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在聽障學生學習中的應用

2019-10-11 04:02王晶張環楊萍祝再興
科技視界 2019年22期
關鍵詞:聽障學生混合式教學

王晶 張環 楊萍 祝再興

【摘 要】在聽障學生教學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 已很難體現現代教育理念發展的要求。為能更好地體現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本文依托“計算機文化基礎”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以本校聽障學生為主體,將線下教學和線上學習兩種模式進行有效融合,形成“深度學習+自主訓練”的學習模式,以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并建立了新型考核評價方案。通過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比較,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及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有了明顯提高,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

【關鍵詞】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混合式教學;聽障學生

中圖分類號: G712;D922.16-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2-016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2.074

0 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理念的要求。為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教育部在2012 年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內容,是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是支撐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基礎,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1]。在這樣的背景下,依托新型教育理念及信息技術的發展,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該模式是一種將傳統課堂教學與線上網絡教學有機融合的新型教學模式。目前國內外很多高校都在嘗試基于各種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如微課、慕課、SPOC、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等,各高校在實踐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基于各種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特殊院校中的研究較少,在特殊教育院校中,尤其是在聽障學生的教學中,教學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單純依靠課堂中的手語講解,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為了讓每一個殘疾學生與其他學生一樣接受良好的教育,研究一套適合特殊學生的教學及學習方法迫在眉睫。

1 基于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

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是以高校教師和學生為服務主體,以課程資源系統完整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蓋各專業的核心課程為目標,通過共享系統向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優質教育資源服務,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實現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共享[2]。

本課題組教師通過調研、分析、研究學情、實際論證,明確了《計算機文化基礎》的課程標準和實施方案, 按照在線開放課程的設計標準,結合本校聽障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本課程內容分為十個模塊,分上下兩個學期學習,每個學期學習五個模塊。本課題組教師遵循教學方式多元化、教學內容碎片化、學習情境真實性的設計思路,在兩年的時間里錄制了一套集字幕、音視頻、動畫于一體的教學學習視頻,每個視頻控制在5-8分鐘之間,使學生能更形象和直觀的理解所學知識,以保證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效果為目的。

通過不過優化,本課程已在數字化教學平臺“職教云”成功上線。借助該網絡教學平臺,本課題組教師設計了以任務驅動為主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每節課分為課前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在線答疑、課中互動合作探究與解決難題、課后鞏固強化及拓展學習三個階段。學習方式可以是基于多種媒體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等多種學習方式的混合。由于學習主體是聽障學生,本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理解測試部分及線上互動的比例,在課堂教學中也加入了網絡教學。教師根據教學安排,定時發布導學案、文本、視頻、測試題等學習資料、及時進行網絡互動。學生按照時間節點安排,自主選擇時間進行學習,參與線上討論,實現知識內化,引導學生自主完成知識的構建。主要模式設計如圖1所示。該教學模式要符合“最鄰近發展區”理論和高職學生學習規律,促使學生經過三階段的學習、訓練,能在技術技能方面實現螺旋提升,并實現知識學習向應用實踐的遷移[3]。

2 教學效果評價

為了詳細說明并驗證基于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在聽障學生學習中的教學效果,本課題組教師以“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為例,以本校2018級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和工藝美術品專業學生為實踐對象,本校2018級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和工藝美術品專業共有四個班級,每班各30名學生,且全部為聽障學生,將學生分成兩組,每組60人,其中,實驗組運用基于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對照組選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評價體系是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線上評價和線下課堂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體系,從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度、自主學習時長、線上學習效果、課堂學習情況(包括自主、合作、探究方面)、拓展學習情況、單元項目完成情況、階段性測試及期末綜合測試等方面進行評價。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分別對兩組學生進行了教學方式滿意度調查,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通過對比,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滿意度更高,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滿意度比較低。同時,對實驗組學生進行了學習效果調查,分別從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興趣、自主學習時長、課堂學習效果、拓展學習、單元測試和階段性測試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通過對兩組學生階段性測試和期末綜合測試進行對比,實驗組學生較對照組學生學習效果明顯提高,如表3所示。因本校部分專業學生全部為聽障學生,應用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手語難以將知識點講解到深入透徹,緊靠學生課堂上的學習,學校效果難以提升,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后,通過線上學習的輔助,可以發揮學生的視覺優勢,同時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及自主學生實踐,學習效果得到了明顯提升。

3 結語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研究本校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本校已有的網絡教學平臺,提出了適合本校學生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都有任務學習要求,視頻、文本等學習資料、學生自測、實訓題目等,通過每個階段學習任務的完成與課堂中教師對所遇到問題的解決,形成學生知識的內化,使學生在掌握、鞏固基本知識的同時,又可以拓展自己的專業技能。經過驗證,該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激發聽障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主動探究能力,學習效果明顯,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譚永平.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實施策略.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2).

[2]白菲,譚豫之.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思考與實踐. 高等農業教育.2014(2).

[3]楊浩,付艷芳.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實踐與效果分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7).

[4]何博,蘭國帥,王祖源,張一春.基于混合學習的微課教學應用研[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14(10):15-17.

[5]林雪燕,潘菊素.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與實現[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15-20.

猜你喜歡
聽障學生混合式教學
聾人教育中的手語與文字結合模式的研究
混合式大學英語教學實證研究
基于SPOC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和實踐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研究
淺論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職思政課評價體系的構建
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聽障學生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小學科學課堂中提高聽障學生注意力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