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工市民化的博弈研究

2019-09-19 13:44邱圣頔
財稅月刊 2019年4期

邱圣頔

摘 ?要 本文通過“成本-收益”法對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進行測算,研究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緩慢的原因。研究發現:在積累階段政府投入無法誘導農民工選擇市民化,但在突破階段明顯發現農民工獲得較高的效益,同時在冷酷策略的壓力下,農民工市民化逐漸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根據研究認為應該完善社保制度,并降低住房、土地流轉等農民工負擔的成本,從而推動農民工市民化不斷發展。

關鍵詞 農民工市民化;重復博弈;冷酷策略

一、引言

農民工市民化作為中國社會轉型和經濟發展中必須進行的環節,不僅僅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也是應對中國當下“人口紅利”減弱時期的最佳選擇。通過城鄉勞動力流動可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形成帕累托改進,同時人口遷移可以改善貧困現象,是擴大內需的重要途徑。城鎮化作為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不僅可以提高農民工經濟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質量,還能提高社會整體福利水平,最終授益于人民。

二、博弈模型構建

本文設定中央政府的政策始終以鼓勵進行農民工市民化為前提,地方政府作為中央政策的直接執行者、公共社會服務的直接提供者,以及吸納農民工勞動力帶來的經濟效應的直接受益者,與農民工兩者共同構成博弈的雙方。

(一)參與主體行為策略選擇及成本分析

1.地方政府的策略性選擇與成本收益分析

農民工市民化給地方政府帶來的收益主要表現在農民工帶來的相關經濟效益,大量勞動力的增加可以改善當地產業結構,擴大消費需求,并維持地區的人口紅利,降低產業生產成本,推動地方GDP與稅收等經濟指數的增長。同時中央對地方的考察也離不開相關政績的考核,對地方政府而言,其效益是可觀的,選擇參與市民化具有一定的誘導動力。設定地方政府的效益函數為,其中g為地方GDP,t為地方稅收。

地方政府在市民化過程中作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市民化過程中其負擔的成本主要分為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其中固定成本主要包括:為了吸引農民工市民化,無論農民工是否選擇市民化都需要進行的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公園、綠化等非排他性公共成本,記為c1;變動成本主要為一旦農民工選擇了市民化,政府應提供給農民工子女的教育、進城務工農民工的相關社會保障以及公共衛生醫療等排他性公共成本,該部分記為c2。如果農民工不選擇市民化,政府則無需支付該部分成本;同理,如果一開始地方政府選擇了阻礙市民化并且農民工也選擇非市民化,政府將不用承擔任何成本。

2.農民工的策略性選擇與成本收益分析

農民工作為博弈主體的另一方,同樣有兩個策略可以選擇,即選擇市民化或不成為市民。對農民而言,選擇市民化主要的誘導因素在于可以調整當下的經濟收入結構,提高家庭經濟效益,改善子女的教育環境同時對更好的社會生活保障的追求。其收益主要包括工資水平(表示為),以及政府提供的公共社會服務(即政府投入的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其收益函數表示為??梢悦黠@發現,農民工市民化的效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投入成本,若政府選擇鼓勵市民化,投入了更多的成本,農民工的效用就大,若政府選擇阻礙的策略,農民工的效用就小。

與此同時,農民工選擇市民化也有成本投入,按照現有文獻總結發現主要包括3項私人成本:(1)生活成本,農民工市民化后,脫離了原有的生產生活資料條件,不能再依靠農村的半自給自足式生活,其日常生活消費成為很大一筆開銷;(2)住房成本,指農民工為了在城市生活所支付的房屋購買成本;(3)機會成本,農民工選擇市民化后,喪失的對土地勞作所取得的收入,因為如果農民工選擇非市民化,該項成本則為農民工耕作土地的日常收入;(4)社保成本(),指的是當農民工進城后需要自行繳納的職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開銷。

(二)建立支付矩陣模型

假設政府一開始選擇鼓勵策略,雖然農民工選擇市民化的凈收益為,但是根據假設2,選擇非市民化依然可以獲得的凈收益,且大于選擇市民化的收益。這樣無論政府是否鼓勵,農民工的最優選擇始終是非市民化。同樣,即使農民工選擇了市民化,政府依然選擇阻礙,因為阻礙和鼓勵的凈收益分別為,因此政府的最優選擇為阻礙。在納什均衡下,博弈雙方都沒有積極性打破該均衡,陷入了“囚徒困境”。

實行“冷酷政策”即進行無限次的博弈,任何一方的違約都會導致雙方不再合作。意味著雙方只要是追求長期利益,就不會追求一次博弈所呈現的利益。假設經過無限次博弈,農民工與地方政府達成合作并執行了“冷酷策略”:若農民選擇了市民化,則政府必將進行鼓勵政策,同理,政府只要選擇了阻礙,農民工永遠不再選擇市民化。

總體來說當政府采取阻礙策略且農民工選擇非市民化時,政府效益始終為零,但是農民工能享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便利,存在“搭便車”現象,農民工的凈收益始終為正;當政府采取阻礙策略,但農民為了實現更高層次的自身需求,堅持選擇市民化,農民工將無法享受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相反,較高的物價水平以及居高不下的住房價格使得農民工入不敷出,其凈收益為負數,政府此時能享有整個支付矩陣中最大的效用。按照理性經濟人假設原則,政府為降低成本將永遠選擇阻礙策略,同時整個支付矩陣中農民工的最大效益出現在[鼓勵,非市民化]時,意味著無論政府如何選擇,農民工都不會愿意花費高昂的成本降低效益而選擇市民化,因此出現了[阻礙,非市民化]的納什均衡解。

同時隨著市民化進程的推進,只有在選擇[鼓勵,市民化]的策略下,政府與農民工雙方的收益同時呈現一個逐年上升的趨勢,且農民工的效益與增長速度明顯高于政府效益。2012年之后農民工選擇市民化的效益已經高于非市民化的策略。從長期來看,農民工為了追求更高的總效益,沒有選擇非市民化的理由。從合作博弈的角度來看,選擇[鼓勵,市民化]使得博弈雙方的效益之和達到了所有策略組合中的最大值,實現了社會效益最大的策略集合。

由于政府的財政支出實力有限,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提供量較低,社會發展水平不足等因素,若政府選擇鼓勵市民化,農民工沒有足夠高的效益報酬來誘導市民化,因此[阻礙,市民化]是該階段的均衡解。但隨著市民化進程不斷發展,可以看出農民工選擇市民化的效益是在不斷增加的,且速度高于選擇非市民化獲得效益的增長速度。在推動市民化進程的前期階段,政府需要持續誘導,不斷的投入大量基礎設施建設(C1),即使出現[鼓勵,非市民化]的現象,也需要政府繼續投入建設,為后期農民工市民化做鋪墊。對農民工而言,在從追求長期收益的角度和冷酷戰略的限制下,部分農民工仍然會選擇市民化,但在該階段市民化進程不會出現爆發式增長。

該實證結果可以證明,政府實際作為公共服務提供者,推動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需要提供大量的基礎保障來誘導農民工進城。換言之,在無限次重復博弈后,選擇了[鼓勵,市民化]的均衡解情況下,使得農民工獲得了比在農村更多的效益,同時政府也能收獲一筆經濟效益,于國情于發展都是符合長期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最佳策略選擇?,F實中中國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緩慢,從短期來看這是由于博弈的主體雙方都為了個體利益最大化做出了非合作的選擇,市民化過程中政府與農民工的利益不一致,政府只愿意享受市民化帶來的經濟效益,卻不愿為此付出建設成本,而農民工自身無法承擔選擇市民化付出的成本16。從長期來說,政府在短期鼓勵策略下并沒有獲得理想的效益,財政入不敷出,無力或無心再繼續堅持承擔市民化需要投入的高額成本,而農民工也無法接受短期呈現的低水平收入,市民化發展未能突破積累階段的瓶頸,因此總體呈現[阻礙,非市民化]的策略集合。

農民工市民化是以政府為主導的長期發展方向,地方政府在實際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只有在政府一直堅持鼓勵市民化,才能突破發展緩慢的瓶頸。但是高額的財政支出、不完善的社保制度、農民工自身支付的較高成本使得前期發展極為緩慢,部分政府無力繼續承擔高昂的成本,從而選擇了阻礙策略,觸發冷酷戰略,農民工市民化很難出現實質性的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