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溯《北齊校書圖》侍女裝束中隱含的佛教韻味

2019-10-30 03:01李倩
大觀 2019年8期
關鍵詞:世俗化

李倩

摘 要: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后,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互結合、相互影響,其思想和義理廣為流傳,深入人心,對世俗百姓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文章主要從《北齊校書圖》中侍女的螺髻、額黃妝、帔帛三個方面著手,來窺探此畫蘊含的佛教趣味,探索佛教文化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

關鍵詞:螺髻;額黃妝;帔帛;世俗化;《北齊校書圖》

一、雙螺髻

螺髻,這種發式形似螺殼,最初被認為是佛陀頭上的發髻?!段哪岱稹份d:“如釋迦牟尼佛本為螺髻仙人?!薄抖鼗妥兾募酚涊d:“珍重牟尼主,黃金丈六身。面圓如皎日,螺髻若青云?!敝苠a保先生指出“螺髻”本為佛頂之髻,是指頂中梳單螺髻而言。當時昆侖奴亦是梳這種髻式的。張籍在《昆侖兒》中道:“昆侖家住海中州,蠻客將來漢地……金環欲落曾穿耳,螺髻長卷不裹頭?!睋鳌胺鸢l多作青色,長一丈二,向右縈旋,作成螺形 ”。白居易《繡阿彌陀佛贊》:“金身螺髻,玉毫紺目?!惫庞《确鹣竦木碡悹盥蓣儆直环Q“卡帕丁”,為卷貝狀肉髻,自頭頂向上盤繞三圈或兩圈,且逐漸變小,有的將發絲圈繞表現得特別清晰,類似一個小塔矗立在佛陀頭頂,象征著佛陀的威嚴端莊,此類型的螺髻是秣菟羅初期佛像的重要特征。如馬圖拉考古博物館藏約130年坐在獅子寶座上的佛陀、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藏阿赫恰特拉出土2世紀貴霜時代施無畏佛陀三尊像、克利夫蘭美術館藏秣菟羅出土1—2 世紀釋迦牟尼佛坐像、新德里國立博物館阿赫恰特拉出土佛像等。

佛教向東傳播時,螺髻這種發式伴隨著佛教造像藝術的出現迅速傳播開來。螺髻自北朝始現,沿襲至隋唐,在吸收和發展過程中也有一定變化。如西魏麥積山第101窟正壁左側菩薩、北魏麥積山第121窟正壁左角二菩薩中右邊菩薩頭頂束螺旋形高狀單髻,類似的還有河南洛陽市吉利區呂達墓中C9M315:29執箕女俑、河南偃師染華墓M7:48-50陶女俑等,螺髻同樣是自下而上逐漸變小,似一座小塔,與印度佛像卷貝狀螺髻無二致,只是頭發盤繞圈數增多。而在世俗人頭上這種樣式的螺發又是另一番風貌。世俗人對印度螺髻,沒有完全遵循法度,而是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種別樣的世俗螺髻?,F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傳為北齊楊子華的絹本畫《北齊校書圖》中七位女子額前皆卷螺紋,這也是受佛像卷紋頭發的影響,其中四人將發分股系結攏起,在頭頂左右兩側盤疊兩圈或三圈的螺髻,保留了印度卷貝狀螺髻的輪廓,細節上稍有變化。比如圈繞的發髻不是自頭頂向上逐漸變小,而是大小不一,更為隨意。其中一位手抱憑幾的侍女,頭頂兩側螺髻上分別有一個白色的圓形珠飾。在南京西善橋出土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中嵇康、王戎、劉靈三人頭頂均束雙髻,為兩個橢圓形小髻盤疊,也有稱其為雙丫髻或兩丸髻的,此外觀類似《北齊校書圖》中侍女的發髻,只是大小更為規整干凈,發絲表現極為簡潔。佛教人物一般只梳卷貝狀形似寶塔的單螺髻,還未見有雙螺髻,發展到世俗人頭上逐漸出現了雙螺髻,并且已不似卷貝狀,隨意且具有世俗化傾向。佛教人物螺髻象征智慧和吉祥,世俗人模仿佛發,除取其審美功能外,還寄予了他們膜拜佛像的虔誠信仰和美好愿望。

二、額黃妝

《北齊校書圖》中的侍女皆為標準的鵝蛋臉,鼻梁、眉骨、額前均涂黃,局部暈染至發際處逐漸弱化消失,此妝稱為額黃妝。所謂額黃妝大多是用黃色顏料染于女性額前或在眉心以黃粉作圓形、月形。額黃也叫“約黃”“鴉黃”“花黃”。如梁簡文帝的《美女篇》:“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北R照鄰《長安古意》:“片片行云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北背瘶犯窀琛赌咎m辭》:“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惫旁娫~中也有不少對額黃的贊美,如鄭史《贈妓行云詩》中的“最愛鉛華薄薄妝, 更兼衣著又鵝黃”、晚唐皮日休詩中的“半垂金粉知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等。郭沫若先生認為額黃妝的起源于先秦時期,與戰國時期死者面部覆蓋著綴有玉、石片的絹帛有密切關系:“戰國時代有于人面上飾以玉片或石片的風習,其布局也恰似一個‘黃字……在洛陽中州路發掘的東周墓260座,臉上貼有玉片或石片者即有34例,可見其風尚之普遍?!薄傲瘯r還留存在生人臉上,但不是貼玉片或石片,而是貼紙片?!边@僅僅是一種推斷?!吧四樕稀钡念~黃,與死者面部的裝飾是不是一回事,目前還難以確定?,F也有文章認為此二者并無實際關聯。如楊小丹的碩士論文《佛教文化對中國古代婦女妝飾的影響》中認為二者之間并無延續性,功能、作用、形式也不相同。王艷玲在其碩士論文《敦煌壁畫中唐至五代女子妝容研究》中也認為此說法不可靠,與“玉覆面”沒有關系。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額黃妝是古代女性從瀝粉涂金的佛像上得到啟發,將自己的額頭染成黃色,久而久之形成了染額黃的風習,至隋唐時期發展出多種形狀和花樣。李晨楊、徐蓉蓉的《額黃妝興起研究》中結合歷史背景、文人觀點、出土文物等因素從三個方面來談額黃妝興起的原因,其中一個方面便是佛教文化的影響。楊小丹的碩士論文《佛教文化對中國古代婦女妝飾的影響》中也有談及此點,認為當時女性在參拜佛像時有感于其金碧輝煌,開始涂黃的風氣。有學者據文獻資料認為鵝黃妝從南北朝開始盛行。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在《戲贈麗人》載:“同安鬟里拔;異作額間黃?!眹览K孫《西神脞說》載:“婦女勻面,古唯施朱傅粉而已,至六朝乃兼尚黃?!蔽闹械摹吧小敝赋缟?,這種妝飾后代沿用。清俞正變《癸巳存稿》載:“女人涂黃始見蕭梁宇文周時,南宋既希見。南北朝之末,佛教大行,故妝用石黃,宋人或有或無,南宋遂無之?!睆纳鲜鲇涊d中可知,古時婦女只以紅白粉敷面,而額黃妝最早產生于魏晉南北朝,且與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有關,至南宋時衰弱逐漸消失殆盡。古時婦女大多是“以色事他人”,婦女的社會地位往往是受容顏影響很大,為了擺脫世俗中的災難而求助于佛,為了表示對佛的信仰,將黃色帶入婦女化妝中,是可理解的。另外,自佛教傳入漢地以來,隨著佛教的盛行,女性在佛教徒中占據一定的比例,她們也經常參加佛教活動,流連寺院廟宇,參觀禮拜,看到佛像滿身金碧輝煌,基于對其膜拜和敬仰而效仿佛像在面部涂黃,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從側面也反映出古代女子化妝的時尚。

三、帔帛

《北齊校書圖》中除從左起第一位和第五位兩名侍女外,肩部均佩戴一塊形狀似如方形的絲織物,較為短小,并將其兩角系結在前胸,使其圍繞于肩膀處并垂于后背但不及臀部,類似擁護肩領的罩衣,這種護領形巾子又被稱為“領巾”“被巾”“帔巾”?!班币辉~始見于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中“女人披帛”條:“古無其制,開元中,詔令二十七世婦及寶林、御女、良人等,尋常宴參侍令,令披畫披帛,至今然矣?!蹦壳岸鄶祵W者都認為帔帛不是中國本土的產物,而將研究視角轉向中亞及西亞地區。孫機先生在《唐代婦女的服裝與化妝》中提到漢時還未出現帔帛,東晉不多見,南北朝都用帔,唐代帔帛是上承南北朝風氣而盛行,但帔帛并非漢族固有服飾,中古時代我國境內少數民族服裝也不見有帔。他推測帔帛大約產生于西亞,后被中亞佛教藝術所接受,又東傳至我國。黃能馥、陳娟娟、段文杰等學者也支持這一觀點。童書業在其著作《唐代婦女的圍巾“披帛”考》中認為帔帛疑“受到當時所謂‘西域天竺、波斯等國服裝的影響。它是一種‘洋裝化的‘土裝”。張蓓蓓在《帔帛源流考——兼論宗教藝術中的帔帛及其世俗化》中提到帔帛是披掛、包纏型服飾,此衣飾形態屬于古代兩河流域世俗人物服裝的衣著常態,但從現存的雕塑和繪畫等圖像資料中可追溯到印度孔雀王朝和貴霜王朝,較早出現于印度典型的本土風格的佛教人物服飾中,由此筆者推測印度布滿細長型密褶的條狀帛帶可能是帔帛的初始形態,最初為世俗人所用,其后出現在印度佛教人物身上。

佛像服飾作為佛教藝術的一部分必然隨著佛教東傳,在龜茲石窟寺廟石窟中多有菩薩、飛天等佛教人物身披帔帛的現象,類似印度條狀的長帶,如克孜爾石窟第 38 窟主室前壁聽法飛天、克孜爾第77窟中的“彌勒菩薩兜率天宮說法圖”、克孜爾石窟196窟頂部飛天等,但奇怪的是在克孜爾石窟唯獨不見供養人身披帔帛,可見佛教藝術中的帔帛此時并未對此地區的世俗服飾產生影響。與龜茲石窟相比,敦煌石窟中人物帔帛的樣式和披掛方式都有較大的變化,趨向世俗化,出現了交疊披掛樣式的帔帛,兩側肩部較寬,頭端呈燕尾狀。而云岡、龍門等石窟中佛教人物身上的帔帛逐漸成為一種配飾,變得程式化。在莫高窟第285窟西魏壁畫女供養人服飾中也出現了帔帛,可見帔帛開始進入世俗人的生活?!侗饼R校書圖》中侍女的帔帛淡化了對佛教人物帔帛的效仿,相比裝飾性,世俗人更注重帔帛的實用性。在一些墓葬中也常能見到此樣式的帔帛,如河南偃師染華墓出土女陶俑M7:5、M7:49-50和M2:11,洛陽北魏王溫墓中也有出現,以上明顯是作為日常生活的服飾,有保暖御寒之用。帔帛隨著時代變更不僅新變出各種樣式,其名稱也隨之變化多樣,一直延續至清代,現今的披巾便是由此而來。

從上述可知,《北齊校書圖》侍女裝束中雙螺髻、額黃妝以及帛巾三個方面追其源流或多或少都受到佛教藝術的影響,只是在發展過程中結合本土民族文化逐漸出現世俗化和程式化的發展態勢,我們仍然可從其中窺佛教文化之影響,嗅佛教藝術之芬芳。

參考文獻:

[1]向景安.從現存文物中探討中國古代婦女發式的演變[J].文博,1995(4).

[2]鄒婧.佛教對唐代服飾文化的影響[D].湖南工業大學,2009.

[3]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增訂本.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

[4]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大觀[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

[5]盧秀文.敦煌壁畫中的婦女飾黃妝:妝飾文化研究之七[J].唐史論叢,2009(1).

[6]俞正燮.癸巳存稿[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7]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中[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童書業.童書業史籍考證論集: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5.

作者單位:

南京藝術學院

猜你喜歡
世俗化
王碩小說的消費主義特征
“世俗化”轉型與晚清知識分子的道德變革
土耳其18世紀以來政治現代化發展的特點及其歷史意義
論高科技時代的佛教
論佛教的與時俱進
藝術鑒賞話雕塑
悲劇觀念的復活與重構
從唐傳奇《柳毅傳》看元雜劇《柳毅傳書》的世俗化轉變
佛教的中國化與佛教建筑的世俗化
“三言二拍”中寺廟道觀的世俗化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