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學習,導學先行

2019-10-21 09:05李輝
當代家庭教育 2019年21期
關鍵詞:梳理認知沖突學習目標

李輝

摘? 要:自主學習,導學先行。課堂先行巧妙導學,有利于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本文從 “學法引領,營造認知沖突,搭建知識引橋,巧設問題式板書”四個方面用具體的例子談筆者在導學方面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學習目標;認知沖突;知識引橋;構建知識;梳理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1-0022-02

洋思的“先教后學、當堂訓練”,其本質是教師先行導學,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學習目標是課堂的靈魂,課堂教學要以目標為中心,再構建特色的教學過程。如果失去目標,即使內容再多,也只是面面俱到的繁冗。有了目標的定向,學生是不是就可以自主學習了呢?筆者通過實踐發現:學習目標導出之后,如果就讓學生進行自主研學,課堂上雖然呈現出轟轟烈烈各種學習活動,但是學習效果并沒有得到提升,成績甚至還會下降。問題在哪兒呢?筆者通過反思,認為:雖然學生學習活動中表現積極,但是對教學內容沒有真正理解與內化,而是采用了囫圇吞棗的方法學習,其后果甚至比講授法更可怕。對于初一學生來說,剛走進中學校門,生物學是新學科,幾乎還不懂自學,除了明確學習目標,還依賴于教師“循循誘導”,慢慢將其帶入自主學習。下面筆者用幾個例子談談做法:

1.指導學法,有效自主學習—學法引導

“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睂W先行也是學法先行??茖W探究是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一把鑰匙。教師要指點科學的學法,把科學探究的方法、步驟指導給學生,幫助學生實現初步具有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的生物學課程目標。

如“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這節實驗課,怎樣導學才能讓學生進入自主學習呢?設計對照實驗對初一學生來說已是難點,而多組對照,更讓學生‘云里霧里,無從下手。如果只知道這節課學習目標,學生并不知如何設計這個從未設計過的實驗,那么自主學習環節是低效的。這節課中,在導出學習目標后,馬上追問學生:一看到‘環境你們想到什么?學生自然會回答:水分、空氣、溫度、土壤、肥料、陽光等。教師可以讓學生舉生活中的實例將后面三個條件排除。教師提問:“那么有三個環境條件,你們將如何探究呢?”學生回答:“設計3組對照實驗”;“探究空氣與種子萌發有關嗎?它的變量是什么?”學生接著說:“有空氣,沒有空氣”;教師趁機引導:“什么情況下沒有空氣?水里有沒有空氣?……”一系列的追問,讓學生明白,水里也含有少量的空氣,但不充足,不能滿足種子萌發對空氣的需要,通過這些問題的思考回答,種子萌發需要充足的空氣這一內容學生就能真正理解。設計實驗時,學生就知道控制變量,一組要加滿水,而另一組加水時要適當,不能浸沒種子。

2.營造認知沖突,激發學生自主思考—思維引導

巧妙創設問題情境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既要針對學生的經驗提出的問題,又要讓學生無法用現有知識解決,引起認知矛盾和沖突,通過積極思維激發自主學習。

教學提問要貼近學生學習經驗,“從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開始。學生已有知識與新知識之間會存在差異,如果直接將新知識呈現給學生,他們的注意力不會被吸引。如果巧妙營造一個認知沖突氛圍,效果就會不一樣了。

如“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以往一般實驗課都是教師講實驗步驟,解釋為什么,然后就讓學生動手實驗。學生思考少,實驗過程出現錯誤的比較多,而這次教學做了這樣的導課嘗試:通過前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植物所需要的水和無機鹽是根尖的根毛吸收、莖中的導管把它們運輸至葉片;那么植物所需要的有機物是怎么獲得的呢?學生回答:“光合作用”?!坝袡C物與光合作用有什么關系呢?是它制造的嗎?怎樣設計實驗證明?”這樣就把“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課題導入。

教師:“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這個實驗的變量是什么?”學生:“光?!?教師:“如何設置對照?!睂W生:“一組有光,一組無光?!苯處煟骸坝袡C物有哪幾類?”(注:這問題結合了課本學過的知識,與學生的學習經驗有關,學生可以輕松回答)。學生:“蛋白質、糖類、脂肪、核酸”;教師“根據已學知識,你會鑒定哪一種有機物?”(注:這也是學生已知的)。學生:“淀粉遇碘變藍”。教師:“驗證綠葉在光下制造的有機物是不是淀粉(注:學生未知的),是我們這節課的學習目標,也是我們要進行探究的實驗?!?/p>

教師“請同學們試著說說你的實驗設計步驟?!睂W生:“拿兩盆植物,一盆放在陽光下,一盆用黑紙箱罩住,幾小時后,每盆植物各摘下一片葉子,滴加碘液,再進行觀察?!苯處煟骸皩嶒炘O計了對照組,體現了對照實驗單一變量的原則,也用了碘液來鑒定碘粉,這很好。但老師要告訴你,實驗將以失敗告終”。

這時,班級會有一陣騷動:為什么會失敗呢?學生好奇心被激發出來了。老師再布置自學任務:請同學閱讀課文104頁,想一想為什么課本的實驗步驟要這么多步呢?并提出你的疑問,然后小組討論,嘗試解決本組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分小組討論,討論過程要求每組記錄員寫在記錄單上,最后進行匯報。

本節課學生提出的問題有:1、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在黑暗處一晝夜?并給出本組答案,因為黑暗處植物不能制造有機物,增加試驗的準確性。2、為什么要去掉葉綠素?去掉葉綠素會看得更清楚。3、為什么要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因為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起對照的作用。4、不用兩盆植物而用一盆植物哪個更好?一盆更能體現實驗的單一變量。5、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是淀粉?!m然描述不是那么準確,但確實是他們自己思考的結果。這時教師再講解、安排學生實驗。經過思考后的學生,對實驗的理解更到位,動起手來又快又好。后一節課進行復習鞏固時,連后進生都能回答的很棒。

3.搭建知識引橋,自主構建知識—認知引導

怎樣在教學中合理搭建“引橋”呢?有些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通過教師合理搶建“引橋”,降低了理解難度,學生容易進入自主學習。

例如:“藻類、苔蘚、蕨類”是根據植物的營養器官來分類的,雖然內容簡單,但出現了假根這個詞,這是學習的難點,學生如果不明白假根與真根的區別,是搞不清楚三者之間的區別的。因此在學生自主學習之前教師可以表格的形式來搭建這個“引橋”(如下表)。有了“真正的根和假根”的“引橋”作用,再讓學生自主學習,理解三種植物類群的區別就容易多了。

又如“植株的生長”,筆者是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種子萌發的條件,我們已經通過實驗探究弄明白了。那種子萌發以后,新芽和幼根會怎么樣呢?學生回答:‘繼續生長。幼苗要經歷怎樣的“奮斗”才能成為大樹呢?這個過程就是:根的生長;枝條的發育。

這時,如果讓學生馬上進入自學階段,學生無法將前面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來,只能采用了死記硬背的方法進行簡單記憶。新舊知識點的聯系才會引起神經的興奮,沒有聯系就沒有興奮點,困難增大了,學習興趣就降低。筆者在導出本節學習目標之后,并不急于安排學生自學,而是追問:“我們在前面學習組織的形成過程中曾學習了生長、發育這兩個名詞,大家想想這兩個過程一樣嗎?它們各是細胞什么的結果呢?”學生思考片刻后回答:“生物的生長是由于細胞分裂、生長的結果”;為根的生長學習做好了鋪墊;“發育是由于細胞分裂、分化的結果”為芽的發育搭起了前后聯系。這樣舊知識成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和引橋。這時,再安排自主探學,學生能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理解和記憶,效果自然就好很多了。

4.巧設問題式板書,梳理知識體系—構建引導

板書設計是教學藝術,可以不斷創新。問題設置體現的是教師的綜合能力,如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把握。例如學習“消化和吸收”這一節,教師將問題設置成板書的形式,當學生將問題一個個解決之后,教師追問: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有哪幾個?主要的消化器官是哪一個?為什么?學生很快能從板書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小腸是主要的消化器官。為什么?因為內含多種消化液和多種消化酶。如果這節課沒有老師幫助,學生自學之后,知識點是零散的,不能形成一條主線,這樣的學習效果不高。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又通過板書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既保留了傳授式課堂的優點,又促進了課堂改革,學生樂學,也得到了同行的認可。

附板書設計如下(根據符號和箭頭進行導學提問):

通過一段時間的課堂實踐,筆者體會到:教師除了考慮怎樣完成自己的教學目標;還需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學習難點,通過導學,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自信心。在學生自主學習之前盡可能為他們找基礎點,指明學習方法、方向,事例解釋等化解難點,或為學生構建良好的知識橋梁,或者幫助學生知識結構梳理,學導結合,達成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占華,王云澤,喬鴻鳴.當代教師修養[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歡
梳理認知沖突學習目標
巧設懸念, 激發興趣,建構概念
巧用認知沖突 打造有效課堂
實施高效課堂有感
旅游英語口語教學中任務學習法的探索
“從目標入手”,設計高效課堂任務單
巧設認知沖突發展數學思維探究
一部由點及面、綱舉目張的語言學流派專著
試論語文教學中的古代文化常識梳理
讓語言思維向更深處漫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