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分發揮地市級黨報評論的旗幟作用
——以《紅河日報》為例

2019-09-16 03:18
中國地市報人 2019年9期
關鍵詞:評論員紅河黨報

新聞評論,是新聞機構所發表的言論的總稱。新聞和評論一實一虛,如同鳥之雙翼,構成報紙的兩大文體。它是針對現實生活中的重要問題直接發表意見、闡述觀點、表明態度的新聞體裁。新聞評論具有政策性、針對性、及時性、準確性、權威性等特點。新聞評論按形式分類,主要有社論、編輯部文章、評論、本報評論員文章、短評、編后、編者按、思想評論、專欄評論、新聞述評、漫談、專論、雜感等。

胡喬木同志曾說:“評論是報紙的靈魂,是報紙的主要聲音?!薄包h所以要辦報,就是因為要對各種事件發表黨的意見,發表評論。所以黨報必須有評論,沒有評論就不能算報紙”。包括毛澤東主席在內的諸多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親自給《解放日報》《人民日報》寫社論和時事評論,習近平總書記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任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時,在《浙江日報》的《之江新語》專欄親自撰寫和發表短論232篇,匯成了著名的《之江新語》,成為領導干部重視評論和學思踐悟的經典和榜樣,可見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對黨報評論是極為重視的。

新時代下,作為報紙的旗幟和靈魂,新聞評論肩負著宣傳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給受眾提供思想、觀點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方式方法,正確引導輿論,凝聚民心、促進工作的重要功能和使命。具體來講,就是要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各種重要問題的分析論述,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宣傳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宣傳好當地黨委政府重大戰略決策和各項具體工作部署,用正確的輿論導向引領社會、統一思想、凝聚人心、講好故事、展示形象。地處祖國西南邊疆的紅河州,是中國唯一的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作為地方黨委的機關報《紅河日報》,近年來積極發揮主流媒體的作用,精心“擦亮”黨報評論這面“旗幟”,為建設新時代團結進步美麗紅河鼓與呼,起到了正本清源、解疑釋惑、統一思想、引領導向的作用。

強化政治意識,及時轉發中央及省級黨報媒體評論,做到重大事件、重大問題、重大階段與黨中央、省委保持高度一致

《紅河日報》牢記新時代黨的新聞工作的職責使命,樹牢“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凡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中央和省委機關報發表的重要社論、評論、評論員文章,都做到及時刊載、及時轉發,做到不缺位、不失語、不遺漏。在重大問題上做到與黨中央、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及時發聲,及時回應和闡述。如每年元旦,《紅河日報》都及時在頭版頭條刊發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年賀詞和新華社、《人民日報》的社論、系列評論員文章。每年的中央和省委全會、全國和省“兩會”期間,除正??l消息外,也同時轉發新華社、《人民日報》《云南日報》的社論、系列評論員文章等,為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的聲音及時傳達到基層,貫徹落實在紅河大地打下堅實的輿論基礎。2018年5月5日,是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千年第一思想家”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紀念日,中央召開了紀念大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我們提前策劃,邀請權威人士,第二天就發表了特約評論員文章《讓理想和真理之光永放光芒》,同時轉發了4篇《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為全州學習和紀念馬克思,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營造了良好氛圍。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及時宣傳和闡述黨委政府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引領導向,統一思想、凝聚人心

長期以來,紅河日報社主動向中央媒體學習,向央媒看齊,比如《人民日報》的社論、任仲平文章、鐘聲、今日談、人民論壇及新華社辛識平等欄目及文章,讓黨的評論成為傳遞黨聲民意,引領輿論導向的風向標。圍繞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紅河州委州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開展主題評論,是《紅河日報》評論的“重頭戲”。在紅河州重大活動、重大政治經濟事件發生的關鍵時點,《紅河日報》都會在頭版推出社論、本報評論員文章,用政論的形式,為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務。如“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系列談”選題,僅第一階段報社就策劃了《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主題不變,鏡頭不換》《即查即改,立行立改》《少走形式,多干實事》《少哼官腔,多聽民聲》《少圖安樂,多思進取》《少求奢靡,常守清廉》等16篇系列評論文章,這些評論每周1篇,在一版刊發,字數控制在800字以內,以短小精悍、言之有物、切中要害為特點,使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得到正面引導,營造了我州學習教育的良好氛圍。紅河州委八屆三次全會,提出了“建設新時代團結進步美麗紅河”的新戰略、新目標,為闡釋和貫徹落實好全會精神,報社策劃了9篇系列評論員文章,從編者按開始到系列評論員文章,再配合全會精神解讀9篇系列述評,全面、系統、完整論述了新思路、新戰略、新目標提出的時代背景、面臨的挑戰機遇、重大意義和具體目標任務,如《建設新時代團結進步美麗紅河》《堅定不移推進紅河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開啟建設新時代團結進步美麗紅河新征程》等等,為全州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砥礪前行、建設紅河新天地、譜寫紅河新篇章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很好地發揮了黨報的引領作用、旗幟作用。

著力倡導“三貼近”,增強黨報評論的吸引力、感染力

黨報評論不僅要上連“天線”,還要下接“地氣”,要不斷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多用群眾語言說事,讓廣大讀者看得懂、看得明、易理解,才能克服呆板、僵硬、說教的面孔,使黨報評論更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都t河日報》近年來,著力在“三貼近”上下功夫,不斷增強黨報評論的通俗性、可讀性,進而增強吸引力、感染力。首先,在評論欄目的功能定位和用稿標準上,突出自身特色,不盲目追求“高大上”,與讀者需求相適應。如《紅河日報》在一版開設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紅河論壇》時評,針對當前全國及紅河發生的熱點、群眾關注的問題開展評論,評身邊人、身邊事,貼近本地讀者需求,富有地域特色和鄉土氣息,創辦以來深受讀者喜愛,起到了引領當地社會輿論的良好作用。其次,《特約評論員文章》《干部論工作》《巷陌巷語》《凌虹月評》《記者手記》等評論欄目的開設更加接地氣、生活氣息更濃,也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最后,針對社會熱點及重點工作及時發聲,比如針對當前存在的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推出了《群眾語言要多用》《要“洗臉”更要“洗澡”》《領導干部講話需講求“三實”》《莫讓“補位”替“不為”》《用心做事方能成事》《唯有擔當顯本色》《“改非”暗潮折射擔當精神缺失》等評論,為全州開展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

建設融媒體中心,構建全媒體發布平臺,打通“兩個輿論場”,讓黨報評論的聲音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紅河日報社在2018年成立了融媒體中心,實現了全媒體采編系統的真正融會貫通,達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發布、全媒體傳播的效果,《紅河日報》由一張報紙變成了擁有報紙、網站、手機客戶端、微信、微博、戶外電子閱報欄(屏)的新型地市黨報媒體,極大地推進了黨報評論的融合創新發展。通過打通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連接渠道,黨報發表的重要評論、優秀評論,可以在一個采編系統內推送到報社的微信公眾號、“掌上紅河”客戶端、微博、網站等,大大延伸和拓展了黨報評論的讀者群,吸引了更多受眾關注、點評、點贊或閱讀,從而增強了黨報評論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

在融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地市黨報作為地方新聞輿論工作的主導者、引領者,仍是主流媒體發揮作用的重要陣地,黨報評論在其中更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時代,大眾傳播格局的深刻變化及受眾獲取資訊方式的多元、多樣化,給黨報評論帶來一定影響和削弱,黨報評論自身也存在改進和完善的方面,但作為黨媒,我們切不可妄自菲薄或盲目自大,而是要主動融入時代發展潮流,精準把握時代脈搏,不斷改革創新,因勢而謀、 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主動擁抱新興媒體、拓展黨報評論新陣地,搶占移動互聯網等新戰場,才能充分發揮好黨報評論的輿論引導功能和作用,不愧時代賦予我們的職責和使命。一是在傳播方式上,要積極探索黨報評論傳播的大眾化、通俗化、網絡化、移動化、可視化新路徑。二是在內容生產上,要始終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定不移地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緊貼熱點評論,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始終保持定力,站穩立場,敢于亮劍,正本清源,解疑釋惑,充分體現出黨媒的職責與使命擔當。三是在呈現形式上,要勇敢全面地擁抱互聯網,大量運用互聯網、大數據、VR、H5、人工智能、機器人寫作等技術,將互聯網基因植入整個“報網端微屏”全媒體運行體系,使黨報評論的社會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傳播力不斷提升。

猜你喜歡
評論員紅河黨報
魅力紅河 大美梯田
紅河學院作品選登
紅河書法作品欣賞
黨報深度報道如何“深”入人心
一項持續九年的公益活動,讓我們見證了黨報的力量
改革新聞教育,培養引領社會的評論員
黨報專副刊怎樣撐起“半邊天”
以“專、新、深”做強黨報文化報道
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推進改革
紅河是怎樣偷渡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