯等(2015) 研究發現制傘業價值鏈曲線呈L型 鄭健壯,朱婷婷,鄭雯妤(2018)認為價值鏈在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呈現不同的形態。

國內多數學者從企業生產及貿易競爭的角度對價值鏈進行定性研究,并認為價值鏈更多關注的應該是市場競爭條件下各企業在協同生產中的聯系,如鄭霖和馬士華(2001)認為,價值鏈是一條增值鏈,是由市場需求拉動的,而且隨著市場的變化而不斷發展 企業間的競爭,實質上是價值鏈間的競爭,價值鏈決定供應鏈,供應鏈服務和服從于價值鏈 潘成云(2001)認為,產業價值鏈是指以某一項核心技術或工藝為基礎,提供能滿足消費者某種需要的效用系統為目標的、具有相互銜接關系企業的集合 杜義飛(2005)指出,價值鏈是研究一些互相分離的價值活動是如何被組織整合,使不同主體之間產生協同效應。

三、研究動態綜述

波特對“價值鏈”概念的提出,啟迪了企業在市場競爭環境下對價值行為的選擇,國外學者延續波特的思想,將單個企業主導的單一線性價值鏈發展成為交互網絡式的開放型全球價值鏈網絡。而國內學者在價值鏈網絡的基礎上,不僅合理區分了企業生產的內外部價值鏈,還將其拓展到產品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環節中價值鏈基礎上的企業合作與利益分配,從分工角度對企業協同生產的價值鏈構建提出了許多設想。同時諸多學者也從實證角度對該理論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運用進行了描述與總結。

但是這些學者的研究,大多是從行業角度以產業鏈為活動基礎對價值鏈理論進行拓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具體企業在生產流通過程中的企業行為 并且基本上只從經濟意義上對價值鏈進行界定,從而忽略了社會科學研究中對行為主體人的關注。隨著我國主要矛盾的運動演化,我們還應關注到企業的價值活動在關聯中形成的社會交往關系以及這種利益共享的經濟關聯對行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外部效應。

【參考文獻】:

【1】[美] 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 [M].陳小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97-105.

【2】牛蕊,郭凱頔.全球價值鏈視角下的中韓生產性服務貿易研究[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18(06):18-28.

【3】潘成云.解讀產業價值鏈—兼析我國新興產業價值鏈的基本特征[J].當代財經,2001(9):97-15.

作者簡介:劉洋浩(1994年-),男,漢族,四川雅安人,研究生,區域與城市經濟方向。

猜你喜歡
理論研究文獻綜述價值鏈
數字化轉型與價值鏈成本管理研究
價值鏈會計研究的現狀和管理理論
淺析我國競技健美操研究現狀與趨勢
《價值鏈重構》
馬克思創新思想研究綜述
中學生數學學習方式創新研究
生態翻譯學研究簡述
Scratch教學研究綜述 
成本價值鏈理論對管理會計的影響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