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卡夫卡作品中的負罪感

2019-09-16 01:50陳博
青年文學家 2019年23期
關鍵詞:負罪感社會秩序卡夫卡

陳博

摘? 要:弗蘭茲·卡夫卡作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給后人們留下了傳奇的經典著作。而在其很多作品中,都表現出其濃重的負罪感心理。本文將主要結合卡夫卡代表作《判決》、《變形記》、《城堡》等,分析負罪感在其作品中的具體表現,以期加深對其本人和作品的理解。

關鍵詞:卡夫卡;負罪感;自我精神追求;家庭責任;社會秩序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3--02

卡夫卡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作家,雖然其一生創作的文學作品總量不多,但他以自己獨特的創作手法,創作風格,對后世諸多作家,如馬爾克斯、米蘭·昆德拉、博爾赫斯等的創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閱讀卡夫卡現存的作品,不難發現他非常擅于塑造內心情感豐富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大多或感到恐懼、焦躁、憂郁,或具有孤獨感和負罪感。這些豐富的情感狀態即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變得更加立體,同時也是作者在現實世界中獲得的情感體驗的真實寫照?;蛟S也正是由于這種獨特的生活體驗,卡夫卡察覺到了許多同時代作家所捕捉不到的心理情感,從而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卡夫卡世界。

在這些多層次的,豐富的心理情感中,負罪感是最虛無,同時也是內蘊最深刻的情感之一。不管是創作初期的《變形記》,中期的《判決》,還是后期的《城堡》、《訴訟》,主人公都難以擺脫一種負罪感,這種似是而非的負罪感也預示了主人公的最終結局。針對卡夫卡作品中的負罪感,有一部分研究者根據卡夫卡的猶太血緣和生長環境把它歸結為《圣經》中的原罪。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并非全部如此,因為卡夫卡曾經寫道:“我們之所以有罪,不僅是由于我們吃了智慧之樹的果子,而且也由于我們沒有吃生命之樹的果子。有罪的是我們所處的境況,與罪惡無關?!睆倪@里可以看出卡夫卡心中的負罪感更多的是對人的思想精神境界,人的生存環境的反思和質疑,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原罪。人們常說在生活中要多多思考,但有時候思考過多過深,反而會使個人陷于持續痛苦之中,因為在思考、反思中,人們會發現自己有如此多的缺陷,同樣整個社會也存在很多的弊病,急切地想改變現狀,卻又力不從心,無能為力,可以說卡夫卡就處于這種尷尬的境況中。一方面,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制度已經在歐洲占據了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觀念深深影響著民眾的思想和行為,人們的個人欲望極度膨脹,渴望積累財富,而人們的一切行為都受制于所謂的正義合理的法律中;另一方面,由于卡夫卡是家中的獨子,父親對他寄予了極大的希望,希望他能夠子承父業,做一個成功的商人。盡管卡夫卡也希望不辜負父母的期待,做一個能夠讓父母感到驕傲,感到滿意的孩子,但由于自身的性格、興趣和身體原因,他沒能實現父親對自己的期待,而是走上了創作的道路,這讓他感到十分地愧疚,感到自己有很多的缺陷,甚至對自己產生了失望。處于這樣的環境、時代中,卡夫卡是迷惘的,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路究竟在何方,但他又沒有辦法逃離和超越這個時代,因為不管逃向哪里,一個人依舊裹挾在這個大時代中。在大時代中歷經世間百態,遍嘗酸甜苦辣后,人們總會遇到一些深邃又玄妙的問題,例如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死亡的關系問題,有限的時間和無限的欲望關系問題等等。而對有限和無限關系的探索,其實就是一種跨越;從有限到無限,以有限過問無限,就是僭越,是罪。

一、自我精神追求缺失之罪

卡夫卡的負罪感首先最直接來源于自我精神追求的缺失。他渴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追求自我精神上的獨立和高貴,但同時又和其他平民一樣無法完全擺脫世俗名利。在這種巨大內心矛盾中,他無奈選擇放棄自己向往的婚姻家庭生活,因此在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負罪感。

卡夫卡的這種負罪感和短篇小說《判決》所要表達的內容有一定的相似性?!杜袥Q》中兒子有一個很好的朋友遠在俄羅斯,但兒子并未把自己的婚約告訴這位好朋友,由此和父親產生了分歧,父親判決兒子去投河自盡,而兒子居然真的投河自盡了。

這位俄羅斯朋友雖然并沒有在小說中正面出場,但卻在無形之中對格奧爾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小說中對這位朋友有幾處具體的描述:“他的臉色發黃,像是得了什么病,而且病情還在發展”?!八c當地僑民沒有真正的聯系,與俄國家庭也沒什么社交往來,已安下心來一輩子過單身生活了?!睆倪@些敘述可見這位朋友并不在意自己的身體和病情,而且他和現實社會似乎是有些格格不入的,甚至是與整個社會脫節的,他只關心自我的內心精神世界。而格奧爾格和這位朋友卻大不相同,格奧爾格生活條件優越,職場得意,情場也得意,正準備結婚,可以說是順風順水,春風得意。但過于優越的生活環境和過于順利平坦的事業和愛情,反而使格奧爾格的內心變得忐忑起來,他雖然一直和這位朋友寫信,卻因為顧慮沒有把自己在生意上的成就告訴他的朋友,只是和朋友聊了一些過去無關緊要的,瑣碎的小事。如果說格奧爾格和他的朋友存在著一道深深的隔閡,其實就是世俗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矛盾。

格奧爾格起初渴望實現世俗世界和精神追求的平衡,為自己的精神追求缺失作辯護,但他最終發現這對他來說是不可能實現的。訂婚的情節是小說中非常關鍵的一部分,婚姻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他將失去完全的精神自由,甚至與自己追求的精神世界漸行漸遠,這使他陷入到了矛盾。當他的未婚妻得知他沒有把婚約告知朋友時,她隱約察覺到了他內心的矛盾、糾結和對抗,于是表示希望能夠認識他的所有朋友。對此格奧爾格表示即使把婚約告訴這位朋友,他同意來參加婚禮,他最終仍會選擇回去,因為這并不是他期待和滿意的生活??梢钥闯龈駣W爾格此時已經清楚地意識到享受世俗生活和追求精神世界是不能同時實現的,他必須要做一個抉擇。

最終扮演審判官角色則是格奧爾格的父親。與父親的分歧和爭論引發了格奧爾格內心深處的罪感,爭論后他頓感自己已長期沉溺于世俗生活,忽視了自己的內心追求,這是多么不可原諒的一件事。盡管享受世俗生活本身并沒有錯,但為了世俗生活就丟棄自己的精神追求,這顯然是不可饒恕的罪,于是最終格奧爾格選擇投河自盡,表明他遵從了內心的審判,完成了對追求精神責任缺失的彌補。

二、家庭責任缺失之罪

如果說個人有權利選擇和改變自己的精神追求,那么家庭責任是幾乎都無法改變和逃避的,必須承擔。即使沒有婚姻,仍需承擔照顧父母,孝順父母的家庭責任??ǚ蚩ㄘ撟锔械漠a生和形成深受父親的影響??ǚ蚩ǖ母赣H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自己卻完全沒有做生意的天賦,因此在父親面前他常常感到自己十分渺小和自卑,是一個抬不起頭的弱者。他在《致父親的信》中寫道:“我常想起我們在一個更衣室里脫衣服的光景。我又瘦、又弱、又細,你又壯、又高、又寬。在更衣室里我已經自慚形穢,而且不僅是對你,而是對全世界,因為你在我眼里是衡量一切的標準?!痹趶姶蟮母赣H面前,即使父親并沒有直接指責或訓斥他,卡夫卡也時常會感到一種壓迫感;而當自己的行為使父親感到失望時,更是讓他產生自我的貶低。在嚴苛的父親眼里,以父親的權威標準來要求,卡夫卡已成為一名典型的“罪”者。

卡夫卡是家中的長子但不是唯一的兒子,他曾經還有兩個弟弟,但非常不幸,兩個弟弟都早年因病去世了,這使他成為了父親寄予厚望的對象。父親的這種殷切期待使他背負了沉重的壓力。他既希望盡到家庭責任,盡到長子的責任,實現父母的意志,但同時他又深感自己不適合從商,更擅長創作,這進一步增強了他的負罪感。

《變形記》的創作和卡夫卡的這段自身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小說中清晰表現出對親人,對家庭責任的缺失的負罪感。格里高爾作為家中的長子,他擔負著賺錢養家的重任。由于家里欠了一大筆債務,以及其他的各種開銷,他更是需要加倍的工作。格里高爾于是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了工作中,很快成為了一名旅行推銷員,擁有了快速賺錢的能力。雖然能夠賺錢,但艱苦的工作環境和日夜高強度的工作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有一天早晨他意外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只甲蟲??此撇豢伤甲h的變形,但細細挖掘也是有跡可循。一方面,格里高爾不管在家里,還是在公司都體驗不到絲毫的溫情,家里的成員把他當作賺錢生活的工具,上司把他當作替代完成工作的工具,在這種環境下,他感到十分壓抑,卻沒有任何發泄的出口。在不堪重負下,為了實現精神的救贖,他最終變成了一只甲蟲;另一方面,為了爭取自身的生存權利和自由,他變成了一只甲蟲。

變形之后,格里高爾成為了一個“無用”的人。在公司里,他無法繼續承擔工作;在家庭里,他無法繼續賺錢供家里人生活和開銷。變形使他成為了一個不負責任的罪人。

責任的缺失自然會受到他人,包括家人的嘲諷和漠視。成為甲蟲后,家人們對格里高爾的態度迅速轉變:父親用蘋果砸他;母親被嚇暈了;就連平時最親近的妹妹也對他產生了嫌棄,無情地把他鎖在了臥室里。他在孤獨寂寞中靜靜地流逝著自己的生命,直到最后默默地死去。

三、反抗社會秩序之罪

在卡夫卡的思想觀念中,社會秩序是至關重要的,人們需要遵守秩序,不能雜亂無序地行動。正如卡夫卡所說:“我們企圖把我們自己有限的小世界置于無限的大世界之上。這樣,我們就干擾了事情的正常循環。這是我們的原罪?!笔篱g萬物之所以有秩序,是因為他們遵循了客觀的規律。如果在廣闊的世界里,人類硬要打破客觀規律,人類就犯了罪。

在長篇小說《城堡》中,主人公K以土地測量員的身份出現,其最主要的工作是測量城堡的土地,挑戰原有的秩序。接下來,為了進入城堡順利進行自己的工作,主人公K同城堡當局圍繞能否進入城堡之事展開了持久煩瑣的拉鋸戰。但面對這座強大的城堡,K感到很無奈,不管他怎樣努力,都無法進入城堡,沒能見到城堡當權者。在看不見,摸不透的城堡內部秩序前,K作為個體是十分渺小的,他竭盡全力去追求自己的正當權利,只可惜這種努力在社會秩序前只是徒勞。K的生存境遇就是不斷地在通往目標的道路上努力,不受社會秩序約束,但卻永遠實現不了目標,看不到光明的曙光。K的命運就是反抗秩序之罪的結果和唯一宿命。

K有著進入城堡的強烈愿望,但是在長時間未能實現后他漸漸失去了耐心。他需要找到克拉姆得到認可,于是他想了種種辦法,比如依靠克拉姆的情婦弗麗達,鄉村和城堡之間的信使巴納巴斯,克拉姆的秘書莫穆斯先生去見到克拉姆。原本已出現了很多良機,但他都因為缺乏耐心和急于求成喪失了良機。當一個弱小的個體企圖以有限的能力進入無限的城堡時,便是陷入了反抗社會秩序之罪,陷入無盡的迷途中。

對無限的社會秩序的超越是人類產生負罪感的重要原因之一。社會秩序在無形中已經給個體設置了限定,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個體就必須遵守這種無形又神秘的秩序,在有限的框架內活動。不顧既有的社會秩序突破有限的框架即是犯罪,亞當和夏娃突破界限偷吃禁果犯了罪便是最好的例子。

結語:

卡夫卡以一個作家獨特的敏銳感觸,察覺出這個時代人們內心的負罪感,現代人的負罪感既是上帝所施加的,又是這個時代大環境所造成的。存活于這個廣闊的世界,人們就必然需要尋找自己的精神追求,承擔起家庭及社會的責任,遵守社會秩序,在困境中依舊努力前行,承受各種可知的或未知的負罪感以及隨之而來的懲罰,以極大的勇氣在向外在世界挑戰時創造出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卡夫卡離開我們已經近一百年,但他對人類生存境遇的揭示、思考,一直伴隨著我們前行,不斷給人們警示和啟發??ǚ蚩ㄉ砩弦约八髌分兴沂镜臐庵氐呢撟锔幸渤蔀榫竞蛦l的一部分,使后人在不斷地探索前進中成就更加完善的自我。

參考文獻:

[1]張玉娟.卡夫卡小說中的負罪感與秩序的重建[J].國外文學,2009(3).

[2]胡志明.非常的“原罪”——論卡夫卡的猶太文化淵源[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5(7).

[3]唐燕紅.論卡夫卡的罪責意識[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5.

猜你喜歡
負罪感社會秩序卡夫卡
《卡夫卡傳》
啟蒙與再啟蒙:塑造社會秩序的實踐理性思維
老年癡呆患者照顧者負罪感的研究進展
滇西南邊民通婚對社會秩序的影響——以普洱市為例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關于卡夫卡和《變形記》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是時候看看卡夫卡了
銳詞
失落的方舟
犯罪與社會秩序——塔爾德與涂爾干爭論的再考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