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超引導輔助改良塞丁格技術在PICC置管中的應用

2019-10-21 07:05謝長華韓小仙寧芳
健康必讀(上旬刊) 2019年12期
關鍵詞:成功率B超導管

謝長華 韓小仙 寧芳

【摘 ?要】目的:探討在超聲引導下輔助改良塞丁格技術在PICC置管中的優越性和實用性。方法: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經我院PICC置管護士會診后認為無法在直視下穿刺置入PICC管的60例患者,經B超引導下輔助改良塞丁格技術置入三向瓣膜PICC管,分析其置管效果。結果:6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PICC管,成功率100%,無并發癥發生。結論:超聲引導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術具有準確定位靶向血管,提高穿刺率,減少并發癥等優勢,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B 超;改良塞丁格技術;PICC置管

【中圖分類號】R47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181-02

PICC置管術是將導管經外周靜脈肘部或上臂靜脈穿刺置入,尖端位于上腔靜脈的中下或上腔靜脈與心房交界處。

在長期靜脈輸液或者間歇治療的過程中,PICC是被公認為安全、經濟、創傷小的一種可靠的靜脈輸液途徑[1]。隨著血管條件不佳患者的不斷增多,評估和多次穿刺這樣的血管非常困難且費時。而使用超聲引導結合改良塞丁格技術(MST)進行置管,能提高置管成功率和并發癥,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我院經B超引導下輔助改良塞丁格技術置入三向瓣膜PICC管,6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PICC管,成功率100%,無并發癥發生。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住院且無法在直視下穿刺的60例腫瘤患者。其中男11例,女49例,年齡19~70歲。乳腺癌40例,鼻咽癌2例,淋巴瘤5例,肺癌3例,卵巢癌3例,結腸癌3例,宮頸癌4例,全部患者有PICC置管絕對適應證,經我院PICC護士評估認為肘部血管條件極差,直接穿刺置管成功幾率低的。

1.2 方法:

(1)物品與器械準備。B超聲導引系統1臺,一次性外周靜脈置管PICC穿刺包l套(三向瓣膜PICC導管、改良塞丁格穿刺組件1套、超聲導引系統專用導針器l套),非無菌超聲探查耦合劑1支。

(2)操作前準備。在置管前應充分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以取得配合。并簽署置管知情同意書。告知患者操作中需要配合體位,頭向穿刺方轉至與肩平齊并下壓至鎖骨?;颊呷⊙雠P位,穿刺側呈外展和外旋姿勢,外展角度與軀干呈90°,調整床的高度,讓操作平面與患者處于同一水平。B超機放置于患者頭側或腿側,以利于操作者能直視屏幕方便操作。操作者選擇合適的座椅,以利于操作者在穿刺側靈活使用B超探頭。

(3)血管的判斷與選擇。扎止血帶并囑患者握拳,使血管充盈,用超聲探頭探肘部內側血管,以初步了解肘部以上血管的狀況,血管大致走向、位置、深度和血管內徑等??上日也珓用黠@的肱動脈,用探頭置于肱二頭肌內側尋找肱動脈,輕壓血管不被壓癟并可見其搏動即可判斷為肱動脈。之后向肱二頭肌內側緩慢移動探頭找到首選的貴要靜脈,因為該血管直行,相對獨立,血管管徑粗,血流速度快。靜脈瓣較少,穿刺和送血管鞘時,不易損傷血管內膜。貴要靜脈相對遠離動脈,穿刺較安全。肱靜脈與動脈及神經相伴而行,在B超成像顯影時可見肱靜脈和肱動脈尤如一對“米奇老鼠頭像”,應注意區分,穿刺時應注意避開動脈、神經。個別患者可有成對的肱靜脈與肱動脈相伴而行的情況,故肱靜脈在血管選擇上不是首選。頭靜脈在超聲顯像下血管直徑越來越細,置管過程常發生異位,盡量少用或不用。根據血管深度選用合適的導針器和塞丁格穿刺組件。

(4)選擇好靜脈后,正確測量臂圍和置管長度,常規皮膚消毒。消毒后鋪無菌巾,建立最大無菌區。穿刺前找到之前所做的標記,再次用探頭確認血管,左手固定探頭,使血管影像位于屏幕中間,右手持穿刺針插入導針器,看著顯示屏,右手施壓進針,當顯示屏上的血管內出現白色亮點,血液從穿刺針溢出,此時固定穿刺針,移開探頭,將導絲緩慢置入,松止血帶,直到導絲在體外剩下10-15cm時停止推送。接著撤出穿刺針,在穿刺點注射0.1-0.2ml利多卡因做局部麻醉后,用擴皮刀沿導絲上方平行擴皮,將血管鞘送入,在從穿刺鞘中送導管至預定位置,抽回血封管,用無菌紗布透明敷貼固定,加彈力繃帶壓迫止血,再拍片確認導管的位置。

2 結果

60例患者經超聲引導下輔助改良寒丁格技術從貴要靜脈或肱靜脈置入PICC管,全部成功,穿刺成功率100%。從貴要靜脈穿刺50例,肱靜脈8例,頭靜脈2例。導管末端位于上腔靜脈58例,導管末端異位于頸內靜脈2例,經過在放射投影下重新調整成功;無靜脈炎及并發癥。

3 討論

3.1 使用超聲引導下結合塞丁格技術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置管率,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在常規直視穿刺中,護士只有在肘下貴要靜脈、頭靜脈和正中靜脈尋找穿刺點,無法判斷沿上而行的血管情況,穿刺成功率和置管成功率主要取決于操作者的經驗及患者的血管狀況[2]。使用超聲引導結合塞丁格技術,護士一般選擇在上臂的貴要靜脈進行穿刺,它避開了中間分支靜脈和貴要靜脈的連接點,在這個區域的血管比肘窩處的血管較粗,同時置入的長度更加短,而且這個位置的血流量大,不容易造成血管壁的損傷,同時還減少了手臂的屈伸對導管及穿刺血管的影響。同時,通過超聲檢查導管有無異位至頸靜脈[3],并可即時調整異位的導管。運用這種方法,使得頸靜脈異位的發生得到顯著減少,這方面在實踐中也得到了證實。

3.2 使用PICC提高了用藥的安全性 腫瘤化療患者大多需要長期反復經靜脈輸注化療藥物,化療藥物多具有明顯的刺激性,因此在外周靜脈途徑輸注時易引起明顯的靜脈損傷,如化學性靜脈炎等并發癥[4],影響治療效果,PICC導管能夠長期在靜脈保留,輸注的液體不經外周靜脈而直接輸入中心靜脈,能夠克服外周靜脈輸液反復穿刺的缺點以及刺激性藥物對外周靜脈的損傷,減輕患者的痛苦。

3.3 使用超聲引導下結合塞丁格技術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和滿意度 選用肘關節上3-6cm 處作為穿刺點,可減少肘關節處汗液的刺激引起的不適,并且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活動,同時,上臂置管的患者不影響夏天穿短袖出門,比起在肘關節以下置管,患者的舒適度提高[5],自我形象提升。

3.4 使用超聲引導下結合塞丁格技術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具有準確定位靶向血管,使得置管變得更加容易,提高置管成功率,從而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及減輕護士的心理壓力,具有實用性和優越性,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蔣芝英.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臨床應用進展.護理學雜志,2004,19(14):79-81.

[2] 湯暉,向秋芬,余春華等.血管超聲結合塞丁格技術改進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成功率和減少并發癥.中華臨床營養雜志,2010,6(20):180.

[3] 黃蔚華,閻冬麗,黃中英等.超聲引導輔助改良塞丁格技術在PICC置管中的應用.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2):146.

[4] 黃惠敏,蕭月玲,熊蘭芳.兩種不同部位靜脈穿刺方法在靜脈化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現代臨床護理,2012,11(12):26-27.

[5] 沈雪萍,吳文英,錢美蓉等.兩種不同PICC置管部位對舒適度影響的對比研究.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6):68.

作者簡介:

謝長華,女,39 歲,主管護師,本科,腫瘤外科(甲乳外科)護士長。

猜你喜歡
成功率B超導管
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成功率的影響因素研究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提高急診患者搶救成功率的影響
B超診斷盆腔炎性包塊的臨床價值
基于系統論SPO模型的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干預實踐
堅持
寫字的尷尬
英國流行“B超美甲”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單”
飛機高壓導管布置探討
施樂扣固定抗高壓PICC導管的效果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