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內通外聯的計算機特色課堂

2019-10-08 14:29曹輝華
小學教學參考(綜合) 2019年9期
關鍵詞:計算機

曹輝華

[摘 要]新課改積極倡導內通外聯的課堂教學,這也是計算機教學的現實需求。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要走出枯燥、乏味、單一的教學方式的束縛,深度探究教材,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將計算機教學活動與社會生活鏈接起來,打造內通外聯的特色課堂。

[關鍵詞]計算機;內通外聯;特色課堂

[中圖分類號] G4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7-0063-02

在小學計算機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追求所謂的高效,在課堂上往往走馬觀花教教材、轟轟烈烈講知識,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認知。課堂教學不是單向的教學活動,而是雙向的,必須實現內通外聯。所謂的內通外聯,是指在夯實課內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課外知識的延伸,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課內挖掘,打通教學通道

開發和利用課內資源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作用,為教學活動服務。一些教師存在認知偏差,認為計算機教學就是要摒棄教材知識,進行上機操作。這種認知會對教學活動產生不利影響。

1.深度探究教材

要想實現教學目標,提升課堂教學實效,關鍵在于深度探究教材內容,找準教學切入點,科學設計。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在計算機教學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教師要利用教材特點,因材施教。教學不是單純實施教學計劃、落實教案的過程,而是對課程進行深度開發的過程。施教過程中,教師必須發揮教學智慧,靈活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教師是課程資源的創造者和開發者,教學實效的凸顯,必須以教師對教材的挖掘為基礎。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要深度探究教材內容,對教材特點進行整體把握,充分理解教材內涵。

2.科學闡釋理論

計算機課程主要由理論知識和上機操作兩大部分組成。理論知識是操作技能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得好,上機操作自然順暢。但是計算機理論知識點繁多,涉及面較廣,且每個知識點之間既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產生了阻礙作用。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教師要做好科學設計,采用學生喜歡的形式進行講解,促使學生順利掌握理論知識。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采用故事講述、媒體展示等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如教學浙江攝影出版社三年級下冊《指揮窗口》時,教師設計了一個有關詞語解釋的導入:“最近小明遇到了一個詞,他很不理解這個詞的意思,為此很苦惱,大家愿意幫幫他嗎?”學生紛紛舉手表示愿意幫助別人。教師出示“指揮官”這個詞,學生熱烈討論,在討論過程中逐漸理解這個詞的含義。于是,教師順勢引入對指揮窗口的學習。這里,教師在闡釋理論知識時,由一個有趣的詞語引入,讓學生結合語文相關知識進行探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課外延伸,打破教學桎梏

計算機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幫助他們掌握最基礎的計算機技能,提高信息收集、信息傳輸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更新教學理念,進行課外延伸,打破教學桎梏。

1.關注個體差異

學生個體存在極大的差異,這是教育教學的共識。在這種教學共識的推動下,因材施教理念應運而生。但一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沒能遵循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的發展規律,一味貪多求快,在不了解學生認知實際的基礎上,一個勁地進行知識灌輸,“吃不下硬塞”的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這樣的教學方式,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積極性,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更是不容樂觀,甚至連優等生對計算機知識也是一知半解。這顯然無法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學生的個性特征也得不到彰顯。

2.鏈接社會生活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習教材內容是為了提升應用能力。也就是說,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后,教師必須以教材內容為基準,恰當地進行拓展延伸。計算機與社會生活有太多契合點,可以說生活離不開計算機,計算機在社會生活的基礎上產生。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的生活已經離不開計算機,學習資源的儲存、文本編輯、繪圖制作等現實生活問題,都需要借助計算機才能完成。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適時鏈接社會生活,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計算機的價值和意義,獲得成長。

如教學《設計文集封面》時,教師讓學生扮演設計師為某學校的作文集設計一個個性化的封面。學生接到這個任務時有些為難,畢竟這是一個難度較大的任務。這時,教師進行指導:“大家喜歡看雜志嗎?喜歡看什么雜志?你們喜歡的雜志的封面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點?”學生認真回憶,在回憶的過程中,思維被激活,認知得到更新,迅速找到設計封面的要點。在進行難點突破時,教師巧妙地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在拓展學生視野的同時,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教學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三、內通外聯,打造課堂特色

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轉換視角,利用好教材,注意教法創新,讓學生迅速掌握課內知識。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適當進行知識延伸,拓展學生視野,啟迪學生思維。實踐訓練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手段,對夯實學生的學習、鞏固課堂知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教師不妨借助實踐訓練,實現教學的內通外聯,打造富有特色的計算機課堂。

1.組織知識競答

教師在設計訓練任務時,首先考慮的是上機操作,這是一種慣性思維。上機操作訓練固然重要,但對理論知識的檢驗也必不可少,教師可設計部分理論檢驗游戲,組織知識競答活動。學生學習能力有限,對知識的認知程度較淺,教師在設計知識競答活動時,要注意題目的難度系數。題目太難,學生容易產生畏懼心理;題目太容易,則無法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如何設計科學合理、難度系數適中的競答題目,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驗。

2.開展上機操作

計算機教學具有實踐性等特點,要求學生在具體操作中內化知識,鞏固理論知識。理論知識的學習枯燥乏味,難以對學生形成有效吸引,而上機操作則不同,學生對上機操作充滿期待。因為學生樂于表現自己,學習了某一知識后,希望有機會表現一下。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設計趣味化、游戲化的上機操作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會快速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此時教師再進行科學指導,制定有針對性的矯正措施,使教學活動更加高效。

如教學《作品上傳與分享》后,教師首先設計了一個理論競賽搶答活動,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緊接著,教師布置了一項任務:“元宵節快到了,旅游局邀請你為家鄉制作一個元宵節名片,然后上傳到網站,你怎么完成?”學生主動參與,積極設計。教師在進行評選時,主要從用時和作品質量兩個方面進行考量。這樣的上機操作活動激活了課堂教學因子,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由此可見,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并不難,關鍵要看教師的調動角度和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下的計算機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教師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根據計算機教學需要,整合課內資源,著重探究教材理論知識,打通教學通道。同時,教師要適時將計算機知識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社會生活中,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相結合,教學效果自然實現,從而打造富有特色的計算機課堂,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自然得到提高。

(特約編輯 木 清)

猜你喜歡
計算機
計算機操作系統
穿裙子的“計算機”
基于LabVIEW的計算機聯鎖仿真系統
基于計算機自然語言處理的機器翻譯技術應用與簡介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初探
信息系統審計中計算機審計的應用
計算機應用軟件開發技術的幾點探討
計算機網絡安全
iLOCK型計算機聯鎖開發中的需求開發管理
計算機聯鎖系統配置軟件設計與實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